这篇文章主要是与圈子中的某位P7大佬沟通时,提到的一个关键词,跟我讲这个原理对于他在工作中非常有效,建议有时间去摸索学习下,如下就是在学习中整理出来的一些内容,当然网络上可能有很多介绍这个内容,仅作为学习整理分享出来。
第一:归纳法
第二:演绎法
第三:第一性原理
第四:如何应用与锻炼第一性原理
通常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两种逻辑形式,第一种逻辑形式叫做归纳法,归纳法是对感性经验的归纳,第二种是更高级一点的逻辑形式叫做演绎法,演绎法是对理性思维的演绎。
归纳法:搜集积累经验—寻找共同特点—抽象一般规律,方式较为单一
归纳法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用智方式,借助感觉和经验来积累知识。归纳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空间性归纳和时间性归纳。
1、空间性归纳:我们把在一个地方,一个群体的性质,归纳到所有地方,所有群体的性质,就叫做空间性归纳。这种情况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情况。比如说,我在华南区域看过30家动物园,每个动物园里狮子毛发的颜色都是棕色,因此认为所有的狮子的毛发都是棕色。
2、时间性归纳:我们把在过去或者现在积累的经验归纳到未来,认为未来也和现在和过去一样,这叫做时间性归纳。比如说,做销售规划时,通常会根据过去几年的增长率预测未来的增长率,言外之意就是我过去是这么增长的,那我未来还会继续这么增长,这其实就是一种时间性归纳。
你在某一个领域之内的知识越多,你根据知识归纳的那个形式越把你封锁在其内。大多数人把经验的累积,当做是学习的方法,而高手的学习,不是经验的累积,而是经验背后的模型。
局限性:
我们在一个认知的通道里面,归纳法是通道之内内容的归纳,但是等到这个通道本身发生变化的时候,当即失灵,归纳法背后有一个我们不知道,但是必然存在的隐含假设,叫连续性假设。
演绎法: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常常在做数学证明题时,我们采用的就是这种演绎法,通过现有的前提通过不断的推导最终证明我们的结论。在严谨的学科领域,可能这个方法没什么问题,但生活中,你又去哪里可以找到如此多且正确的理论支撑呢。
举个例子:
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段论,属于演绎法的推导方式:只要前提正确,结论是一定正确的。但是,凭什么说,所有人都会死?“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假设也同样是来自于经验。演绎法的问题是:你凭什么相信你的道理必然为真?只剩下一个办法,前提必须是另外一个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所导出来的一个结论。
第一性原理
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倒推,必须最终有一个自确定的元起点。它必须天然真实,可作为推理的基石,故称之为: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百科解释:第一性原理是一个基础的,不证自明的一个假设
被推广及传播开来,源于马斯克
引用马斯克的原话:“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简言之,就是回溯事物本质,重新思考该怎么做。
“第一性原理”的案例
马斯克的案例:
马斯克在刚接手处于创业初期的特斯拉时,并不被业界看好,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电池成本居高不下。
面对这种情况,马斯克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提了两个问题:
①电池组到底是由哪些材料组成?
②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究竟是多少?
这两个问题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电池的组成包括碳、镍、铝、钢等原材料;如果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原材料,其成本只有82美元/千瓦时,约为当时电池总成本的13.7%。换言之,电池成本高昂的直接原因,并不在于原材料,而在于原材料的组合方式。要想有效降低电池成本,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原材料组合方式。
于是,马斯克的第二步便是寻求新的程序,将电池重新组合。为此,他与松下达成合作,采用松下18650钴酸锂电池的电池管理程序,重组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电池,一举将电池成本降至当时全行业的最低水平(从600美元/千瓦时降至100美元/千瓦时),这为特斯拉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赢得了巨大的价格优势,并直接推动马斯克稳步迈向“全球首富”。
运营的案例:
“运营”回归到“第一性原理”上,不管是哪种运营,其终极目的都是“连接用户和产品”,也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渠道、把正确的产品推给正确的用户”。
基于此,做好运营的关键就是“洞察用户需求”,这就要求运营能够找到用户需求背后的本质原因,挖掘需求产生的第一因。
比如当用户打开京东App时,Ta的第一需求通常会是购物;当用户打开滴滴App时,Ta的第一需求通常会是打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你所负责的工作是平台运营或是产品运营,是活动运营还是用户运营,都不要忘记用户的“第一需求”。
举个例子,某银行App给平台运营岗设定了日活的KPI,该岗位日常的工作肯定也会围绕这个核心指标展开,所以可能会动用许多方法来达成该指标,比如搞个类似于签到或打卡的活动,或者让客户经理通过线下渠道提醒用户打开App等,而这些很显然忽略了用户对于该App的“第一需求”——完成一笔金融交易。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回归用户的“第一需求”,在App内为用户创造超出预期的金融交易体验,这要比任何活动或人工提示都来得更加有效,可以保证用户在有相应的需求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你,而这自然是日活指标最强有力的保障。
再举个例子,我们在做用户运营时,通常都会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流失用户应该如何召回,常用的方法是给这些用户主动发放优惠券,然后再通过短信或Push进行告知,接下来就是“坐等”这些用户的反馈了。
但是,这里的关键点在于给哪些用户发券?发多大面额的券?以及应该选择哪些告知渠道?而想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用“第一性原理”来重新进行审视。
首先要搞清楚用户流失的真正原因以及哪些用户值得召回,毕竟对于任何一款产品来说,一定比例的用户流失属于正常现象,而那些已经彻底流失的用户,可能已经失去了召回的意义。其次,召回用户并不是让其回来完成单次活跃行为,而是确定用户流失的原因后,对其进行重新激活以实现长久的留存。再者,流失用户通过现有运营体系已无法完成触达,所以为了提升召回效果,还需要拓展更多的触达渠道,并配置更为丰富和针对性的权益。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应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需要做到这些,“第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要想具备这个能力,不仅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强迫自己把“打破砂锅问到底”锻炼成习惯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除此以外分享三个关键词。
归零∶回归最基本的概念,找寻最基本的基石。
解构∶分解现象,找到改变的突破点。
重构∶重新建造一条新的赛道,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把原来的给替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