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如果你有关注 Google Trends 或社交媒体,也许会注意到两个关键词的突然爆火:“AI Beauty Test” 和 “HowNormalAmI”。这个现象并不是哪个明星出圈或某个滤镜火了,而是一次以“AI评分颜值”为主题的集体参与和反思。而这背后的故事,其实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娱乐性”要复杂得多。
一场始于艺术项目的“算法实验”
这一切的源头,要从一个网站 HowNormalAmI.eu 说起。
这个由荷兰科技哲学家 Tijmen Schep 创建的网站,其初衷并不是让你知道自己“有多美”,而是借用一个大家愿意参与的形式 —— 颜值打分 —— 来直观展示人工智能在人脸识别与个人画像中的偏见与问题。
打开网站后,用户会通过摄像头被系统扫描脸部,系统会给出你的“美貌评分”、预测年龄、体重指数(BMI)、情绪状态,甚至寿命预估。这个评分依据的是机器学习模型——而这些模型,是用大众提交的数据和公开训练集训练而成。
这不是一次炫技的产品秀,而是一次关于“算法如何定义人”的深度反思。
社交平台推动这场“反思”变成了“狂欢”
但这个严肃的项目没想到在 TikTok 上掀起了一场病毒式传播。
当知名博主 @internetgav 在视频中展示自己被 AI 打出“65分颜值”时,大家开始用一种调侃、娱乐、甚至带点自我羞辱的方式参与进来。随后,Twitch 主播如 xQc、Cuffem 等人也开始在直播中体验该项目,观众看着主播“崩溃”或“自信爆棚”的反应,纷纷在弹幕里笑作一团。
于是,一场关于“被算法评价”的严肃对话,就这样被包裹在“有趣”和“羞耻”的表象中,以病毒般的速度扩散到了更多人群中。
“AI说我不够美”背后:算法的偏见被看见了吗?
我们在笑、在玩,但我们是否真的意识到了这个系统背后的问题?
“美”,原本是高度主观的感知。可当 AI 被训练去打分、去预测,它所依赖的数据集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偏见。比如用大学生给他人颜值打分作为训练集?那这个系统的价值观又如何逃脱年轻人群体的“审美平均”?
BMI 的评估标准是不是也早就不适用于不同种族、年龄、文化的身体构成?
我们正在经历的,其实是机器学习模型将人类审美中的“偏见”放大并标准化的过程。而当这一切开始影响求职、贷款、甚至法律判断时,问题就变得不再只是“我颜值几分”这么简单了。
推荐一个更轻量、隐私友好的替代方案
如果你也对“AI如何看待我的脸”感到好奇,但又担心摄像头访问、数据存储等隐私问题,可以尝试另一个平台:
这个工具同样基于 AI 面部分析技术,能在几秒钟内为你的照片打出颜值评分,并展示情绪状态、年龄预估等结果。无需注册、无需摄像头,上传照片即可体验。相比起 HowNormalAmI.eu,它更轻量、更注重隐私,也更符合现代人对“体验与安全”的平衡需求。
写在最后:算法能评判你,但不能定义你
这场 viral 的 AI 颜值测评热潮,像一面镜子,也像一场实验。
它让我们看到社交媒体如何放大一个看似荒诞的互动,也揭示了技术在“娱乐”包裹下的某种危险。AI 不断在优化我们看到的世界,但它也在悄悄塑造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微笑,接受“70分”的评分,也可以意识到:真正的“评分者”不该是算法,而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