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互联网Java面试题

目录

Java基础

equals 与 == 区别

final,finally,finalize的区别

重载和重写的区别

两个对象 hashCode()相同,则equals()否也一定为true?

抽象类和接口有什么区别

BIO、NIO、AIO有什么区别

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的区别

Java中的基本数据类型有哪些?它们的大小是多少?

Comparator与Comparable有什么区别   

String类能被继承吗,为什么?

Java中变量和常量有什么区别

int和Integer的区别

说说你对Integer缓存的理解       

Java中的异常处理机制是怎样的

说说反射用途及实现原理 

Java 创建对象有几种方式

如何实现线程的同步

什么是守护线程?与普通线程的区别

Java中的集合框架有哪些核心接口

ArrayList和LinkedList有什么区别

HashMap和Hashtable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Java的序列化

说说你对内部类的理解

说说你对lambda表达式的理解

说说你对泛型的理解

notify()和 notifyAll()有什么区别

静态内部类与非静态内部类有什么区别

Strings 与new String有什么区别

反射中,Class.forName和ClassLoader的区别

JDK动态代理与CGLIB实现的区别

深拷贝和浅拷贝区别

谈谈自定义注解的场景及实现

说说你对设计模式的理解

设计模式是如何分类的

抽象工厂和工厂方法模式的区别

什么是值传递和引用传递

Java支持多继承么,为什么?

构造器是否可被重写?

char型变量能存贮一个中文汉字吗?

如何实现对象克隆?

for-each与常规for循环的效率区别

说说你对懒汉模式和饿汉模式的理解

有哪些常见的运行时异常?

2个不相等的对象有可能具有相同hashCode吗

synchronized的实现原理

synchronized锁优化

讲讲你对ThreadLocal的理解

ThreadLocal有哪些应用场景

讲讲你对CountDownLatch的理解

讲讲你对CyclicBarrier的理解

如何优雅的避免空指针异常

浅谈CopyOnWriteArrayList

List操作的一些常见问题

如何删除HashMap元素,有哪些删除方式?

BigDecimal的常见陷阱

CAP定理,CAP为什么不能同时兼得?

Lambda小课堂:巧用“Function”让代码优雅起来~

金额到底用Long还是Bigdecimal?

怎么理解Java里面的双冒号“::”?

并发编程

什么是阻塞队列,举几个应用场景

说下Fork/Join框架,与传统线程池有何不同

说说并发和并行的区别

说说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Java 守护线程和本地线程的区别

启动线程为何调用start而不是run方法

Java线程之间是如何通信的

Java中用到的线程调度算法是什么

死锁与活锁,死锁与饥饿的区别

如何避免死锁

什么情况线程会进入 WAITING 状态

说说synchronized与ReentrantLock的区别

ThreadLocaL如何防止内存泄漏

说说ThreadLocal原理

为什么 wait 和 notify 方法要在同步块中调用

有三个线程T1,T2,T3,如何保证顺序执行

线程池中核心线程数量大小怎么设置

在Java中,如何确保线程安全

什么是可重入锁

锁的优化机制了解吗

什么是不可变对象,对写并发有什么帮助?

说说你对JMM内存模型的理解

说下对AQS的理解

说下CAS的原理

如何停止一个正在运行的线程

JAVA 中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一个线程

ReentrantLock中的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的底层实现

JAVA 中怎样唤醒一个阻塞的线程

什么是线程调度器和时间分片

说下你对volatile的理解

JDK7与JDK8之间HashMap的区别?

说下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的异同点

线程池中线程复用原理

在Java语言中,线程池的底层工作原理是什么?

线程池的哪些参数影响性能

如何优化线程池的性能

判断线程池任务执行完成的方式


 


Java基础

equals 与 == 区别

"equals"和"=="在Java中用于比较对象时,存在几个主要的区别:

  1. 功能和定义:"=="是一个运算符,用于比较两个对象的引用是否相等,即它们是否指向内存中的同一对象。而"equals"是Object类中的一个方法,用于比较两个对象的内容是否相等。如果没有重写Object类的equals方法,那么默认情况下,equals的行为与"=="相同,都是比较对象的引用。然而,大部分类都会重写equals方法,以提供更适合于该类的比较逻辑。
  2. 运行速度:"=="运算符通常比"equals"方法运行得更快,因为它只是简单地比较两个引用是否相同,而不需要进行任何额外的比较逻辑。
  3. 适用范围:"=="运算符既可以用于比较基本数据类型(如int,float等),也可以用于比较对象引用。而"equals"方法只能用于比较对象,不能用于比较基本数据类型。
  4. 空值处理:"=="运算符可以用于比较一个对象引用和null,如果对象引用为null,那么结果将是false。而"equals"方法不能用于比较null值,如果试图使用"equals"方法比较一个null值,将会抛出NullPointerException。

总的来说,"=="和"equals"在Java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行为,选择使用哪一个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如果你只关心两个对象是否是同一个对象(即它们是否有相同的内存地址),那么可以使用"=="。如果你关心的是两个对象的内容是否相等,那么应该使用"equals"方法。

final,finally,finalize的区别

在Java中,final、finally和finalize是三个不同的关键字,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用法。

  1.final:

    ​​​final是一个修饰符,可以用于修饰类、方法和变量。

  • 用于修饰类时,表示该类不能被继承,即为最终类。
  • 用于修饰方法时,表示该方法不能被子类重写。
  • 用于修饰变量时,表示该变量是一个常量,其值不能被修改。

  2.finally

  • finally是一个关键字,用于定义一个代码块,通常与try-catch结构一起使用。
  • finally块中的代码无论是否抛出异常,都会被执行。
  • finally块通常用于释放资源、关闭连接或执行必要的清理操作。

  3.finalize:

  • finalize是Object类中的一个方法,被用于垃圾回收机制。
  • finalize方法在对象被垃圾回收之前被调用,用于进行资源释放或其他清理操作。
  •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显式地调用finalize方法,而是交由垃圾回收器自动调用。

总结:

  • final是修饰符,用于限定类、方法和变量的性质。
  • finally是一个关键字,用于定义一个代码块,在异常处理中用于确保特定代码无论如何都会被执行。
  • finalize是一个Object类中的方法,用于对象的垃圾回收前的清理操作。

请注意,finalize方法已被废弃,不推荐使用。在现代Java中,可以使用try-with-resources语句或手动释放资源的方式来替代finalize方法的功能。

重载和重写的区别

在Java中,重载和重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用于实现多态性,但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和作用不同。

  1. 重载:
  • 重载是指在同一个类中,可以有多个方法名相同但参数类型、参数个数或参数顺序不同的方法。
  • 重载方法的返回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不足以区分重载方法。
  • 重载的作用是增加方法的灵活性和可读性,让同一个方法名可以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 重写:
  • 重写是指在子类中,可以对父类的方法进行重写,即对父类的方法名、返回值类型、参数列表和访问修饰符等进行重新定义。
  • 重写方法必须与被重写方法拥有相同的方法名、返回值类型和参数列表,但是可以更改访问修饰符、抛出的异常类型和方法体等。
  • 重写的作用是实现多态性,通过父类引用调用子类对象的方法,实现对同一方法名的不同实现。

区别:

  • 重载是指在同一个类中对相同方法名的多次定义,而重写是指在继承关系中对父类方法的重新定义。
  • 重载的方法签名(方法名、参数类型、个数和顺序)必须不同,而重写的方法签名必须相同。
  • 重载的目的是提供更加灵活的方法调用方式,重写的目的是实现多态性。

总之,重载和重写都是Java中多态性的体现,但是它们的实现方式和作用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

两个对象 hashCode()相同,则equals()否也一定为true?

        不一定。在Java中,hashCode()方法和equals()方法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契约(contract),通常称为“hashCode契约”或“equals-hashCode契约”。这个契约规定了以下几点:

  1. 如果两个对象根据equals(Object obj)方法是相等的,那么调用这两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必须产生相同的整数结果。
  2. 如果两个对象的hashCode()方法返回相同的整数,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对象根据equals(Object obj)方法是相等的。

        换句话说,equals()相等的对象必须具有相同的hashCode(),但hashCode()相等的对象不一定equals()相等。
        这个契约是为了提高Java集合框架(如HashMap、HashSet等)的性能而设立的。在集合框架中,hashCode()通常用于快速确定两个对象是否可能相等,然后再通过equals()方法进行精确的比较。
        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自定义类Person,它重写了equals()方法来比较两个Person对象的name和age字段。如果两个Person对象的name和age都相同,那么它们的equals()返回true。在这个类中,你可能也会重写hashCode()方法,以便为具有相同name和age的Person对象生成相同的哈希码。这样,当你将Person对象添加到HashMap等集合中时,性能会更高。然而,即使两个Person对象的hashCode()返回相同的值,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name和age一定相同。可能有其他因素导致哈希码相同(尽管在良好的哈希实现中,这种情况应该很少发生)。因此,在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时,你仍然需要使用equals()方法。
        总结一下,hashCode()相同并不意味着equals()也一定为true,但equals()为true则意味着hashCode()必须为相同的值,因此在比较对象的相等性时,需要同时使用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

抽象类和接口有什么区别

抽象类和接口是Java中的两种机制,用于实现类之间的继承和多态性。它们有以下几点区别:

  • 定义和设计:抽象类是使用abstract关键字定义的类,可以包含抽象方法和非抽象方法,可以有实例变量和构造方法;接口通过interface关键字定义,只能包含抽象方法、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不包含实例变量或构造方法。
  • 继承关系:一个类只能继承自一个抽象类,但可以实现多个接口。继承抽象类体现的是"is-a"关系,而实现接口体现的是"can-do"关系。
  • 构造方法:抽象类可以有构造方法,子类可以通过super()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接口没有构造方法。
  • 默认实现:抽象类可以包含非抽象方法,子类可以直接使用;接口可以包含默认方法,提供通用实现,子类可以选择重写或者使用默认实现。
  • 设计目的:抽象类的设计目的是提供类的继承机制,实现代码复用,适用于拥有相似行为和属性的类;接口的设计目的是定义一组规范或契约,实现类遵循特定的行为和功能,适用于不同类之间的解耦和多态性实现。

总之,抽象类和接口是实现继承和多态性的两种机制。抽象类和接口的设计目的、定义和使用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区别,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设计和使用。

BIO、NIO、AIO有什么区别

他们三者都是Java中常用的I/O模型,我们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对比:

  1. 阻塞与非阻塞:
  • BIO是阻塞式I/O模型,线程会一直被阻塞等待操作完成。
  • NIO是非阻塞式I/O模型,线程可以去做其他任务,当I/O操作完成时得到通知。
  • AIO也是非阻塞式I/O模型,不需要用户线程关注I/O事件,由操作系统通过回调机制处理。
  1. 缓冲区:
  • BIO使用传统的字节流和字符流,需要为输入输出流分别创建缓冲区。
  • NIO引入了基于通道和缓冲区的I/O方式,使用一个缓冲区完成数据读写操作。
  • AIO则不需要缓冲区,使用异步回调方式进行操作。
  1. 线程模型:
  • BIO采用一个线程处理一个请求方式,面对高并发时线程数量急剧增加,容易导致系统崩溃。
  • NIO采用多路复用器来监听多个客户端请求,使用一个线程处理,减少线程数量,提高系统性能。
  • AIO依靠操作系统完成I/O操作,不需要额外的线程池或多路复用器。

综上所述,BIO、NIO、AIO的区别主要在于阻塞与非阻塞、缓冲区和线程模型等方面。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I/O模型可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String,Stringbuffer,StringBuilder的区别

三者均是Java中用来处理字符串的类,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1、可变性

  • String是不可变的类,一旦创建就不能被修改。每次对String进行操作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String对象。
  • StringBuffer和StringBuilder是可变的类,可以动态修改字符串内容。

2、线程安全性

  • String是线程安全的,因为它是不可变的。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访问同一个String对象而无需担心数据的修改问题。
  • StringBuffer是线程安全的,它的方法使用了synchronized关键字进行同步,保证在多线程环境下的安全性。
  • StringBuilder是非线程安全的,不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所以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时需要手动进行同步控制。

3、性能

  • 由于String是不可变的,每次对String进行操作都会创建一个新的String对象,频繁的字符串拼接会导致大量的对象创建和内存消耗。
  • StringBuffer是可变的,对字符串的修改是在原有对象上进行,不会创建新的对象,因此在频繁的字符串拼接场景下比String更高效。
  • StringBuilder与StringBuffer类似,但不保证线程安全性,因此在单线程环境下性能更高。

综上,如果在单线程环境下进行字符串操作,且不需要频繁修改字符串,推荐使用String;如果在多线程环境下进行字符串操作,或者需要频繁修改字符串,优先考虑使用StringBuffer;如果在单线程环境下进行频繁的字符串拼接和修改,推荐使用StringBuilder以获取更好的性能。

Java中的基本数据类型有哪些?它们的大小是多少?

在Java中,基本数据类型有以下几种:
1、整数类型

  • byte:1字节,在内存中范围为-128到127
  • short:2字节,在内存中范围为-32768到32767
  • int:4字节,在内存中范围为约-21亿到21亿
  • long:8字节,在内存中范围为约-922亿亿到922亿亿

2、浮点数类型

  • float:4字节,在内存中约范围为±3.40282347E+38F(有效位数为6-7位)
  • double:8字节,在内存中约范围为±1.79769313486231570E+308(有效位数为15位)

3、字符类型

  • char:2字节,在内存中范围为0到65535,表示一个Unicode字符

4、布尔类型

  • boolean:1位,在内存中只能表示true或false

综上所述共有8种基本数据类型,上述大小是Java语言规范中定义的标准大小,表示它们在内存中占用的字节数。请注意,不同的编译器和平台可能会略有差异,但通常情况下这些标准大小是适用的。

Comparator与Comparable有什么区别   

Comparable和Comparator在Java中都是用于排序的工具,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关键的区别。
1、定义与用途

  • Comparable是一个接口,它定义了一个对象的自然排序。如果一个类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那么它的对象可以使用Collections.sort()进行排序。Comparable相当于“内部比较器”。
  • Comparator也是一个接口,它定义了一个比较器,用于比较两个对象。Comparator可以被视为一个“外部比较器”,因为它允许我们在不修改对象类的情况下定义新的排序方式。

2、耦合性与灵活性

  • Comparable的耦合性更强,因为它与类的实现紧密相关。一旦一个类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它就只能使用一种排序方式。
  • Comparator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更优。你可以为同一个类创建多个Comparator,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排序方式。

3、默认排序与自定义排序

  • Comparable可以用作类的默认排序方法。如果类中实现了Comparable接口,那么在没有其他指定排序方式的情况下,就会使用这种排序方式。
  • Comparator则用于当默认排序不满足需求时,提供自定义排序。

4、实现方式

  • 实现Comparable接口的类需要重写compareTo()方法,该方法返回一个整数,表示当前对象与指定对象的比较结果。
  • 实现Comparator接口的类需要重写compare()方法,该方法同样返回一个整数,表示两个对象的比较结果。但在这里,你需要传递两个对象作为参数。

总的来说,Comparable和Comparator各有其优点和适用场景。选择使用哪一个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例如你是否需要为同一个类提供多种排序方式,或者你是否希望排序逻辑与类的实现保持紧密耦合。

String类能被继承吗,为什么?

        在Java中,String类是不能被继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被声明为final:String类被声明为final,这意味着它不能被继承。final关键字在Java中用于声明一个类不能被继承。当你尝试去继承一个被声明为final的类时,编译器会报错。public final class String {    // ...}
  2. 安全性考虑:String类是Java语言的基础类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字符串操作。由于String类是不可变的(immutable),它的一些方法(如substring、concat等)返回的都是新的String对象,而不是修改原始对象。这种不可变性对于字符串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允许String类被继承,那么子类可能会破坏这种不可变性,从而导致安全问题或不稳定的行为。
  3. 设计决策:从设计的角度来看,String类被设计为不可继承也是出于对性能、内存和安全的考虑。如果允许继承,那么每次创建一个String对象时,都需要在堆内存中分配额外的空间来存储子类特有的字段。这不仅会增加内存消耗,还可能影响性能。此外,如果允许继承,那么子类可能会重写String类的方法,这可能会导致不可预见的行为和错误。

综上所述,由于String类被声明为final、其不可变性的安全性考虑以及设计决策,Java中的String类是不能被继承的。

Java中变量和常量有什么区别

在Java中,变量和常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以下 几点 区别:
1、可变性

  • 变量是可以被修改的,其值可以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改变。
  • 常量是不可被修改的,其值在定义后不能再被改变。

2、声明与赋值

  • 变量需要先声明,并可以在声明后进行赋值。声明时需要指定变量的类型
  • 常量在定义时需要使用final关键字进行修饰

3、内存空间

  • 变量在内存中占用一块存储空间,可以改变这个存储空间中的值。
  • 常量通常会被编译器在编译时直接替换为对应的值,所以在内存中不会为常量分配额外的存储空间,而是直接使用常量的值。

4、使用场景

  • 变量用于存储会发生变化的数据,例如计数器、临时结果等,在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其值。
  • 常量用于表示不可变的数据,例如数学常数、配置项等,在程序中通常希望保持其固定的值,避免误操作导致值的变化。

总结来说,变量是可变的并且需要先声明后赋值,而常量是不可变的并且需要在定义时进行初始化赋值。变量占用内存空间且值可以改变,而常量通常会被编译器直接替换为对应的值,不占用额外的内存空间。变量用于存储会发生变化的数据,常量用于表示不可变的数据。

int和Integer的区别

int和Integer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类型:int是Java的基本数据类型,而Integer是int的包装类,属于引用类型。
  2. 可空性:int是基本数据类型,它不能为null。而Integer是一个对象,可以为null。
  3. 自动装箱与拆箱:int可以直接赋值给Integer,这个过程称为自动装箱;而Integer也可以直接赋值给int,这个过程称为自动拆箱。
  4. 性能和内存开销:由于int是基本数据类型,它的值直接存储在栈内存中,占用的空间较小且访问速度快。而Integer是对象,它的值存储在堆内存中,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大,并且访问速度较慢。因此,频繁使用的整数推荐使用int,不需要使用对象特性时可以避免使用Integer。

        总的来说,int是基本数据类型,适用于简单的整数运算和存储,没有对象的特性和可空性。而Integer是int的包装类,可以作为对象使用,具有更多的方法和一些方便的功能,如转换、比较等,但相对会带来一些性能和内存开销。

说说你对Integer缓存的理解       

        Integer 缓存,通常指的是 Java 中 Integer 类的一个内部优化特性。从 Java 9 开始,这个特性被正式引入,并在 Java 9 到 Java 12 之间逐渐优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性能和减少内存使用。

在 Java 中,Integer 是一个包装类,用于将基本数据类型 int 封装为对象。由于对象在 Java 中是通过引用传递的,因此频繁地创建和销毁小对象(如 Integer)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内存分配和垃圾收集,从而影响性能。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Java 引入了 Integer 缓存。具体来说,Integer 缓存实现了一个名为 IntegerCache 的内部类,该类在 -128127(包含边界值)之间缓存了 Integer 对象。这意味着,当你在这个范围内创建 Integer 对象时,Java 不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而是返回缓存中已有的对象。这种做法被称为对象池化,类似于字符串池(String Pool)的概念。

例如,下面的代码片段:

Integer a = 127;
Integer b = 127;
System.out.println(a == b);  // 输出 true

由于 127Integer 缓存的范围内,所以 ab 引用的是同一个 Integer 对象,因此 a == b 的结果为 true

需要注意的是,从 Java 9 开始,Integer 缓存的范围从 -128127 扩展到了 -512512。这一变化进一步提高了性能和内存使用效率。

总的来说,Integer 缓存是一种有效的优化手段,可以减少 Integer 对象的创建和销毁,从而降低内存使用和提高性能。然而,如果你需要在 Integer 缓存范围之外创建大量的 Integer 对象,那么这个特性可能不会带来太大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需要考虑其他优化策略或接受一定的性能开销。

 

Java中的异常处理机制是怎样的

        异常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意外情况。它们通常表示了程序无法正常处理的情况,如除零错误、空指针引用、文件不存在等。
Java中的异常处理机制通过使用try-catch-finally语句块来捕获和处理异常。具体的处理过程如下:

  1. 使用try块包裹可能会抛出异常的代码块。一旦在try块中发生了异常,程序的控制流会立即跳转到与之对应的catch块。
  2. 在catch块中,可以指定捕获特定类型的异常,并提供相应的处理逻辑。如果发生了指定类型的异常,程序会跳转到相应的catch块进行处理。一个try块可以有多个catch块,分别处理不同类型的异常。
  3. 如果某个catch块成功处理了异常,程序将继续执行catch块之后的代码。
  4. 在catch块中,可以通过throw语句重新抛出异常,将异常交给上一级的调用者处理。
  5. 可以使用finally块来定义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需要执行的代码。finally块中的代码始终会被执行,无论异常是否被捕获。

通过合理使用异常处理机制,可以使程序更具健壮性和容错性。在处理异常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恢复正常执行、报告错误给用户,还是终止程序运行。同时,应避免过度捕获异常和不处理异常导致的问题,以及使用异常替代正常程序流程控制的做法。

说说反射用途及实现原理 

1. 反射的用途

反射(Reflection)是编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允许程序在运行时获取和操作对象或类的内部信息。Java中的反射机制通过java.lang.reflect包提供了一系列的类和方法来实现。反射的用途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加载类

反射机制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加载类,这对于实现插件式架构、热部署等场景非常有用。通过Class.forName()方法,可以加载指定的类,并返回该类的Class对象。

(2)访问和修改类的内部属性

通过反射,可以获取类的所有属性(包括私有属性),并可以动态地修改这些属性的值。这对于一些需要动态配置的场景非常有用。

(3)调用类的私有方法

在正常情况下,无法直接调用一个类的私有方法。但是,通过反射机制,可以绕过访问控制检查,调用类的私有方法。这对于一些需要扩展或调试的场景非常有用。

(4)实现框架功能

很多框架,如Spring、Hibernate等,都大量使用了反射机制。例如,Spring框架通过反射实现了依赖注入、AOP等功能。

(5)进行对象序列化/反序列化

反射机制在实现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时,需要反射机制来获取对象的所有属性;在从字节流中恢复对象时,也需要反射机制来设置对象的属性值。

2. 反射实现原理

反射机制的实现原理主要依赖于Java的元编程能力,即程序能够在运行时获取和操作自身的结构和行为。具体来说,反射机制的实现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类的信息

Java中的每个类都有一个对应的Class对象,这个对象包含了该类的所有信息(包括类名、父类、接口、属性、方法等)。通过Class对象,可以获取类的所有信息。

(2)访问类的属性

通过Class对象,可以获取类的所有属性,并可以通过Field类来访问和修改这些属性的值。需要注意的是,访问私有属性时需要绕过访问控制检查。

(3)调用类的方法

通过Class对象,可以获取类的所有方法,并可以通过Method类来调用这些方法。同样地,调用私有方法时也需要绕过访问控制检查。

(4)创建对象实例

通过Class对象的newInstance()方法,可以创建该类的实例对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只能用于创建无参构造函数的实例对象。如果需要创建带有参数的实例对象,需要通过Constructor类来实现。

总的来说,反射机制的实现原理是通过java.lang.reflect包提供的一系列类和方法来实现的。这些类和方法允许程序在运行时获取和操作对象或类的内部信息,从而实现动态加载类、访问和修改类的内部属性、调用类的私有方法等功能。

Java 创建对象有几种方式

在Java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来创建对象:

  1. 使用new关键字:这是最常见的创建对象的方式。通过调用类的构造函数,使用new关键字可以在内存中分配一个新的对象。
  2. 使用反射:Java的反射机制允许在运行时动态地创建对象。通过获取类的Class对象,并调用其构造函数,可以实现对象的创建。
  3. 使用newInstance()方法:某些类提供了newInstance()方法来创建对象,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具有默认无参构造函数的类。
  4. 使用clone()方法:如果类实现了Cloneable接口,就可以使用clone()方法创建对象的副本。
  5. 使用对象的反序列化:通过将对象序列化到一个字节流中,然后再进行反序列化,可以创建对象的副本。

其中,使用new关键字是最常见和推荐的创建对象的方式。其他方式通常在特定场景下使用,如需要动态创建对象或创建对象的副本等情况。

如何实现线程的同步

        线程的同步是为了保证多个线程按照特定的顺序、协调地访问共享资源,避免数据不一致和竞争条件等问题。
在Java中,常见的线程同步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通过在方法或代码块前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标记为同步的代码。这样可以避免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造成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2. 使用ReentrantLock类:它是一个可重入锁,通过调用lock()和unlock()方法获取和释放锁。与synchronized不同,ReentrantLock提供了更灵活的同步控制,例如可实现公平性和试锁等待时间。
  3. 使用wait()、notify()和notifyAll()方法:这些方法是Object类的方法,允许线程间进行协作和通信。通过调用wait()方法使线程进入等待状态,然后其他线程可以通过notify()或notifyAll()方法唤醒等待的线程。
  4. 使用CountDownLatch和CyclicBarrier:它们是并发工具类,用于线程之间的同步和等待。CountDownLatch可用于等待一组线程完成操作,而CyclicBarrier用于等待一组线程互相达到屏障位置。

选择适合的同步方式会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而定。在使用任何同步机制时,需要注意避免死锁和性能问题,合理设计同步范围和粒度。

什么是守护线程?与普通线程的区别

守护线程是在程序运行时在后台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线程。与普通线程相比,守护线程有以下几个区别:

  1. 终止条件:当所有用户线程结束时,守护线程会自动停止。换句话说,守护线程不会阻止程序的终止,即使它们还没有执行完任务。
  2. 生命周期:守护线程的生命周期与主线程或其他用户线程无关。当所有的非守护线程都结束时,JVM 将会退出并停止守护线程的执行。
  3. 线程优先级:守护线程的优先级默认与普通线程一样。优先级较高的守护线程也不能够保证在其他线程之前执行。
  4. 资源回收:守护线程通常被用于执行一些后台任务,例如垃圾回收、日志记录、定时任务等。当只剩下守护线程时,JVM 会自动退出并且不会等待守护线程执行完毕。

需要注意的是,守护线程与普通线程在编写代码时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通过将线程的setDaemon(true)方法设置为 true,将普通线程转换为守护线程。
总结起来,守护线程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支持性的服务,会在所有的用户线程结束时自动停止。

Java中的集合框架有哪些核心接口

Java中的集合框架提供了一组接口和类,用于存储和操作数据集合。其中一些核心接口包括:

  1. Collection接口:是集合框架中最通用的接口,用于表示一组对象。它是List、Set和Queue接口的父接口,定义了对集合进行基本操作的方法。
  2. List接口:表示一个有序的、可重复的集合。List接口的实现类可以根据元素的插入顺序访问和操作集合中的元素。常见的List接口的实现类有ArrayList、LinkedList和Vector。
  3. Set接口:表示一个无序的、不可重复的集合。Set接口的实现类不能包含重复的元素。常见的Set接口的实现类有HashSet、TreeSet和LinkedHashSet。
  4. Queue接口:表示一个先进先出的集合。Queue接口的实现类通常用于实现队列数据结构。常见的Queue接口的实现类有LinkedList和PriorityQueue。
  5. Map接口:表示一个键值对的映射集合。Map接口中的每个元素由一个键和一个值组成,并且每个键只能在Map中出现一次。常见的Map接口的实现类有HashMap、TreeMap和LinkedHashMap。

以上是Java集合框架中一些核心接口的介绍。这些接口提供了不同类型和功能的集合,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口和实现类来存储和操作数据。

ArrayList和LinkedList有什么区别

ArrayList和LinkedList是Java集合框架中List接口的两个常见实现类,它们在底层实现和性能特点上有以下几点区别:

  • 底层数据结构:ArrayList使用数组来存储元素,而LinkedList使用双向链表来存储元素。
  • 随机访问性能:ArrayList支持高效的随机访问(根据索引获取元素),因为它可以通过下标计算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而LinkedList在随机访问方面性能较差,获取元素需要从头或尾部开始遍历链表找到对应位置。
  • 插入和删除性能:ArrayList在尾部添加或删除元素的性能较好,因为它不涉及数组的移动。而在中间插入或删除元素时,ArrayList涉及到元素的移动,性能相对较低。LinkedList在任意位置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性能较好,因为只需要调整链表中的指针即可。
  • 内存占用:ArrayList在每个元素都需要存储一个引用和一个额外的数组空间,因此内存占用比较高。而LinkedList由于需要存储前后节点的引用,相对于ArrayList占用的内存更多。

综上所述,如果需要频繁进行随机访问操作或在尾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可以选择ArrayList。如果需要频繁进行中间位置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或者对内存占用有一定限制,可以选择LinkedList。

HashMap和Hashtable有什么区别

HashMap和Hashtable都是Java集合框架中Map接口的实现类,它们有以下几个区别:

  • 线程安全性: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而HashMap是非线程安全的。Hashtable通过在每个方法前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来保证线程安全性,而HashMap则没有实现这种机制。
  • null值:Hashtable不允许键或值为null,否则会抛出NullPointerException异常。而HashMap可以存储key和value为null的元素。
  • 继承和接口实现:Hashtable继承自Dictionary类,而HashMap则继承自AbstractMap类并实现了Map接口。
  • 初始容量和扩容机制:Hashtable在创建时必须指定容量大小,且默认大小为11。而HashMap可以在创建时不指定容量大小,系统会自动分配初始容量,并采用2倍扩容机制。
  • 迭代器:迭代器 Iterator 对 Hashtable 是安全的,而 Iterator 对 HashMap 不是安全的,因为迭代器被设计为工作于一个快照上,如果在迭代过程中其他线程修改了 HashMap,则会抛出并发修改异常。

什么是Java的序列化

        Java的序列化是指将Java对象转换为字节流的过程,可以将这些字节流保存到文件中或通过网络传输。反序列化则是指将字节流恢复成对象的过程。
序列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象的持久化存储和传输,让对象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或不同的时间点被重建和使用。通过序列化,可以将对象的状态以字节的形式保存下来,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恢复,从而实现了对象的跨平台传输和持久化存储。
在Java中,要使一个类可序列化,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实现java.io.Serializable接口,该接口是一个标记接口,没有任何方法。
  • 所有的非静态、非瞬态的字段都可以被序列化。

        使用Java的序列化机制,可以通过ObjectOutputStream将对象转换为字节流并写入文件或网络流中。反之,通过ObjectInputStream可以从字节流中读取数据并还原为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时,对象的类和字段的定义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可能会导致序列化版本不匹配或字段丢失的问题。

说说你对内部类的理解

内部类是Java中一种特殊的类,它定义在其他类或方法中,并且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包括私有成员。
内部类分为如下几种:

  • 成员内部类:定义在一个类的内部,并且不是静态的。成员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包括私有成员。在创建内部类对象时,需要先创建外部类对象,然后通过外部类对象来创建内部类对象。
  • 静态内部类:定义在一个类的内部,并且是静态的。与成员内部类不同,静态内部类不能访问外部类的非静态成员,但可以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在创建静态内部类对象时,不需要先创建外部类对象,可以直接通过类名来创建。
  • 局部内部类:定义在一个方法或作用域块中的类,它的作用域被限定在方法或作用域块中。局部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方法或作用域块中的 final 变量和参数。
  • 匿名内部类:没有定义名称的内部类,通常用于创建实现某个接口或继承某个类的对象。匿名内部类会在定义时立即创建对象,因此通常用于简单的情况,而不用于复杂的类结构。

内部类的主要作用是实现更加灵活和封装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使用内部类会增加代码的复杂性,降低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因此,在使用内部类时要考虑其是否真正有必要,并且仔细进行设计和命名。

说说你对lambda表达式的理解

Lambda表达式是Java 8引入的一种简洁的语法形式,用于表示匿名函数。它可以作为参数传递给方法或函数接口,并且可以在需要函数式编程特性的地方使用。
Lambda表达式的语法类似于(参数列表) -> 表达式或代码块。参数列表描述了输入参数,可以省略类型,甚至括号。箭头符号将参数列表与表达式或代码块分隔开来。
Lambda表达式具有以下特点:

  1. 简洁:相较于传统的匿名内部类,Lambda表达式更加简洁,能用更少的代码实现相同功能。
  2. 函数式编程:支持函数作为一等公民进行传递和操作。
  3. 闭包:可以访问周围的变量和参数。
  4. 方法引用:可以通过引用已存在的方法进一步简化。

Lambda表达式的应用场景包括:

  • 集合操作:对集合元素进行筛选、映射、排序等操作,使代码简洁和可读。
  • 并行编程:利用Lambda表达式简化并发编程的复杂性。
  • 事件驱动模型:作为回调函数响应用户输入或系统事件。

需要注意,Lambda表达式仅适用于函数式接口(只有一个抽象方法的接口),可直接实现该接口的实例,避免编写传统匿名内部类。Lambda表达式在Java编程中提供了更为灵活和简洁的语法,促进了函数式编程的应用。

说说你对泛型的理解

        Java泛型(Generics)是JDK 5引入的一项重要特性,它允许在定义类、接口和方法时使用类型参数。这些类型参数在实例化时会被实际的类型(如Integer、String等)所替换,从而在不创建新的类的情况下,实现代码的复用和类型安全。

Java泛型的本质是参数化类型,也就是所操作的数据类型被指定为一个参数。这种参数化类型可以用在类、接口和方法中,分别被称为泛型类、泛型接口和泛型方法。通过泛型,我们可以编写更加通用和可重用的代码,同时减少类型转换错误和代码冗余。

泛型的主要好处包括:

  1. 类型安全:泛型提供了编译时类型检查,允许在编译时检测到非法的类型数据结构,从而避免在运行时出现类型转换异常。
  2. 代码复用:通过使用泛型,我们可以编写更加通用的代码,这些代码可以处理多种不同的数据类型,而不需要为每种数据类型都编写单独的代码。这大大提高了代码的重用性。
  3. 消除强制类型转换:在使用泛型之前,我们通常需要手动进行类型转换,这可能导致类型转换错误。通过使用泛型,我们可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类型转换,使代码更加简洁和易读。

需要注意的是,泛型的类型参数只能是类类型,不能是基本数据类型。此外,泛型类在没有指定具体的数据类型时,其操作类型是Object。

总之,Java泛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特性,它提高了代码的类型安全性和复用性,减少了不必要的类型转换错误和代码冗余。通过合理使用泛型,我们可以编写更加健壮、高效和可维护的Java程序。

notify()和 notifyAll()有什么区别

notify()notifyAll() 是 Java 中用于线程间通信的方法,它们都是 java.lang.Object 类的一部分,因此所有 Java 对象都继承了这两个方法。这两个方法通常与 wait() 方法一起使用,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某个对象的状态变化,而另一个线程则可以改变这个对象的状态,并通知等待的线程。

以下是 notify()notifyAll() 的主要区别:

1. notify()

  • 唤醒单个线程notify() 方法用于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单个线程(如果有的话)。
  • 非确定性:它并不保证会唤醒哪个正在等待的线程,这取决于 JVM 的实现。
  • 效率:由于只唤醒一个线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使用 notify() 可能比 notifyAll() 更高效。

2. notifyAll()

  • 唤醒所有线程notifyAll() 方法用于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所有线程。
  • 确定性:它会唤醒所有正在等待的线程,因此提供了更高的确定性。
  • 效率:由于它唤醒所有等待的线程,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线程上下文切换,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使用 notifyAll() 可能不如 notify() 高效。

使用建议

  • 当你确定只有一个线程需要被唤醒时,使用 notify()
  • 当你希望唤醒所有可能正在等待的线程时,使用 notifyAll()

注意,这些方法都只能在对象的同步代码块或同步方法中调用,否则会抛出 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此外,它们的效果依赖于线程调度策略,因此不应依赖于它们的特定行为来编写线程代码。

最后,当使用 wait()notify()notifyAll() 时,务必注意线程同步和死锁问题,以确保代码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静态内部类与非静态内部类有什么区别


        静态内部类(Static Inner Class)与非静态内部类(Non-Static Inner Class,或称为嵌套类 Nested Class)在Java中有一些重要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类的实例化、访问权限、以及内存加载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实例化方式

  • 静态内部类:静态内部类可以直接通过外部类的类名来实例化,而不需要创建外部类的实例。例如,如果有一个名为Outer的外部类和一个名为StaticInner的静态内部类,那么可以这样实例化静态内部类:Outer.StaticInner inner = new Outer.StaticInner();。
  • 非静态内部类:非静态内部类必须先实例化外部类,然后通过外部类实例来创建内部类实例。例如,如果有一个名为Outer的外部类和一个名为Inner的非静态内部类,那么可以这样实例化非静态内部类:Outer outer = new Outer(); Outer.Inner inner = outer.new Inner();。

2、访问权限

  • 静态内部类:静态内部类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包括静态变量和静态方法),不能访问外部类的非静态成员。
  • 非静态内部类:非静态内部类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包括静态和非静态的。

3、内存加载

  • 静态内部类:静态内部类在第一次被加载到JVM时就会加载,并且只加载一次。即使外部类没有实例化,静态内部类也可以被加载和使用。
  • 非静态内部类:非静态内部类是在外部类实例化后才会被加载,并且每次创建外部类实例时,都会加载一次非静态内部类。

4、生命周期

  • 静态内部类:静态内部类可以独立于外部类存在,即使外部类不存在,静态内部类也可以编译和运行。
  • 非静态内部类:非静态内部类依赖于外部类,如果外部类不存在,那么非静态内部类也无法编译和运行。

以上就是静态内部类与非静态内部类在Java中的主要区别。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内部类,提高代码质量和效率。

Strings 与new String有什么区别

在Java中,String是一个类,可以用来表示字符串。而new String是用来创建String对象的一种方式。

区别如下:

  1. 赋值方式String可以通过直接赋值字符串字面量的方式进行初始化,例如String str = "Hello"。而new String需要使用new关键字来实例化一个新的String对象,例如String str = new String("Hello")

  2. 内存存储String对象存储在字符串常量池中,而new String创建的对象存储在堆内存中。字符串常量池是一块特殊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字符串常量,以提高内存利用率和性能。

  3. 字符串共享:当使用字符串字面量赋值时,如果字符串常量池中已经存在相同的字符串,则直接返回常量池中的字符串对象。而使用new String创建的字符串对象不会共享,每次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

  4. 可变性String对象是不可变的,即不能修改已有的字符串内容。而new String创建的对象是可变的,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修改字符串内容。

综上所述,使用String创建字符串对象更常见和方便,而new String一般用于特殊需求或者复制字符串对象。

反射中,Class.forName和ClassLoader的区别

        Class.forName 和 ClassLoader 在 Java 中都与类加载和反射有关,但它们各自的功能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1、功能

  • Class.forName:这是 Class 类的一个静态方法,它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指定的类名字符串参数来加载类,并且返回这个类的 Class 对象。如果该类还没有被加载,则会加载它;如果已经加载,则直接返回对应的 Class 对象。它也可以用来初始化类,如果类名对应的类还没有被初始化(即还没有执行静态初始化块或静态字段的初始化),Class.forName 会触发类的初始化。
  • ClassLoader:这是 Java 中用于加载类的核心机制。ClassLoader 是一个类,负责从系统文件、网络或其他来源加载类到 JVM 中。Java 提供了三种主要的类加载器: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和系统类加载器(System ClassLoader)。每个类加载器都遵循“双亲委派模型”,这意味着在加载类之前,会先检查父类加载器是否已加载过这个类。

2、使用场景

  • Class.forName:通常在需要动态加载和初始化类时使用,例如在 JDBC 中加载数据库驱动,或者在某些框架中动态加载配置类。
  • ClassLoader:当你需要更精细地控制类的加载过程,或者实现自定义的类加载逻辑时,可以使用 ClassLoader。例如,在创建 OSGi 插件系统、自定义类路径、或者实现热部署等场景中,可能会需要自定义 ClassLoader。

3、初始化
        Class.forName 具有初始化类的能力,而 ClassLoader 的 loadClass 方法默认情况下不会初始化类,除非你明确调用 loadClass 的重载版本,并传递 true 作为第二个参数。
4、异常处理

  • Class.forName 如果找不到指定的类,会抛出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ClassLoader 的 loadClass 方法在找不到类时通常返回 null,而不是抛出异常。

总结,Class.forName 和 ClassLoader 都是为了加载类,但它们在功能、使用场景和异常处理方面有所不同。Class.forName 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加载和初始化类,而 ClassLoader 提供了更灵活和强大的类加载机制。

JDK动态代理与CGLIB实现的区别

JDK动态代理和CGLIB实现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机制:JDK动态代理主要利用反射机制生成一个包含被代理对象的所有接口的代理类,并覆盖接口中的所有方法,以此来实现代理。而CGLIB则是基于继承的方式对被代理类生成子类,从而添加代理逻辑。由于CGLIB是继承被代理类,因此它可能会受到final类、private、static等不可继承属性的影响。
  2. 代理对象的要求:JDK动态代理要求被代理的对象必须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这是JDK动态代理的一个主要限制。而CGLIB则没有这个限制,它可以代理没有实现接口的类,通过继承目标类生成子类的方式来创建代理对象。
  3. 性能:由于JDK动态代理基于反射机制,因此在调用代理方法时,性能上可能会不如CGLIB。而CGLIB通过直接操作字节码生成新的类,避免了使用反射的开销,因此通常认为其性能要比JDK动态代理更好。
  4. 应用场景:JDK动态代理更适用于代理接口,而CGLIB则更适用于代理类。在需要代理没有实现接口的类,或者需要通过继承来提供增强功能的场景,CGLIB的适用性更强。

总的来说,JDK动态代理和CGLIB各有其优点和适用场景,选择使用哪一种取决于具体的需求和场景。在需要代理接口且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下,JDK动态代理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在需要代理类或者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下,CGLIB可能更合适。

深拷贝和浅拷贝区别

深拷贝和浅拷贝是两种不同的拷贝方式,主要区别如下:

  1. 深拷贝会创建一个完全独立的对象,包括所有嵌套的对象和数据。而浅拷贝只是创建了一个新的引用,拷贝后的对象与原始对象共享同一份数据,对其中一个对象的修改会影响到另一个对象。。

  2. 当原对象或嵌套对象发生改变时,深拷贝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深拷贝会复制对象本身以及对象引用指向的其他对象,所有对象的引用都将指向全新的内存空间,而浅拷贝会随之改变,因为浅拷贝只复制对象引用,新旧对象仍然指向同一块内存空间,修改其中一个对象的属性会影响另一个对象。

  3. 深拷贝较为耗时,因为需要递归地复制所有嵌套对象和数据。而浅拷贝只需要复制一层对象和数据。

  4. 深拷贝可以在任何数据结构上使用,而浅拷贝只能在可变对象上使用。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需要复制一个对象并希望新对象与原始对象互不影响时,应使用深拷贝。而浅拷贝更适用于那些对象结构较简单、不包含引用类型成员变量或不需要独立修改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深拷贝和浅拷贝仅在拷贝对象时的行为不同,对原对象的操作是一样的。

谈谈自定义注解的场景及实现

        在Java等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中,注解(Annotation)是一种元程序中的元数据,它可以为代码添加额外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编译时被编译器用来生成额外的代码、在运行时被JVM或其他使用反射机制的代码所读取,或者被用来处理编译任务。自定义注解允许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特殊的元数据标记,扩展Java的功能。

1、自定义注解的常见场景:

  1. 数据校验:在数据绑定或数据传输时,可以使用自定义注解进行数据校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日志记录:在方法的入口或出口使用注解来记录日志信息,有助于问题追踪和性能分析。
  3. 权限控制:在需要权限验证的方法或类上使用注解,简化权限管理的代码实现。
  4. 缓存控制:通过注解来标记需要缓存的方法或数据,实现缓存的自动管理。
  5. 接口限流:在API接口上使用注解来控制访问频率,防止接口被滥用。

2、自定义注解的实现

  1. 注解定义:
  2. 使用@interface关键字来定义注解,并在注解中定义所需的元素。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Target(ElementType.METHOD)
public @interface DataValidation {
    String value() default "";
}

    3.注解解析: 

        使用反射机制来解析注解,获取注解中的元素值。

Method method = object.getClass().getMethod("methodName");
if (method.isAnnotationPresent(DataValidation.class)) {
    DataValidation dataValidation = method.getAnnotation(DataValidation.class);
    String value = dataValidation.value();
    // 执行相应的数据校验逻辑
}

  4.注解使用: 

        在需要的地方使用注解来标记代码。 

// 在需要的地方使用注解来标记代码。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DataValidation("user data validation")
    public void createUser(User user) {
        // 创建用户的逻辑
    }
}

5.注解处理: 

根据注解的用途,在解析注解后执行相应的处理逻辑,如数据校验、日志记录等。

public void processAnnotatedMethod(Object object, String methodName) {
    try {
        Method method = object.getClass().getMethod(methodName);
        if (method.isAnnotationPresent(DataValidation.class)) {
            // 执行数据校验
        }
        // 执行方法
        method.invoke(object);
    } catch (Exception e) {
        // 异常处理
    }
}

3、总结 

        自定义注解为Java编程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使得我们可以在不修改源代码的情况下,为代码添加额外的功能和行为。通过合理使用注解,我们可以简化代码、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实现更加灵活和强大的功能。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定义和使用注解,避免过度使用注解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 

说说你对设计模式的理解

        设计模式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可重用的解决问题的模板或指导原则。它是由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人员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旨在提高代码的可理解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设计模式将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分类,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它们提供了一种通用的、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解耦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可复用和易于扩展。设计模式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代码结构,减少代码的重复性,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等。每种设计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开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来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设计模式是一种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通用的、可重用的解决问题的模板或指导原则,它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理解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在软件开发中,合理运用设计模式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代码、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设计模式是如何分类的

设计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型模式
1、创建型模式:主要涉及对象的创建过程,帮助我们在创建对象时隐藏具体的实现细节,使得代码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类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

  • 单例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 工厂方法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
  • 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一个接口,用于创建相关或依赖对象的家族,而不需要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 建造者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 原型模式: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复制这个原型来创建新的对象。

2、结构型模式:主要关注类和对象的组合,通过继承、接口、组合等方式来组织代码结构,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扩展。这类模式包括适配器模式、装饰者模式、代理模式、门面模式(外观模式)、桥梁模式、组合模式和享元模式。

  • 适配器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
  • 装饰者模式: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
  • 代理模式: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 门面模式(外观模式):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高层接口。
  • 桥梁模式:将抽象部分与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 组合模式: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
  • 享元模式: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3、行为型模式:主要关注对象之间的交互和职责分配,描述了对象之间的通信模式,以及如何在对象之间分配职责。这类模式包括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器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和解释器模式。

  • 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
  • 模板方法模式: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
  • 观察者模式: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自动收到通知并更新。
  • 迭代器模式: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 责任链模式: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 命令模式: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让你使用不同的请求把客户端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者记录请求日志,可以提供命令的撤销和恢复功能。
  • 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
  • 状态模式: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 访问者模式: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类的结构的情况下定义新的操作。
  • 中介者模式: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
  • 解释器模式: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除了以上三类模式外,还有一些扩展模式,如规则模式、对象池模式、雇工模式、黑板模式、空对象模式等。这些模式在特定场景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设计模式的分类主要是基于它们解决的问题和应用的场景。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优点,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抽象工厂和工厂方法模式的区别

1. 结构差异

  • 抽象工厂模式:它定义了一个接口,用于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的对象。一个抽象工厂可以包含多个具体工厂,每个具体工厂都负责生产一系列具有相同主题的产品。
  • 工厂方法模式:定义了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让实现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工厂方法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中进行。

2. 复杂度

  • 抽象工厂模式:相对更为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多个产品族和一系列相关的产品。
  • 工厂方法模式:相对简单,它仅仅将对象创建的逻辑与客户端代码分离,由工厂类负责具体对象的创建。

3. 应用场景

  • 抽象工厂模式:适用于一个系统需要生产一系列相互依赖的产品的场景,如一个软件系统中有多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一系列相关的产品。
  • 工厂方法模式:适用于只需要生产单一类型的产品的场景,或者当客户端不关心产品如何被创建和组合时。

4. 产品关系

  • 抽象工厂模式:产品之间存在强关联关系,属于同一产品族的不同产品。
  • 工厂方法模式:产品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联关系,每个工厂只负责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

5. 抽象程度

  • 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抽象,它抽象了一组具有相同主题的产品的创建过程。
  • 工厂方法模式:抽象程度相对较低,它只是将特定产品的创建逻辑从客户端代码中分离出来。

6. 扩展性

  • 抽象工厂模式:由于涉及到多个产品族,扩展时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产品族的扩展,因此相对复杂。
  • 工厂方法模式:扩展性相对简单,只需要为新的产品类型添加新的工厂方法即可,不需要考虑其他产品族的变化。

总的来说,抽象工厂模式和工厂方法模式都是创建型设计模式,用于解决对象创建的复杂性。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处理的产品数量和关系、抽象程度以及扩展性的考虑。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式,简而言之,抽象工厂模式适用于创建一系列相关产品的场景,工厂方法模式适用于创建单一产品的场景。

什么是值传递和引用传递

        值传递和引用传递是编程中常见的两种参数传递方式,它们在处理函数或方法调用时参数值的传递方式上有所不同。

  • 值传递是指在调用函数时,将实际参数的值复制一份传递给函数中的形式参数。这样,在函数内部对形参的修改不会影响实际参数的值,因为它们是存储在不同内存地址上的两个相等的数值。换句话说,函数内部操作的是形参的副本,而不是实际参数本身,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原始的参数不会被改变,保持了函数或方法的封装性。
  • 引用传递则是指在调用函数时,将实际参数的地址(也就是引用)复制一份传递给函数中的形式参数。这样,形参和实参引用的是同一个存储空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操作原始参数,避免了复制大量的数据,提高了程序的效率。但也需要注意对参数的修改可能会影响到原始的参数,需要谨慎操作,因此,在函数内部对形参的修改会直接影响到实际参数的值,需要谨慎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Java中,无论是基本类型还是引用类型,参数传递本质上都是值传递。对于基本类型,传递的是值的副本;对于引用类型,传递的是引用的副本,而不是对象本身。因此,即使在Java中,对引用类型对象的修改在方法内部可以反映到方法外部,这仍然被认为是值传递,因为传递的是引用的副本,而不是对象本身。

Java支持多继承么,为什么?

Java不支持多继承,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简化编程语言:Java的设计目标之一是简化语言,使其易于学习和使用。多继承在类的设计和使用上增加了复杂性,包括方法解析的问题、命名冲突、继承的混乱等。
  2. 避免多重继承的层次膨胀:多继承可能导致继承层次的膨胀。如果一个类继承多个父类,再将该类作为基类,子类再继承该类,会造成继承层次的复杂和混乱。
  3. 减少设计和编译上的困惑与复杂性: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多继承,所以在Java语言中,并不支持多继承。

不过,虽然Java不支持多继承,但它支持多重继承,即一个类可以继承另一个类,而这个父类也可以继承其他的父类,形成一个继承链。此外,Java还支持类实现多个接口,这也是一种间接实现“多继承”的方式。

构造器是否可被重写?

        构造器(constructor)在Java中不能被重写(override)。构造器是用于创建对象的特殊方法,它具有与类相同的名称,没有返回类型,并且在使用new关键字实例化对象时自动调用。由于构造器是用于初始化新创建的对象,并且每个类只能有一个与类名相同的构造器,因此它们不能被重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构造器不能被重写,但在同一个类中,可以定义多个构造器,这被称为构造器的重载(overloading)。构造器的重载允许根据不同的参数列表来创建和初始化对象。

总的来说,构造器在Java中是不可被重写的,但可以在同一个类中定义多个构造器来实现不同的初始化逻辑。

char型变量能存贮一个中文汉字吗?

        是的,char型变量可以存储一个中文汉字。在Java中,编码使用的是Unicode,这是一种不选择任何特定编码,直接使用字符在字符集中的编号的统一且唯一的方法。一个char类型的变量在Java中占用的空间是2个字节(16比特),这足以存储一个中文汉字。所以,char型变量可以存储一个中文汉字。        

如何实现对象克隆?

在Java中,实现对象的克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浅克隆(Shallow Clone)和深克隆(Deep Clone)。这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处理对象内部引用的其他对象的方式。

1. 浅克隆(Shallow Clone)

浅克隆是指创建一个新对象,并复制原始对象的非静态字段到新对象。如果字段是值类型,则对该字段执行逐位复制。如果字段是引用类型,则复制引用但不复制引用的对象。因此,原始对象及其克隆引用同一个对象。

要实现浅克隆,你的类需要实现Cloneable接口,并重写Object类的clone()方法。

public class MyObject implements Cloneable {
    private int value;
    private String str;
    // 可能还有其他字段
 
    // 重写 clone() 方法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return super.clone();
    }
 
    // 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
}

当需要克隆对象时,调用clone()方法:

MyObject original = new MyObject();
// 设置 original 的状态
MyObject cloned = (MyObject) original.clone();

2. 深克隆(Deep Clone)

深克隆是指创建一个新对象,并复制原始对象的所有字段到新对象。对于引用的对象,也会递归地创建它们的克隆,从而确保新对象与原始对象完全独立。

要实现深克隆,除了实现Cloneable接口并重写clone()方法之外,还需要确保内部引用的所有对象也支持克隆,并且你需要手动创建这些内部对象的克隆。

这里是一个简单的深克隆实现例子:

	public class MyObject implements Cloneable {
    private int value;
    private String str;
    // 可能还有其他字段
 
    // 重写 clone() 方法实现深克隆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MyObject cloned = (MyObject) super.clone();
        // 递归地克隆内部的引用对象
        cloned.str = new String(this.str); // 假设 str 需要深克隆
        // 如果有更多的引用字段,也需要像这样逐个处理
        return cloned;
    }
 
    // 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
}

 注意,在上面的例子中,str字段被重新创建了一个新对象,因为它是一个字符串对象。如果str是一个自定义对象,那么这个自定义对象也需要实现克隆逻辑,并且在clone()方法中被克隆。

注意事项

  • 如果类中的字段是不可变的(如StringInteger等包装类),那么它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直接复制引用。
  • 如果类中的字段是数组或集合,那么需要复制数组或集合的内容,而不是引用本身。
  • 深克隆通常比浅克隆更复杂,因为需要处理内部对象的克隆,这可能导致性能下降和额外的内存使用。
  • 谨慎使用Cloneable接口和clone()方法,因为它们不提供任何安全性检查,并可能导致对象状态的不一致。
  • 在设计类时,考虑使用构造函数、拷贝构造函数(Copy Constructor)或工厂方法来提供克隆功能,而不是依赖于clone()方法。

实现深克隆的一个更优雅的方式是使用序列化机制。通过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一个对象,可以创建出该对象的一个完全独立的副本,这是一种自动的深克隆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要求对象及其所有引用的对象都必须是可序列化的。

for-each与常规for循环的效率区别

在Java中,for-each循环(也称为增强型for循环)和常规for循环的效率差异主要取决于使用的场景和数据结构。

  1. 数组遍历:当遍历数组时,常规for循环通常比for-each循环更高效。这是因为常规for循环可以通过索引直接访问数组元素,而for-each循环则需要通过迭代器来访问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常规for循环的执行效率更高。
  2. 集合遍历:对于集合(如List、Set等),for-each循环通常更加高效。这是因为for-each循环可以隐藏迭代器的创建和管理,减少了代码量,使得代码更加简洁。此外,for-each循环在遍历集合时,不需要关心集合的底层实现和迭代器的使用,因此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3. 修改集合元素:常规for循环在遍历集合时,允许修改集合中的元素。而for-each循环则不允许在遍历过程中修改集合元素,否则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因此,如果需要在遍历过程中修改集合元素,常规for循环更加适用。

总的来说,常规for循环和for-each循环在效率上的差异并不明显,选择哪种循环方式主要取决于具体的使用场景和个人偏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代码的清晰度和可读性,而不是过分追求微小的性能差异。

说说你对懒汉模式和饿汉模式的理解

懒汉模式和饿汉模式是两种常用的单例模式实现方式,它们在处理对象实例的创建时机和线程安全方面有所不同。

  1. 懒汉模式(Lazy Initialization)

        懒汉模式的特点是延迟初始化,即在第一次需要使用对象实例时才进行创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在系统启动时节省内存,因为对象实例只有在真正需要时才会被创建。然而,懒汉模式在并发环境下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多个线程可能同时尝试创建实例,导致实例被多次创建,违反了单例模式的初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对懒汉模式的实现进行线程安全控制,例如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进行同步,或者使用双重检查锁定(double-checked locking)来优化性能。

  1. 饿汉模式(Hungry Initialization)

        饿汉模式的特点是提前初始化,即在类加载时就创建对象实例。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线程安全,因为实例在类加载时就已经创建完成,不存在并发问题。然而,饿汉模式的缺点是可能浪费内存,因为无论是否需要使用该对象实例,它都会在系统启动时就被创建。此外,如果类加载时间很长,或者对象实例的创建过程很耗时,那么可能会导致系统启动变慢。

总的来说,懒汉模式和饿汉模式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模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在需要节省内存的场景下,可以选择懒汉模式;在追求线程安全的场景下,可以选择饿汉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懒汉模式还是饿汉模式,都需要仔细考虑并发控制和线程安全问题,以确保单例模式的正确实现。

有哪些常见的运行时异常?

在Java中,常见的运行时异常(RuntimeException)包括以下几种:

  1. NullPointerException:当应用程序试图在需要对象的地方使用null时,抛出该异常。例如,调用null对象的实例方法、访问或修改null对象的字段,或者将null作为Throwable值抛出。
  2. ArithmeticException:当出现异常的运算条件时,抛出此异常。例如,一个整数除以零时,会抛出此异常。
  3. ArrayStoreException:试图将错误类型的对象存储到一个对象数组中时抛出的异常。例如,试图将一个字符串存储到一个整数类型的数组中。
  4.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当访问数组、字符串或集合的某个元素,而指定的索引超出了其有效范围时,抛出此异常。
  5. NegativeArraySizeException:如果应用程序试图创建大小为负数的数组,则抛出此异常。
  6. NumberFormatException:当应用程序试图将字符串转换成一种数值类型,但该字符串不能转换为适当格式时,抛出此异常。
  7. SecurityException:当存在安全侵犯时,抛出此异常。例如,试图访问一个文件,但当前用户没有足够的权限。
  8.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当请求的操作不支持时,抛出此异常。例如,试图对一个不可修改的集合进行修改操作。

除了上述常见的运行时异常外,还有其他一些运行时异常,如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StateException等。这些异常通常在方法调用时,由于传递了错误的参数或对象处于不恰当的状态而抛出。

请注意,这些异常是Java标准库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开发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自己的运行时异常。

2个不相等的对象有可能具有相同hashCode吗

        是的,两个不相等的对象有可能具有相同的hashCode。哈希码(hashCode)是由对象的哈希函数生成的一个整数值,用于支持快速查找和比较对象。由于哈希码的范围通常比对象的数量大得多,因此不同的对象可能会产生相同的哈希码,这种情况被称为哈希冲突。哈希算法设计的目标是将不同的输入均匀分布在哈希码空间中,但无法完全消除冲突。

Stringa="Aa";
Stringb="BB";
intaa=a.hashCode();
intbb=b.hashCode();

//字符串a与b的hashCode取值是相同的,都是2112

请注意,尽管两个对象可能有相同的哈希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对象是相等的。最终的相等性检查还需要通过 equals() 方法进行。因此,在重写 equals() 方法时,也应该相应地重写 hashCode() 方法,以尽量减少哈希冲突的发生。

synchronized的实现原理

synchronized是Java语言中的一个关键字,它用于控制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synchronized的实现原理主要基于对象的内部锁机制,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实现原理。

  1. 对象头: 在Java中,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对象头,这个对象头包含了一些元数据,如类的元数据信息、对象的哈希码、对象的GC分代年龄等。此外,对象头还包含了一个指向对象的监视器锁(也称为内部锁或互斥锁)的指针。
  2. 监视器锁: 监视器锁是一个用于实现synchronized关键字的同步原语。当一个线程试图访问一个被synchronized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时,它首先需要获得对象的监视器锁。如果锁已经被其他线程持有,那么该线程将被阻塞,直到锁被释放。
  3. 获取和释放锁: 当一个线程访问一个被synchronized修饰的方法或代码块时,它会尝试获取对象的监视器锁。如果锁已经被其他线程持有,那么该线程将被放入一个等待队列中。当持有锁的线程退出synchronized代码块或方法时,它会释放锁,这使得等待队列中的线程有机会获取锁并继续执行。
  4. 可重入性: synchronized还具有可重入性,这意味着一个线程可以多次获取同一个对象的锁。但是,每次获取锁都需要计数,只有当计数为0时,锁才会被释放,其他线程才有机会获取锁。
  5. 公平性: Java中的synchronized锁默认是非公平的,这意味着线程获取锁的顺序不是按照它们请求锁的顺序来的。但是,你也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来创建一个公平的锁,这样线程将按照它们请求锁的顺序来获取锁。

总的来说,synchronized的实现原理主要基于对象的内部锁机制和监视器锁。通过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synchronized可以确保线程安全地执行代码,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同一资源,从而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和其他并发问题。

synchronized锁优化

        在Java中,synchronized 关键字是一种内置的同步机制,用于控制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然而,不恰当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特别是在高并发的场景下。因此,了解如何优化 synchronized 锁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 synchronized 锁优化技巧:
1、减少锁的范围
         尽量缩小 synchronized 代码块的范围,只锁定必要的代码。这样可以减少线程间的竞争,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2、避免锁竞争
        如果可能,设计代码以避免锁竞争。这可以通过合理的数据分区、使用并发集合类(如 ConcurrentHashMap、CopyOnWriteArrayList 等)或使用锁分离技术(如读写锁 ReentrantReadWriteLock)来实现。
3、使用更细粒度的锁
        考虑使用更细粒度的锁,例如锁分段(Lock Striping)或锁分区(Lock Partitioning),将锁分解到多个独立的锁对象上,从而减少锁竞争。
4、使用尝试锁
        ReentrantLock 类提供了 tryLock() 方法,该方法尝试获取锁,如果锁不可用则立即返回。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线程阻塞,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操作中。

5、使用公平锁

         默认情况下,ReentrantLock 是非公平的,这可能导致某些线程一直得不到锁。通过设置公平锁(new ReentrantLock(true)),可以确保线程按照它们请求锁的顺序获取锁,虽然这可能会降低吞吐量。

6、使用锁的顺序

        在多线程程序中,当多个锁需要被多个线程同时持有时,需要确保锁总是以相同的顺序被获取和释放,以避免死锁。

7、避免持有锁进行I/O操作

        尽量避免在持有锁的时候进行网络I/O、文件I/O等耗时操作,因为这些操作可能会导致线程阻塞,进而降低系统的并发性能。

8、使用偏向锁

        synchronized 关键字在JDK 1.6及以后的版本中默认使用偏向锁,这是一种减少无竞争情况下解锁和重加锁的开销的优化手段。

9、监控和调优

         使用JVM监控工具(如JConsole、VisualVM等)来监视锁的竞争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如果发现某些锁的竞争非常激烈,可以考虑对相应的代码进行优化。

10、使用高级并发工具

        考虑使用Java并发包(java.util.concurrent)中提供的高级并发工具,如 CompletableFuture、Flow、Phaser 等,这些工具提供了更灵活的并发控制,可以在某些场景下提供更好的性能。

记住,优化 synchronized 锁的关键在于理解程序的并发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同步策略和工具。在进行优化时,务必保持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并充分考虑测试的充分性。

讲讲你对ThreadLocal的理解

ThreadLocal是Java中的一个类,它提供了线程局部变量。这些变量与其他普通变量的区别在于,每个访问该变量的线程都会拥有一个独立的初始化副本,因此这些变量是线程隔离的,不会影响到其他线程。

具体来说,ThreadLocal内部使用了一个Map(ThreadLocalMap)来存储每个线程的变量副本。当线程首次访问ThreadLocal变量时,ThreadLocal会在ThreadLocalMap中为该线程创建一个条目,并初始化一个新的变量副本。此后,该线程每次访问该ThreadLocal变量时,都会从自己的ThreadLocalMap中获取对应的副本。

ThreadLocal的主要用途包括:

  1. 保存线程私有数据: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有一个对象需要在线程之间共享,但又希望每个线程都拥有它的私有拷贝,则可以使用ThreadLocal来存储这个对象。这样,每个线程都可以独立地读取和修改自己的私有拷贝,而不会与其他线程产生冲突。
  2. 避免多线程间的数据竞争和冲突:由于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的数据副本,因此不会出现线程间的竞争和冲突,从而避免了锁竞争带来的性能损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ThreadLocal可以方便地实现线程间的数据隔离,但如果不正确地使用,也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等问题。因此,在使用ThreadLocal时,需要确保在使用完毕后对其进行清理,以避免潜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ThreadLocal是Java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类,它提供了一种将数据与每个线程关联起来的机制,使得在多线程环境下更加容易地管理线程间的数据共享和隔离问题。

ThreadLocal有哪些应用场景

ThreadLocal在编程中有多种应用场景,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使用场景:

  1. 数据库连接管理:在数据库连接管理中,每个线程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数据库连接。通过使用ThreadLocal,可以在每个线程中管理和维护一个数据库连接,避免了多个线程之间共享数据库连接的问题。这样可以确保每个线程都使用自己的数据库连接,从而避免了线程安全问题。
  2. 事务管理:在使用数据库进行事务处理时,可以使用ThreadLocal来管理事务对象。这样,每个线程都可以维护一个独立的事务对象,确保每个线程的事务操作相互隔离,不会相互影响。这有助于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 替代参数链传递: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在线程内保存类似于全局变量的信息,例如用户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在多个方法之间传递,但又不希望被多线程共享。通过使用ThreadLocal,可以将这些信息保存在线程内部,避免了参数传递的麻烦,并且保证了线程间的数据隔离。
  4. 多线程数据共享:虽然ThreadLocal主要是为线程内部数据提供一种保存机制,但在某些场景下也可以用于多线程间数据共享。通过ThreadLocal,可以实现每个线程访问同一个对象的不同副本,从而避免了线程安全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在不使用同步机制的情况下,实现线程间的安全数据共享。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ThreadLocal提供了线程间的数据隔离和共享机制,但在使用时需要谨慎。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等问题。因此,在使用ThreadLocal时,需要确保在使用完毕后对其进行清理,以避免潜在的问题。

讲讲你对CountDownLatch的理解

CountDownLatch是Java中的一个多线程同步工具类,它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其他线程完成某些操作后再继续执行。它基于一个计数器来实现,计数器初始值通常设置为需要等待的线程数量。每当一个线程完成了它的任务后,计数器的值就会减一。当计数器的值减到零时,那些在CountDownLatch上等待的线程就会被唤醒,继续执行后续的任务。

CountDownLatch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

  1. 等待多个线程完成共同任务:当有一个或多个线程需要等待其他线程完成某些共同的任务后才能继续执行时,可以使用CountDownLatch。例如,启动一个服务时,主线程可能需要等待多个组件加载完毕后再继续执行。
  2. 控制并发任务的同时开始:在某些并发场景中,需要等待所有线程都准备就绪后才能同时开始执行任务。CountDownLatch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来实现这一需求。

使用CountDownLatch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计数器的初始值:计数器的初始值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等待的线程数量来设置。如果设置得过大或过小,可能会导致线程过早唤醒或无法唤醒。
  • 计数器的更新操作:在减少计数器值时,应该确保操作的原子性。Java中的CountDownLatch类已经提供了线程安全的计数器更新操作,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 避免死锁和活锁:在使用CountDownLatch时,需要注意避免死锁和活锁的情况。例如,如果某个线程在等待其他线程完成任务时,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该线程无法被唤醒(如线程被中断或等待超时),那么就可能发生死锁或活锁。

总的来说,CountDownLatch是Java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多线程同步工具类,它可以帮助我们方便地实现多个线程之间的协作和同步。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同步工具类,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讲讲你对CyclicBarrier的理解

CyclicBarrier是Java中的一个多线程协作工具,它允许一组线程相互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到达某个公共屏障点(barrier point),然后它们再一起继续执行。这个工具特别适用于需要多个线程协同完成某个任务,且需要等待所有线程都完成其部分任务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场景。

CyclicBarrier的一些关键特性包括:

  1. 可重用性:与CountDownLatch不同,CyclicBarrier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当所有线程都到达屏障点后,屏障会自动重置,这使得它可以处理多次需要等待的任务。
  2. 协调多个线程:CyclicBarrier能够协调多个线程同时开始执行。这在分阶段任务和并发游戏等场景中非常有用,可以确保所有线程都在正确的时刻开始执行其任务。
  3. 执行额外动作:CyclicBarrier还提供了在所有线程到达屏障点时执行的可选动作。这允许开发者在所有线程都到达屏障点后执行一些额外的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在创建CyclicBarrier时需要指定参与线程的数量。只有当所有参与线程都到达屏障点后,CyclicBarrier才会解除阻塞,允许所有线程继续执行后续操作。

总的来说,CyclicBarrier是一个强大的多线程协作工具,它提供了灵活的等待和同步机制,使得多个线程能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如何优雅的避免空指针异常

在Java编程中,空指针异常(NullPointerException)是一个常见的运行时异常,往往由于尝试访问或操作一个null对象的属性或方法而触发。为了优雅地避免空指针异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提前检查对象是否为null:在调用对象的属性或方法之前,先检查该对象是否为null。这是一种防御性编程的方法,可以确保在对象不存在时不会引发异常。
    if (object != null) {
        object.someMethod();
    }
  2. 使用Optional类:从Java 8开始,可以使用Optional类来避免空指针异常。Optional类是一个可以为null的容器对象,如果值存在则可以直接获取,否则返回一个默认值。
    Optional<String> optional = Optional.ofNullable(getStringThatMayBeNull());
    optional.ifPresent(System.out::println);
  3. 使用对象映射库:如Apache Commons Lang的Optional类、Google的Guava库中的Optional类或者Java 8自带的Optional类,这些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功能来处理可能为null的情况。
  4. 使用注解进行空值检查:使用如Lombok的@NonNull或SpotBugs的@Nullable@NonNull注解,这些注解可以在编译阶段进行空值检查,从而避免运行时的空指针异常。
  5. 避免过度依赖null:在设计代码时,尽量减少对null值的依赖。尽量确保对象在使用前已经被正确初始化,或者提供一个默认值。
  6. 使用Java 8的Optional类:Optional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操作null的方法,如orElseorElseGetorElseThrow等,可以在不引发异常的情况下处理null值。
  7. 使用Java 8的Optional链式调用:通过Optional的链式调用,可以在不引发空指针异常的情况下处理多个可能为null的对象。
    	Optional.ofNullable(getStringThatMayBeNull())
        .map(String::toUpperCase)
        .ifPresent(System.out::println);
  8. 编写健壮的单元测试:编写针对空指针异常的单元测试,确保代码在遇到null值时能够正确处理。

通过这些策略,你可以更加优雅地处理空指针异常,提高代码的健壮性和可读性。

浅谈CopyOnWriteArrayList

        CopyOnWriteArrayList是Java中的一个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它是ArrayList的线程安全版本。它通过Copy-On-Write(写时复制)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这种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在向数组中添加或修改数据时,不直接操作原始数组,而是先拷贝原始数组生成一份副本,然后在副本上进行添加或修改操作。操作完成后,再用副本替换原始数组,从而保证多个线程同时操作原始数组时的线程安全。

CopyOnWriteArrayList的主要应用场景是读多写少的场景,它允许多个线程同时对数据进行读操作,但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对数据进行写操作。由于写操作需要复制原始数据的副本,因此会造成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浪费。因此,它通常用于读操作非常频繁,而写操作相对较少的情况。

在实际使用中,CopyOnWriteArrayList具有一些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线程安全、读操作无需加锁、简单易用等。缺点则包括写操作性能较差(因为需要复制整个数组)、内存占用较高(因为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数组的副本)以及可能的数据不一致性(因为写操作不会立即反映到原始数组上,而是在副本上完成后再替换原始数组)。

总的来说,CopyOnWriteArrayList是一种适用于读多写少场景的线程安全集合类,它通过写时复制机制来保证线程安全。在实际使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是否使用CopyOnWriteArrayList,并需要注意其优缺点以及可能的数据不一致性问题。

List操作的一些常见问题

List操作在Java编程中是非常常见的,但也有一些常见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List操作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1、空指针异常(NullPointerException)

  • 当试图访问或修改一个null列表的元素时,会抛出空指针异常。
  • 解决方案:在操作列表之前,始终检查列表是否为null,并确保在调用方法或访问元素之前列表已经被初始化。

2、并发修改异常(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 当一个线程正在遍历列表,而另一个线程同时修改列表的结构时(例如添加或删除元素),会抛出并发修改异常。
  • 解决方案:使用线程安全的列表实现,如CopyOnWriteArrayList,或者在遍历列表时使用迭代器(Iterator)的remove方法删除元素。

3、索引越界异常(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 当试图访问列表中不存在的索引时,会抛出索引越界异常。
  • 解决方案:在访问列表元素之前,检查索引是否在有效范围内(即0到list.size()-1之间)。

4、类型不匹配异常(ClassCastException)

  • 当试图将列表中的元素转换为不兼容的类型时,会抛出类型不匹配异常。
  • 解决方案:确保在转换元素类型时,元素的实际类型与目标类型兼容。可以使用instanceof运算符来检查元素的类型。

5、列表容量不足(List capacity issues)

  • 当试图向固定大小的列表中添加元素,并且列表已满时,会抛出异常。
  • 解决方案:使用可动态扩展的列表实现,如ArrayList,或者使用List接口的add方法添加元素,它会自动扩展列表的容量。

6、错误的元素比较(Incorrect element comparison)

  • 在使用contains、indexOf等方法时,如果提供了错误的比较逻辑,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 解决方案:确保使用正确的比较逻辑,通常是通过重写对象的equals方法来实现。对于基本数据类型,可以使用包装类(如Integer、Double等)来避免自动装箱和拆箱导致的问题。

7、列表遍历效率问题

  • 在遍历列表时,频繁地调用remove方法会导致效率低下,因为每次删除元素都需要移动后续元素。
  • 解决方案:使用迭代器(Iterator)的remove方法来删除元素,它可以在O(1)时间复杂度内删除元素,不需要移动其他元素。

了解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使你的List操作更加健壮和高效。

如何删除HashMap元素,有哪些删除方式?

 1、使用增强 for 循环删除

/**
 * 使用 for 循环删除
 */
public void remove() {
    Set<Map.Entry<String, String>> entries = new CopyOnWriteArraySet<>(map.entrySet());
    for (Map.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entries) {
        if ("AA".equals(entry.getValue())) {
            map.remove(entry.getKey());
        }
    }
    System.out.println(map);
}

        通过HashMap的entrySet方法获取元素集合,然后再进行循环遍历,判断value值是否为需要删除的元素,再移除对应的Key。
        需要注意增强的 for 循环底层使用的迭代器 Iterator,而 HashMap 是 fail-fast 原则的错误机制,所以遍历时删除元素会出现 java.util.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并发修改异常。我们可以使用CopyOnWriteArraySet封装一层避免出现并发修改异常。

  • fail-fast:为了将错误或异常情况尽早暴露出来,避免潜在的问题在后续代码中蔓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使用 forEach 循环删除

/**
 * 使用 forEach 循环删除
 */
public void remove() {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initMap);
    map.forEach((k, v) -> {
        if ("AA".equals(v)) {
            map.remove(k);
        }
    });
    System.out.println(map);
}

通过HashMap的forEach方法循环删除目标元素,同样的使用了ConcurrentHashMap封装避免出现并发修改异常。

3、使用 Iterator 迭代器删除 

    /**
     * 使用 Iterator 迭代器删除
     */
    @Test
    public void remove() {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String> result = new ConcurrentHashMap<>();
        Iterator<Map.Entry<String, String>> iterator = new ConcurrentHashMap<>(sourceMap).entrySe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Map.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iterator.next();
            if ("AA".equals(entry.getValue())) {
                iterator.remove();
            }else {
                result .put(entry.getKey(),entry.getValue());
            }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通过Iterator迭代删除元素不会出现并发修改异常,但由于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这时如果多个线程同时修改HashMap数据也会出现并发修改异常 ,日常使用可以先用ConcurrentHashMap封装。

4、使用 removeIf 删除(推荐使用)

/**
 * 使用 removeIf 删除
 */
public void remove() {
    initMap.entrySet().removeIf(entry -> "AA".equals(entry.getValue()));
    System.out.println(sourceMap);
}

通过entrySet获取元素然后使用removeIf方法删除目标数据;而removeIf的底层是通过Iterator迭代器实现的。所以也存在第三种方法同样的问题。

 5、使用 Stream 删除(推荐使用)

/**
 * 使用 Stream 删除
 */
public void remove5() {
    Map<String, String> map = sourceMap.entrySet().stream()
            .filter(entry -> !"AA".equals(entry.getValue()))
            .collect(Collectors.toMap(Map.Entry::getKey, Map.Entry::getValue));
    System.out.println(map);
}

通过Stream 的 filter 方法进行过滤,然后生成一个新的map。这种方式“一行代码“就能够实现删除的动作,并且没有并发问题。

BigDecimal的常见陷阱

BigDecimal的常见陷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浮点数初始化:当你使用float或double等浮点数类型来初始化BigDecimal时,可能会遇到精度问题。由于浮点数本身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就存在精度问题(即所谓的"浮点数不准"),这种不准确性会在传递给BigDecimal时保留下来,导致你得到的结果可能与预期不符。
  2. 错误的等值比较方法:在比较两个BigDecimal对象时,如果你直接使用==运算符,那么比较的是两个对象的引用,而不是它们的值。要正确比较两个BigDecimal的值,应使用compareTo方法或equals方法。
  3. 未指定精度进行除法:当进行除法运算时,如果除法的商是一个无限小数,而你又没有指定精度大小,那么程序会抛出一个异常。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需要在除法运算时指定一个精度(即小数点后的位数)和一个舍入模式。
  4. toString方法的格式问题:当你将BigDecimal转换为字符串时,需要注意toString方法和toPlainString方法的区别。toString方法返回的字符串可能包含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而toPlainString方法则总是返回一个没有任何指数部分的字符串。
  5. 错误的构造方式:例如,使用双精度浮点数(double)来构造BigDecimal时,可能会因为双精度浮点数的精度问题而导致结果不准确。

为了避免这些陷阱,建议在使用BigDecimal时始终注意其精度和舍入模式,并避免直接使用浮点数来初始化BigDecimal。同时,也要正确比较BigDecimal的值,并在需要时指定精度进行除法运算。

CAP定理,CAP为什么不能同时兼得?

CAP定理,也被称为布鲁尔定理,是分布式计算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指出,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这三个要素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不可能三者兼顾。

具体来说,CAP定理的含义如下:

  • 一致性(Consistency):指的是系统在执行某一操作后,仍然处于一致的状态。即所有节点在同一时间的数据保持一致。这意味着,当一个用户在系统中更新数据时,所有其他用户都应该立即看到这些更改。
  • 可用性(Availability):无论请求成功或者失败,系统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响应。即用户访问数据的时候,系统能在正常响应时间返回预期的结果。即使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也应该保证系统始终可用。
  • 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指的是分布式系统在遇到某节点或网络分区故障的时候,仍然能够对外提供满足一致性或可用性的服务。也就是说,系统应该能够在网络分区或节点故障的情况下继续运行。

CAP定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在分布式系统设计中,这三个属性之间存在冲突,无法同时满足。例如,如果系统追求强一致性和分区容错性,那么在节点或网络出现故障时,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系统可能需要牺牲可用性,即部分用户可能无法访问系统或获取到最新的数据。反之,如果系统追求高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那么在节点或网络出现故障时,为了保证系统的可用性,系统可能需要牺牲数据的一致性。

Lambda小课堂:巧用“Function”让代码优雅起来~

在Java中,Function接口是java.util.function包中的一个核心函数式接口。它是Java 8引入的Lambda表达式和函数式接口概念的一部分。Function接口接受一个输入参数并产生一个结果,这与数学中的函数概念非常相似。

Function接口有一个泛型方法apply,用于将输入转换为输出。Function接口经常与Java的Stream API一起使用,对集合进行操作,使代码更加简洁和易读。

下面是一个使用Function接口使代码更加优雅的示例:

import java.util.function.Function;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LambdaFunction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列表
        List<String> names = Arrays.asList("Alice", "Bob", "Charlie", "David");
 
        // 使用Lambda表达式和Function接口来转换字符串
        List<String> upperCaseNames = names.stream()
                .map(String::toUpperCase) // 使用方法引用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System.out.println(upperCaseNames); // 输出: [ALICE, BOB, CHARLIE, DAVID]
 
        // 使用Lambda表达式和Function接口来转换字符串,这次显式地使用Function接口
        List<String> lengthOfNames = names.stream()
                .map(new Function<String, 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Integer apply(String s) {
                        return s.length();
                    }
                })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System.out.println(lengthOfNames); // 输出: [5, 3, 7, 5]
 
        // 使用Lambda表达式和Function接口的简洁形式
        List<Integer> lengthsOfNames = names.stream()
                .map(name -> name.length())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System.out.println(lengthsOfNames); // 输出: [5, 3, 7, 5]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包含名字的列表。然后,我们使用Streammap方法,该方法接受一个Function接口作为参数。我们传递了一个Lambda表达式String::toUpperCase来将每个名字转换为大写。同样,我们也可以使用Lambda表达式name -> name.length()来获取每个名字的长度。

通过使用Function接口和Lambda表达式,我们可以避免创建匿名内部类来实现相同的功能,从而使代码更加简洁和易于阅读。

此外,Function接口还可以与java.util.Optional类一起使用,为可能为空的值提供默认行为,或者在java.util.function.Consumerjava.util.function.Predicate等其他函数式接口中作为参数传递,以实现更加灵活和强大的函数式编程。

 

金额到底用Long还是Bigdecimal?

在Java中,对于金额的存储,一般推荐使用BigDecimal数据类型,而不是Long。


BigDecimal是一个高精度的浮点数类,可以处理任意位数的小数,因此在处理货币和财务计算时,它可以避免精度误差的问题。在涉及到金钱和财务的计算中,精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是很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问题。此外,BigDecimal类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来进行精确的算术运算,比如加、减、乘、除等,这些方法都可以指定精度和舍入模式,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比之下,Long类型只能表示整数,无法处理小数部分,因此不适合用来表示金额。虽然你可以通过将金额乘以某个固定的倍数(比如100)来将其转换为整数,但这样做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并且仍然无法避免精度误差的问题。

在代码层面用BigDecimal ,数据库层面可视情况定

首先long性能更好:

  • 整数类型(如 long)通常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性能更好,因为它们的操作可以在硬件层面上更有效地执行。
  • BigDecimal 需要额外的空间和计算开销

数据库在需求阶段能确定小数点位数可以用long, 如果位数不确定,或者要求太精准可以用DECIMAL。

综上所述,虽然使用Long类型可以简化计算,但从精度和准确性的角度考虑,推荐使用BigDecimal类型来存储和处理金额。

怎么理解Java里面的双冒号“::”?

在Java中,双冒号::是Java 8引入的方法引用的符号。它用于调用一个方法而不执行它,通常与Java的Stream API和函数式接口一起使用。

方法引用实际上是一个函数指针,它引用了已经在别处定义的方法。使用::符号,你可以简洁地表示已经存在的方法,而不是匿名内部类或lambda表达式。

方法引用主要有四种类型:

  1. 静态方法引用:使用类名引用一个静态方法。
    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a", "b", "A", "B");
    list.stream().filter(s -> s.matches("[a-z]+")).forEach(System.out::println);

    在上述代码中,System.out::println是一个静态方法引用,它引用了System.out类的println方法。

  2. 特定对象的实例方法引用:使用特定对象的引用来调用其实例方法。

    String str = "Hello";
    Predicate<String> methodRef = str::startsWith;
    boolean result = methodRef.test("He");  // true

    这里,str::startsWith引用了str对象的startsWith方法。

  3. 特定类型的任意对象的实例方法引用:可以引用特定类型的任意对象的实例方法。

    List<String> strings = Arrays.asList("a", "b", "c");
    boolean allMatch = strings.stream().allMatch(String::isEmpty);  // false

    这里,String::isEmpty引用了String类的isEmpty方法,可以对任何String对象调用这个方法。

  4. 构造方法引用:引用类的构造方法。

    Supplier<List<String>> listSupplier = ArrayList::new;
    List<String> newList = listSupplier.get();  // creates a new ArrayList

    这里,ArrayList::new引用了ArrayList的构造方法。

使用::方法引用可以使代码更加简洁、易读,并且有时还可以提高性能,因为它避免了创建匿名内部类或lambda表达式的开销。 

并发编程

什么是阻塞队列,举几个应用场景

阻塞队列(Blocking Queue)是一个支持两个附加操作的队列,这两个附加操作是:在队列为空时,获取元素的线程将会阻塞,直到队列中有元素可取;当队列已满时,试图添加元素的线程将会阻塞,直到队列中有空闲空间。Java中的java.util.concurrent包提供了多种阻塞队列的实现。

以下是阻塞队列的几个主要应用场景:

  1.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这是阻塞队列最常见的应用场景。生产者将元素添加到队列中,消费者从队列中获取元素。阻塞队列在这里起到了缓冲的作用,避免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竞争。当队列满时,生产者线程会阻塞,等待消费者消费元素;当队列空时,消费者线程会阻塞,等待生产者生产元素。
  2. 线程池的任务队列:阻塞队列可以被用作线程池的任务队列。当有新的任务到达时,它们会被添加到阻塞队列中。当线程池中有空闲线程时,它们会从队列中获取任务并执行。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管理线程池中的任务,避免线程过多导致系统资源耗尽。
  3. 线程同步:阻塞队列可以用于实现线程之间的同步。例如,多个线程可以共享一个阻塞队列,当一个线程需要获取某个元素时,如果队列为空,该线程会被阻塞,直到其他线程将元素添加到队列中。
  4. 数据的分发和收集:在某些应用中,可能需要将数据从一个线程分发到其他线程,或者从多个线程收集数据。阻塞队列可以用于实现这种数据传递。例如,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各个节点可以通过阻塞队列来交换数据。

总的来说,阻塞队列在并发编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协调不同线程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同步。

说下Fork/Join框架,与传统线程池有何不同

Fork/Join框架是Java 7引入的一个用于并行处理任务的框架,它采用了一种称为"工作窃取算法"(Work-Stealing Algorithm)的方式来平衡负载,使得每个线程尽可能均匀地执行任务。这种算法可以有效地重新分配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资源。

与传统线程池相比,Fork/Join框架主要有以下不同点:

  1. 任务分解方式:Fork/Join框架采用分治策略,将一个大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还可以继续划分,直到达到一个合适的粒度。这种方式被称为"fork"操作。当所有的子任务完成后,结果会通过"join"操作合并返回。而传统线程池则通常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执行,每个小任务作为一个独立的任务提交给线程池。
  2. 负载均衡:Fork/Join框架使用工作窃取算法来平衡负载,使得每个线程尽可能均匀地执行任务。当一个线程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它会尝试从其他线程的任务队列中"窃取"任务来执行。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避免线程空闲。而传统线程池则通常采用先来先服务(FCFS)的原则来执行任务,没有这种负载均衡机制。
  3. 阻塞队列:Fork/Join框架集成了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这种队列可以在需要时自动阻塞线程,直到队列中有新的任务可供执行。这种集成使得Fork/Join框架可以更高效地管理任务队列。而传统线程池则需要程序员自行管理任务队列,或者使用提供的任务队列实现类。
  4. 并行执行能力:Fork/Join框架主要用于处理分治任务,适合处理可以递归划分成多个子任务的问题。而传统线程池则更适合处理独立、无关的任务,可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但任务之间没有直接的交互和依赖关系。

综上所述,Fork/Join框架和传统线程池在任务分解方式、负载均衡、阻塞队列和并行执行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Fork/Join框架更适合处理可以递归划分成多个子任务的问题,而传统线程池则更适合处理独立、无关的任务。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框架来处理并行任务。

说说并发和并行的区别

并发(Concurrency)和并行(Parallelism)是计算机科学中两个常被提及的概念,尤其在处理多任务和高性能计算时。尽管它们经常一起使用,但它们在定义、资源占用、执行效率、场景应用和复杂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1、定义


并发:并发指的是多个任务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启动,并且这些任务可能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完成,也可能不会。并发不一定意味着这些任务在同一时刻同时执行,而是在给定的时间片内交替执行。这主要依赖于操作系统的调度算法。

并行:并行指的是多个任务在同一时刻同时执行。这意味着它们真正地在同一时间进行,并且不依赖于操作系统的调度。并行需要足够的硬件资源(如多核处理器)来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2、资源占用


并发:并发主要依赖于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因此不需要大量的硬件资源来同时执行所有任务。每个任务在获得CPU时间片时执行,然后在时间片用完时被挂起,等待下一次调度。

并行:并行执行需要更多的硬件资源,尤其是处理器核心。每个任务都需要一个核心来同时执行,因此需要多核处理器或者分布式计算环境。

3、执行效率


并发:由于并发任务在时间上交错执行,所以它的执行效率通常比单任务执行要低。此外,上下文切换(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也会带来额外的开销。

并行:由于并行任务在同一时刻同时执行,所以它的执行效率通常比单任务执行要高。然而,这也取决于任务的性质,因为不是所有任务都可以或都应该并行化。

4、场景应用


并发:并发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输入/输出操作(如网络通信、文件读写等)的场景,因为这些操作通常会受到硬件或外部系统的限制,使得并行化并不能带来性能提升。此外,并发也适用于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用户请求的场景,如Web服务器。

并行:并行适用于计算密集型任务,如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等。这些任务可以通过并行化来显著提高执行效率。

5、复杂性


并发:并发编程通常更复杂,因为它需要处理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同步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线程安全和死锁等问题。

并行:虽然并行编程也需要处理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同步问题,但由于任务在同一时刻执行,所以某些复杂性(如上下文切换)可能会降低。然而,并行编程也需要考虑负载均衡和硬件资源分配等问题。

总结

并发和并行是两个重要但不同的概念,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并发主要关注任务的时间交错执行,而并行则关注任务的同时执行。在选择使用并发还是并行时,需要考虑到资源可用性、任务性质和执行效率等因素。

说说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进程和线程是操作系统中用于实现并发和并行操作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资源拥有: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具有独立的地址空间和系统资源,如内存、文件描述符等。而线程是进程的一部分,共享进程的资源,包括地址空间和文件描述符等。这意味着创建和销毁进程的开销通常比线程大,因为需要为进程分配和释放独立的资源。
  2. 执行方式:进程是独立的执行单元,拥有自己的调度算法,可以由操作系统独立地分配和管理。而线程是进程内的执行单元,共享进程的地址空间和资源,由进程统一调度和管理。因此,线程之间的通信和同步比进程间更为方便和快捷,可以直接读写进程共享的数据。
  3. 并发性:进程在并发条件下相对更稳定可靠,因为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地址空间和资源,互不影响。而线程由于共享进程的资源,线程之间的调度和同步比较复杂,需要更多的注意和适当的同步机制来避免数据冲突和其他并发问题。
  4. 独立性:进程是相对独立的,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代码、数据和堆栈空间,进程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显式的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和共享内存等来实现。而线程则更加依赖于进程,共享进程的资源和地址空间,通信和切换开销相对较小。

总的来说,进程和线程在资源拥有、执行方式、并发性和独立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选择使用进程还是线程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场景。在需要独立的执行环境和资源隔离的情况下,使用进程更为合适;而在需要高效并发和通信的场景下,线程可能更加适合。

Java 守护线程和本地线程的区别

Java中的守护线程(Daemon Thread)和本地线程(User Thread)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线程,它们之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 线程特性:守护线程会随着JVM(Java虚拟机)的关闭而自动结束,而本地线程则会一直执行,直到程序运行结束或线程手动停止。这意味着,当所有的非守护线程(即本地线程)都结束时,JVM会退出,同时会杀死所有正在运行的守护线程。
  2. 线程优先级:在Java中,线程分为优先级较高的线程(如本地线程)和优先级较低的线程(如守护线程)。如果同时存在守护线程和本地线程,JVM会在所有本地线程执行完成后才会关闭JVM进程,并且任何正在运行的守护线程都将被强制终止。
  3. 特殊用途:守护线程的主要作用是为其他线程提供某种服务支持,比如Java虚拟机的垃圾回收线程就是一个守护线程,用于回收已经死去对象占用的内存空间。而本地线程则是为程序的正常执行贡献自己的计算资源,执行各种业务逻辑。
  4. 线程启动方式:创建一个本地线程和创建一个守护线程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继承Thread类或实现Runnable接口,并调用Thread.start()方法来启动线程。不过,要将一个线程设置为守护线程,需要在调用start()方法之前调用Thread.setDaemon(true)方法。

综上所述,Java中的守护线程和本地线程在特性、优先级、用途和启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区别。在实际编程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线程类型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启动线程为何调用start而不是run方法

在Java中,Thread 类提供了 start() 和 run() 两个方法,它们分别用于启动线程和执行线程的主体逻辑。为什么我们启动线程时调用 start() 方法而不是直接调用 run() 方法呢?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设计目的和内部机制不同。
1、设计目的

  • start() 方法:这是用于启动新线程的方法。当你调用 start() 方法时,Java虚拟机会为该线程分配必要的资源,并调用该线程的 run() 方法。这意味着新线程将开始执行。
  • run() 方法:这是线程的主体逻辑执行的地方。它是我们定义的,包含了线程要执行的任务代码。

2、内部机制

  • 当你调用 start() 方法时,JVM会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并尝试执行该线程的 run() 方法。这确保了 run() 方法在新的线程中执行,而不是在调用 start() 方法的线程中执行。
  • 直接调用 run() 方法不会创建新线程,它会在当前线程中同步执行。这意味着 run() 方法中的代码将阻塞调用它的线程,直到 run() 方法执行完毕。

3、线程安全

  • 直接调用 run() 方法可能导致线程安全问题。由于 run() 方法是在当前线程中执行的,如果有多个线程尝试同时调用同一个线程的 run() 方法,可能会导致数据竞争和不一致。
  • 而通过 start() 方法启动线程,JVM会确保每个线程在其自己的上下文中安全地执行,从而避免了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启动线程时应该调用 start() 方法,而不是直接调用 run() 方法。这样可以确保线程在正确的上下文中安全地执行,并充分利用Java多线程的能力。

Java线程之间是如何通信的

在Java中,线程之间的通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共享内存:线程之间可以共享一些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读取和修改来实现通信。这通常需要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或其他并发控制机制(如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中的锁)来确保线程安全。

2、等待/通知机制:Java中的Object类提供了wait()、notify()和notifyAll()三个方法,用于支持线程间的协作。一个线程可以调用对象的wait()方法进入等待状态,等待其他线程做出一些操作后(例如修改共享变量的值),再调用notify()或notifyAll()方法唤醒正在等待的线程。需要注意的是,wait()、notify()和notifyAll()方法都必须在synchronized代码块或synchronized方法中调用,否则会抛出IllegalMonitorStateException异常。

1)wait(): 使当前线程等待,直到其他线程调用该对象的notify()或notifyAll()方法。

2)notify(): 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一个线程。

3)notifyAll(): 唤醒在此对象监视器上等待的所有线程。

3、使用java.util.concurrent包中的工具类:Java并发包中提供了许多用于线程间通信的高级工具,如BlockingQueue、Semaphore、CountDownLatch、CyclicBarrier和Exchanger等。这些工具类提供了更灵活、更高效的线程间通信机制,可以简化线程间通信的编码工作。

4、BlockingQueue: 一个支持线程安全的队列,可以在队列为空时阻塞取队列元素的线程,直到队列中有新的元素被添加;或者可以在队列满时阻塞添加元素的线程,直到队列中有空间可以添加新元素。

5、Semaphore: 一个计数器,可以控制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它维护了一个许可集,线程在访问共享资源前必须先获取许可,访问结束后释放许可。

6、CountDownLatch: 一个同步工具类,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其他线程完成操作。例如,可以用它来实现一个线程等待多个子线程完成初始化后再执行。

7、CyclicBarrier: 一个同步工具类,它允许一组线程互相等待,直到所有线程都到达某个公共屏障点(barrier point)。

8、Exchanger: 一个同步工具类,用于两个线程之间交换数据。

9、使用volatile关键字:volatile关键字用于确保多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访问具有可见性。当一个线程修改了一个volatile变量的值,其他线程会立即看到这个修改。但是,volatile并不能保证复合操作的原子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总之,Java提供了多种线程间通信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来实现线程间的协作。

Java中用到的线程调度算法是什么

Java中用到的线程调度算法主要是基于抢占式的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和优先级调度算法

  1. 抢占式调度算法 (Preemptive Scheduling Algorithm):与大多数操作系统使用的调度算法相同,Java中的线程调度也采用抢占式调度算法。在这种算法中,每个进程或线程都被赋予优先级,并在系统中分配一个时间片。CPU通过逐个提供时间片让进程或线程运行。当一个进程或线程占用CPU时间超过其拥有的时间片时,它会被暂停并将控制权交给具有更高优先级的进程或线程。
  2. 优先级调度算法:Java线程采用了基于优先级的调度机制。每个线程被分配一个优先级,可设置从1到10的整数值。JVM为每个活动线程维护一个线程队列,并让具有高优先级的线程在低优先级线程之前运行。如果存在多个具有相同优先级的线程,则遵循“先来先服务”的原则,即按照时间顺序运行它们。

需要注意的是,Java中线程的调度是由操作系统内核来完成的,而不是由Java语言本身实现的。具体的调度策略和算法取决于操作系统内核的实现和配置。在Java中,可以使用Thread类的sleep()方法来模拟线程执行的时间片,使用setPriority()方法来设置线程的优先级。

死锁与活锁,死锁与饥饿的区别

死锁、活锁和饥饿都是并发系统中的问题,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行为。

  1. 死锁(Deadlock)

死锁是指在一个并发系统中,多个线程或进程因争夺系统资源而造成的相互等待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两个或多个进程或线程无限期地阻塞等待对方占有的资源。死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问题,可能会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和性能下降。

  1. 活锁(Livelock)

活锁是指线程间资源冲突激烈,导致线程不断尝试获取资源但不断失败。活锁中的任务或执行者没有被阻塞,但由于某些条件未满足,它们会重复尝试并失败。与死锁不同,活锁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只是无法达到目的。活锁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后自动解开,但死锁则不能。活锁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饥饿状态。

  1. 饥饿(Starvation)

饥饿是指某些进程或线程因为其他进程或线程的持续占用而无法获得所需的资源。饥饿可能导致某些进程或线程长时间得不到执行,即使它们优先级很高或者已经等待了很长时间。

区别:

  • 死锁涉及多个进程或线程相互等待对方释放资源,导致系统陷入无法自行解开的状态。
  • 活锁是进程或线程在尝试获取资源时不断失败,但由于某些条件未满足,它们不会阻塞,而是不断重复尝试。活锁可能导致系统资源被不断尝试使用,从而耗尽CPU资源。
  • 饥饿是某些进程或线程因为资源被其他进程或线程持续占用而无法获得所需的资源,即使它们有优先级或已经等待了很长时间。

总的来说,死锁、活锁和饥饿都是并发系统中的问题,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死锁涉及多个进程或线程相互等待,活锁涉及进程或线程不断尝试获取资源但失败,而饥饿则是某些进程或线程因为资源被其他进程或线程持续占用而无法获得所需资源。

如何避免死锁

在Java中,避免死锁主要涉及到合理地使用锁和同步机制。以下是一些避免死锁的具体策略和实践:

  1. 避免嵌套锁:尽量不要在一个线程中,一个锁内部再获取另一个锁,因为这容易导致死锁。如果确实需要多个锁,考虑使用一次性获取所有所需锁的方法,或者使用Lock接口提供的tryLock()方法尝试获取锁,而不是阻塞等待。

  2. 顺序锁获取:如果多个线程需要获取多个锁,确保它们总是以相同的顺序请求锁。这样可以防止循环等待条件,从而避免死锁。

  3. 设置锁超时:使用tryLock(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方法来尝试获取锁,并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如果在这个时间内无法获取锁,线程可以放弃并稍后重试,而不是无限期地等待。

  4. 使用锁工具类:Java并发包中提供了LockReentrantLock类,这些类比内置的synchronized关键字提供了更灵活的锁机制。使用Lock时,可以更容易地控制锁的获取和释放。

  5. 使用锁分级:根据资源的重要性或访问频率对锁进行分级,并确保低级别的线程不会等待高级别的资源。

  6. 使用锁顺序图: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可能的锁竞争,并使用锁顺序图(lock ordering graphs)来避免潜在的死锁情况。

  7. 减少锁持有时间:尽量在最短的代码块内持有锁,以减少其他线程等待锁的时间。

  8. 避免在持有锁时进行I/O操作:I/O操作可能会导致线程被阻塞,从而增加死锁的风险。如果必须在持有锁时进行I/O操作,考虑使用锁超时或异步I/O来减少风险。

  9. 检测与恢复:虽然预防是最好的策略,但有时候可能仍然会发生死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专门的工具或技术来检测死锁,并采取措施来恢复,例如通过线程转储(thread dump)分析来确定死锁的原因,并相应地调整代码。

  10. 学习和理解:深入理解Java的并发机制和锁的行为,包括死锁发生的条件(互斥、持有并等待、不可抢占、循环等待)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通过谨慎地使用锁和同步机制,并遵循上述策略,可以大大降低在Java应用程序中出现死锁的风险。然而,完全避免死锁可能需要复杂的设计和对并发编程的深入理解。

什么情况线程会进入 WAITING 状态

在Java中,线程进入WAITING状态主要发生在以下情况:

当一个线程正在等待另一个线程执行某个动作(如调用notify()notifyAll()方法)时,该线程会进入WAITING状态。这通常发生在以下场景中:

  1. 等待另一个线程完成I/O操作:当一个线程需要等待另一个线程完成某个I/O操作(如文件读写、网络传输等)时,该线程会进入WAITING状态。这种等待是阻塞的,即线程不会继续执行其他任务,直到I/O操作完成。

  2. 等待某个条件成立:线程可能等待某个特定条件成立,例如等待某个共享变量的值变为特定值。在这种情况下,线程会进入WAITING状态,直到另一个线程修改该共享变量并通知等待的线程。

  3. 使用Object.wait()方法:当一个线程调用对象的wait()方法时,它会释放该对象的锁,并进入WAITING状态。该方法通常与notify()notifyAll()方法一起使用,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唤醒等待的线程。

  4. 使用LockSupport.park()方法LockSupport类提供了park()unpark()方法,用于暂停和恢复线程的执行。当一个线程调用LockSupport.park()方法时,它会进入WAITING状态,直到另一个线程调用LockSupport.unpark()方法来唤醒它。

需要注意的是,进入WAITING状态的线程不会自动唤醒,必须由其他线程显式地调用notify()notifyAll()LockSupport.unpark()方法来唤醒。此外,线程在WAITING状态下不会占用CPU资源,从而允许其他线程继续执行。

总结来说,线程进入WAITING状态通常是为了等待某个条件成立或等待另一个线程完成某个操作。在Java中,这通常涉及到wait()notify()notifyAll()以及LockSupport等方法的使用。

说说synchronized与ReentrantLock的区别

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是Java中两种常见的锁机制,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重要的区别。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

  1. 锁的获取方式:synchronized锁的获取是隐式的,这意味着在进入同步代码块或方法时,锁会被自动获取,而在退出时锁会自动释放。而ReentrantLock锁的获取是显式的,需要手动调用lock()方法来获取锁,然后使用unlock()方法来释放锁。
  2. 锁的公平性:synchronized是非公平锁,这意味着不能保证等待时间最长的线程会最先获取锁。相反,ReentrantLock可以配置为公平锁,这样可以保证等待时间最长的线程会最先获取锁。
  3. 锁的灵活性:ReentrantLock提供了许多synchronized不具备的功能。例如,它可以设置超时时间,可以判断锁是否被其他线程持有,还可以使用Condition类实现线程等待/通知机制等。这使得ReentrantLock在处理复杂并发问题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4. 异常处理:在synchronized中,如果发生异常,锁会自动释放,这有助于防止死锁。然而,在ReentrantLock中,如果在获取锁后发生异常并且没有手动释放锁(通过调用unlock()方法),则可能导致死锁。因此,使用ReentrantLock时,通常需要在finally块中释放锁,以确保锁总是被正确释放。
  5. 锁的类型:synchronized是Java语言内置的锁机制,而ReentrantLock是一个接口,通常与ReentrantLock类的实例一起使用。这意味着synchronized是语言层面的特性,而ReentrantLock是API层面的特性。

综上所述,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各有其优缺点,选择哪种锁机制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对于简单的同步需求,synchronized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更简单且自动处理锁的获取和释放。然而,对于需要更复杂控制或更多功能的场景,ReentrantLock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ThreadLocaL如何防止内存泄漏

ThreadLocal是Java中用来创建线程局部变量的类。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独立的变量副本,因此ThreadLocal变量通常用于存储与线程关联的数据。然而,如果不正确使用,ThreadLocal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内存泄漏通常发生在以下情况:

  1. 未清除数据:当使用ThreadLocal时,如果不显式地移除线程局部变量,那么即使线程结束了,这些变量也不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因为ThreadLocal内部维护了一个ThreadLocalMap,用于存储每个线程的变量值,这个ThreadLocalMap的生命周期和线程一样长。因此,如果线程结束时没有清除ThreadLocal变量,那么ThreadLocalMap中就会保留对这些变量的引用,导致内存泄漏。

  2. 长生命周期的ThreadLocal:如果ThreadLocal变量具有长生命周期(例如,作为静态成员存在),那么它会一直存在,直到程序结束。这可能导致大量的线程局部变量无法被回收,因为每个线程都会为这个ThreadLocal变量创建一个条目。

为了防止ThreadLocal导致的内存泄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通过遵循这些最佳实践,你可以有效地防止ThreadLocal导致的内存泄漏。

  1. 正确清理数据:在每次使用ThreadLocal变量之后,或者在线程结束之前,使用remove()方法清除线程局部变量。这可以确保ThreadLocalMap中的条目能够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ThreadLocal<String> threadLocal = new ThreadLocal<>();
    // ... 使用 threadLocal ...
    threadLocal.remove(); // 清除线程局部变量

     

  2. 使用try-finally:为了确保在发生异常的情况下也能正确清除线程局部变量,可以使用try-finally块。
    try {
        // ... 使用 threadLocal ...
    } finally {
        threadLocal.remove();
    }

     

  3. 避免使用长生命周期的ThreadLocal: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使ThreadLocal变量的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避免将ThreadLocal变量作为静态成员使用。
  4. 使用InheritableThreadLocal时谨慎InheritableThreadLocal允许子线程继承父线程的ThreadLocal变量。在使用InheritableThreadLocal时,要确保在不再需要这些变量时正确清除它们,以避免内存泄漏。
  5. 考虑使用ThreadLocal.withInitial()ThreadLocal.withInitial()方法允许你提供一个Supplier来初始化线程局部变量。这样可以避免在创建ThreadLocal实例时立即分配内存。

说说ThreadLocal原理

ThreadLocal,即线程本地变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它可以让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一个变量副本,从而实现线程之间的数据隔离。其原理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ThreadLocal实例和ThreadLocalMap。

首先,每个ThreadLocal对象实际上是一个容器,用于存储线程本地的变量副本。每个线程都可以拥有自己的ThreadLocal实例,这些实例可以存储不同的数据,互相之间互不影响。当操作ThreadLocal里面的变量时,实际操作的是存在自己线程的那个变量副本,该变量副本对于每一个线程都是独立的,从而实现了变量的隔离性,保证了线程安全。

其次,ThreadLocalMap是ThreadLocal的底层数据结构,它是一个哈希表,用于存储线程所拥有的ThreadLocal实例以及对应的值。每个线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ThreadLocalMap,这个Map的键是ThreadLocal实例,值是该线程对应ThreadLocal实例的变量副本。当线程需要获取存储在ThreadLocal中的变量时,它会首先获取自己的ThreadLocalMap,然后以当前ThreadLocal实例为键,从Map中获取对应的值。由于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ThreadLocalMap,因此每个线程都可以独立地存储和访问自己的变量副本,而不会与其他线程的变量产生冲突。

这种设计使得ThreadLocal能够有效地实现线程间的数据隔离,避免了多线程环境下的数据共享和同步问题。同时,由于每个线程都拥有自己的变量副本,因此也避免了线程安全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ThreadLocal可以保证线程安全,但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它(例如,不及时清理不再需要的变量副本),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等问题。因此,在使用ThreadLocal时,需要谨慎地管理其生命周期和内存占用情况。

为什么 wait 和 notify 方法要在同步块中调用

wait()notify()notifyAll() 方法是 Java 的内置线程同步机制的一部分,它们必须与 synchronized 关键字结合使用,通常是在一个同步块或同步方法中调用。以下是为什么这些方法需要在同步块或同步方法中调用的原因:

  1. 线程安全wait()notify()notifyAll() 方法都只能在同步上下文(即 synchronized 块或方法)中调用。这是因为这些方法设计用于在并发环境中操作线程,它们需要与对象的内部锁(或称为监视器锁)一起工作。调用这些方法的线程需要持有对象的锁,以便正确地与其他线程同步。
  2. 状态变更:这些方法用于更改线程的状态,如将线程从运行状态更改为等待状态(通过 wait()),或从等待状态唤醒(通过 notify()notifyAll())。这些状态变更操作必须在同步环境中进行,以避免产生竞态条件。
  3. 对象监视器:当一个线程调用对象的 wait() 方法时,它会释放该对象的锁,并进入等待状态。一旦另一个线程调用了该对象的 notify()notifyAll() 方法,正在等待的线程之一(或全部)将被唤醒并重新尝试获取对象的锁。这个过程依赖于对象的内部监视器锁,因此必须在同步环境中执行。
  4. 保证原子性:由于 wait()notify()notifyAll() 的操作涉及到线程的状态更改,因此必须保证这些操作的原子性。在同步块或同步方法中调用这些方法可以确保这些操作不会被其他线程中断,从而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总之,wait()notify() 方法需要在同步块或同步方法中调用,以确保线程安全、状态变更的正确性、对象监视器的正确使用,以及操作的原子性。

有三个线程T1,T2,T3,如何保证顺序执行

要保证三个线程T1、T2、T3按照特定的顺序执行,可以使用线程同步机制来实现。下面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使用Java的wait()notify()notifyAll()方法:

  1. 创建一个共享的锁对象,用于线程之间的同步。
  2. 在每个线程的执行逻辑中,使用wait()notify()notifyAll()来控制线程的执行顺序。

以下是一个示例代码,演示如何保证T1、T2、T3线程按照顺序执行:

	public class OrderedThreads {
    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lock = new Object();
    private static int count = 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1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lock) {
                    while (count != 0) {
                        try {
                            lock.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ystem.out.println("T1 is running");
                    count++;
                    lock.notifyAll();
                }
            }
        });
 
        Thread T2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lock) {
                    while (count != 1) {
                        try {
                            lock.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ystem.out.println("T2 is running");
                    count++;
                    lock.notifyAll();
                }
            }
        });
 
        Thread T3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nchronized (lock) {
                    while (count != 2) {
                        try {
                            lock.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ystem.out.println("T3 is running");
                    count++;
                }
            }
        });
 
        T1.start();
        T2.start();
        T3.start();
    }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共享的count变量来跟踪当前正在执行的线程。每个线程在执行前都会检查count的值,如果count的值不符合期望,则调用wait()方法使线程等待。当count的值达到期望值时,线程会执行其任务,并增加count的值,然后调用notifyAll()方法唤醒其他等待的线程。

这样,我们可以确保T1线程首先执行,然后是T2线程,最后是T3线程。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法来实现线程的顺序执行。选择最适合你的应用程序需求的方法。

线程池中核心线程数量大小怎么设置

线程池中核心线程数量大小的设置可以根据任务的类型(CPU密集型、I/O密集型或混合型)和系统的硬件配置来进行调整。

对于CPU密集型任务,核心线程数通常等于CPU核心数加1,这样可以避免过多的线程导致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增加。这是因为CPU密集型任务会大量使用CPU资源,如果线程数过多,会导致CPU频繁切换线程,从而降低效率。

对于I/O密集型任务,核心线程数可以设置为CPU核心数的两倍,或者根据经验公式“核心线程数=CPU核心数/(1-阻塞系数)”来计算。这是因为I/O密集型任务更多地受限于I/O操作的延迟,增加线程数可以提高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

对于混合型任务,核心线程数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CPU和I/O的利用率。一种常用的经验公式是“核心线程数=(线程等待时间/线程CPU时间+1)*CPU核心数”。

此外,还可以根据任务的具体需求和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来调整核心线程数。例如,如果系统资源充足且任务量较大,可以适当增加核心线程数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反之,如果系统资源有限或任务量较小,可以适当减少核心线程数以降低系统的开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设置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核心线程数设置还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进行调整和测试。同时,在使用线程池时,还需要注意线程池的其他参数设置,如最大线程数、队列容量等,以确保线程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Java中,如何确保线程安全

在Java中,确保线程安全主要涉及到几个关键概念:原子性、可见性、有序性。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方法来确保线程安全:

  1. 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这是Java提供的一个内置的同步机制。它可以用来同步方法或代码块,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可以执行被保护的代码。

  2. 使用volatile关键字volatile关键字可以确保变量的可见性。当一个线程修改了共享变量的值,新值对其他线程来说是立即可见的。但是volatile不能保证复合操作的原子性。

  3. 使用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中的原子类:这个包提供了一些原子操作类,如AtomicIntegerAtomicLong等,它们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安全地进行自增、自减等操作。

  4. 使用java.util.concurrent包中的并发集合:这个包提供了一些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如ConcurrentHashMapCopyOnWriteArrayList等。

  5. 使用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中的锁:这个包提供了更灵活的锁机制,如ReentrantLock,可以替代synchronized

  6. 避免数据共享:尽可能地避免在多个线程之间共享数据。如果需要共享数据,考虑使用不可变对象或线程局部存储。

  7. 使用final关键字:如果一个变量是final的,那么它的值就不能被修改,这就减少了多线程环境下数据竞争的可能性。

  8. 使用ThreadLocalThreadLocal为每个使用该变量的线程提供独立的变量副本,所以每一个线程都可以独立地改变自己的副本,而不会影响其它线程所对应的副本。

  9. 避免状态共享:尽量减少共享状态,如果多个线程需要共享状态,可以考虑使用并发集合或其他并发数据结构来维护共享状态。

  10. 使用java.util.concurrent包中的工具类:如ExecutorsSemaphoreCountDownLatch等,这些工具类可以帮助你更容易地编写线程安全的代码。

  11. 编写无锁并发代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并发编程技术,需要深入理解Java内存模型、CAS(Compare-and-Swap)操作等。

  12. 使用java.util.stream包中的并行流:在Java 8及以上版本中,你可以使用并行流来并发地处理集合数据,而无需手动管理线程。

确保线程安全通常需要深入理解Java的内存模型、并发API以及并发编程的各种技巧。在实践中,通常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并发控制方法。

什么是可重入锁

可重入锁(Reentrant Lock),也叫做递归锁,是一种特殊的锁机制。它指的是以线程为单位,当一个线程获取对象锁之后,这个线程可以再次获取本对象上的锁,而其他的线程则不可以。换句话说,同一个线程在获取锁之后,可以多次进入同步代码块或同步方法,而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获取锁。这种锁机制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死锁的发生。

在Java中,synchronized关键字和ReentrantLock类都是可重入锁的实现。synchronized是Java语言内置的锁机制,而ReentrantLock则是Java 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下提供的一个可重入锁的实现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可重入锁允许同一线程多次获取锁,但在实际使用时仍需谨慎,避免出现死锁或性能问题。同时,在使用可重入锁时,也需要考虑锁的粒度、锁的释放时机等问题,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性能。

锁的优化机制了解吗

锁的优化机制是Java并发编程中的重要概念。随着Java版本的迭代,锁机制也在不断优化以提高性能和效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锁优化机制:

  1. 自旋锁(Spin Lock): 自旋锁是一种尝试获取锁的机制,当线程尝试获取锁时,如果锁被其他线程持有,该线程不会立即进入阻塞状态,而是会在一个循环中不断尝试获取锁,即进行自旋。这种方式避免了线程切换的开销,适用于锁被持有时间较短的情况。在JDK 1.6之后,synchronized关键字在某些情况下会采用自旋锁的优化方式。

  2. 锁消除(Lock Elimination): 锁消除是编译器或运行时环境在检测到某些情况下锁实际上并不需要时,将其消除的优化手段。这通常发生在编译时优化中,当编译器可以证明某些锁不会引起并发问题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避免锁时,它会去除这些锁以提高性能。

  3. 锁粗化(Lock Coarsening): 锁粗化是另一种编译器优化技术,它将多个连续的加锁和解锁操作合并成一个更大的锁范围,从而减少了锁的粒度。这有助于减少线程间的竞争,提高并发性能。

  4. 偏向锁(Biased Locking): 偏向锁是JDK 1.6之后引入的一种锁优化机制。它假设锁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同一个线程访问的,因此它会将锁偏向于第一个访问它的线程。当这个线程再次访问时,无需进行竞争,从而提高了性能。如果其他线程尝试访问,偏向锁会升级为轻量级锁或重量级锁。

  5. 轻量级锁和重量级锁: 轻量级锁通常指的是自旋锁和偏向锁,它们适用于锁竞争激烈程度较低的场景,能够减少线程挂起和唤醒的开销。而重量级锁则是指传统的互斥锁,当线程无法获取锁时,会被阻塞并放入锁等待队列中,这涉及到线程状态的切换和内核级别的调度,开销较大。

  6. 锁分段(Lock Striping): 锁分段是将一个大的锁拆分成多个小锁,不同的线程可以访问不同的小锁,从而减少了锁的竞争。这种技术常用于高并发场景下,如数据库连接池等。

了解这些锁的优化机制可以帮助开发者在编写并发代码时选择合适的锁策略,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什么是不可变对象,对写并发有什么帮助?

不可变对象(Immutable Object)是指在对象被创建后,其状态就不能被修改的对象。换句话说,一旦一个对象被实例化,它的所有字段值就不能被更改。在Java中,可以通过将对象的所有字段声明为final来实现不可变对象。

不可变对象对写并发程序有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程安全:由于不可变对象的状态不能被修改,因此它们是线程安全的。多个线程可以同时使用不可变对象,而无需额外的同步措施。这大大简化了并发编程中的线程同步问题。
  2. 减少锁竞争:由于不可变对象的状态不会被修改,因此不需要使用锁来保护对它的访问。这减少了锁竞争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程序的性能。在高并发的场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
  3. 缓存优化:不可变对象一旦创建后其状态就不能被修改,因此可以将它们用作缓存项。缓存项的值不会在缓存和使用之间发生改变,从而避免了因缓存项状态被修改而导致的缓存失效问题。这有助于提高缓存的效率和性能。
  4. 简化编程模型:使用不可变对象可以简化并发编程的模型,减少程序员需要考虑的同步和锁的问题。这有助于降低编程的复杂性和出错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可变对象有很多优点,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并不适用。例如,当需要频繁修改对象的状态时,使用不可变对象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对象创建和垃圾回收,从而影响性能。因此,在选择是否使用不可变对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权衡。

说说你对JMM内存模型的理解

JMM(Java Memory Model)是Java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一种内存模型,它描述了在Java程序中,一组线程如何通过共享内存进行交互。JMM并不真实存在,而是一种规范,规定了程序中变量在内存中的访问方式。

在JMM中,内存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主内存和工作内存。主内存存储了所有的对象实例和静态变量,而工作内存存储了每个线程的局部变量、栈中的部分区域以及寄存器的内容。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存,线程之间无法直接访问对方的工作内存,只能通过主内存来共享数据。

JMM定义了一系列规则来规范线程之间的内存访问。其中最重要的规则是:当一个线程想要访问一个共享变量的值时,它必须先将其本地内存中的值更新到主内存中,然后再从主内存中读取该变量的值。这个过程被称为“主内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保证了线程之间的可见性和有序性,从而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此外,JMM还提供了几种原子操作来保证并发编程的正确性,包括load、store、read和write等。这些原子操作是线程安全的,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安全地访问和修改共享变量。

JMM的作用主要是屏蔽底层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内存访问差异,实现平台一致性,使得Java程序在不同平台下能达到一致的内存访问结果。同时,JMM也规范了JVM如何与计算机内存进行交互,从而保证并发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JMM是Java并发编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种抽象的概念来描述线程之间如何共享和访问数据,从而保证了并发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说下对AQS的理解

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是Java并发编程中的一个核心组件,它是一个抽象类,为基于锁和同步器的工具提供了一个基础架构。AQS主要用于实现各种同步组件,如ReentrantLock、Semaphore等。

AQS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的接口,使得使用者可以实现自己的同步组件。它实现了一种基于FIFO(先进先出)等待队列的线程同步机制,通过维护一个等待队列和同步队列来管理线程的获取和释放锁的过程。

在AQS中,有两种主要的锁机制:排他锁(也称为独占锁)和共享锁。排他锁在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而共享锁则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共享资源。这两种锁机制都是通过AQS内置的同步状态来实现的。

AQS的核心原理是使用一个内置的FIFO等待队列来管理线程的排队和调度。当一个线程尝试获取锁时,如果锁被其他线程持有,该线程会被加入到等待队列中。当持有锁的线程释放锁时,等待队列中的第一个线程会被唤醒并获取锁,然后继续执行。

此外,AQS还提供了两种主要的方法来获取和释放锁:acquire和release。acquire方法用于获取锁,当锁被其他线程持有时,当前线程会被加入到等待队列中。release方法用于释放锁,它会唤醒等待队列中的第一个线程,并将其加入到同步队列中,以便继续执行。

总的来说,AQS是Java并发编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件,它提供了一种可扩展的线程同步机制,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地实现并发控制。

说下CAS的原理

CAS,全称Compare-And-Swap,即比较并交换,是一种无锁原子算法,也是一种乐观锁的实现方式。CAS操作包含三个操作数——内存位置(V)、预期原值(A)和更新值(B)。执行CAS操作时,会将内存位置V的值与预期原值A进行比较。如果相匹配,那么处理器会自动将该内存位置V的值更新为B。如果不匹配,处理器不做任何操作。无论哪种情况,它都会在CAS指令之前返回该位置的值。这一过程是原子的,也就是说在执行过程中不会被其他线程打断。

CAS操作的核心思想是“你认为这个值应该是什么,那它就应该是什么”。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因为它总是假设没有冲突会发生,直到实际去更新的时候才会检查是否有冲突。

CAS操作是硬件对CAS指令的支持,它涉及到一条CPU的原子指令,因此其性能非常高。在Intel的CPU中,这条指令就是cmpxchg。由于CAS是一种无锁机制,因此它避免了使用传统锁所带来的性能损耗和可能的死锁问题。

然而,CAS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ABA问题,即在CAS操作期间,变量值被其他线程修改后又改回原来的值,那么CAS操作会认为这个变量没有被修改过,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此外,CAS只能保证一个共享变量的原子操作,对于多个共享变量的情况,就需要使用其他机制,例如锁或者无锁数据结构等。

总的来说,CAS是一种高效且简单的实现原子操作的方式,适用于多线程环境下的无锁编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的限制和问题,需要在使用时注意

如何停止一个正在运行的线程

在Java中,停止一个正在运行的线程通常不是直接通过线程对象来实现的,因为Java并没有提供直接停止线程的方法(如Thread.stop()),这主要是出于避免线程不安全状态和死锁等问题的考虑。相反,Java推荐使用更加安全和可控的方式来请求线程停止其执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停止线程的方法:

  1. 标志位: 设置一个共享变量(通常是volatile类型的)作为线程的运行标志。线程在其运行循环中检查这个标志,当标志被设置为停止信号时,线程可以安全地退出循环并结束。

    volatile boolean running = true;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running) {
                // 执行任务
            }
        }
     
        public void shutdown() {
            running = false;
        }
    }
     
    // 使用
    My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
    thread.start();
     
    // 稍后
    thread.shutdown();

     

  2.  

    中断: Java的Thread类提供了interrupt()方法,该方法可以给线程发送一个中断请求。线程通过周期性地检查Thread.currentThread().isInterrupted()的返回值来响应中断。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hread.currentThread().isInterrupted()) {
                // 执行任务
            }
        }
    }
     
    // 使用
    My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
    thread.start();
     
    // 稍后
    thread.interrupt();

    线程中的阻塞操作(如Object.wait(), Thread.sleep(), 和 java.util.concurrent包中的锁)在接收到中断请求时,会抛出InterruptedException,所以这些方法内部通常会检查中断状态。

  3.  

    使用Future和Callable: 如果你正在使用ExecutorService来管理线程,可以通过Future来请求任务取消。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Future<?> future = executor.submit(new Callable<Void>()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 {
            // 执行任务
            return null;
        }
    });
     
    // 稍后
    future.cancel(true); // 第二个参数表示是否打断正在执行的任务
    executor.shutdown(); // 不再提交新任务

     

  4. 使用线程池: 如果你使用的是线程池(如ThreadPoolExecutor),可以通过关闭线程池来停止所有正在执行的任务。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
    executor.submit(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执行任务
        }
    });
     
    // 稍后
    executor.shutdown(); // 不再接受新任务,但等待已提交任务完成
    // 或 executor.shutdownNow(); // 试图停止所有正在执行的任务,并返回等待执行的任务列表

     

在实际编程中,选择哪种停止线程的方法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和场景。一般来说,使用标志位或中断是更安全和推荐的做法,因为它们允许线程安全地退出,而不是强行停止。

JAVA 中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一个线程

在Java中,有几种主要方法可以实现一个线程:

  1. 扩展Thread类

    • 通过继承Thread类并重写run()方法,你可以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创建完线程对象后,调用start()方法来启动线程。
    •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Java不支持多重继承,所以如果你的类已经继承了其他类,那么就不能使用这种方法来创建线程。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执行的代码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Thread myThread = new MyThread();
              myThread.start();
          }
      }
  2. 实现Runnable接口

  • Java的Runnable接口只有一个方法run(),通过实现这个接口并重写run()方法,你可以定义线程要执行的代码。
  • 这种方法更加灵活,因为Java支持多重接口继承。你可以让一个类实现多个接口,包括Runnable接口。
  • 要启动线程,你需要创建一个Thread对象,并将Runnable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Thread对象的构造函数。然后调用Thread对象的start()方法来启动线程。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执行的代码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MyRunnable());
            thread.start();
        }
    }

     3.使用Callable和Future

  • Callable接口与Runnable接口类似,但它返回一个结果,并且可以抛出异常。
  • Future接口用于获取Callable执行的结果。
  • 你可以使用ExecutorService来执行Callable任务,并通过Future获取结果。
    public class MyCallable implements Callabl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call() throws Exception {
            // 线程执行的代码
            return "Resul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ecution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Future<String> future = executorService.submit(new MyCallable());
            String result = future.get(); // 获取执行结果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
    }

    4、使用线程池: 

  • Java中的ExecutorServiceExecutors类提供了一种更高级的方法来管理线程,即线程池。
  • 线程池可以重用线程,减少线程创建和销毁的开销,提高程序的性能。
  • 通过Executors类提供的静态方法,你可以创建不同类型的线程池,如固定大小线程池、单线程池等。
public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执行的代码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5); // 创建一个固定大小的线程池
        for (int i = 0; i < 10; i++) {
            executorService.submit(new MyRunnable()); // 提交任务给线程池执行
        }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 关闭线程池
    }
}

以上是Java中实现线程的几种主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你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ReentrantLock中的公平锁和非公平锁的底层实现

ReentrantLock是Java 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中的一个类,它实现了一个可重入的互斥锁(互斥锁也称为互斥量或二进制信号量),具有与使用synchronized方法和语句所访问的隐式监视器锁相似的某些属性,但是功能更强大、更灵活。ReentrantLock有两种主要模式:公平锁和非公平锁。

  1. 公平锁(Fair Lock)

在公平锁模式下,线程按照它们请求锁的顺序获取锁。如果一个线程A正在持有锁,线程B请求这个锁,那么线程C将等待线程B释放锁之后才能获取锁,即使线程C在B之前请求了锁。

实现公平锁通常需要一个队列来维护等待获取锁的线程,并且这个队列通常采用FIFO(先进先出)的方式。当一个线程释放锁时,队列中等待时间最长的线程(即队列头部线程)会获取锁。

  1. 非公平锁(Non-Fair Lock)

在非公平锁模式下,线程可以无视等待顺序直接获取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线程A正在持有锁,线程B请求这个锁,线程C可能直接在B之前获取到锁,即使B在C之前请求了锁。

非公平锁的实现通常不需要维护等待线程的队列,因此它通常比公平锁具有更高的吞吐量。然而,它也可能导致"饥饿"问题,即某些线程可能长时间得不到执行,因为它们总是被其他线程抢占锁。

ReentrantLock中,通过fair参数来控制是创建公平锁还是非公平锁。如果fair参数为true,则创建公平锁;如果fair参数为false,则创建非公平锁。

注意,虽然ReentrantLock提供了公平锁和非公平锁两种选择,但选择哪种锁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决定。在某些场景下,公平锁可能更适合,因为它能避免"饥饿"问题;而在其他场景下,非公平锁可能更适合,因为它能提供更好的性能。

JAVA 中怎样唤醒一个阻塞的线程

在Java中,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唤醒一个阻塞的线程:

  1. 通过interrupt()方法: 当一个线程被阻塞在诸如Object.wait(), Thread.sleep(), Thread.join()等方法中时,可以调用该线程的interrupt()方法来中断它。被中断的线程会收到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这通常会使线程退出阻塞状态。例如,如果你在等待某个条件满足,当接收到中断请求时,你可能会选择停止等待并处理中断。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 -> {
        try {
            // 假设线程在这里被阻塞
            Thread.sleep(Long.MAX_VALU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处理中断
            System.out.println("线程被唤醒");
        }
    });
    thread.start();
     
    // 稍后,在某个地方唤醒线程
    thread.interrupt();

    当调用interrupt()方法时,Thread类的interrupted状态会被设置为true,并且会抛出一个InterruptedException。阻塞的线程可以通过检查Thread.interrupted()方法的返回值来得知自己是否已被中断。

  2. 通过Condition的signal()或signalAll()方法: 如果你正在使用java.util.concurrent.locks包中的锁和条件(Condition),你可以使用Condition对象的signal()signalAll()方法来唤醒等待在特定条件上的线程。signal()方法会唤醒在此条件上等待的一个线程(如果有的话),而signalAll()会唤醒所有等待的线程。

    以下是一个使用Condition的示例:

    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Condition condition = lock.newCondition();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 -> {
        lock.lock();
        try {
            // 等待某个条件
            while (!conditionMet) {
                try {
                    condition.awai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 保留中断状态
                }
            }
            // 处理条件满足的逻辑
        } finally {
            lock.unlock();
        }
    });
    thread.start();
     
    // 稍后,在某个地方满足条件并唤醒线程
    lock.lock();
    try {
        conditionMet = true; // 假设这是你的条件变量
        condition.signal(); // 唤醒一个等待的线程
        // 或者
        // condition.signalAll(); // 唤醒所有等待的线程
    } finally {
        lock.unlock();
    }

    在这个例子中,condition.await()会使线程进入等待状态,直到另一个线程调用condition.signal()condition.signalAll()来唤醒它。

请注意,在使用interrupt()时,被中断的线程可以选择忽略中断,这取决于它是如何处理InterruptedException的。因此,仅仅调用interrupt()并不能保证线程一定会被唤醒。同样,在使用Condition时,必须确保在合适的时机调用signal()signalAll()来唤醒线程。

什么是线程调度器和时间分片

线程调度器是一个操作系统服务,主要负责为处于Runnable状态的线程分配CPU时间。一旦线程被创建并启动,它的执行将依赖于线程调度器的实现。

时间分片是线程调度器将可用的CPU时间分配给可用的Runnable线程的过程。分配CPU时间可以基于线程的优先级或线程等待的时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线程调度并不受到Java虚拟机(JVM)的控制,因此,由应用程序来控制线程调度通常是更好的选择。这意味着,在编写Java程序时,不应该过度依赖线程的优先级来进行线程调度。

说下你对volatile的理解

volatile是Java虚拟机提供的一种轻量级的同步机制,用于确保多线程环境下变量的可见性和有序性。

首先,volatile关键字能够确保多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操作是可见的。当一个线程修改了被volatile修饰的共享变量的值,这个修改会立即被其他线程看到。这是通过直接从主内存中读取变量的值来实现的,而不是从每个线程的工作内存中读取。这样,就避免了线程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其次,volatile还能禁止指令重排。为了提高程序执行效率,编译器和处理器可能会对指令进行重新排序。然而,如果一个变量被volatile修饰,那么编译器和处理器就会禁止对这个变量的读写指令进行重排序,从而确保每个线程都能看到正确的操作顺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volatile可以确保可见性和有序性,但它不能保证原子性。也就是说,volatile无法保证复合操作(如自增、自减等)的原子性。因此,对于需要保证原子性的操作,还需要使用其他同步机制,如synchronized关键字或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中的原子类。

总的来说,volatile关键字适用于一个线程写、多个线程读的场景,用于保证变量的可见性和有序性。在需要保证原子性的场景下,还需要结合其他同步机制来使用。

JDK7与JDK8之间HashMap的区别?

JDK 7和JDK 8之间的HashMap有一些显著的区别,这些变化主要是为了改善性能和修复某些已知问题。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区别:

  1. 数组+链表改为数组+链表+红黑树:在JDK 7中,当链表长度超过阈值(默认为8)时,链表会转化为红黑树,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搜索效率。而在JDK 8中,这个阈值降低到了6。这意味着在链表长度更短的情况下,链表就会转化为红黑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搜索效率。
  2. 初始化时容量的不同:在JDK 7中,HashMap的默认初始化容量是16,而在JDK 8中,HashMap的默认初始化容量是16的倍数(最接近的2的幂)。这种改变使得HashMap在扩容时能够更均匀地分布元素,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3. hash函数的改进:在JDK 8中,HashMap的hash函数进行了改进,使得计算出来的hash值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减少了冲突的可能性。
  4. putVal方法的改进:在JDK 7中,putVal方法会先检查key是否为null,然后再进行hash操作。而在JDK 8中,putVal方法先对key进行hash操作,然后再检查key是否为null。这种改变可以避免在key为null时进行不必要的hash操作,提高了效率。
  5. resize方法的改进:在JDK 7中,resize方法在扩容时会创建一个新的数组,并将旧数组中的元素重新hash并放入新数组中。而在JDK 8中,resize方法使用了更复杂的转移算法,这种算法可以减少在扩容时元素的移动次数,进一步提高了效率。

以上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提高HashMap的性能和效率。总的来说,JDK 8中的HashMap在性能上比JDK 7中的HashMap更加优秀。

说下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的异同点

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都是Java中用于处理哈希表的类,但是它们在实现方式和性能上有一些重要的差异。

相同点:

  1. 线程安全: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都是线程安全的。这意味着在多线程环境中,它们都可以避免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不同点:

  1. 同步策略: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的线程安全实现方式有所不同。Hashtable使用了一种简单的全局锁策略,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访问Hashtable的数据。这在高并发环境下可能导致性能问题,因为线程之间会频繁地竞争锁。而ConcurrentHashMap则使用了一种更精细的分段锁策略,它将整个哈希表划分为多个小的、独立的哈希表(称为“分段”或“段”),每个分段都有自己的锁。这样,多线程访问不同分段的数据时就不会阻塞,只有在访问相同分段的数据时才需要竞争锁。这种策略显著提高了在高并发环境下的性能。
  2. Null 键和值:ConcurrentHashMap允许使用null作为键和值,而Hashtable则不允许。
  3. 性能:由于ConcurrentHashMap使用了更精细的锁策略,因此在高并发环境下,它的性能通常优于Hashtable。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oncurrentHashMap的写入操作通常会比Hashtable的写入操作稍慢一些,因为它需要确保线程安全。

总的来说,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同步策略和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ConcurrentHashMap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它提供了更高的并发性能,并且允许使用null作为键和值。然而,如果你的应用程序不需要处理并发访问,或者你可以保证在任何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访问哈希表,那么Hashtable也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线程池中线程复用原理

线程池是一种多线程处理形式,它处理过程中将任务提交到一个线程池中进行处理,而不是为每个任务都创建一个新的线程。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显著减少因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所带来的性能开销,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线程池中的线程复用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线程创建与销毁

线程池在初始化时会预先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并放入线程池中等待任务分配。当有新任务到来时,线程池会尝试从现有的线程中分配一个来执行任务,而不是重新创建一个新的线程。这样可以避免频繁的线程创建和销毁所带来的性能损耗。

当线程完成一个任务后,它不会立即被销毁,而是返回到线程池中等待下一个任务的分配。这种方式实现了线程的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1、线程池维护

线程池需要维护一定数量的线程以满足任务的需求。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不足时,线程池会根据需要创建新的线程;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过多时,线程池会销毁多余的线程。线程池维护的核心目的是确保线程池的大小既能满足任务需求,又不会浪费过多的系统资源。

2、任务队列管理

线程池通常会维护一个任务队列,用于存放待执行的任务。当有新的任务提交到线程池时,线程池会先将任务放入任务队列中。然后,线程池中的线程会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并执行。任务队列的管理策略会影响线程池的性能和响应时间。

3、线程分配策略

线程池中的线程分配策略决定了如何将任务分配给线程池中的线程。常见的线程分配策略包括先进先出(FIFO)、优先级分配、随机分配等。线程分配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确定。

4、线程状态管理

线程池需要管理线程的状态,包括线程的创建、就绪、运行、阻塞、终止等状态。线程池通过维护线程的状态信息,可以确保线程的正确使用和回收。

5、线程健康检查

线程池会定期对线程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线程的正常运行。当线程出现异常或阻塞时,线程池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重新启动线程或将其从线程池中移除。线程健康检查有助于保证线程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性能优化与调优

线程池的性能优化与调优是线程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线程池的参数进行调整,如线程池的大小、任务队列的大小、线程分配策略等,可以优化线程池的性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监控线程池的运行状态,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和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优。

总之,线程池中的线程复用原理是通过预先创建并管理一定数量的线程,减少频繁的线程创建和销毁所带来的性能开销。通过任务队列管理、线程分配策略、线程状态管理和线程健康检查等手段,实现线程的复用和高效管理。同时,通过性能优化与调优,可以进一步提高线程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Java语言中,线程池的底层工作原理是什么?

在Java语言中,线程池的底层工作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线程池的创建与配置

Java中的线程池是通过ExecutorService接口的实现类来创建的,常用的实现类有ThreadPoolExecutor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等。创建线程池时,需要指定一些参数来配置线程池的行为,如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存活时间、任务队列容量等。

2. 线程的创建与管理

线程池在初始化时会创建核心线程数指定的线程,并将它们放入空闲线程池中等待任务。当有新任务提交时,线程池会优先从空闲线程池中分配线程执行任务。如果空闲线程池中没有线程可用,且当前线程数未达到最大线程数,线程池会创建新的线程来执行任务。如果线程数已达到最大线程数,且任务队列已满,线程池会根据拒绝策略来处理新任务。

3. 任务提交与排队

在Java中,任务通常通过RunnableCallable接口的实现类来表示。应用程序通过ExecutorServicesubmitexecute方法提交任务。提交的任务会被封装成Future任务对象,并加入到线程池的任务队列中。任务队列通常是一个阻塞队列,如ArrayBlockingQueueLinkedBlockingQueue等。

4. 线程分配与调度

线程池中的线程分配与调度由线程池内部实现完成。线程池会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然后分配给可用的线程执行。线程调度通常采用先进先出(FIFO)的策略,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实现自定义的调度策略。

5. 任务执行与完成

被分配的线程会执行具体的任务。任务执行完成后,线程会通知线程池任务已完成,并释放资源。线程池会记录完成的任务数量,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线程池的状态和大小。

6. 线程池的扩展与收缩

Java线程池会根据系统负载和任务量动态调整线程数量。当任务队列中的任务数量超过阈值时,线程池会创建新的线程来执行任务(即扩展线程池)。当系统负载较低且任务量减少时,线程池会销毁部分线程以节省资源(即收缩线程池)。

7. 异常处理与恢复

在Java中,线程池通过UncaughtExceptionHandler来处理线程中未捕获的异常。当线程执行任务时发生异常,线程池会调用UncaughtExceptionHandleruncaughtException方法来处理异常。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实现自定义的UncaughtExceptionHandler来定制异常处理策略。

8. 线程池的状态管理

Java线程池具有多种状态,如RUNNING、SHUTDOWN、STOP等。线程池内部维护一个状态变量来表示其当前状态,并根据状态的变化来调整其行为。例如,当线程池处于SHUTDOWN状态时,不再接受新任务,但会继续执行已提交的任务;当线程池处于STOP状态时,会停止执行所有任务并销毁所有线程。

9. 资源回收与释放

当线程池不再需要时(如应用程序关闭或线程池显式关闭),线程池会释放占用的资源。这包括销毁所有线程、清空任务队列、释放内存等。在Java中,可以通过调用ExecutorServiceshutdownshutdownNow方法来关闭线程池。shutdown方法会平滑地关闭线程池,等待所有任务执行完毕后再释放资源;而shutdownNow方法会尝试立即停止所有正在执行的任务并释放资源。

总之,Java线程池的底层工作原理涉及线程的创建与管理、任务提交与排队、线程分配与调度、任务执行与完成、线程池的扩展与收缩、异常处理与恢复、线程池的状态管理以及资源回收与释放等多个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线程池,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和效率。

线程池的哪些参数影响性能

线程池的性能受到多个参数的影响,这些参数在创建和配置线程池时需要仔细考虑。以下是一些关键参数,它们对线程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1. Core Pool Size(核心线程数):这是线程池的基本大小,即即使线程是空闲的,也会保留在池中的线程数。如果设置了允许核心线程超时,则核心线程会在线程空闲时间超过keepAliveTime后被终止。这个参数的大小应根据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资源限制来设定,以平衡资源利用率和响应时间。

  2. Maximum Pool Size(最大线程数):线程池允许创建的最大线程数。当任务队列满了,并且已创建的线程数小于最大线程数时,线程池会再创建新的线程来处理任务。如果设置为无界,则线程池的大小会无限增长,可能导致系统资源耗尽。

  3. Work Queue(任务队列):用于存放待执行的任务的队列。队列的类型和大小对线程池的性能有重要影响。例如,如果队列太小,可能导致任务被拒绝;如果队列太大,可能消耗过多的内存。常见的队列类型有ArrayBlockingQueue、LinkedBlockingQueue、SynchronousQueue等,应根据实际场景选择合适的队列类型。

  4. Keep Alive Time(存活时间):当线程数大于核心线程数时,这是多余空闲线程在终止前等待新任务的最长时间。合理的设置可以降低线程池的维护成本,避免资源的浪费。

  5. Thread Priority(线程优先级):线程优先级决定了线程的执行顺序。虽然现代操作系统对线程优先级的处理越来越复杂,但在某些情况下,合理设置线程优先级仍然可以提高性能。

  6. Thread Pool Type(线程池类型):不同类型的线程池有不同的行为特性,如FixedThreadPool、CachedThreadPool、ScheduledThreadPool等。选择合适的线程池类型可以根据任务特性和性能需求来优化性能。

  7. Rejected Execution Handler(拒绝策略):当任务队列已满且线程池大小达到最大值时,新提交的任务将被拒绝。拒绝策略定义了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如抛出异常、直接丢弃任务、丢弃队列中最旧的任务或运行任务调用者的线程。选择合适的拒绝策略可以避免因任务被拒绝而导致的性能问题。

综上所述,线程池的性能受到多个参数的影响,这些参数需要在创建和配置线程池时进行仔细考虑和调整。合理的参数设置可以显著提高线程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如何优化线程池的性能

优化线程池的性能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线程池的配置、任务的提交和处理、以及系统的整体负载。以下是一些建议来优化Java中线程池的性能:

  1. 合理配置线程池参数

    • 核心线程数:根据系统资源和任务类型来设置。太少可能导致处理能力不足,太多则可能浪费资源。
    • 最大线程数:考虑到系统在高负载下的处理能力,应该根据硬件资源来合理设置。
    • 队列容量:队列大小的选择应该基于任务的到达率和处理时间。如果队列太小,任务可能会被拒绝;如果队列太大,则可能导致过多的内存消耗。
    • 存活时间:如果线程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任务执行,可以考虑设置合适的存活时间来释放空闲线程。
    • 拒绝策略:根据应用场景选择适当的拒绝策略,如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CallerRunsPolicyDiscardOldestPolicyDiscardPolicy
  2. 任务分割与合并

    • 对于大型任务,考虑将其分割成多个小任务,这样可以并行处理,提高整体效率。
    • 对于小任务,如果它们相互依赖,可以合并成一个大任务,以减少线程切换和同步的开销。
  3. 使用合适的队列类型

    • ArrayBlockingQueue 是一个有界队列,适合于已知任务量的场景。
    • LinkedBlockingQueue 是一个无界队列,适合于任务量较大且不固定的场景,但要注意内存溢出风险。
    • PriorityBlockingQueueDelayQueue 可以根据任务优先级和延迟来执行任务。
  4. 避免使用Executors工具类创建线程池

    • Executors工具类创建的线程池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不是最优的。例如,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创建的线程池可能会导致未使用的线程长时间存活。建议使用ThreadPoolExecutor进行更灵活的配置。
  5. 监控和调优

    • 监控线程池的状态和性能指标,如任务提交速度、处理速度、队列长度、线程数等。
    • 根据监控数据动态调整线程池参数,如增加或减少核心线程数、调整队列容量等。
  6. 减少上下文切换

    • 尽量减少线程的创建和销毁,避免频繁的上下文切换。
    • 使用ThreadLocal来存储线程特有的数据,以减少数据传递的开销。
  7. 优化任务处理逻辑

    • 减少任务中的I/O操作,尤其是在高并发场景下,I/O操作可能成为瓶颈。
    • 优化任务中的计算逻辑,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提高计算效率。
  8. 使用合适的拒绝策略

    • 当任务队列和线程池都满时,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拒绝策略。例如,如果任务可以稍后重试,可以选择CallerRunsPolicy策略。
  9. 减少线程同步

    • 尽量减少线程间的同步和锁定操作,这些操作可能会导致线程阻塞和性能下降。
    • 使用无锁数据结构或并发容器来避免锁竞争。
  10. 资源隔离

    • 在多租户或多应用共享资源的场景中,考虑使用资源隔离技术,如线程池隔离、进程隔离或容器隔离,以避免资源争用和性能下降。

最后,请注意性能测试和基准测试的重要性。通过模拟实际负载情况对线程池进行优化,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可以获得最佳的性能提升。

判断线程池任务执行完成的方式

判断线程池任务执行完成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使用isTerminated方法判断:当调用ExecutorService.shutdown方法的时候,线程池不再接收任何新任务,但此时线程池并不会立刻退出,直到添加到线程池中的任务都已经处理完成,才会退出。在调用shutdown方法后,可以在一个死循环里面用isTerminated方法判断是否线程池中的所有线程已经执行完毕。
  2. 使用ThreadPoolExecutorgetCompletedTaskCount方法:这个方法返回已经完成的任务数。你可以将其与总任务数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那么可以认为所有任务都已经执行完成。
  3. 使用CountDownLatch计数器:这是一个在并发编程中常用的工具类,可以用来等待一组线程完成操作。你可以为每个任务设置一个计数,当任务完成时,计数器减一。当计数器减到零时,表示所有任务都已经完成。
  4. 手动维护一个公共计数:这个原理和CountDownLatch类似,但更加灵活。你可以自己维护一个计数器,每次任务完成时增加计数。当计数达到总任务数时,表示所有任务都已经完成。
  5. 使用submit向线程池提交任务,并通过Future判断任务执行状态submit方法返回一个Future对象,你可以通过这个对象来获取任务的执行结果或者判断任务是否已经完成。当所有任务的Future对象都表示任务完成时,那么可以认为所有任务都已经执行完成。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判断线程池任务执行完成的方式,你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 24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