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理解 HBF 的思想
4G是从1×1到2×2,而5G是从2×2到100×100。虽然创新性也许没有前者那么颠覆性,但同样不可忽略。因为2×2到100×100,并不是一个 straightforward 的过程。
在4G系统中,由于天线数很少,往往使用的是全数字波束成形, 这个过程的优势是可以任意地调节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趋近无限精度。 然而,这也意味着每个天线需要配置一套独立的射频链路,其中包括造价昂贵的数模/模数转换器等,也带来了高额的能量和硬件开支,随天线数正比增长。 这一问题极大地限制了 Massive MIMO 的使用,于是提出,使用混合波束成形(HBF)来降低系统开支。
HBF,将原本的数字波束成形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由低维的数字波束成形实现,另一部分由高维的模拟波束成形实现(高维度模拟 BF 增益弥补低维数字 BF 的损失,采用大量的相移器增加天线阵列的增益,从而实现系统性能与硬件成本的折衷),从而大大降低了射频链路数目的需求。
为了形成窄波束,还是需要保留大规模天线阵列,一个减少RF Chain的数量的思路就是,每个 RF Chain 则通过多个移相器连接多个天线。这事实上借鉴了相控阵雷达的理念。典型的相控阵雷达模型只有一个 RF Chain,但是通过移相器连接了成百上千个天线阵元,如此一来,其发射出去的信号就是一个 benchmark 信号的多个移相版本在空间中的叠加,从而可以指向特定的方向。相比于完整的 RF Chain,移相器的成本要便宜许多,功耗也要低得多。
这张图其实已经反映了 HBF 的核心特征:大大降低了 RF chain 的数目,从而节约了硬件开销。需要重点注意的是模拟波束成形和数字波束成形的区别。为了降低 RF chain,后续的模拟波束成形是在模拟域(射频)上操作的,其主流结构使用相移器来实现。其优点是成本较低,缺点在于只能改变信号的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