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维必备技能:安装Rocky Linux 9操作系统

本文详细介绍了Linux中的命令执行过程,包括内部和外部命令的区别,以及如何使用hash缓存表提高命令调用速度。此外,还讲解了命令别名的设置和常见命令的使用,如查看硬件信息、系统版本、日期时间、会话管理工具screen和tmux的使用,以及echo命令的基本和高级用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2.4 安装Linux系统

2.4.1 安装Rocky Linux 9操作系统

下面就开始安装Rocky Linux 9系统了,单击“开启此虚拟机”,如图1-199所示。

t1-199

图1-199 虚拟机主界面

2.4.1.1 选择系统引导方式

在安装引导界面,用鼠标单击主界面,这里第一项“Install Rocky Linux 9.5(安装Rocky Linux 9.5)”,第二项是“Test this media & install Rocky Linux 9.5(测试此媒体并安装 Rocky Linux 9.5),第三项是“Troubleshooting(故障排除)”,这里用方向键选择第一项进行安装,如图1-200所示。

t1-200

图1-200 安装引导界面

**提示:**Ctrl+Alt快捷键用于从虚拟机内向虚拟机外切换,如果已经进入了窗口,且需要按VMware窗口的全屏模式(如图1-200),那么此时就要先使用Ctrl+Alt快捷键退出来之后再点击,进入全屏模式如图1-200上面红色框起来的地方,如果要退出全屏模式也是同一个按钮。

2.4.1.2 选择安装过程语言和键盘布局

在欢迎界面选择语言,默认选择“English”,键盘布局选择“English (United States)”,单击“Continue(继续)”,如图1-201所示。

t1-201

图1-201 选择语言界面

2.4.1.3 进入安装摘要(INSTALLATION SUMMARY)界面

图1-202是“INSTALLATION SUMMARY(安装摘要)”界面,下面是对安装摘要的简单描述。

t1-202

图1-202 安装摘要界面

INSTALLATION SUMMARY(安装摘要):

  • LOCALIZATION(本地化)
    • Keyboard(键盘)
    • Language Support(语言支持)
    • Time & Date(时间和日期)
  • SOFTWARE(软件)
    • Installation Source(安装源)
    • Software Selection(软件选择)
  • SYSTEM(系统)
    • Installation Destination(安装目的地)
    • KDUMP
    • Network & Host Name(网络和主机名)
    • Security Profile(安全信息)
  • USER SETTINGS(用户设置)
    • Root Password(Root密码)
    • User Creation(用户创建)

如图1-202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安装摘要界面,安装摘要分为4大部分,有本地化、软件、系统和用户设置;

在本地化里有键盘、语言支持、时间和日期,键盘就是设置键盘布局,语言支持是设置系统的语言,日期和时间就是设置系统时区和时间等;

在软件里有安装源和软件选择,安装源就是系统安装的来源,软件选择就是安装系统时所选的软件;

在系统里有安装目的地、KUDMP、网络和主机名、安全信息,安装目的地是选择磁盘的分区方式,有自动分区和手动分区,KUDMP就是收集内核故障等相关信息,网络和主机名就是设置网络和主机名,安全信息就是配置系统的安全相关的信息;

在用户设置里有Root密码和用户创建,Root密码就是设置Root用户的密码,用户创建就是创建系统中的普通用户。

2.4.1.4 配置系统时区和时间(TIME & DATE)
  1. 首先我们在安装摘要界面的“LOCALIZATION(本地化)”下面选择“Time & Date(时间和日期)”,如图1-202所示。

  2. 在“TIME & DATE(时间和日期)”界面设置时区,选择“Region(区域)”:Asia(亚洲),“City(城市)”:Shanghai(上海),当然这里已经识别出了可以不用设置,然后单击“Done(完成)”,如图1-203所示。

    t1-203

    图1-203 设置时区界面

2.4.1.5 系统软件包选择(Software selection)
  1. 回到安装摘要界面,在“SOFTWARE(软件)”下面选择“Software selection(软件选择)”,如图1-204所示。

    t1-204

    图1-204 软件选择界面

  2. 在“SOFTWARE SELECTION(选择软件)”界面,选择“Minimal Install(最小化安装)”,然后单击“Done”,如图1-205所示。

    t1-205

    图1-205 选择软件界面

2.4.1.6 安装目的地(Installation Destination)
  1. 回到安装摘要界面,在"SYSTEM(系统)"下面选择“Installation Destination(安装目的地)”,如图1-206所示。

    t1-206

    图1-206 安装目的地界面

  2. 在“INSTALLATION DESTINATION(安装目的地)”界面,选择“Custom(自定义)”,然后单击Done,如图1-207所示。

    t1-207

    图1-207 安装目的地界面

  3. 在“MANUAL PARTITIONING (手动分区)”界面,在“New mount points will use the following partitioning scheme(新的挂载点将使用以下分区方案)”中,分区方案有“Standard Partition(标准分区)、LVM和LVM Thin Provisioning(LVM 精简配置) ”,这里使用"Standard Partition(标准分区)"分区方案,单击下面的“+”加号,如图1-208所示。

    t1-208

    图1-208 手动分区界面

    Linux系统磁盘分区知识简介

    在分区之前,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磁盘分区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学习。

    1)磁盘在使用之前一般要先分区(相当于买了房要分几居一样),磁盘分区表格式有MBR和GPT。

    2)MAR:

    • 由于 32 位地址空间的限制,MBR 分区表最大支持 2TB(2^32 x 512 字节)的存储空间。超过 2TB 的部分会被识别为「未分配」空间,无法被利用。

    • MBR磁盘分区有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之分。一块磁盘最多可以拥有4个主分区,其中,一个主分区的位置可以用一个扩展分区来替换,在这个扩展分区内可以划分多个逻辑分区;

    • 如果规划的分区数量超过4个,则分区组合可为3 prmary(p)+1 extend(e)或2p+1e或1p+1e。

      • 一块磁盘最多只能有一个扩展分区,扩展分区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扩展分区上划分逻辑分区,然后格式化(创建文件系统),之后才能存取数据或装系统。

      3)GPT:

      • 使用 64 位地址空间,GPT 分区表理论上可以支持高达 9.4ZB(9.4 x 10^21 字节,即 9400 亿 TB)。
    • GPT分区表格式支持128个分区,而且它没有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概念。

      磁盘分区命名及编号方式

      (1)以设备名命名

      在Linux系统中,磁盘设备对应于系统中的特殊文件,这些特殊的文件放在“/dev”目录中,不同的设备对应的设备名称具体如下。

      • 系统的第一块IDE接口的硬盘称为/dev/hda。
    • 系统的第二块IDE接口的硬盘称为/dev/hdb。

      • 系统的第一块SCSI接口的硬盘称为/dev/sda。
      • 系统的第二块SCSI接口的硬盘称为/dev/sdb。

      (2)使用数字编号

      为了表示不同的分区,通常会使用数字进行编号,比如如下示例名称。

      • 系统的第一块IDE接口的硬盘的第1个分区称为/dev/hda1。
    • 系统的第一块IDE接口的硬盘的第5个分区称为/dev/hda5。

      • 系统的第二块SCSI接口的硬盘的第1个分区称为/dev/sdb1。
      • 系统的第二块SCSI接口的硬盘的第5个分区称为/dev/sdb5。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分区进行编号是,数字1~4只能留给主分区或扩展分区使用,逻辑分区(在扩展分区基础之上)的编号只能从5开始。

      在对Linux系统设置了分区之后,还要在分区上创建文件系统才能安装系统,这个在安装时可由系统自行完成创建。

      Linux系统对分区的基本要求

      1)最少要有一个根(/)分区,用来存放系统文件及程序。其大小至少在5GB以上。

      2)要有一个swap(交换)分区,它的作用相当于Windows里的虚拟内存,swap分区的大小一般为物理内存容量的1.5倍(内存<8GB)。但当系统物理内存大于8GB时,则对swap分区配置8~16GB即可,太大无用,浪费磁盘空间。swap分区不是必须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设置一下比较好,个别企业的数据库应用场景不分swap。

      3)/boot分区,这是Linux系统的引导分区,用于存放系统引导文件,如Linux内核等。对于目前的系统而言,其要比以前的版本大一些。因此,该分区可以设置为1024MB,这个分区也不是必须的。

      企业生产场景中Linux系统的分区方案

      常规的分区方案如下。

      方案1:针对网站集群架构中的某个节点服务器分区,该服务器上的数据包含多份(其他节点也有)且数据不太重要,建议的分区方案如下。

      /boot:设置为512~1024MB。

      swap:物理内存的1.5倍,当内存大于等于8GB时,分配8~16GB即可。

      /:剩余硬盘空间大小(/usr、/home、/var等分区和"/"共用一个分区,这就相当于是Windows系统中只有一个C盘一样,所有数据和系统问题都存放在一起)。

      方案2:针对数据库及存储角色的服务器分区,该服务器的业务包含了大量重要的数据,建议分区方案如下。

      /boot:设置为512~1024MB。

      /:大小设置为50~200GB,只存放系统相关文件,网站等的业务数据不放在这里。

      swap:物理内存的1.5倍,当内存大于等于8GB时,分配8~16GB即可。

      /data:剩余硬盘空间大小,存放数据库及存储服务等重要数据。当然data的名称也可以换成别的名字。

      本方案其实就是讲重要数据单独分区,以便于备份和管理。

      方案3:针对大网站或门户级别企业的服务器进行分区

      /boot:大小设置为512~1024MB。

      swap:物理内存的1.5倍,当内存大于等于8GB时,分配8~16GB即可。

      /:大小设置为50~200GB,只存放系统相关文件,网站等的业务数据不放在这里。

      保留剩余的磁盘空间,不再进行分区,将来分配给不同的使用部门,由他们自己根据需求再分!

      此种分区方案更灵活,比较适合业务线比较多且需求不确定的大企业使用。

      对于分区,有网友还给出了如下方案:

      /boot、swap、/、/usr、/home、/var

      这种分区方案的特点是典型的没有主见的被动式的分区,分了太多的额外分区(/usr、/home、/var),没有必要不说,管理起来也更麻烦了,这就类似于一个家庭就2~3口人,买了100平米的房子,却非要隔成好几个房间是一个道理的,笔者极不推荐这样的分区方案。

      如果说是怕某个分区满了会影响系统运行,那么这样的分区想法就是更错了。第一,硬盘空间是固定的,分区多了,比只分一个区肯定更容易满;第二,在企业应用里业务不可用和服务器宕机的危害几乎差不多,因此,分区少一些,然后对所有分区进行监控报警,这是目前大多数规范企业的选择。

      本文采用下面分区方案,注意分区的先后顺序。

      顺序挂载点大小安装位置
      分区1/boot(boot分区)1G/dev/sda1
      分区2/ (根分区)100G/dev/sda2
      分区3swap (交换分区)4G/dev/sda3
      分区4/data(数据分区)50G/dev/sda5

      表1-6 磁盘分区规划方案

      关于磁盘分区这里就介绍这么多。下面我们继续介绍系统的安装操作。

  4. 在“ADD A NEW MOUNT POINT(创建一个新的挂载点)"界面,选择“Mount Point(挂载点)”:/boot,“Desired Capacity(期望容量)”:1G,单击“Add mount point(添加挂载点)”,如图1-209所示。

    t1-209

    图1-209 创建boot分区界面

  5. 回到手动分区界面,可以看到文件系统是xfs,因为Rocky Linux安装默认的文件系统就是xfs,当然你可以可以选择旁边的“Modify(修改)”对文件系统类型进行修改,这个根据情况而定,然后继续选“+”加号,如图1-210所示。

    t1-210

    图1-210 手动分区界面

  6. 在“ADD A NEW MOUNT POINT(创建一个新的挂载点)"界面,选择“Mount Point(挂载点)”:/,“Desired Capacity(期望容量)”:100G,单击“Add mount point(添加挂载点)”,如图1-211所示。

    t1-211

    图1-211 创建根分区界面

  7. 回到手动分区界面,继续选“+”加号,如图1-212所示。

    t1-212

    图1-212 手动分区界面

  8. 在“ADD A NEW MOUNT POINT(创建一个新的挂载点)"界面,选择“Mount Point(挂载点)”:swap,“Desired Capacity(期望容量)”:4G,单击“Add mount point(添加挂载点)”,如图1-213所示。

    t1-213

    图1-213 创建swap分区界面

  9. 回到手动分区界面,继续选“+”加号,如图1-214所示。

    t1-214

    图1-214 手动分区界面

  10. 在“ADD A NEW MOUNT POINT(创建一个新的挂载点)"界面,“Mount Point(挂载点)”:输入/data,“Desired Capacity(期望容量)”:50G,单击“Add mount point(添加挂载点)”,如图1-215所示。

    t1-215

    图1-215 创建自定义的/data数据分区界面

  11. 回到手动分区界面,至此所有分区都已经创建完成了,下面还剩45G分区先不分,后面做实验的时候有用,可以看到下面的分区命名方式是sda1、sda2、sda3、sda5,然后单击“Done”,如图1-216所示。

    t1-216

    图1-216 手动分区界面

  12. 在“SUMMARY OF CHANGES(变动概要)"界面,选择“Accept Changes(同意更改)”,如图1-217所示。

    t1-217

    图1-217 格式化分区界面

2.4.1.7 配置网络和主机名(Network & Host Name)
  1. 回到安装摘要界面,在“SYSTEM(系统)”下面选择“Network & Host Name(网络和主机名)”,如图1-218所示。

    t1-218

    图1-218 设置网络和主机名界面

  2. 在“NETWORK & HOST NAME(网络和主机名)"界面,设置Host Name(主机名):rocky9,然后单击“Apply( 应用)”,注意如果网卡按钮是灰色的请勾选网卡按钮为蓝色,然后单击“Done”,如图1-219所示。

    t1-219

    图1-219 设置网络和主机名界面

2.4.1.8 设置root密码(Root Password)
  1. 回到安装摘要界面,在“USER SETINGS(用户设置)”下面选择“Root Password(root密码)”,如图1-220所示。

    t1-220

    图1-220 设置Root密码界面

  2. 在“ROOT PASSWORD(root密码)"界面,在“Root Password”和“Confirm(确认)”输入密码,然后勾选“Allow root SSH login with password(允许 root 使用密码登录 SSH)”,然后单击“Done”,注意如果设置密码过于简单下面会有橙色的提示,意思就是设置密码过于简单,按两次“Done”按钮即可,如图1-221所示。

    t1-221

    图1-221 设置root密码界面

2.4.1.9 用户创建(User Creation)
  1. 回到安装摘要界面,在“USER SETINGS(用户设置)”下面选择“User Creation(用户创建)”,如图1-222所示。

    t1-222

    图1-222 用户创建界面

  2. 在“CREATE USER(创建用户)"界面,在“Full name(全名)”和“User name(用户名)”设置用户名,然后在“Password(密码)“和“Confirm password(确认密码)”设置两次相同的密码,然后单击“Done”,注意如果设置密码过于简单下面会有橙色的提示,意思就是设置密码过于简单,按两次“Done”按钮即可,如图1-223所示。

    t1-223

    图1-223 创建普通用户界面

2.4.1.10 开始安装系统
  1. 回到安装摘要界面,到这里安装的相关配置就完成了,选择“Begin Installation(开始安装)”,如图1-224所示。

    t1-224

    图1-224 开始安装界面

  2. “INSTALLATION PROGRESS(安装进度)"界面,如图1-225所示。

    t1-225

    图1-225 安装进度界面

  3. 到此Rocky Linux 9就安装完成了,选择“Reboot System(重启系统)”,如图1-226所示。

    t1-226

    图1-226 安装完成界面

  4. 登录界面,这里就可以使用刚才设置的root密码进行登录,如图1-227所示。

    t1-227

    图1-227 登录界面

其他操作系统,如AlmaLinux、CentOS、openEuler、AnolisOS、OpenCloudOS、银河麒麟(Kylin Server)以及统信(UOS Server)的安装步骤,与Rocky Linux 9的安装方法大同小异。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详细安装过程。
如需了解具体的安装方法,请访问以下网址查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Raymond运维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