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 AI 圈被一款名为 Manus AI 的产品刷屏了。这款号称全球首款通用 Agent 的产品,被一些自媒体捧为 “国产 AI 之光”,甚至喊出了 “今夜这一片星空属于 China”“2025,东方破晓” 这样的口号。在这场引发科技圈地震的“Manus事件”中,我们目睹了中国AI创业生态的狂欢与撕裂,也窥见了技术创新与资本游戏交织的复杂图景。这场由一款AI代理产品引发的舆论海啸,既是技术理想主义的闪光,亦是商业丛林法则的缩影。
一、现象级传播:一场精心设计的“技术狂欢”?
我们来看看 Manus AI 究竟是何方神圣。3月6日凌晨,Manus以“全球首款通用AI代理”之名横空出世,据介绍,它是一款 AI Agent 产品,创始人是一名连续创业者。团队高调宣称其在GAIA基准测试中超越OpenAI,配合“手脑并用”的哲学包装,迅速点燃了科技媒体的传播链。短短24小时内,微博热搜、券商研报、自媒体矩阵形成共振效应,二手平台邀请码价格从999元飙升至10万元,A股相关概念股集体涨停,完成了从技术产品到社会现象的蜕变。 这场传播类似“KOL投放+社群裂变”的海外推广策略,早年运营Monica浏览器插件时便验证过“50美元推文带来百万曝光”的传播模型。此次通过限定邀请码制造稀缺性,辅以“服务器意外崩溃”“创始人90后逆袭”等叙事元素,成功复制了Clubhouse式的病毒传播路径。
在官方发布的演示视频中,Manus 展示了强大的能力,但问题是,这些功能真的是 Manus 独有的创新吗?
事实上,已经有开发者指出,Manus 官方演示的几个功能,此前 OpenAI 的 Operator,以及智谱 AI 的 Phone Use 等都已经实机展示。更有甚者,有网友发现 Manus 的核心架构与 Anthropic 的 “ComputerUse” 高度相似,均依赖多代理虚拟机环境完成任务。其所谓的 “自主规划” 能力,实则是基于现有大语言模型(如 GPT - 4)的调用,并未展示底层技术的突破。
再看看那些自媒体的表现,国内一些AI自媒体几乎在同一时间蜂拥发文,对 Manus 极尽吹捧之能事,使用 “唯有惊叹”“载入史册” 这样夸张的表述。很想知道这些自媒体到底是为了传播真实的科技资讯,还是为了赚取流量和广告费。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也破坏了整个 AI 行业的生态环境。
二、国内爆火与快速翻车:流量狂欢与技术祛魅
Manus在国内的崛起与崩塌堪称“现象级”事件:
- 流量奇观与资本躁动:3月6日发布后,邀请码被炒至8.8万元,自媒体87分钟内产出137篇“炸裂体”评测,A股63家无关企业借概念涨停。团队通过饥饿营销和民族主义叙事(如“中国技术反超”)激活市场情绪,但官网全英文界面、仅支持海外支付的设定引发“出口转内销”质疑。
- 技术神话的崩塌:用户实测发现生成8页PPT需17分钟(其中13分钟卡在检索),开源社区3小时复刻核心功能(OpenManus项目)。
- 信任危机与市场反噬:3 月 6 日晚,Manus 海外账号因误关联加密货币被短暂封禁(2 小时后解封),次日 A 股 AI 板块受美联储加息预期影响整体下跌 4.2%,部分概念股回调。网友嘲讽“穿着唐装的硅谷移民”,官媒反思“AI行业需坚持走好每一步”。
三、资本游戏:创业叙事与估值泡沫的共谋?
创始人(由于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也就不提这个人名了)的连续创业史,为这场事件增添了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从微信生态工具“微伴助手”到海外浏览器插件Monica,其团队始终游走于“技术产品化”与“流量变现”的边界。此次Manus的爆红,恰逢蝴蝶效应公司完成A轮融资的关键节点,二级市场的概念股躁动与一级市场的估值炒作形成默契共振。 这种“技术-资本”的共谋生态值得警惕:当券商研报将Manus类比为“Agent界的ChatGPT时刻”,当自媒体齐声高呼“OpenAI颤抖”,当黄牛市场将邀请码炒成千万元“数字奢侈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崇拜,更是投机狂欢。
1.市场定位与传播策略的悖论:民族主义营销与海外冷遇的割裂
Manus的全球化叙事与实际传播路径呈现典型的分裂特征。团队在海外X平台(原Twitter)首发英文宣传视频,官网界面全英文且仅支持海外支付方式,营造国际化产品形象。然而其传播重心却在国内社交平台:小红书"AI智能体测评"话题48小时内涌入3.2万篇笔记,即刻社区相关讨论热度突破2000万次,形成"出口转内销"的传播奇观。
3月5日,其官方X账号发布展示视频后迅速获得超10万播放量,但次日因“违反社区规则”被封禁,48小时后恢复运营。其海外账号更因误关联加密货币被封禁,解封后海外讨论热度仅为国内的7%。联合创始人季逸超解释为“加密货币模型误判”。尽管争议不断,部分海外科技领袖和机构给予积极评价:
- 技术认可与质疑交织: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称其“杰出”(excellent),Hugging Face产品负责人Victor Mustar认为其“重新定义可能性”。但测试中暴露的缺陷同样显著,例如生物医学科学家Derya Unutamz发现Manus生成医学报告时多次崩溃,AI初创公司Pleias联合创始人Alexander Doria则遭遇无限循环错误。
- 媒体评价两极分化:福布斯称其为“第一个真正的通用Agent”,而TechCrunch记者实测订餐、购票等基础任务时屡屡失败,直言“仍处于炒作阶段”。
- 传播逻辑的特殊性:海外讨论热度仅为国内的7%,但Reddit的r/MachineLearning板块持续72小时热议,形成“国内引爆→海外围观→二次反哺国内”的传播链。
邀请码机制的运作进一步暴露市场定位矛盾:二手平台闲鱼出现"Manus邀请码代拍"产业链,最高成交价达10万元,黄牛通过脚本批量刷码形成灰色市场。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海外用户仅需官网排队即可获得测试资格,暴露出团队通过人为制造稀缺性激活国内投机情绪的本质。这种"墙外播种,墙内收割"的营销模式,与DeepSeek通过开源代码、技术论文构建国际开发者生态的路径形成分野。
2.技术验证机制的失衡:自媒体狂欢与专业失语的螺旋
Manus的技术验证机制呈现"自媒体先行、专家滞后"的倒置结构。首批 500 内测资格的分配引发争议:有科技博主声称‘80% 以上流向自媒体’,但官方称包含开发者(30%)、企业客户(25%)及内容创作者(45%)。这种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技术验证失衡’的质疑。知名科技博主Rowan Cheung的28.5万点赞测评视频中,刻意放大"AI自动生成PPT"的流畅画面,却未提及实际耗时17分钟、中途需人工介入3次的真相。即便魏巍教授等技术权威的评价,也仅基于官方剪辑的1分32秒演示片段,形成"云评测"的荒诞现象。
这种验证机制的失衡导致技术神话加速膨胀:自媒体集中使用"炸裂""国运级"等情绪化标题,在87分钟内产出137篇10万+爆文,信息茧房内重复率高达7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GitHub社区开发者仅用3小时便复刻出核心功能(OpenManus项目)。专业评测的滞后性使舆论陷入"先狂欢后质疑"的恶性循环,如用户实测发现自动生成财报分析存在30%数据误差时,产品已形成10亿美元估值泡沫。
3.技术叙事与工程现实的落差:概念造神与落地窘境的碰撞
Manus通过语义重构构建技术霸权,将工程整合包装为范式革命。其宣称的"全球首款通用Agent",实为Claude 3.5、DeepSeek等模型的API调度系统,通过Python脚本驱动浏览器实现跨平台操作。GAIA测试中86.5%的任务完成率,被MIT学者质疑依赖专用工具链作弊,如同"携带计算器参加数学竞赛"。这种"技术平权主义"叙事,与DeepSeek从MoE架构创新到长上下文优化的硬核突破形成云泥之别。
实际工程能力的脆弱性在用户侧集中爆发:演示视频中"自动生成儿童绘本"的案例,用户实测‘儿童绘本生成’时,在非稳定网络环境下出现图文错位(12%)、视频加载超时(26%),整体失败率 38%(含重试后成功案例)。对比同类产品,新上线 Agent 首周失败率普遍在 25%-40%(OpenAI Operator 初期 32%)。更致命的是权限管控漏洞:用户通过"/opt/.manus"指令即可获取系统目录结构,暴露其基于gVisor沙箱的安全设计形同虚设。当通义千问紧急接管系统时,这场始于"AGI黎明"的技术叙事,终以"虚拟机脚本级创新"的现实认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