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工作即将满五年......

我是一名本科生,毕业前就立志从事数据算法的工作。然而学历不突出,职业生涯坎坷,一转眼快五年,服务过3家公司(没有机会去所谓的大厂,BAT之类)。不同职场的风格几乎都体验过了。但凭着一腔热血,和内心的不甘,以及一点自信,挣扎多年,终于争取到一个接触大数据的机会——美的集团,从事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算法工作。

本文主要是想分享一下这五年的一些工作经验吧。希望给后来的师弟师妹一些职业建议,特别是在选择工作的时候。

我的5年职业生涯

2016年,考研失败,又由于是个贫困生,大四快毕业找工作都是找朋友借的交通费。所以很草率面试了几家就接受了offer。这一点也是我悔之莫及的(当年应该厚脸皮找家人要点交通费去面试,可能现如今进步得更快)。

我第一家公司签的offer的title是“数据分析师”,当初是在深圳的一家豪华酒店大堂咖啡馆面试的,长这么大没见过世面,土生土长的乡巴佬,见到这么豪华的地方,心里就三个字——高大上。

当时面试我的是公司的老板和技术总监(面试中得知他是清华大学的计算机博士),我当时内心就觉得“哇,好厉害”。抵挡不住如此高大上的诱惑,我当场接受了这个offer。

原本以为初入职场就让自己事业步入正轨,后来发现是自己天真了,做的工作跟预期的相差甚远,反正就跟数据分析没啥关系(具体是什么我就不说了,因为这家公司老板对我还是非常好的,我很感激他,带我走遍大江南北,算是见过了世面)。

正是因为老板对我的期望,我一留就是两年。这期间,我跑过市场,做过销售,还正儿八经的做过产品经理....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因为既没有人指导,自己又琢磨不出个一二,关键是毫无业绩,工资自然原地踏步。这种状态会非常糟糕,每天都感觉在内耗,离毕业时的初衷南辕北辙,且越走越远。

我害怕了,坐在上海金融中心的办公地点,面对着东方明珠塔,拿着一杯自己泡的咖啡,听着当年成龙大哥刚出的单曲“物是人非”,陷入了沉思......

岁月那么久、记忆那么旧,卧床听雨心思如残柳......

老板即使对你再好,如果公司正在做的事自己从打心底就不感兴趣,且初入职场没有得到开展工作方向性的指导,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用宝贵的青春换取几年的薪资,这真是一场血本无归的买卖。

于是,就这样,我离职了,第一次离职,也是我最沉重的一次,我觉得愧对老板,即使我们曾经也促膝长谈,在那个繁华的魔都....

接着到了2018年7月,我回到了深圳,来到了一家金融公司。面试岗位是“数据分析师”,这次是真的做数据分析了。

说来也是我的运气,面试的时候,我拿的项目案例都还是两年前实习的时候做的,因为第一家公司等于零数据经验。然而我还是通过了。可能大学积累的数学没忘光,加上一个“211本科”头衔,加上本科专业读的是“金融数学”,就这样开启了职业生涯第二份工作。

这一家是我学习成长最快最多的公司,在这里,直属领导是重点名校出来的,她们不但告诉我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如何做,而且有时候手把手指导我如何分步骤去得到想要的结果,我不仅把数据工程师的基本功——sql练得炉火纯青,还从几个同事那里学到了关键的处理技巧。我还把传统金融风控的建模全流程掌握了,这系列已经发表在公众号“应用专场”的“金融风控”专题里。

这里虽然不像上一家那样,得到老板的器重,可是对于我一心想做算法的来说,已经是相当好的学习平台,即使这里不足以接触大数据。

除此之外,因为双休的原因,我还报名了机器学习的课程,让我在算法方面积累了更多。

对于一名算法工程师,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未来能挣多少钱,取决于你的专业度和经验值。2018年,我算是真正学会的初级算法工程师的技能——调包侠。

女朋友我也是利用双休时间找到的,关于IT男的爱情,我以后也打算出一篇文章分享。现在回到正题。

后来因为女朋友在广州,我就从深圳过来了。来到了另外一家创业公司(工资涨了50%)。这里不像第二家公司,有经理手把手教如何做事,要自己主导项目的进行(这或许来创业公司的机会),给到我的自由度很大。我可以思考利用任何的机器学习算法去建模。

也得益于这个平台,在这里,我完成了两个模型,第二个模型是我自己认为从理论算法到落地业务的突破。主要是通过改造集成学习的结合策略达到业务的标准,经此一战,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深入掌握算法理论对业务落地突破的关键。

就好比天体力学不是牛顿干坐在苹果树下就能凭空想出来,还积累前人很多的知识。

我现在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数百个世纪数学家的肩膀上,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工作。对于我来说,今天就是最好的时代。

那个时刻起,我感觉到想要进阶,必须梳理算法的战略地图。于是我写起了公众号,梳理了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算法,从细节到应用。在2020年我反复体会到五千年前“温故而知新”这句论语的魅力。

回顾4年多的经历,我想表达的是,工作秉持一个心态才能每天保持激情——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无论正身处的工作岗位多么枯燥也好,对正身处的平台多么不满意也罢。但也是当刻给你发工资的平台,与其感慨命运不公,不如做好当下的工作,写好一串sql,建好一个模型。

吐槽、埋怨总是轻而易举的,安于现状是毫不费力的选择,但即使再渺小的角色,在午夜梦醒时刻,多多少少都会有星爷那句“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的感概吧。既然如此,在还能抓住命运的年纪,安逸或奋进,任君选择吧!

如何选择工作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不值得”定律——如果你觉得一件事不值得做,你就不会把它做好。

在职场上更是如此,如果正在做的工作,你打心底就没兴趣,做的工作也没意义,那么就会失去激情。很容易产生职场厌倦,进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外在表现出埋怨。

因此,我认为,找工作的第一点,就是工作岗位是否符合自己预期。

比如你想从事算法,结果岗位是做报表;

比如你想从事数据分析,结果岗位是做产品设计;

比如你想从事销售,结果岗位是做PPT;

这些那就不符合预期。

找工作的第二点,是直属领导在工作能力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的直属领导是否能够带你快速成长,给你工作有切实的指导。这个直接关系到你能力、经验增长的快慢。

领导没有义务教你如何去做一个项目,但是他有责任告诉你要往哪个方向去做,并在适当的时候(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的时候)给予专业性的意见如果遇到肯手把手教你的领导,请珍惜机会,好好把握。

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职业的青春期更加短暂,然而“爱因斯坦”、“高斯”、“牛顿”之流千年一个,对于普通的我们,是需要有人带,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更好的进步。

找工作的第三点,是否身处大平台。

大厂固然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固然大平台有其各种优势。但据我所知,大厂也经常裁员的,从这个角度看,无论你是大厂还是小公司,如果自身能力没有增长,被辞退是最终的宿命。所以,大平台对于初入职场的技术男来说,并不是第一考虑因素

注意,我这里只表达大平台不是找工作第一考虑因素,并非表达不重要。

从数据到算法的突破

最后分享一下干货。从数据分析到算法工程师的成长关键突破点。

首先,我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 面对错综复杂的业务,想要结合算法落地,最好从基础数据开始

  • 算法是否高级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业务问题

深入细节,建立微观体感,踩过各种坑,你才知道哪些算法能够落地,哪些不能够实现,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成为算法解决业务的高手。

做数据分析,要具备两点的能力——熟练常用编程工具(excel\sql\python);掌握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

首先说第一点,作为数据分析师,得先学会取数,现在数据都是存储到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平台上。那么sql是必备能力(大学工科就有这门课),其次所有职场人都会使用的office,也是必须掌握的。

在此基础上,想做复杂的分析,熟悉一门编程工具也是必要的。现在最火的就是python,我是从实习接触它的,一用就是五年。

上面这些工具是开展数据分析工作的前提。如果你想在公司有所产出,想从被动式执行上级命令到主动性发现问题,那么你得学会分析数据隐含的结论。而这个基础,就是逻辑。

什么是逻辑。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已有的事实,能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

大学有修过一门课程《逻辑与思维方法》,就是讲逻辑的。而我们学数学的,是24小时在训练逻辑的,比如证明题已知条件,证明某个结论是否成立。这个推导过程就是逻辑。在工作中,大多数情况是要根据不完备的数据和信息,做出决策。我们更加要具备逻辑思考力。

大多数做专题分析,需要我们假设前提(一般根据业务常识假定,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业务)。才能更好发现问题和挖掘出结论,对业务进一步指导。

数据分析大多情况是在很小的几个维度数据中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果要对更加复杂情况做决策(一般是预测),那么就需要用到算法了。

算法的基础,就是数学,这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其中,前两者都是为概率论服务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现在的机器学习中,模型的建立就是从频率派贝叶斯派来的,而这两者就是概率论的基础。所以,要了解算法,概率论建议深入学习。熟悉算法的来龙去脉,你对最终建立模型有一个很深入感性的理解。你知道最终的结果是怎么得来的。

做到这一步,只是在已有的算法模型基础上做“拿来”主义,就是清洗出一张业务表,明确是分类还是回归问题,然后建模、调参。但想要更进一步,就得再提升一个档次——思考如何巧妙的把数学思想融合到业务场景中,使得业务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算法高不高级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业务问题。

我之前也深陷一个误区:认为算法越高级就越厉害,遇到一堆自己都还没摸清楚的数据,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深度学习算法,上图模型,直接import、fit、predict,然后结果好就行。

可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在外行人面前“显得自己做的模型很高级”而已。但很多时候是需要去解释其中的逻辑,算法面对业务,最经典的职场三问: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如何得到这个结果的,怎么样应用到业务上去。

很多时候,第一个问题就已经卡壳,连自己都整不明白的,怎么能讲得明白给别人听呢。而且,很多时候,用大量时间资源去整出来的模型,未见得比用基础的统计手段得到的结果好。

我要表达的是——做算法模型,除了考虑准确性,还要考虑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先有问题才会有答案,贴合业务的算法才是好的算法,解决问题越高效算法就越高级。

入职美的,我第一个交付的模型(即将生产上线)不是什么高级的深度学习或者神经网络算法,甚至连机器学习模型都没用上,仅仅依靠概率论的知识来解决(知道了很简单,问题是不知道前怎么想出来的才是关键)。

“拿来主义”已经远远不够,所以,我必须回到算法最初的地方——数学。重新回顾复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概率统计,去吸收几千年来数学家沉淀的思想,再思考如何用到业务中。五千年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智慧至今仍闪闪发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整得咔咔响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