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情况
ps:又没上70,我真是蠢。资料错的多了,判断居然错的最多,无语。数量是不想做了,错的也那么多。
言语理解
做了不知道第几遍了,依旧选错,题的问题。
离谱,题的问题、
本题横线后的内容都在说广告的局限性,所以可以排除A,C。
至于是B,还是D,没分辨出来。我认为算法应用的广告并不是传统的广告测量方法,所以排除了B。
粉笔的解释说,这两方面的挑战都归结于测量方法,所以选的B。
小结
数量关系
某部门举行年会抽奖活动。抽奖箱里有80个抽奖券,共20个不同的数字,每个数字均出现4次,且分别对应一份礼品,不同的数字对应的礼品不同。每人当天限抽1次。那么最少多少人当天参加抽奖活动,才能保证至少有3人领取的礼品相同?
假设箱子里有数字 1 .。。 20 每个有4张。
理想情况 ,20人时, 对应1-20, 每个人的礼物都不一样。
40人时, 又抽1-20, 每2人领取的礼物相同。
保证至少有3人领取的礼品相同?
只要再来一人随便拿一个数字,都会有3个人的礼物相同,所以选A。
一只闹钟的秒针顶点距离表盘圆心4厘米,分针顶点距离表盘圆心3厘米。小王烧开一壶水的时间内,秒针顶点累计移动了40兀 厘米。那么这一时间段内,分针顶点与表盘圆心的连线扫过的扇形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
2兀R *n = 40兀 , n=5, 转了5圈,而秒针一圈是1分钟,所以花费5分钟。
秒针走了 5/60
兀*3*3*5/60 = 0.75兀 平方厘米
A、B两地直线距离为320千米,甲车从A地、乙车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3倍,乙车与甲车相遇后,立即右转弯90度并保持原速度继续行驶。那么甲车到达B地时,其与乙车之间的距离:
设乙的速度为v, 甲的速度是3v。 相遇时走过的路程分别是 甲 240, 乙 80
甲到达B地还需要走80KM, 乙此时右转走了 80/3
所以甲乙的距离为:
判断推理
图推
出现明显直角,看直角数。图形大多分为内、外两部分,考虑分开数直角数。外框图形直角数依次为0、1、2、3、4、“?”,所以“?”处应该选择一个外框直角数为5的图形,只有B项符合
对称轴 + 面数量
ps:当时派出了B,D,在A,C里面纠结,应该去想 可能是结合的规律。
定义
供需不一致,进行调配,然后盈利。肯定可以排除A,D。
B项不好说,先看C
C、只是推出新产品,并不是对“供给和需求不一致进行调配”,不符合定义。
所以选C。
ps:不是很理解,看着答案解释吧
这题不应该错,C项只是说使用了的结果,但没有机器学习的过程。
类比推理
因为 心宽 所以 体胖 。。。 这逻辑对吗?
按照这个逻辑确实选A。
长白山是火山,而且长白山是特指, 长白山只有一座。
皇陵是古建筑,但皇陵不是特指,因为有清皇陵,明皇陵等等。所以不选。
如果不知道巢湖是谈水湖的话,用排除法,所以选B
这题都能错,不知道当时在想什么。
这题也不应该错, 题干的白天和夜晚 有点反义的意思, 选项中,A,C,D都是并列,所以可直接选B。
题干给的 3个词中的红,都是红色的意思。
所以选D,都是黄色的意思。
逻辑判断
这题很奇怪。 论点是 戏剧艺术对现代科技手段会越来越倚重,演员不主动适应被各种科技元素构筑起来的表演空间,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这不是再说 科技会把演员淘汰吗?
C好像也有点对,是说没有改变戏剧的艺术面貌,也就是还需要人
论点是: 可自我维持的可穿戴电子产品向更实用、更方便、更大众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A好像是废话,这并没有说明能量产
B说的是此前需要大量的汗,也就是没有那么通用, 现在已经优化了,能支持。
C说的是废话
D举例子也是说的能支持啊,
B,D怎么选?
要体现出更,也就是变化,所以B合适,也足够通用。
我被划红线的句子误导了,我以为C说的是废话,和论据相悖, 其实C说的是结冰,不是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