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FS架构及工作原理

HDSF简介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被设计成适合运行在通用硬件(commodity hardware)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体系结构中有两类节点,一类是NameNode,又叫"元数据节点";另一类是DataNode,又叫"数据节点"。
这两类节点分别承担Master和Worker具体任务的执行节点。总的设计思想:分而治之——将大文件、大批量文件,
分布式存放在大量独立的服务器上,以便于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对海量数据进行运算分析。
HDFS是一个主/从(Mater/Slave)体系结构,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它就像传统的文件系统一样,
可以通过目录路径对文件执行CRUD(Create、Read、Update和Delete)操作。但由于分布式存储的性质,
HDFS集群拥有一个NameNode和一些DataNode。NameNode管理文件系统的元数据,DataNode存储实际的数据。
客户端通过同NameNode和DataNodes的交互访问文件系统。客户端联系NameNode以获取文件的元数据,而真正的文件I/O操作是直接和DataNode进行交互的。 
HDFS一般是用来“一次写入,多次读取”,不适合做实时交互性很强的事情,不适合存储大量小文件(当然,如果你偏要存大量小文件的话本文末尾会有解决方案).

特点

1. 保存多个副本,且提供容错机制,副本丢失或宕机自动恢复。默认存3份。
2. 运行在廉价的机器上。
3. 适合大数据的处理。HDFS默认会将文件分割成block,64M为1个block。
   然后将block按键值对存储在HDFS上,并将键值对的映射存到内存中。如果小文件太多,那内存的负担会很重。
   (笔记:HDFS不适合小文件存储:小文件多,造成内存负担。)

系统结构


MasterSlave结构。

分为三个角色:NameNodeSecondaryNameNodeDataNode

NameNode

Master节点,大领导。
1. 管理数据块映射;
2. 处理客户端的读写请求;
3. 配置副本策略;
4. 管理HDFS的名称空间。
5. namenode 内存中存储的是 = fsimage + edits

SecondaryNameNode

小弟,分担大哥namenode的工作量。
SecondaryNameNode负责定时默认1小时,从namenode上,获取fsimage和edits来进行合并,然后再发送给namenode。
减少namenode的工作量。
NameNode的冷备份。

DataNode

Slave节点,奴隶,干活的。

1. 存储client发来的数据块block;

2. 执行数据块的读写操作。

热备份

b是a的热备份,如果a坏掉。那么b马上运行代替a的工作。

冷备份

b是a的冷备份,如果a坏掉。那么b不能马上代替a工作。但是b上存储a的一些信息,减少a坏掉之后的损失。

fsimage

元数据镜像文件(文件系统的目录树)。(?还是不懂)

edits

元数据的操作日志(针对文件系统做的修改操作记录)

工作原理

写操作

写操作原理图


写操作场景

有一个文件FileA,100M大小。Client将FileA写入到HDFS上。

HDFS按默认配置。

HDFS分布在三个机架上Rack1,Rack2,Rack3。

写操作流程

  1. Client将FileA按64M分块。分成两块,block1和Block2;
  2. Client向nameNode发送写数据请求,如图蓝色虚线①--->。
  3. NameNode节点,记录block信息。并返回可用的DataNode,如粉色虚线②--->。

    Block1: host2,host1,host3
    
    Block2: host7,host8,host4

    NameNode具有RackAware机架感知功能,这个可以配置。 
    若client为DataNode节点,那存储block时,规则为:副本1,同client的节点上;副本2,不同机架节点上;
    副本3,同第二个副本机架的另一个节点上;其他副本随机挑选。 
    若client不为DataNode节点,那存储block时,规则为:副本1,随机选择一个节点上;
    副本2,不同副本1,机架上;副本3,同副本2相同的另一个节点上;其他副本随机挑选。 (?没明白)

  4. client向DataNode发送block1;发送过程是以流式写入。

  5. ◆ 流式写入过程
    1> 将 64M 的block1按 64k 的package划分;
    2> 然后将第一个package发送给host2;
    3> host2接收完后,将第一个package发送给host1,同时client向host2发送第二个package;
    4> host1接收完第一个package后,发送给host3,同时接收host2发来的第二个package;
    5> 以此类推,如图红线实线所示,直到将block1发送完毕;
    6> host2、host1、host3向NameNode发送通知,host2向Client发送通知,说“消息发送完了”。如图粉红颜色实线所示。
    7> client收到host2发来的消息后,向namenode发送消息,说block1写完了。这样block1就完成了。如图黄色粗实线;
    8> 发送完block1后,再向host7,host8,host4发送block2,如图蓝色实线所示;
    9> 发送完block2后,host7,host8,host4向NameNode发送通知,host7向Client发送通知,如图浅绿色实线所示;
    10> client向NameNode发送消息,说我写完了,如图黄色粗实线。这样就完毕了。

写操作总结

1. 写1T文件,我们需要3T的存储,3T的网络流量贷款。
2. 在执行读或写的过程中,NameNode和DataNode通过HeartBeat进行保存通信,确定DataNode活着。如果发现DataNode死掉了,就将死掉的DataNode上的数据,放到其他节点去。读取时,要读其他节点去。
3. 挂掉一个节点,没关系,还有其他节点可以备份;甚至,挂掉某一个机架,也没关系;其他机架上,也有备份。

读操作

读操作原理图


读操作场景

client要从datanode上,读取FileA。而FileA由block1和block2组成。

读操作流程

  1. client向namenode发送读请求;
  2. namenode查看Metadata信息,返回fileA的block的位置:

    block1:host2,host1,host3
    
    block2:host7,host8,host4
    
  3. block的位置是有先后顺序的,先读block1,再读block2。而且block1去host2上读取;然后block2,去host7上读取。

注:

上面例子中,client位于机架外,那么如果client位于机架内某个DataNode上,例如,client是host6。那么读取的时候,遵循的规律是:优选读取本机架上的数据

NameNode元数据管理原理分析

1.概述

  首先明确namenode的职责:响应客户端请求、管理元数据。

  namenode对元数据有三种存储方式:

  内存元数据(NameSystem)

  磁盘元数据镜像文件

  数据操作日志文件(可通过日志运算出元数据)

  细节:HDFS不适合存储小文件的原因,每个文件都会产生元信息,当小文件多了之后元信息也就多了,对namenode会造成压力。

2.对三种存储机制的进一步解释

  内存元数据就是当前namenode正在使用的元数据,是存储在内存中的。

  磁盘元数据镜像文件是内存元数据的镜像,保存在namenode工作目录中,它是一个准元数据,作用是在namenode宕机时能够快速较准确的恢复元数据。称为fsimage。

  数据操作日志文件是用来记录元数据操作的,在每次改动元数据时都会追加日志记录,如果有完整的日志就可以还原完整的元数据。主要作用是用来完善fsimage,减少fsimage和内存元数据的差距。称为editslog。

  3.checkpoint机制分析

  因为namenode本身的任务就非常重要,为了不再给namenode压力,日志合并到fsimage就引入了另一个角色secondarynamenode。secondarynamenode负责定期把editslog合并到fsimage,“定期”是namenode向secondarynamenode发送RPC请求的,是按时间或者日志记录条数为“间隔”的,这样即不会浪费合并操作又不会造成fsimage和内存元数据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元数据的改变频率是不固定的。

  每隔一段时间,会由secondary namenode将namenode上积累的所有edits和一个最新的fsimage下载到本地,并加载到内存进行merge(这个过程称为checkpoint)。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1)namenode向secondarynamenode发送RPC请求,请求合并editslog到fsimage。

  2)secondarynamenode收到请求后从namenode上读取(通过http服务)editslog(多个,滚动日志文件)和fsimage文件。

  3)secondarynamenode会根据拿到的editslog合并到fsimage。形成最新的fsimage文件。(中间有很多步骤,把文件加载到内存,还原成元数据结构,合并,再生成文件,新生成的文件名为fsimage.checkpoint)。

  4)secondarynamenode通过http服务把fsimage.checkpoint文件上传到namenode,并且通过RPC调用把文件改名为fsimage。

  name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目录存储结构完全相同,所以,当namenode故障退出需要重新恢复时,可以从secondary namenode的工作目录中将fsimage拷贝到namenode的工作目录,以恢复namenode的元数据。

  关于checkpoint操作的配置:

dfs.namenode.checkpoint.check.period=60  #检查触发条件是否满足的频率,60秒

dfs.namenode.checkpoint.dir=file://${hadoop.tmp.dir}/dfs/namesecondary

#以上两个参数做checkpoint操作时,secondary namenode的本地工作目录

dfs.namenode.checkpoint.edits.dir=${dfs.namenode.checkpoint.dir}

dfs.namenode.checkpoint.max-retries=3  #最大重试次数

dfs.namenode.checkpoint.period=3600  #两次checkpoint之间的时间间隔3600秒

dfs.namenode.checkpoint.txns=1000000 #两次checkpoint之间最大的操作记录

  editslog和fsimage文件存储在$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目录下,这个目录可以在hdfs-site.xml中配置的。这个目录下的文件结构如下:

  

   包括edits日志文件(滚动的多个文件),有一个是edits_inprogress_*是当前正在写的日志。fsimage文件以及md5校检文件。seen_txid是记录当前滚动序号,代表seen_txid之前的日志都已经合并完成。 

  $dfs.namenode.name.dir/current/seen_txid非常重要,是存放transactionId的文件,format之后是0,它代表的是namenode里面的edits_*文件的尾数,namenode重启的时候,会按照seen_txid的数字恢复。所以当你的hdfs发生异常重启的时候,一定要比对seen_txid内的数字是不是你edits最后的尾数,不然会发生重启namenode时metaData的资料有缺少,导致误删Datanode上多余Block的信息。

HDFS主要分为两大角色,NameNode与DataNode,NameNode主要负责管理元数据,DataNode主要负责存储文件块。NameNode来管理datanode与文件块的映射关系。

一、NameNode的工作机制

当客户端想HDFS请求,上传的文件的时候,NameNode会先去检查,要上传文件的目录是否存在,不存在,则允许上传。得到允许和NameNode返回的DataNode信息后,客户端开始向DataNode写入block,而block的副本的复制(NameNode管理),与客户端上传是异步进行的。

HDFS为了快速的响应客户端的请求,也为了安全性的考虑(NameNode管理所有datanode,namenode宕机或者损坏,内存中的数据丢失,datanode中的所有数据就会无效),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NameNode是如何实现的?

当客户端请求namenode时,namenode会将客户端的数据进行分析,分配好datanode,并将信息记录在一个editslog的文件中,并将datanode信息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得到信息后,开始写入,每完成一个block,客户端会发发送成功信息给namenode,namenode就会把editlog中的信息,加载进内存,这样即使断电或者宕机,namenode中内存的数据也可以恢复,其他客户端想要下载数据,也可以从内存中加载,实现了快速响应。

editlog的空间是有限的,集群运行时间编边长的时候,editlog写满后,hdfs会将editlog的数据写入fsimage,也就是fsimage中的数据是最全,而editlog是最近最新更新的数据,为了保证fsimage中的数据与内存中的数据保证一致性,当editlog写满时,editlog中数据就会与fsimage的信息做合并,刷到fsimage中。


editlog与fsimage的合并工作由secondnamenode来完成的。

当editlog与fsimage合并时,secondnamenode会进行checkpoint操作(合并),namenode产生新的editlognew,而停止向老editlog写入。secondnamenode会从namenode中下载editlog与faimage,进行合并,产生新的合并文件。合并完成后,上传到Namenode上,namenode就会把新的镜像文件替换老的fsimage,经editlognew重命名为editlog,一切恢复初始。


什么时候checkpoint?

1.fs.checkpoint.period 指定两次checkpoint的最大时间间隔,默认3600秒。 

2.fs.checkpoint.size 指定edits log文件的最大值,一旦超过这个值则进行checkpoint,不管是否到达最大时间间隔。默认大小是64M。(配置参数写在hdfs-site.xml中)

元数据的存储形式:


所以,多小文件往HDFS中存,会浪费NameNode的元数据空间。

namenode宕机了,在恢复正常之前。hadoop集群还能正常提供服务吗?

hadoop2.x提供了高可用机制,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二、DataNode的工作机制

datanode的工作机制相对简单,提供文件数据的存储服务,存储单位是文件块(block),对于文件内容而言,一个文件的长度大小是size,那么从文件的0偏移开始,按照固定的大小,顺序对文件进行划分并编号,划分好的每一个块称一个Block。HDFS默认Block大小是128MB。dfs.block.size可以配置block的大小。

如果一个文件小于一个数据块的大小仍然占用一个block,并不占用整个数据块存储空间,但是在namenode中占用一条元数据。

dfs.replication参数配置副本数,默认3个。

block的存储位置:

/hadoop-2.4.1/data/dfs/data/current/BP-980638925-127.0.0.1-1460262510326/current/finalized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