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云纳星辰怀自在
座右铭:“所谓坚持,就是觉得还有希望!”
前言
VDE-AR-N 4105是德国针对功率在135千瓦以下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接入低压公共电网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主要适用于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系统,旨在确保这些设备在并网时能够保障电网本身的安全、稳定和电能质量。
该标准的核心要求涵盖了并网连接条件、运行性能(如电压、频率和功率因数的范围)、保护与控制功能(包括过/欠压、过/欠频保护以及孤岛效应检测)以及通信接口等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对发电设备提出了动态支撑电网的要求,例如根据电网频率变化自动调节有功功率输出,并提供可调的无功功率支持。
该标准的实施为分布式发电在德国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并为未来智能配电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5.7.2稳态电压稳定性/无功功率供应
5.7.2.1 一般边界条件
<稳态电压稳定性是指为了配电网络中电压稳定的目的,在输送能量时,由发电系统和/或储能单元提供的无功功率供应。稳态电压稳定性旨在将配电网络中缓慢的(稳态的)电压变化保持在可接受的限值内。>
📚无功功率:
无功功率通过补偿线路电抗上的电压损耗来直接保障电压稳定性。实现“无功功率就地平衡”,并利用自动补偿设备根据电压变化动态调节,是维持高质量电压的关键。
- 建立磁场: 变压器、电动机等设备需要无功功率来建立工作的磁场。没有无功功率,这些设备就无法启动和运行。
- 维持电压: 电网中的无功功率流动直接影响节点的电压水平。缺乏无功功率会导致电压跌落;而过剩的无功功率则可能导致电压过高。
- 增加系统容量: 无功功率会占用电网的输送容量(视在功率S)。如果无功功率过大,会导致线路和变压器在还未达到有功功率输送极限时就已经满载,降低设备利用率。

⚡无功功率与电压损耗的关系
电力线路本身存在电阻(R)和电抗(X)。当电流流过时,就会产生电压降。这个电压损耗(ΔU)的简化计算公式为:ΔU = (P × R + Q × X) / U。
- P: 有功功率,是设备做功消耗的能量。
- Q: 无功功率,是用于建立交变磁场、维持电网运行所必需的能量交换。
- U: 线路电压。
💎关键:对于高压输电线路而言,电抗(X)远大于电阻(R)。因此,公式中 Q × X的部分,即无功功率在线路电抗上造成的压降,是导致电压损耗的主要原因。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需要消耗大量无功功率来建立磁场,这会导致线路末端的电压明显下降。
🛠️无功补偿如何工作
无功补偿的核心思想: 就地平衡。 通过在需要无功功率的地方(如负荷中心附近)安装能发出无功的设备,来抵消负荷消耗的无功,从而减少线路上流动的无功功率,最终降低电压损耗。
Table 11 无功补偿设备类型
| 设备类型 | 工作原理 | 特点与应用 |
| 初始设定 | 并网时一次性设定 | 合同容量、电网容量、负载预测 |
| 同步调相机 | 过励磁运行时发出无功,欠励磁运行时吸收无功。 | 能平滑调节,过载能力强,但投资大、运行维护复杂,响应速度较慢 |
|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 通常由电容器和电抗器组合而成,通过晶闸管快速投切。 | 响应速度快(毫秒级),可动态连续调节,适用于抑制电压闪变和频繁波动的场景 |
| 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 采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主动生成所需的无功电流。 | 响应速度极快,性能最优越,不受电网电压影响(即使在低电压时也能发出额定无功),但成本较高 |
📍 确保电压稳定的控制策略
为了确保补偿效果,电网会采用分层分区的策略,并选择关键节点(中枢点)进行重点电压控制。
- 逆调压:在线路负荷最重时,主动调高中枢点电压(如升至额定电压的105%),以补偿增大的电压损耗;在负荷最轻时,则适当降低电压至额定值,避免电压过高。这主要用于长线路、大负荷变化的网络。
- 常调压:将中枢点电压保持在一个比额定电压略高(如102%-105%)的狭窄范围内,适用于负荷波动不大的网络。
- 顺调压:允许电压在额定值的102.5%到107.5%之间随负荷自然波动,适用于小网络。
当电网欠压时,PCS以过激模式输出-Q无功功率,以提升电网电压。
<在三相馈电的情况下,与 5.7.2.4 a) 至 c) 所述所有三种方法相关的无功功率供应,指的是电流和电压基波分量的正序系统分量。在无源符号约定系统(参见 A.8)中,这意味着发电系统运行在第二象限(欠励磁)或第三象限(过励磁)。>
本段涉及到一些电力电子系统重要概念。
Table 12 重要概念
| 术语组成 | 核心概念解读 | 专业关联与应用 | ||
| 正序系统 | 指三相电压或电流相位依次滞后120度(A→B→C)的对称分量系统,代表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 | 是系统输送功率的主要分量,用于分析对称运行和三相短路故障 | ||
| 基波分量 |
| 谐波分析的基础,通常所说的电压、电流有效值均指其基波分量 | ||
| 分量 | 在此语境下,指通过对称分量法将不对称的三相系统分解后得到的独立部分 | 该方法将复杂的不平衡问题转化为三个平衡的子问题,便于分析和计算 | ||
| 基波 | 构成复杂周期性信号的“最基本”的那个正弦波。想象一个复杂的非正弦波,比如方波或三角波,基波就是那个与这个复杂波具有相同周期的最简单的正弦波。其他所有更高频率的成分(谐波)都是叠加在这个基础波形之上的。 数学上,任何满足一定条件的周期性信号都可以通过傅里叶级数分解为一个常数(直流分量)和一系列频率成整数倍关系的正弦波之和,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就是基波,更高的就是谐波。 | 常常需要从复杂的混合信号中精确地“提取”出基波成分,主要方法有: 滤波法:当信号中的谐波频率远高于基波频率时,可以使用低通滤波器,滤掉高频谐波成分,保留基波。这种方法简单,但在谐波频率与基波接近时效果不佳。 傅里叶变换法:更通用和更精确。通过对信号进行采样,然后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或其快速算法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可以直接计算出基波和各次谐波的幅度和相位。现代的电能质量分析仪、功率分析仪等都基于此原理。 | ||
| 谐波 | 在电力系统中,谐波通常是由像变频器、整流器、开关电源这非线性负载产生的,它们会导致电流波形畸变,是电能质量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 奇偶次谐波的区别:谐波按次数分为奇次(3, 5, 7...)和偶次(2, 4, 6...)。在平衡的三相电力系统中,由于对称性,偶次谐波通常会被抵消或变得很微弱,因此奇次谐波是关注和治理的重点。 |
Table 13 基波和谐波
| 特征维度 | 基波 | 谐波 |
| 基本定义 | 周期性信号中频率最低、周期最长的正弦波分量 | 频率为基波频率整数倍的正弦波分量 |
| 频率关系 | 决定信号的基本频率(如电网工频50Hz) | 频率是基波频率的整数倍(如2次谐波100Hz,3次谐波150Hz) |
| 在信号中的角色 | 信号的主能量携带者,决定了音调或基本周期 | 修饰和塑造波形,影响信号的形状、音色或导致波形畸变 |
| 振幅关系 | 通常情况下振幅最大 | 振幅通常小于基波,且随谐波次数增高而减小 |
| 产生原因 | 所有周期性运动的根本频率 | 主要由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引起(如磁饱和、电子开关) |
| 危害 | 电力系统:在电网中,基波是输送电能的主力。我们希望电压和电流是纯净的50Hz或60Hz正弦波(即只有基波)。 谐波会导致电能质量下降,使设备过热、效率降低甚至误动作。
| |
该方法将任何不对称的三相电压或电流(主要关注其基波分量)分解为三组对称的序列分量:
- 正序(代表正常状态)
- 负序(反映不平衡)
- 零序(通常指示接地故障)
“电流和电压基波分量的正序系统分量”特指在分析中,从基波分量里分离出的那个代表系统理想、平衡运行状态的部分。
<如果储能单元从电网消耗能量,那么电网连接点的无功功率交换应符合关于用户消费设施并网的合同协议(参见 VDE-AR-N 4100)。>
当储能单元从电网消耗能量(整流)时,本质上是一个大功率负载。此时,条款要求其在电网连接点的无功功率交换必须符合相关合同协议。因为大型负载的无功功率变化会显著影响电网电压。通过协议明确规范,可以避免储能系统充电时对电网电压造成不可控的冲击,这是保障电网电压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必须能够根据5.7.2.2中所需无功功率范围,通过所采用控制方法达到每个设定点,并在此设定点下持续运行发电单元。应能随时在约定的无功功率范围内改变无功功率供应。
经与电网运营商协商,无功功率控制范围可予以扩展。>
- 灵活的无功调节能力:要求根据后述的三种无功功率控制方式,随时可配且运行。此条款要求系统必须能够在约定的无功功率范围内,快速、平滑地调节其输出的无功功率。这意味着储能系统的变流器(PCS)不能仅会“吞吐”有功功率,还必须具备在四象限运行的能力,能够根据电网需求,动态地发出或吸收无功功率。这种能力使得储能系统可以像“电网稳压器”一样,实时补偿电网中的无功缺额或过剩,抑制电压波动标准通常要求其功率因数在例如超前0.9至滞后0.9的范围内可调。
<在切换属于发电系统的一部分的补偿系统时,电压增量不得超过0.5% Un。
此外,以下条款中规定的最低要求也应适用于发电系统。>
- 严格的电压冲击限制:“电压增量不得超过0.5% Un”是一项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投入或切除电容器、电抗器等补偿设备时,在电网连接点引起的瞬时电压变化必须控制在额定电压的0.5%以内。例如,在400V系统中,电压跳动不能超过2V。这强制要求设备切换不能采用简单的“硬开关”,而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如晶闸管投切、多级分组投切等)实现“软启动/软停止”,确保对电网的干扰最小化。
5.7.2.2 ΣSEmax 无功功率供应
<在 5.7.2.2.2 和 5.7.3 中所述的某些情况下,允许减少有功功率供应以增加无功功率供应。在电网安全管理背景下,这不被视为有功功率供应的减少。>
本条款允许发电系统在特定情况下,牺牲一部分有功功率的输出,以提供更多的无功功率来支持电网。并且,这种为了电网整体利益而做出的主动功率调整,不被视作违反电网安全协议。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当电压处于Un ± 10% 的容差范围内时,无论馈网相数如何,发电系统都应满足无功功率供应要求。>
无论是单相还是三相馈网,均需满足。
📚类型2系统-仅含逆变器
“本章中涉及“过激”和“欠激”两个概念,详见前文。”
<在发电端,每一个要连接的发电单元都应符合图 2 和图 3 所规定的标准。>
以Figure 3为例,发电端总视在功率>4.6KVA的所有发电单元需要满足无功控制在图示区间内。
📍无功功率的具体要求详解: U/Un和cos φ
图中灰色五边形区域,定义发电机必须能够稳定运行的工作范围。具体要求体现在两个维度的配合上:
1. 运行区域边界(你必须能在框内工作)
发电机端的电压(U/U_n)和功率因数(cos φ)的组合点必须落在这个灰色五边形内。这意味着:
- 电压适应性:发电机必须能在0.90至1.10倍额定电压的范围内正常运行。
- 功率因数调节能力:发电机必须能够在欠励磁(吸收无功,Q>0)和过励磁(发出无功,Q<0) 两种模式下运行。
2. 关键能力指标
图表中最关键的要求体现在 额定电压点(U/U_n = 1.0)横线上。这条线要求:
当电网电压为额定值时,发电机必须有能力将自身的功率因数从 0.95(滞后)调节到 0.95(超前)。
对应的无功功率调节量约为额定视在功率的 ±5%。
- 计算方式:当 cos φ = 0.95时,sin φ ≈ 0.31,无功功率 Q = S × sin φ ≈ S × 0.31。从 cos φ = 1.0变化到 0.95,对应的无功功率变化量约为 S × 0.31的 1/6,即非常接近 S × 5%。
总结:在理想电网电压下,发电单元至少要具备其额定容量5%的无功吞吐能力。
参考文章
9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