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CB布线时,功率电感下方的地是否需要去除需根据具体场景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分析及建议:
1. 是否需要去除地平面的核心考量因素
因素 | 保留地平面 | 去除地平面 |
---|---|---|
涡流损耗 | 高频磁场在地平面引发涡流,降低效率(尤其非屏蔽电感) | 消除涡流损耗,提升转换效率(适合高频/大电流场景) |
EMI辐射 | 地平面可能成为辐射环路,恶化高频干扰 | 减少磁场耦合,改善EMI性能 |
散热能力 | 地平面辅助散热,降低电感温升 | 散热路径受限,可能需额外散热措施 |
结构强度 | 增强PCB机械稳定性 | 挖空区域可能影响板厂加工精度 |
2. 分场景设计建议
2.1 必须保留地平面的情况
- 屏蔽电感(如一体成型电感)
内部磁屏蔽层已抑制磁场外泄,保留地平面可兼顾散热与EMC。 - 低频应用(<1MHz)
涡流损耗可忽略,保留地平面更安全。 - 多层板且电感位于表层
保留下方完整地平面作为镜像层,控制回路阻抗。
2.2 建议去除地平面的情况
- 非屏蔽电感且开关频率高(>2MHz)
如DC-DC的Buck/Boost电路,挖空区域直径 ≥ 电感外径+2mm。 - 高密度电流路径(如>10A)
避免地平面分流导致电流分布不均。 - 对效率极其敏感的设计
如电池供电设备,需最小化涡流损耗。
3. 折中方案:部分挖空与屏蔽
- 十字分割法:
在电感下方地平面做 十字形挖空,保留部分铜箔散热,同时切断涡流环路。
尺寸:线宽≤0.2mm,挖空区覆盖电感投影区域。 - 局部铺铜屏蔽:
在电感下方第二层铺设 孤立铜岛,通过过孔连接到静地(如PGND),形成电磁屏蔽。
规则:铜岛边缘距电感外沿≥1mm,避免直接耦合。
4. 设计验证方法
- 热成像测试:
对比有无地平面的电感温升(如FLIR热像仪),确保ΔT < 15℃。 - 效率测量:
使用功率分析仪(如Keysight N6705C),计算全负载范围效率差异。 - 近场EMI扫描:
用磁场探头(如R&S HZ-15)检测30MHz~1GHz频段辐射强度,目标值 < 30dBμV/m。
5. 典型设计示例
5.1 手机快充电路(20W PD)
- 电感类型:屏蔽电感(TDK VLS5045)
- 处理方式:保留完整地平面,第二层铺铜屏蔽。
- 实测结果:效率92.3%,EMI Class B达标。
5.2 工业电机驱动(48V/10A)
- 电感类型:非屏蔽绕线电感(Coilcraft SER2918)
- 处理方式:底层完全挖空,第三层十字分割。
- 实测结果:涡流损耗降低18%,温升下降12℃。
6. PCB布局关键规则
- 安全间距:
电感本体与周围元件间距 ≥ 2倍本体高度(防磁场耦合)。 - 电流环路:
输入/输出电容尽量靠近电感引脚,环路面积最小化。 - 过孔阵列:
若保留地平面,在电感下方打 散热过孔阵列(孔径0.3mm,间距1.5mm)。
总结
功率电感下方地平面处理需权衡 效率、散热、EMC、结构 四要素:
- 高频/非屏蔽电感:优先挖空 + 局部屏蔽;
- 低频/屏蔽电感:保留地平面 + 散热优化。
建议通过实测数据驱动决策,避免仅依赖经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