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晨读夜诵.每天读一点日本文化常识大全》
本篇目录
第一章 日本历史
绳文·弥生时代
绳文时代指使用绳文土陶的时代,约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绳文土陶是土陶表面有绳文的陶器,这种陶器不是在窑里烧制的,而是在平地或凹地上通过低温烧制而成的,温度约为600℃-800℃。
在绳文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绳文人就已经开始过起定居的生活。而最典型的绳文文化的繁荣期则是绳文前期至中期的时段,即约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4500年,其中三内丸山遗址是其代表。
弥生时代是日本列岛继绳文时代后形成的时代。“弥生”的称呼来源于弥生式土陶,而这种土陶的名称则来自于其发掘地东京都文景区弥生的贝冢。在这个时代,有一部分中国大陆的长江流域、江南地区的人横渡到日本,并将水稻耕作的技术传入当地,促进当地集团发展,最终使得各地集团兼并形成了许多小国家。
古坟·奈良时代
从3世纪后半叶至7世纪被称为古坟时代。从3世纪至4世纪,大和地区,即现在的奈良县,的豪族建立了大和政权,并在4世纪后半叶至5世纪的时期中成功建立了日本最早的统一政权。在4世纪初,日本人建造了巨大的前方后圆坟。5世纪时,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6世纪时,中国的儒教典籍和佛经、佛像传到日本。
从6世纪末至7世纪前半叶被称为飞鸟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佛教在飞鸟一带,即在如今的奈良盆地处繁荣兴旺,圣德太子为了平息豪族间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和实现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于603年至607年中,陆续颁布了“冠位十二阶”、制定了“宪法十七条”和建立了法隆寺。
710年,朝廷把首都从崇原京迁到平城京,开创了奈良时代,约710年至794年。在奈良时代,朝廷每20年派遗一次遣唐使,积极地引进了中国文化,鉴真因圣武天皇之邀,东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普及了佛教戒律。
平安时代
794年,恒武天皇把首都辽移到平安京,即如今的京都市,开创了平安时代。至10世纪中叶,以源氏和平氏为代表的豪族集团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11世纪中叶,白河天皇为了试图夺回政治实权把皇位让给幼小的皇子来继承,而自己则作为上皇掌握政治实权,这一“上皇执政”的政策一直持续约100年。在12世纪,豪族,皇放,贵族、武士相互争权,最终以平清盛为代表的武士获得胜利,武士第一次开始掌握政治实权。
平安初期的朝廷文化受唐文化的强烈冲击,最澄、空海二人把中国的佛教天台宗、密宗传播到日本,使得神佛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894年,营原道真以唐朝的衰落和航海危险为由,上奏天皇废除了遣唐使。10世纪后,唐风文化转变为和风文化,国风文化由此产生。其代表作有《古今和歌集》《枕草子》《源玉物语》和《土佐日记》等。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指日本历史上幕府设置在镰仓的时代,那是武士真正开始执政统治的时代,时期为1185年一1333年。在平安时代末期,人们对平清盛的统治感到深深的不满,因此源赖朝和源义经两兄弟首先起兵推翻平氏统治,并在1192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开设了武士政权幕府。不过碍于当时天皇的势力仍然强盛,幕府将军的职位在源氏家族也仅仅继承了三代。
在镰仓时代,宋、元两朝的僧侣与商人横渡到日本,在两种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产生了朴素的庶民文化。在文学方面,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随笔(方丈记》(鸭长明)、《徒然草)(吉田兼好)、军记物语《平家物语》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藤原定家)。
南北朝·室町·战国时代
室町时代的时间分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室町时代指足利尊氏于1336年开设幕府至第15代将军足利义昭于1573年被织田信长驱逐出京都的237年间。狭义上,最早的约60年是南北朝时代,自南北朝统一(1392年)至应仁之乱的约80年指室町时代,应仁之乱(1467年)后的时代指战国时代。
1333年新田义贞歼灭了北条高时,镰仓幕府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家臣足利尊氏对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心怀不满,举兵造反,拥立光明天皇,1338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了北朝。而逃到吉野(奈良县南部)的后醍醐天皇,因为持有真正的三种神器,声称自己才是正统的天皇,从而建立了南朝。直至足利义满结束了南北朝的内乱,于1392年建立了室町幕府。
在室町时代,日本通过明日贸易进口了明钱,商品流通也发达了。以京都的五山为中心,禅僧研究汉文学和朱子学,这被称为五山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花道和茶道、作为歌舞剧的能和狂言也发展了起来。
安土·桃山·江户时代
安上·桃山时代指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在安土、桃山掌握中央政权的时代,时期为1573年一1603年。1573年,织田信长在放逐了足利义昭之后,修筑了安土城,并统治了诸多地区。但在1582年,“本能寺之变”之中,织田信长被家臣明智光秀所杀。因此侍奉织田信长的丰臣秀吉便随后讨伐了明智光秀,并最终于1590年统一了日本。
德川家康于1603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了幕府,期间为1603年-1868年,这266年的政治中心都在江户,故史称江户时代。
在江户时代,幕府把人们分为“上农工商”四等,设立了严格的身份制度,只允许商人在长崎与中国、荷兰做贸易,实行了锁国政策。1853年,以佩里率黑船登陆的“黑船事件”为契机,日本不得不与列尝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至此锁国体制瓦解。
在江户时代,武士的思想意识形态是朱子学,重视上下身份秩序和礼节。在文学方面,井原西鹤,松尾芭蕉,近松门左卫门分别代表了浮世小说、俳句和戏剧作家,他们被称为元禄三大家。
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
明治维新指自江户幕府末期至明治初年的政治体制改革,明治政府在1869年命令幕府奉还版籍,并于1871年坚决地实行了废藩置县。板垣退助发起了自由民权运动,1885年诞生了内阁制。1889年日本布《明治宪法》,成立了由贵族院和众议院构成的帝国议会。以近代天皇制为中心,日本从封建国家发展为近代市民国家。
明治维新成功后,日本政府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以日本袋击珍珠港开始,开始了世界范曲内大规模战争。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向国民发布停战诏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文学方面,明治时代的言文一致运动确立了“だ·である”体和“です·ます”体。二叶亭四迷发表了《浮云》,它成为日本近代小说的嚆矢,即开端。此外,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白桦派的武者小路实笃等都是活跃于文坛的作家。大正时代有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昭和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口本战败前)则有横光利一、川端康成。
战后的日本
日本战败后,被联合国部队所占领,发展了民主,解散了财阀,实行了农地改革,开始了“6·3·3·4”的学制,制定了承认妇女参政权的选举法等。
1947年5月3日,日本实行了《日本国宪法》。天皇作为全体日本国民的象征,在政治上处于中立地位。宪法规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构成的国会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
1951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同盟成为日本的外交轴心。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1978年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在经济方面,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企业工会、终身雇用、论资排辈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汽车产业界致力于节约能源,成功地研发耗油量低的小轿车。自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开始,日本迎来了泡沫经济的好景气,地价和股价暴涨。这种泡沫经济在1991年破灭,大型金融机构破产,社会处于金融恐慌的边缘。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制定了以振兴经济为目的的“安倍经济学”政策。
第二章 中日文化交流
汉字
汉字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表词文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文字中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从古代开始,汉字被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汉字文化圈,不仅对语言,对当地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除汉语和日语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废除了汉字,但仍有约15亿人在使用汉字。
在4世纪左右,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并得到使用,汉倭奴国王印和古坟时代的稻荷台一号坟埋藏的铁剑铭文使用的文字是日本最早使用的汉字。在现代日语中,汉字与平假名、片假名一样是主要的文字,其读音可分从汉语传入的音读和日本固有的训读。借汉字的音记录日语的方法大量使用在8世纪后半期编辑的《万叶集》中,从而被称为万叶假名。
现存最古老的书籍《古事记》(712年)是变体汉文, 《日本书纪》(720年)是用汉文书写的。8世纪中叶左右,日本人用汉字“楷书”的偏旁创制了片假名用汉字的“草书”创制了平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作为日语的表音文字来使用。2010年内阁告示改定了常用汉字,字数定为2136字。而且,每年举办3届“日本汉字能力检定”考试。日本人继承中国汉字的传统,自创了新的汉字(国字)。例如,“烟”“咔”“風”这样的汉字不是中国汉字,而是日本特有的汉字。此外,书法也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装饰在和室的壁龛里。
遣隋使
遣隋使是指推古时代,为了学习中国的技术和制度,日本向隋朝派遣的朝贡使节。自公元600年至618年的18年间,日本派出遣隋使共计6次(另有3次、4次、5次的观点)。这一外交方针在后来的遣唐使中也得到了继承。在这里对第一次派出的遣隋使和第二次派出的遣隋使进行介绍。
公元600年,日本首次向隋朝派遣隋使。虽然在《日本书纪》中没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但在《隋书》 “东夷传倭国”中有关于遣隋使回答高祖隋文帝问题的记载。隋文帝通过官员向遣隋使多利思比孤询问日本的风土人情。一番问答后,隋文帝难以理解日本的政治模式,认为其有悖常理,因此下令日本加以整改。
第二次遣隋使的派遣在《日本书纪》中则可寻踪迹。书中记载,公元607年,小野妹子持国书出使中国,他提交的天皇的国书中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乎”,因为写着与隋朝对等的礼仪,隋炀帝怒曰: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小野妹子在隋炀帝的家臣裴世清的陪同下回国。
遣唐使
遣唐使是指7—9世纪时日本向唐朝派遣的使节。630年日本朝廷任命犬上御田锹为第一任遣唐使,至894年菅原道真上奏朝廷废止遣唐使,合计任命遣唐使约20次,其中实际渡海约16次。
遣唐使的使团构成因时期不同,其规模和内容也不同,据《延喜式》记载,遣唐使由大使、副使、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船师、翻译、新罗或奄美语翻译、留学生、学问僧、船匠、水手等人员构成。使节团用于渡海的船只一般为2艘至4艘,每船乘员可能有120人至160人的规模。
遣唐使的派遣目的初期是为了引入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成果。进入奈良时代以后,带着政治外交使命而被派遣的遣唐使增加了,在奈良时代末期以后,朝廷派遣遣唐使的目的变为僧侣留学和贸易利益。平安时代只在804年和838年派遣过2次遣唐使,之后完全停止了派遣。其原因是日本失去了遣使目的的实效性和政府的财政困难,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也逐渐走向衰落,日本失去了遣唐使的外交政策上的意义。
第三章 历史名人
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574年—622年)是飞鸟时代的皇族、政治家,用明天皇的第二个皇子。因生于马厩前而被称为厩户皇子。在日本,1930年圣德太子的肖像画首次被印在百元纸币上,此
后又出现在千元、五千元的纸币上,1958年至1986年日本一直流通着印有圣德太子肖像的1万日元纸币,因此,太子在日本国内是广为人知的。
圣德太子自幼聪明,崇敬佛法,在崇佛派的苏我马子的协助下,歼灭了排佛派的物部守屋。太子信守在与物部氏的战斗中许下的誓言,建立了四天王寺。据说奈良的法隆寺也是圣德太子所建。圣德太子在推古天皇朝作为太子掌管行政,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按照才能任用人才,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圣德太子为了学习中国的技术和制度,在600年至618年间曾派遣5次遣隋使。
空海
空海(774年—835年)是平安初期真言宗的开山祖师,弘法大师的谥号广为人知。出生于香川县,幼时学汉籍,被称为神童。24岁时著有比较思想论《三教指归》,论述了儒教、道教、佛教的优劣,认为大乘佛教是最优秀的宗教。
804年、空海作为第16次遣唐使的留学僧而入唐。806年10月回国,把大量的密教典籍、佛像、法典、曼荼罗带回日本。816年6月奏请嵯峨天皇,为国,也为修行者建立道场开辟高野山,得到敕许后,建立了寺庙。这样,高野山与天台宗的比睿山都成为平安时代初期山岳佛教的根据地。
空海在唐期间学习了密教,回国后致力于建立密教组织和整合。他不但是真言宗的开山祖师,还广泛地输入了中唐后期的大陆文化,对平安初期日本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空海与同时代的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为日本“平安三笔”,享受盛名。
源赖朝
源赖朝(1147年一1199年)是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的武将、政治家。他作为镰仓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构建了中世时期新的政治体制。其父源义朝(1123年一1160年)在平治之乱(1159年)中被平清盛(1118年一1181年)所败,次年作为义朝第三个儿子的源赖朝被流放到伊豆半岛,与当地的豪族北条时政的女儿北条政子结婚。
源赖朝得到皇子以仁王的命令后,因得到时政等的援助,8月举兵打倒平氏,他以镰仓为根据地,在关东地区营造了势力范围。赖朝一方面经营自己的统治势力,巩固了与武士的主从关系,向各地诸侯国委任守护大名和地头,加强了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致力于与后白河法皇保持接触,开展了对朝廷的宣传工作。1183年平家被源义仲(1154年一1184年)等赶出京都,后白河法皇马上向镰仓派出使者,赖朝军被公认为朝廷的盟军。1185年3月赖朝在坛之浦会战中消灭了平家,1189年在奥州(日本东北部)会战中消灭了藤原氏,平定了全国。1192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由此源赖朝开创了一半独立于朝廷的政权,后来被称为镰仓幕府。
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1542年一1616年)是日本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和战国大名、江户幕府的首位征夷大将军,也是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其余两位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家系是三河国(爱知县东部)的富豪松平氏,后敕许改为德川氏。
家康幼年时期在骏河(静冈县)大名今川氏那里当人质。1560年,在桶狭间之战中以今川义元(1519年一1560年)战死为契机,从今川氏那里独立出来,与织田信长结盟,将自己的版图扩展到了三河国和远江国。织田信长在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中去世后,德川家康将甲斐国(山梨县)和信浓国(长野县)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590年移居关东,成为俸禄额到250万石的大诸侯,获得了丰臣秀吉政权下最大的领地。在丰臣秀吉晚年,德川家康被列为五大老之首。
丰臣秀吉死后,在1600年的关原之战中,以德川家康为大将的东军打败了以毛利辉元(1553年一1625年)为大将的西军,家康掌握了天下的实权,1603年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创建了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氏一族,确立了统治全国的局面,结束了长达100多年之久的战乱时代。
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1835年一1901年)是幕府末年中津藩的武士,明治时代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庆应义塾大学的创始人,还致力于创办专修大学、一桥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担任了东京学士会院(现日本学士院)的第一任会长。1984年始,其头像被印在1万日元的纸币上,所以,福泽谕吉也被比喻为1万日元纸币。
福泽谕吉19岁时,其兄长劝他到长崎游学,在那里学习荷兰语。1858年,福泽受中津藩之命,到江户,借了藩邸内的联排房屋开设书塾,这个书塾后来成为庆应义塾大学。1859年,福泽去当时刚开港的横滨,试着与外国人讲话,才明白荷兰语并不通用,决定开始学习英语。
1860年正月,福泽谕吉作为遣美使节团的一员,乘咸临丸号出航美国。当时是为数不多的将外国文化传播到日本的先驱者。改革了以往日本的学校和医院的体制,吸取外国的优点,使当时的老百姓不熟悉的肉食和西方的衣食住扎根于日本。
1862年福泽谕吉作为遣欧使节团的翻译到欧洲各国考察交通、医院、银行、邮政、征兵、选举制度等,痛感日本必须普及西学。回国后,福泽出版了《西洋概况》,该书作为介绍欧美各国历史、制度的优秀书籍而畅销,一时洛阳纸贵。
1873年,福泽参加明六社,以《明六杂志》等为舞台,开展文明开化的启蒙活动。福泽在《劝学篇》的开头部分劝大家学习,指出: “上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人生来无富贵贫贱之分,唯有勤学明事理者成为贵人、富人,不学者成为穷人、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