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级程序员的几个面试题

1.G1有哪几种GC?什么时候出发full gc?

参考这篇
G1旨在取代CMS,一个特点就是可以指定STW时间,参数是-xx:MaxGCPauseMillis=100。
G1有两种回收算法:年轻代是复制算法,老年代是标记清除算法。
G1采用分区思路,分区有大有小,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代,老年代并不是物理上完全区分的,而是在分区里面任意占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G1有两种GC,Young GC和oldGC,当所有eden分区满了就会进行Young GC,存活下来的都拷贝到Survivor区,并根据年龄晋升到老年代(这个特点跟具体回收器无关),实现是维护一个card table,就是对象的映射,Card中对象的引用发生改变时,标记成dirty,Young GC的时候只需要扫描状态是dirty的card。每一个分区都有一个RSet,记录这谁引用了我的对象,
当堆大小超过一定比例,便会执行老年代收集并会顺便触发年轻代收集。

当使用空间不够时,会执行一次STW式的、单线程的Full GC。Full GC会对整堆做标记清除和压缩,最后将只包含纯粹的存活对象。
G1在以下场景中会触发Full GC,同时会在日志中记录to-space-exhausted以及Evacuation Failure
从年轻代分区拷贝存活对象时,无法找到可用的空闲分区
从老年代分区转移存活对象时,无法找到可用的空闲分区
分配巨型对象时在老年代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分区

2.什么是内存泄露,如何排查?

内存泄露就是不需要再被使用的对象的内存不能被回收。比如
Object object;
public void method1(){
object = new Object();
这里的object实例,其实我们期望它只作用于method1()方法中,而且其他地方不会用到。
}
我们常见的内存泄露一般就是后面不需要用到了,但是我们没有手动赋值null,导致有个时间差没有被回收,可能引起不必要的oom。
//…对v的操作
vector = null;//及时赋null,否则在跟v无关的操作时间内还浪费空间
//…与v无关的其他操作
内存泄露最终导致内存溢出也就是oom。
排查用jmap,参考这篇
jmap -histo:live PID| head -7
如果还无法定位出用dump
jmap -dump:live,format=b,file=heap.hprof PID
在Windows,cmd使用jvisualvm,然后文件->装入。可以查看详细内存使用情况。

3.JVM内存管理以及对象分配全过程

参考这篇
内存管理分为:
1.内存区域分布,也就是堆,方法区这写。
2.对象创建以及对象的内存布局(对象头,实例数据,对齐填充)
3.垃圾回收。

1.内存区域分成 堆存放对象,虚拟机栈存放方法的局部变量。本地方法栈本地方法的局部变量。程序计数器存放当前线程运行到哪一行。方法区存放类信息,静态变量,常量。直接内存,NIO用到的。

2.对象创建步骤是 类加载,分配内存,值初始化成0,填充对象头数据比如GC年龄,hash值,执行初始化方法。

4.redis持久化RDB和AOF优缺点。

RDB持久化就是每个一段时间保存当前内存中的数据。
AOF持久化就是记录服务器执行所有写的操作命令,通过重新执行命令还原数据。
可以同时使用AOF和RDB,但会优先用AOF恢复,因为RDB保存有个时间差,AOF时间差教少,数据更完整。

RDB优缺点:
优点:保存了某个时间点的数据情况,适合备份,灾难恢复,而且只有一个文件,内存非常紧凑,并且是通过fork一个子进程运行RDB程序,RDB在大数据量下比AOF快。
缺点:数据丢失可能比较严重,因为通常是分钟级保存一次。因为是fork子进程如果数据量大的话,会导致服务器停止时间过长。

AOF优缺点:
优点:数据丢失很少,一般是1秒就保存一次,最多丢失1秒数据。写入数据时只是追加,如果写入了不完整的命令,redis-chckout-aof工具可以修复这个问题。当AOF文件过大时,会自动进行重写,说是重写其实是对命令进行优化,比如对一个集合进行很多操作,旧的aof保存所以操作,重写时只要保存最终集合状态的命令就可以了,重写时仍然会往旧的AOF追加命令,重新时的命令会保存到内存,然后写入到新的文件,等到新的文件完成后才会停止往旧的AOF追加。
缺点:AOF体积通常大于RDB,AOF效率较低。

5.redis集群分片原理

只有主从模式时,如果key很多会导致服务器压力比较大,所以搞集群进行数据分片,
redis有16384个hash槽需要自己配置每台机器对应的范围,通过一致性hash进行查询的,每个节点都会保存每个槽的信息,如果这个下标刚好是自己的就直接返回结果,否则进行重定向,请求到这个槽记录的ip:port那个redis,当一条命令需要处理多个key,这些key分布到不同的节点,会报错,所以redis提供了hashtags,即只对一个key的某个长度进行计算。

6.redis内存淘汰策略和淘汰算法

淘汰策略有3种:
定时删除:设置过期时间的时候,创建一个定时器,当时间到了,就删除。(太多定时器,不现实)
惰性删除:当查询这个key的时候才判断是否过期了,是才从内存删除。(浪费内存,如果过期的没有被访问相当于内存泄露了)
定期删除:每个一段时间检查,删除过期的key,删除多少怎么删除需要具体算法决定。(常用,需要调整好检查时间以及删除多少key)
淘汰算法参考这篇
删除不是删除所有过期的key,因为如果遍历所有的key那redis肯定要忙死了,不能提供服务,所以一般是选取一部分样本遍历,删除最适合删除的key(根据淘汰算法),一直循环,知道内存小于最大使用内存。

7.redis的zset底层原理

关于数据结构和内部编码参考这篇
zset的编码可以是 ziplist或者是dict+skiplist,之所以选择字典+跳表组合是因为字典查找块,但是范围查找慢,跳表可以范围查询,但是查找慢,所以通过这两种组合。

ziplist:参考这篇
之所以叫压缩,是相较于数组来说,数组里面的每个元素占用空间都是一样的,如果存的元素有大有小就会很浪费空间,所以压缩列表是一种紧凑的数据结构。
里面元素保存了上一个节点的长度,之所以是上一个节点是因为redis是从尾部进行遍历,然后保存了当前节点的长度和数据类型,还有当前节点的内容。
压缩列表有个连锁更新问题,比如新插入了一个元素,e2要记录e1的长度原来e2是用1个字节记录现在新元素需要5个字节记录,也就是说e2元素的长度变了,导致e3要更新e2的长度,e4要更新e3的。。一直更新到en,这种现象就叫连锁更新。删除元素也可能出现连锁更新,比如 e1->e2->e3,e3本来用1个字节记录e2长度,现在e2删除,e1比较大,e3就要用5个字节记录,导致e3后面的元素全部要更新。
尽管连锁更新的复杂度较高,但它真正造成性能问题的几率是很低的,因为出现的条件比较偶然。

dict:相当于java中的hashmap,原理一样。
skipli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找的时候先从高层查找,然后在往下一层找,

8.redis位图

位图就是节约内存用的,比如要记录一年的签到记录,如果使用K-V结构浪费很多空间,我们直接创建 byte[365]就可以了,下标就是天,1代表签到0代表没签到。命令是
setbit 表名 下标 值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