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这2个方法容易混淆,在此记录下,作为笔记。
onInterceptTouchEvent()是ViewGroup的一个方法,目的是在系统向该ViewGroup及其各个childView触发onTouchEvent()之前对相关事件进行一次拦截
由于ViewGroup会包含若干childView,因此需要能够统一监控各种touch事件的机会,因此纯粹的不能包含子view的控件是没有这个方法的,如LinearLayout就有,TextView就没有。
onInterceptTouchEvent()使用也很简单,如果在ViewGroup里覆写了该方法,那么就可以对各种touch事件加以拦截。但是如何拦截,是否所有的touch事件都需要拦截则是比较复杂的,touch事件在onInterceptTouchEvent()和onTouchEvent以及各个childView间的传递机制完全取决于onInterceptTouchEvent()和onTouchEvent()的返回值。并且,针对down事件处理的返回值直接影响到后续move和up事件的接收和传递。
关于返回值的问题,基本规则很清楚,如果return true,那么表示该方法消费了此次事件,如果return false,那么表示该方法并未处理完全,该事件仍然需要以某种方式传递下去继续等待处理。
具体是这样的:
1、onInterceptTouchEvent()是用于处理事件(类似于预处理,当然也可以不处理)并改变事件的传递方向,也就是决定是否允许Touch事件继续向下(子控件)传递,
返回True(代表事件在当前的viewGroup中会被处理),则向下传递之路被截断(所有子控件将没有机会参与Touch事件),同时把事件传递给当前的控件的onTouchEvent()处理;
返回false,则把事件交给子控件onInterceptTouchEvent()
2、onTouchEvent()用于处理事件,返回值决定当前控件是否消费(consume)了这个事件,也就是说在当前控件在处理完Touch事件后,是否还允许Touch事件继续向上(父控件)传递.
返回True,不向上传递给父控件 (自己消费了) 那么它的touch事件都在这里处理,父控件是处理不了,因为它收不到子控件传给他的touch,被子控件给拦截了
返回false,则向上传递给父控件,详细一点就是这个touch事件就给了父控件,那么后面的up事件就是到这里touch触发,不会在传给它的子控件。如果父控件依然是false,那touch的处理就给到父控件的父控件,那么up的事件处理都在父控件的父控件,不会触发下面的。
举个例子:
onInterceptTouchEvent()是ViewGroup的一个方法,目的是在系统向该ViewGroup及其各个childView触发onTouchEvent()之前对相关事件进行一次拦截.
down事件首先会传递到ViewGroup 的onInterceptTouchEvent()方法
如果该ViewGroup的onInterceptTouchEvent()在接收到down事件处理完成之后return false(表示不拦截,向下传递给childView的onInterceptTouchEvent()),那么后续的move, up等事件将继续会先传递给该ViewGroup,之后才和down事件一样传递给最终的目标view的onTouchEvent()处理(父视图没有拦截都交给子视图)。
如果该ViewGroup的onInterceptTouchEvent()在接收到down事件处理完成之后return true(拦截,不向下传递,子childView接收不到任何事件),那么后续的move, up等事件将不再传递给onInterceptTouchEvent(),而是和down事件一样传递给该ViewGroup的onTouchEvent()处理,注意,目标view将接收不到任何事件。
如果最终需要处理事件的view的onTouchEvent()返回了false(需要传递给上级视图ViewGroup的onTouchEvent()),那么该事件将被传递至其上一层次的view的onTouchEvent()处理。
如果最终需要处理事件的view 的onTouchEvent()返回了true(子view消费当前,不向上传递),那么后续事件将可以继续传递给该view的onTouchEvent()处理
**ViewGroup里的onInterceptTouchEvent默认值是false这样才能把事件传给View里的onTouchEvent.
ViewGroup里的onTouchEvent默认值是false。
View里的onTouchEvent返回默认值是true.这样才能执行多次touch事件。**
具体例子可以参考:
http://blog.csdn.net/lvxiangan/article/details/930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