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 12 个月内自学完成 4 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 33 门课程的 Scott H. Young 所谓的超速学习理论和方法(费曼技巧)以及背后「Get More from Life」的理念?修改
http://select.yeeyan.org/view/94114/329073
http://www.scotthyoung.com/blog/mit-challenge/
不关注是否软文之类,只探求超速学习理论本身。 修改
http://www.scotthyoung.com/blog/mit-challenge/
不关注是否软文之类,只探求超速学习理论本身。 修改
举报
分享
按投票排序
按时间排序
39 个回答
update:补充一下刻意练习的说明
刚好昨天在Blog上转载了这篇文章,正准备写篇文章。
我的业余爱好跟Scott Young类似研究有效学习,写了一个同类方向的Blog,看过他写的Learn More, Study Less和How to Change a Habit ,里面的不少方法也跟自己总结出来的技巧类似,谈谈我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除了@刘虓震的答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对里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以为然。
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10天完成线性代数学习而忽略了他一共完成了33门课程,平均通过一门课程也就花一周半左右,用了一年时间搞定了正常要3年左右的课程。大多数人的都经历过二、三周搞定一学期的课程,如果按这个时间进度的推导出大学四年的课程可以在8个月内通过考试,但这种事只要想想就能知道可能性有多大。
这里面其中一个区别还在于国内大多数的期末考试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搞定,而MIT的公开课要求比较高,光靠背根本通不过,必须要理解才行,不信的话可以去看MIT公开课上的作业和考试题,在网上都能找到的。
记得有篇文章专门说过MIT内部专门为这个公开课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努力,没有要求过任何费用,至于MIT公开课是否需要软文做推广这个问题可以自已通过大脑去判断。
这个事情难度在于以下几点:
注意力:
每天10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而且坚持了一年
Scott Young这12个月每周学习六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去除休息、吃饭、卫生间的时间,大约在10小时左右。这是时间安排不是在学校上课,完全是自己安排的,这需要很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能稳定保持每天10小时的注意力非常困难,很早以前我试过类似的情况下大概2个月左右,就很难在坚持。以前做程序员也加过一年半左右的班,但回想一下,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还达不到10小时。而一个人注意力集中10小时要比多个人在一起更难一些。
高考和研究生入门考试也没办法相比,简单对比一下课程数量就能分辨出难易。
意志力:
每天学习10小时,10天左右就要考试一次,并通过,这个学习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说重复了33次。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只要持续二、三个月左右就会达到一个瓶颈,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继续,这个瓶颈会重复出现,就象考研时很多人前几个月都能坚持下去,但到6、8月之后就无法坚持。重复三次左右会面临一个临界点,度过这后就很容易继续了。
持续一年时间严格按照计划来,并雷打不动的执行下去,这种意志力、执行能力和时间安排很恐怖,上学的时候因为在学校里,而且处于学习的氛围里这样做都不容易,更不说他已经毕业几年了,而且还有很多其它工作要做。
这里面要特别注意两点:很好的放松、保持兴趣并理解所学的内容 。做不到这二点,很难坚持。
在下面的讨论里有人问题如何有效的放松?
方法很多,这些放松技巧并一定能马上见效,可以多试几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很不容易:
他确实把兴趣和目标结合的很好,同时还把每周的笔记、习题分享在网上,确实是比较喜欢这门知识并从中体会到一些满足感觉才能这样坚持下去。
学习技巧:
根据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归纳一段话:
通过视频和主题阅读来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地图,通过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构建知识体系的主体框架,理论来说就是用80%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知识点上。同时需要把新学到的知识点跟大脑中以前的知识点做好连接。并根据每节课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反馈测试掌握情况,找出理解中的弱点进行补充完善。最后通过合理的记忆和复习技巧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叫“刻意练习”,补充一下以前做的笔记:
摘录自《异类》
引用: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19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最高难度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使自己难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摘自《影响力2》
对于简单的运动,只要50小时练习时间就能达到非常熟练的水平。随后技巧就会稳定下来。能娴熟加以运用,但却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是因为脑中的权衡告诉我们,为发现并学习新事物所付出的额外努力很可能只会带来不断减少的边际回报,因此我们停止学习。
大多数专业人士一直学习提升自己,当他们达到一种“可接受的”水平时,便达到学习高原。比如:软件工程师一般在进入职场五年后达到能力的最高峰。在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看来,提高不仅仅与练习有关,更与“刻意练习”有关。埃里克森发现,不论在体种技术领域,要成为佼佼者,在职时间和业绩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相互联系。
比如说一位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脑部外科医生,并不会因为工作时间更长而比仅工作五年的新人技术更精湛。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与经验毫无关系,而与刻意练习有关。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许多领域的佼佼者从事自己的职业至少达十年或十年以上,如音乐作曲、舞蹈、科学、小说创造、下棋及得等等)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在于明智地使用时间。练习的技巧才能使人臻于完美。
何谓刻意练习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些技巧运用于关键行为,从而增强自身的影响策略?
(1)要求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精力
进行刻意练习要求全神贯注。不允许分心,学生们将这种能力视为最困难的挑战,优秀的音乐家和运动员认为,注意力是他们无法“刻意练习”的最大限制因素。
(2)依据明确的标准提供及时反馈
练习某种技巧所花时间的长短,远没有获得按照标准提出的明确而频繁的反馈重要。快速的反馈,特别是与最优秀者的比较之后,加入全力的投入,能加速学习过程。
伊丝娜●↑里德告诉我们,极有效率的老师们一个关键行为就是,他们安排的教学与测试之间的时间跨度很短。一旦测试测试变得频繁,它就成为熟悉的事物,就不再是令人畏惧的大事。它使人们能看到自己在特定标准下的表现。
(3)将成功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
一直以来,影响力大师都知道设立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非常重要。首先,他们明白设立具体目标的重要性。人们声称自己明白这一理念,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将其付诸实践。在关注具体成绩水平时,优秀者设立目标旨在改善行为和过程,而非结果。
班德拉博士指出,要鼓励人们尝试自己惧怕的事物,必须给他们提供快速、积极的反馈,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实现这一点,你可以提供明确具体的方法,并为这一方法设定短期、具体、简单且低风险的目标,以使复杂、长期、笼统、高风险的任务变成简单、短期、具体而零风险的任务。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篮球运动中,投篮命中率70%以上的与50%以下的人,训练方式完成不同,优秀球员关注的是技术性的目标,如“将手肘放在身体两侧”和“出手的角度”。差一点的运动员关注的是结果性的目标,如“这次我要连续得十分”。
(4)准备应对挫折: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学习初期,用婴儿学步的方式保证成功在实现短期目标很重要,但如果学习者刚开始只有成功的经验,那么失败很容易使他们失去信心。初期的成功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观念,以为成功并不需要太多的努力。而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就会变得气馁。
要有效的处理这个问题,需要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和韧性。因此,练习中应增加需要更多努力和韧性才能完成的任务。随着学习者们完成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不断从失败中振作,他们发现挫折并不是永远的路障,而是需要继续学习的信号。
-----------------------------------------------------------------------------------------------------------------------------
这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比如非常规律作息习惯、固定的体育锻炼、饮食上的配合、高质量的睡眠、放松技巧、实时反馈、主题阅读、刻意练习、加速理解、合理复习和记忆技巧,并把这几项都形成习惯,不断的进行调整,直到最终达成目标。
最少要在这几项上面掌握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些技巧单独拿出来一项并不太难,但每一项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想组合到一起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最少估计要3-5年左右才能掌握并形成习惯。Scott Young研究快速学习并开始写博客也有6、7年了,才达到现在的程度。
超速学习理论和方法一直存在,并不只能用到考试就是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使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入门水平达到专家水平,不提从各种书籍中知道的例子,单从身边认识或关注的人中举几个例子,这些人都应用了部分或类似的方法:
实际上类似的人不少,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说实话这些方法都不难,而已早以形成系统的方法,但想真正掌握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看到效果的很不容易。很多人都缺少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对这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过高的要求。
对于上面提到这些能力我已经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未来计划中包括类似的尝试计划,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这种程度。
刚好昨天在Blog上转载了这篇文章,正准备写篇文章。
我的业余爱好跟Scott Young类似研究有效学习,写了一个同类方向的Blog,看过他写的Learn More, Study Less和How to Change a Habit ,里面的不少方法也跟自己总结出来的技巧类似,谈谈我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除了@刘虓震的答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对里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以为然。
很多人把关注点放在10天完成线性代数学习而忽略了他一共完成了33门课程,平均通过一门课程也就花一周半左右,用了一年时间搞定了正常要3年左右的课程。大多数人的都经历过二、三周搞定一学期的课程,如果按这个时间进度的推导出大学四年的课程可以在8个月内通过考试,但这种事只要想想就能知道可能性有多大。
这里面其中一个区别还在于国内大多数的期末考试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搞定,而MIT的公开课要求比较高,光靠背根本通不过,必须要理解才行,不信的话可以去看MIT公开课上的作业和考试题,在网上都能找到的。
记得有篇文章专门说过MIT内部专门为这个公开课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努力,没有要求过任何费用,至于MIT公开课是否需要软文做推广这个问题可以自已通过大脑去判断。
这个事情难度在于以下几点:
注意力:
每天10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而且坚持了一年
Scott Young这12个月每周学习六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去除休息、吃饭、卫生间的时间,大约在10小时左右。这是时间安排不是在学校上课,完全是自己安排的,这需要很强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能稳定保持每天10小时的注意力非常困难,很早以前我试过类似的情况下大概2个月左右,就很难在坚持。以前做程序员也加过一年半左右的班,但回想一下,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还达不到10小时。而一个人注意力集中10小时要比多个人在一起更难一些。
高考和研究生入门考试也没办法相比,简单对比一下课程数量就能分辨出难易。
意志力:
每天学习10小时,10天左右就要考试一次,并通过,这个学习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说重复了33次。在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短时间集中注意力不难,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松,只要持续二、三个月左右就会达到一个瓶颈,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无法继续,这个瓶颈会重复出现,就象考研时很多人前几个月都能坚持下去,但到6、8月之后就无法坚持。重复三次左右会面临一个临界点,度过这后就很容易继续了。
持续一年时间严格按照计划来,并雷打不动的执行下去,这种意志力、执行能力和时间安排很恐怖,上学的时候因为在学校里,而且处于学习的氛围里这样做都不容易,更不说他已经毕业几年了,而且还有很多其它工作要做。
这里面要特别注意两点:很好的放松、保持兴趣并理解所学的内容 。做不到这二点,很难坚持。
在下面的讨论里有人问题如何有效的放松?
方法很多,这些放松技巧并一定能马上见效,可以多试几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很不容易:
- 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曲线,接近或达到临界点时休息一下,别让自己的注意力透支;
- 培养一门体育运动或学会一门乐器,太累的时候就去做一做,特别是运动比如慢跑效果很不错;
- 规律、稳定的作息+良好的睡眠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 每周1-2次的全身按摩;
- 每天两次淋浴或买个好点的按摩浴缸定期泡个澡或泡泡浴之类,洗个淋浴时能起到一种非常奇妙的清洁感觉,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 坚持每天静坐;
- 结婚之后规律的性生活,大致一周二次;
- 定期的朋友聚会,互相聊聊天;
- 阅读一本精彩的小说、看场电影、一顿美食或甜品;
- 做白日梦,学会发呆;
- 催眠术里还有专门的放松技巧,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教,要练习一段时间才能掌握
他确实把兴趣和目标结合的很好,同时还把每周的笔记、习题分享在网上,确实是比较喜欢这门知识并从中体会到一些满足感觉才能这样坚持下去。
学习技巧:
根据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归纳一段话:
通过视频和主题阅读来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形成知识地图,通过对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构建知识体系的主体框架,理论来说就是用80%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20%最重要的知识点上。同时需要把新学到的知识点跟大脑中以前的知识点做好连接。并根据每节课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反馈测试掌握情况,找出理解中的弱点进行补充完善。最后通过合理的记忆和复习技巧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叫“刻意练习”,补充一下以前做的笔记:
摘录自《异类》
引用: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19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最高难度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使自己难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摘自《影响力2》
对于简单的运动,只要50小时练习时间就能达到非常熟练的水平。随后技巧就会稳定下来。能娴熟加以运用,但却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是因为脑中的权衡告诉我们,为发现并学习新事物所付出的额外努力很可能只会带来不断减少的边际回报,因此我们停止学习。
大多数专业人士一直学习提升自己,当他们达到一种“可接受的”水平时,便达到学习高原。比如:软件工程师一般在进入职场五年后达到能力的最高峰。在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看来,提高不仅仅与练习有关,更与“刻意练习”有关。埃里克森发现,不论在体种技术领域,要成为佼佼者,在职时间和业绩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相互联系。
比如说一位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脑部外科医生,并不会因为工作时间更长而比仅工作五年的新人技术更精湛。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与经验毫无关系,而与刻意练习有关。时间是必不可少的(许多领域的佼佼者从事自己的职业至少达十年或十年以上,如音乐作曲、舞蹈、科学、小说创造、下棋及得等等)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在于明智地使用时间。练习的技巧才能使人臻于完美。
何谓刻意练习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些技巧运用于关键行为,从而增强自身的影响策略?
(1)要求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精力
进行刻意练习要求全神贯注。不允许分心,学生们将这种能力视为最困难的挑战,优秀的音乐家和运动员认为,注意力是他们无法“刻意练习”的最大限制因素。
(2)依据明确的标准提供及时反馈
练习某种技巧所花时间的长短,远没有获得按照标准提出的明确而频繁的反馈重要。快速的反馈,特别是与最优秀者的比较之后,加入全力的投入,能加速学习过程。
伊丝娜●↑里德告诉我们,极有效率的老师们一个关键行为就是,他们安排的教学与测试之间的时间跨度很短。一旦测试测试变得频繁,它就成为熟悉的事物,就不再是令人畏惧的大事。它使人们能看到自己在特定标准下的表现。
(3)将成功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
一直以来,影响力大师都知道设立明确且可实现的目标非常重要。首先,他们明白设立具体目标的重要性。人们声称自己明白这一理念,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真正将其付诸实践。在关注具体成绩水平时,优秀者设立目标旨在改善行为和过程,而非结果。
班德拉博士指出,要鼓励人们尝试自己惧怕的事物,必须给他们提供快速、积极的反馈,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实现这一点,你可以提供明确具体的方法,并为这一方法设定短期、具体、简单且低风险的目标,以使复杂、长期、笼统、高风险的任务变成简单、短期、具体而零风险的任务。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篮球运动中,投篮命中率70%以上的与50%以下的人,训练方式完成不同,优秀球员关注的是技术性的目标,如“将手肘放在身体两侧”和“出手的角度”。差一点的运动员关注的是结果性的目标,如“这次我要连续得十分”。
(4)准备应对挫折: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学习初期,用婴儿学步的方式保证成功在实现短期目标很重要,但如果学习者刚开始只有成功的经验,那么失败很容易使他们失去信心。初期的成功会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观念,以为成功并不需要太多的努力。而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就会变得气馁。
要有效的处理这个问题,需要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和韧性。因此,练习中应增加需要更多努力和韧性才能完成的任务。随着学习者们完成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不断从失败中振作,他们发现挫折并不是永远的路障,而是需要继续学习的信号。
-----------------------------------------------------------------------------------------------------------------------------
这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比如非常规律作息习惯、固定的体育锻炼、饮食上的配合、高质量的睡眠、放松技巧、实时反馈、主题阅读、刻意练习、加速理解、合理复习和记忆技巧,并把这几项都形成习惯,不断的进行调整,直到最终达成目标。
最少要在这几项上面掌握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些技巧单独拿出来一项并不太难,但每一项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想组合到一起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最少估计要3-5年左右才能掌握并形成习惯。Scott Young研究快速学习并开始写博客也有6、7年了,才达到现在的程度。
超速学习理论和方法一直存在,并不只能用到考试就是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使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入门水平达到专家水平,不提从各种书籍中知道的例子,单从身边认识或关注的人中举几个例子,这些人都应用了部分或类似的方法:
- 秋叶学PPT从一般水平到国内的一流PPT专家并出书、培训也就花了一年左右
- 邹鑫对GTD从一般爱好者到成为一个时间管理达人,出书并培训大概花了二年左右
- 国内好几个世界记忆大赛冠军从接触到记忆术到成为世界冠军也就花了1年左右.世界大师的标准很低,低到练习3-5个月就能达到要求。(世界记忆大赛是个民间比赛,并不是正规的国际比赛)
实际上类似的人不少,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说实话这些方法都不难,而已早以形成系统的方法,但想真正掌握并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看到效果的很不容易。很多人都缺少足够的耐心和自制力,对这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过高的要求。
对于上面提到这些能力我已经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未来计划中包括类似的尝试计划,看看自己是否能做到这种程度。
关于费曼技巧,我翻译了下SCOTT的博客文章,提供给大家参考下: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整化的计算方法。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要求实验室里的人给他用最简单的语言(起码不超出费曼的现有的理解能力)介绍任何概念,不管这个概念是多么复杂,只要这样下去他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他完全陌生的领域。
这个故事说明了费曼的天才之处,但其实人人可以做到,这就是本文的重点—— 费曼技巧。
你可以把费曼技巧应用在以下地方:
1.明白你还没有完全搞懂的东西
2.记住那些你已经了解但一考试就忘掉的知识
3.作为考前复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只要花20分钟就能比别人花一个晚上的时间要懂得多,记得牢。
费曼技巧的4个步骤:
一、选择一个概念
选一个你想弄明白的概念,写在空白的笔记本或者纸的最上面。
二、解释这个概念
把解释这个概念的东西写成一句话,就像你在告诉一个完全不知道这个领域的菜鸟一样。这一步可以让你在阐释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可以让你明白你有没有搞懂这个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三、解释不了?
当你发现你没办法解释的时候,回到书上面去,或者找同学、找老师、找已经懂的人,把书上的概念再重新研究一遍,直到你能在纸上流畅地把这个概念解释出来。
四、简化语言、学会类比
如果出现一个很学术的或抽象的词语的时候,试着要么平实化词语,要么学会用别的东西来类比它。
放视频演示的时候到了,欢迎观看:
需要翻墙的油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NqSLPaZLc
不需要翻墙的56: 快速学习的秘密 费曼技巧
昨天提供的在MIT课程的一些实例: http://www.scotthyoung.com/mit/801-‐notes.pdf
五、如何运用费曼技巧呢?
如果你试图去掌握一个概念,你应该用这个方法去逐步找到你不明白的点,然后把这个点弄清楚,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如果你是要通过考试,那就简化你的语言或者创造记忆深刻的类比来记住考试内容。
你还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学习,先别急着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回去翻书,而是一次性把概念解释完,然后看看你对学习的东西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http://www.catisf.com/2013/05/feynman-technique/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整化的计算方法。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要求实验室里的人给他用最简单的语言(起码不超出费曼的现有的理解能力)介绍任何概念,不管这个概念是多么复杂,只要这样下去他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他完全陌生的领域。
这个故事说明了费曼的天才之处,但其实人人可以做到,这就是本文的重点—— 费曼技巧。
你可以把费曼技巧应用在以下地方:
1.明白你还没有完全搞懂的东西
2.记住那些你已经了解但一考试就忘掉的知识
3.作为考前复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只要花20分钟就能比别人花一个晚上的时间要懂得多,记得牢。
费曼技巧的4个步骤:
一、选择一个概念
选一个你想弄明白的概念,写在空白的笔记本或者纸的最上面。
二、解释这个概念
把解释这个概念的东西写成一句话,就像你在告诉一个完全不知道这个领域的菜鸟一样。这一步可以让你在阐释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可以让你明白你有没有搞懂这个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三、解释不了?
当你发现你没办法解释的时候,回到书上面去,或者找同学、找老师、找已经懂的人,把书上的概念再重新研究一遍,直到你能在纸上流畅地把这个概念解释出来。
四、简化语言、学会类比
如果出现一个很学术的或抽象的词语的时候,试着要么平实化词语,要么学会用别的东西来类比它。
放视频演示的时候到了,欢迎观看:
需要翻墙的油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NqSLPaZLc
不需要翻墙的56: 快速学习的秘密 费曼技巧
昨天提供的在MIT课程的一些实例: http://www.scotthyoung.com/mit/801-‐notes.pdf
五、如何运用费曼技巧呢?
如果你试图去掌握一个概念,你应该用这个方法去逐步找到你不明白的点,然后把这个点弄清楚,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如果你是要通过考试,那就简化你的语言或者创造记忆深刻的类比来记住考试内容。
你还可以用这个方法进行大规模的学习,先别急着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回去翻书,而是一次性把概念解释完,然后看看你对学习的东西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http://www.catisf.com/2013/05/feynman-technique/
这事儿不说两句不行了。我从Scott Young开始MIT挑战前一年就订阅了他的博客。之前他已经可以靠博客营收养活自己。他每周在网上放出一段视频总结自己学习MIT课程的体会,所有的笔记和考试卷都放在网上。MIT公开课本来就是全部免费的。说话得有多不负责任才能抓着人家一篇概括文章来定义为写(MIT的)软文。
Scott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一来他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二来他就是喜欢研究快速学习的方法。他说了他不打算拿这个去PK MIT学生什么的,也不打算取得多好的成绩(他的目标是平均B以上)。就是想试试能不能做到这档子事。是的,他确实在卖书赚钱,但是他不是也免费把大部分经验都传授出来了吗?
“超速学习理论”是什么我不知道,原文中有这个词么?他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费曼技巧”,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人家Scott甚至没给自己邀功。
文章都没看就说“考前突击”的可以歇歇了,原文写着呢:
好,那么“一年完成四年课程”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这里的一年是12个月,MIT的四年其实每年只有9个月上学,换算过来相当于三年。其次,读四年大学,总得有社交之类的活动。Scott这12个月每周学习六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这已经为他省下了不少读大学的时间。再次,Scott本人是本科毕业,学的好像是商科。经营博客超过七年,数学方面的课程和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之类的他绝对不是从未接触过。这跟一个高中毕业生上MIT学四年是两回事。大家各种吐槽10天学习线代,人家10天是至少一百小时实打实的学习,而且之前也许还学过。你上大学的时候花过100小时学习这门课吗?而且,他牺牲了一部分做练习题的时间,主要做考试题。美国大学的练习题可不是写着玩的,基本上教授是以3倍的课堂学习时间来估计你要做多少课后练习。这些时间省下来反复琢磨课堂内容,可不是又缩减了时间吗?
当然,Scott的方法,即使考虑上面这些因素,也是更高效的。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如何自我管理,保证12个月都能坚持学习。至于他说的学习方法,我认为亲身实践后才能评判。他不也是实践了“费曼技巧”后,才决定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么?
至于“如何看待”,我注意到Scott被TEDx邀请去演讲。而TED的理念是什么?
"Ideas worth spreading"
Scott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一来他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二来他就是喜欢研究快速学习的方法。他说了他不打算拿这个去PK MIT学生什么的,也不打算取得多好的成绩(他的目标是平均B以上)。就是想试试能不能做到这档子事。是的,他确实在卖书赚钱,但是他不是也免费把大部分经验都传授出来了吗?
“超速学习理论”是什么我不知道,原文中有这个词么?他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费曼技巧”,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人家Scott甚至没给自己邀功。
文章都没看就说“考前突击”的可以歇歇了,原文写着呢:
毕竟,我总可以临时抱佛脚,什么都不懂还能顺利通过考试,不是吗? 很可惜,这个策略在MIT行不通。首先,MIT的考试苛求解决问题的技巧,还经常出些没见过的题型。其次,MIT的课程讲究循序渐进,就算你能死记硬背侥幸通过一次考试,同系列课程的第七课可能就跟不上了。除了死记硬背,我不得不另辟蹊径,加速理解过程。陈然这么说可以,人家是牛校高材生。你如果不是,还是别忙着把自己往那个场景里套了。
好,那么“一年完成四年课程”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这里的一年是12个月,MIT的四年其实每年只有9个月上学,换算过来相当于三年。其次,读四年大学,总得有社交之类的活动。Scott这12个月每周学习六天,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这已经为他省下了不少读大学的时间。再次,Scott本人是本科毕业,学的好像是商科。经营博客超过七年,数学方面的课程和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之类的他绝对不是从未接触过。这跟一个高中毕业生上MIT学四年是两回事。大家各种吐槽10天学习线代,人家10天是至少一百小时实打实的学习,而且之前也许还学过。你上大学的时候花过100小时学习这门课吗?而且,他牺牲了一部分做练习题的时间,主要做考试题。美国大学的练习题可不是写着玩的,基本上教授是以3倍的课堂学习时间来估计你要做多少课后练习。这些时间省下来反复琢磨课堂内容,可不是又缩减了时间吗?
当然,Scott的方法,即使考虑上面这些因素,也是更高效的。我更感兴趣的是他如何自我管理,保证12个月都能坚持学习。至于他说的学习方法,我认为亲身实践后才能评判。他不也是实践了“费曼技巧”后,才决定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么?
至于“如何看待”,我注意到Scott被TEDx邀请去演讲。而TED的理念是什么?
"Ideas worth spreading"
请把“12个月”的说辞忘掉,不管他是12个月搞定,还是6个月搞定,还是24个月搞定,这些都不重要,也无需争论。如果你读了这篇报道,记住,好好去理解和思考他的方法、思路和见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些方法、思路和见解,是非常正确和有价值的!
而且,我不认为,这些方法是“ 快速学习”的方法,它们实际上就是“ 正确学习”的方法。正确的方法,自然会有效和高效。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Scott的独创,如果你留心一下身边很牛逼的人,如果他们愿意透露一星半点,多半使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但内里差别不大。
简单的说,Scott的做法,我生造一个词来概括,叫“ 进攻型学习”。进攻型学习,就是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冲锋陷阵:有明确的目标、路线和战术,全身心投入,殊死一搏。具体地讲,它有这样几个特征:
每一步的学习都有目标和意义。好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要知道“现在我该学什么”,还要知道“下一步我要学什么”,以及“每一步的学习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意味着什么”。所以你首先要建立一种全局观,这样你才能知道先学什么,再学什么,你才能知道学什么是最重要的,学什么则不重要,你才能知道你所学的这些和那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看一本书的正确步骤,是先好好地研究一下目录,通过目录了解了全局,这样当你读任一章节时,就不仅仅是读这一章节,而是和全书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都不会看认真目录。
主动寻找问题、漏洞和麻烦,而不是让它们来找上你。Scott推崇的费曼技巧,就是强迫自己通过严密的知识推演,来找出当前的知识缺陷,从而快速填补。这无疑是最高效的,想象一下,你当前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地雷阵,大多数被动式学习的人,只是漫无目的地走动,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雷,也许今天你避开了雷,但是明天一转身可能就遇上一个,更要命的是,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而Scott的方法,就是每走到一个战场,就把扫雷器拿出来,一通狂扫,雷全排完了,自然可以狂飙突进。
集中、专注和投入,努力进入和维持“心流”状态。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专注和投入,是做好一件事情的不二法门,更是做好一件 高难度事情的必经之路。如果掌握某一门课程需要100个小时,那么把这100个小时集中在两周比分散在6个月的效果要好很多,因为至少这两个星期里,这门课程的知识在你大脑中处于半激活的状态,可以轻易地提取和加工,知识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关联,也更容易构建体系,这就是集中学习的好处。而“心流(flow)”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如几个小时)内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状态,对于学习者来说,这就是“无敌”模式。
强调深入思考的作用。从报道中你可以看到,Scott的“快”,靠得不是速度本身,而是 理解的深度,他称为钻研方法(Drilldown method),而其他所谓费曼技巧、类比、可视化等,都是深入思考的不同实现途径。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最短时间内找到知识背后的规律,才能举一反三,从而减少大量无效的重复学习,也才能快速完成练习。深思的价值,只有你在深思时才能真正体会,所以被动和懒惰的学习者永远无法体会这一点。
告别被动学习,成为一名“进攻型学习者”,也许,你可以像Scott一样,创造一个奇迹。
而且,我不认为,这些方法是“ 快速学习”的方法,它们实际上就是“ 正确学习”的方法。正确的方法,自然会有效和高效。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Scott的独创,如果你留心一下身边很牛逼的人,如果他们愿意透露一星半点,多半使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但内里差别不大。
简单的说,Scott的做法,我生造一个词来概括,叫“ 进攻型学习”。进攻型学习,就是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冲锋陷阵:有明确的目标、路线和战术,全身心投入,殊死一搏。具体地讲,它有这样几个特征:
每一步的学习都有目标和意义。好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要知道“现在我该学什么”,还要知道“下一步我要学什么”,以及“每一步的学习对于整个课程的学习意味着什么”。所以你首先要建立一种全局观,这样你才能知道先学什么,再学什么,你才能知道学什么是最重要的,学什么则不重要,你才能知道你所学的这些和那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看一本书的正确步骤,是先好好地研究一下目录,通过目录了解了全局,这样当你读任一章节时,就不仅仅是读这一章节,而是和全书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但是我知道,大多数人都不会看认真目录。
主动寻找问题、漏洞和麻烦,而不是让它们来找上你。Scott推崇的费曼技巧,就是强迫自己通过严密的知识推演,来找出当前的知识缺陷,从而快速填补。这无疑是最高效的,想象一下,你当前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地雷阵,大多数被动式学习的人,只是漫无目的地走动,抱着侥幸心理以身试雷,也许今天你避开了雷,但是明天一转身可能就遇上一个,更要命的是,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而Scott的方法,就是每走到一个战场,就把扫雷器拿出来,一通狂扫,雷全排完了,自然可以狂飙突进。
集中、专注和投入,努力进入和维持“心流”状态。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事情,专注和投入,是做好一件事情的不二法门,更是做好一件 高难度事情的必经之路。如果掌握某一门课程需要100个小时,那么把这100个小时集中在两周比分散在6个月的效果要好很多,因为至少这两个星期里,这门课程的知识在你大脑中处于半激活的状态,可以轻易地提取和加工,知识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关联,也更容易构建体系,这就是集中学习的好处。而“心流(flow)”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如几个小时)内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状态,对于学习者来说,这就是“无敌”模式。
强调深入思考的作用。从报道中你可以看到,Scott的“快”,靠得不是速度本身,而是 理解的深度,他称为钻研方法(Drilldown method),而其他所谓费曼技巧、类比、可视化等,都是深入思考的不同实现途径。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最短时间内找到知识背后的规律,才能举一反三,从而减少大量无效的重复学习,也才能快速完成练习。深思的价值,只有你在深思时才能真正体会,所以被动和懒惰的学习者永远无法体会这一点。
告别被动学习,成为一名“进攻型学习者”,也许,你可以像Scott一样,创造一个奇迹。
当我们谈论方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上Quora去search了番,发现没有人讨论过Scott的学习方法,以及他的 “行为商业”(借用行为艺术之说)。于是只好自己去他的网站挖东西。追溯到博客最初几篇,又从最近的blog entry开始倒着往前看。结论:真实,前后一致,思路发展轨迹清晰。这是值得花时间来思索和讨论的前提。
具体内容前面各位已经多维度总结,不啰嗦。我心里的疑问是: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MIT,谈论12个月,谈论33门课,谈论那该死却一直没死的线代,谈论大学临时抱佛脚的丰功伟绩,甚至谈论到所谓生活方式的时——我们实际上,应该,谈论什么?
那我们来谈谈 目的吧。
对Scott而言,
外部目的:证明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吸引客户→销售的产品。
内部目的:对计算机编程本身的兴趣,以及需要使用这种知识的需求。
那,自问下,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是为了考试, 我得承认临时抱佛脚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一张顺眼的成绩单背后的真相就是,事隔两三年再回头翻大学教材,勾勾画画健在,但那本旧书就像是别人用过的。在文字和公式面前,我像从未学过它们一样天真无知。心理学上说,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那我一定是从未认识到过那些知识的本质特征,也没有把握到过内在联系。何以至此?
因为考试是要的 正确答案。目的变成提供正确,因此只要一再证实自己已经知道什么就够了,而不会去怀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对Karl Popper的哲学有最浅薄的了解的人也知道,我们是走在“证伪”这条路上投奔真理的。对知识的掌握同理,证实自己已经知道的,永远不能说明已经掌握全部。吊诡的是,拥有知识这件事是“全或无”的概念,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有一点不懂都算作不懂。而我们的大脑的工作作风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啊,不懂还记着干嘛,忘掉吧。落叶就飘走了。
我很喜欢把“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这个说法,精确。我想这就是我学习的直接目的吧。间接目的是在能够在需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有效提取,就像伸出手一样自然,而不用尴尬地翻开那本有很多笔记却不像是自己的书。然后我可以说,我又多懂了这个世界的奥妙一点点,而且这一点点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啊,我知道,这本来应该是个讨论学习方法的话题。但我想在意的是,为什么用尽了好的正确的有效的悬梁刺股的方法,还是不能走到目的地?是不是就是因为要求了错误的东西?因为永远在要求正确答案,所以永远只得到了部分真理。部分真理,在完成考试的历史使命之后,顷刻间就魂飞魄散了。
学习一事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些我们认为的神人大牛从罗马回来,拿着照片给我们看,罗马多美多壮观呀。我们也想去罗马。但有些人是举着照片说要去罗马,却不知道罗马真正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永远走不到目的地的原因。在这个首要问题没有认清之前,花多少时间走到,要背多少行囊,准备多少银子,都显得很次要了。
===
[edit 1]:给那些没有认真看过Scott's blog的人:
Scott在介绍他自己的方法时提到了‘Calvin Newport’s fixed schedule productivity’. 于是google到了这个人写的blog: Study Hacks http://calnewport.com/blog/ READ IT.
[edit 2]: 再啰嗦一点...我们会因为一个人是否成功来判断他的方法是有有效。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成功的人未必能够给出个“成功方法”。人在归因这件事情上是严重非理性的。
[edit 3]:偶然又翻了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两三年前看过,没有太喜欢,但说不出来那里不对。再翻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问题再哪里了。看过李的书的同学可以对比两种思路,以作参考。
[edit 4]:知乎提问:李笑来有哪些明显错误的观点?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67798 ] 可略知一二优劣。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出发点即是”兴趣和方法都不重要,笨办法坚持下去也可以成功。“ 但使用笨办法往往是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这本书应该算是对他推崇备至的柳比歇夫的粉丝献礼,但时间管理并不是学习方法的核心,顶多算涉及点元认知的执行控制吧。 Scott's 并不是时间管理,也不是GTD,更不是成功学(虽然以上三者卖相更好)。那些方法就是很简单很本质的对于学习理论的运用。教育学发展至今,各理论已经很成系统。几大流派争了那么久,也出了不少成果,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大堆大堆,可以翻出不少古董新货。所以,吸引我们眼球的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时髦玩意儿。Scott的成功,就是份脚踏实地的实践汇报。
上Quora去search了番,发现没有人讨论过Scott的学习方法,以及他的 “行为商业”(借用行为艺术之说)。于是只好自己去他的网站挖东西。追溯到博客最初几篇,又从最近的blog entry开始倒着往前看。结论:真实,前后一致,思路发展轨迹清晰。这是值得花时间来思索和讨论的前提。
具体内容前面各位已经多维度总结,不啰嗦。我心里的疑问是: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MIT,谈论12个月,谈论33门课,谈论那该死却一直没死的线代,谈论大学临时抱佛脚的丰功伟绩,甚至谈论到所谓生活方式的时——我们实际上,应该,谈论什么?
那我们来谈谈 目的吧。
对Scott而言,
外部目的:证明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吸引客户→销售的产品。
内部目的:对计算机编程本身的兴趣,以及需要使用这种知识的需求。
那,自问下,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是为了考试, 我得承认临时抱佛脚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一张顺眼的成绩单背后的真相就是,事隔两三年再回头翻大学教材,勾勾画画健在,但那本旧书就像是别人用过的。在文字和公式面前,我像从未学过它们一样天真无知。心理学上说,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那我一定是从未认识到过那些知识的本质特征,也没有把握到过内在联系。何以至此?
因为考试是要的 正确答案。目的变成提供正确,因此只要一再证实自己已经知道什么就够了,而不会去怀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对Karl Popper的哲学有最浅薄的了解的人也知道,我们是走在“证伪”这条路上投奔真理的。对知识的掌握同理,证实自己已经知道的,永远不能说明已经掌握全部。吊诡的是,拥有知识这件事是“全或无”的概念,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有一点不懂都算作不懂。而我们的大脑的工作作风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啊,不懂还记着干嘛,忘掉吧。落叶就飘走了。
我很喜欢把“握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这个说法,精确。我想这就是我学习的直接目的吧。间接目的是在能够在需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有效提取,就像伸出手一样自然,而不用尴尬地翻开那本有很多笔记却不像是自己的书。然后我可以说,我又多懂了这个世界的奥妙一点点,而且这一点点已经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啊,我知道,这本来应该是个讨论学习方法的话题。但我想在意的是,为什么用尽了好的正确的有效的悬梁刺股的方法,还是不能走到目的地?是不是就是因为要求了错误的东西?因为永远在要求正确答案,所以永远只得到了部分真理。部分真理,在完成考试的历史使命之后,顷刻间就魂飞魄散了。
学习一事是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些我们认为的神人大牛从罗马回来,拿着照片给我们看,罗马多美多壮观呀。我们也想去罗马。但有些人是举着照片说要去罗马,却不知道罗马真正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永远走不到目的地的原因。在这个首要问题没有认清之前,花多少时间走到,要背多少行囊,准备多少银子,都显得很次要了。
===
[edit 1]:给那些没有认真看过Scott's blog的人:
Scott在介绍他自己的方法时提到了‘Calvin Newport’s fixed schedule productivity’. 于是google到了这个人写的blog: Study Hacks http://calnewport.com/blog/ READ IT.
[edit 2]: 再啰嗦一点...我们会因为一个人是否成功来判断他的方法是有有效。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成功的人未必能够给出个“成功方法”。人在归因这件事情上是严重非理性的。
[edit 3]:偶然又翻了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两三年前看过,没有太喜欢,但说不出来那里不对。再翻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问题再哪里了。看过李的书的同学可以对比两种思路,以作参考。
[edit 4]:知乎提问:李笑来有哪些明显错误的观点?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67798 ] 可略知一二优劣。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出发点即是”兴趣和方法都不重要,笨办法坚持下去也可以成功。“ 但使用笨办法往往是不能坚持下去的原因。这本书应该算是对他推崇备至的柳比歇夫的粉丝献礼,但时间管理并不是学习方法的核心,顶多算涉及点元认知的执行控制吧。 Scott's 并不是时间管理,也不是GTD,更不是成功学(虽然以上三者卖相更好)。那些方法就是很简单很本质的对于学习理论的运用。教育学发展至今,各理论已经很成系统。几大流派争了那么久,也出了不少成果,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大堆大堆,可以翻出不少古董新货。所以,吸引我们眼球的这个东西,并不是什么时髦玩意儿。Scott的成功,就是份脚踏实地的实践汇报。
区别在于。从一开始,我们的固有思维模式就否定了可能性。从一开始,我们就否定了自己具备这种能力。至于神奇的方法,每个人都具备,只是如何去激发的问题。最后一点就是,不愿去尝试和挑战(其实也是固有模式在作怪)。
正好昨天看了文章,小小做了一下scott学习方法的总结。总而言之和主流的学习方法没有什么区别,简单粗暴,大量重复。先掌握大的知识范围,再逐个击破。多门学科交替学习以免疲劳。在每日10小时的学习状态下是可以达到的,10日学好线性代数有点夸大,但若是算上今后运用,10日远远不够,更何况以国内学校的考试,2日绰绰有余了。
下面是我昨天看了scoott的文章总结的方法:
1. 加速理解
1.1.建立知识联系。e.g.傅里叶变换 压强-->音高,辐射-->颜色。在懂和不懂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1.2.自我调试排错。
2.钻研
2.1.知识面覆盖,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效率低,应加速完成。
2.2.练习。最好答案在手,获得即时的反馈;避免题海战术。
2.3.自省。了解自己哪些懂得,哪些不懂。
3.费曼技巧
对付一个知识枝节繁杂如发丝、富有内涵的想法,应该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识块,再逐个对付(递归)。
方法:
1.拿张白纸。
2.在白纸顶部写上自己理解的想法或者过程。
3.用自己的话解释他,就像你在教给别人这个想法。*对一个想法分而化之。
e.g.
1.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先浏览一遍作者的解释,然后仔细地模仿它,试着用自己的思维详述和阐明它。
2.对付各种过程。审视所有的步骤,不光解释每一步在干什么,还要清楚它是怎么执行的。(此处不是很理解)
3.对付各种公式。无法理解它的运作机理时,试着用费曼技巧分而化之。
4.对付需要记忆的内容。对于某个主题,如果你能顺利应用费曼技巧,而无需参考原始材料(讲义、课本等),就证明你已经理解和记住它。
4.形成更深刻的直觉
4.1.类比、可视化、简化。
类比:理解一个想法,是通过确认它与某个更容易理解的想法之间的重要相似点;
可视化:抽象概念也常成为有用的直觉,只要我们能在脑海为它们构筑画面(想象、构图);
简化: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给你的祖母解释一样的东西,说明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它。
4.2.学得更快的策略。温故而知新!
4.3.钻研吧,即使你不是学生。运用费曼技巧,更好地锁定于清晰表述你的深刻见解。总之,只要你弄清楚了想掌握的知识领域,你就钻研下去,深入学习它。
下面是我昨天看了scoott的文章总结的方法:
1. 加速理解
1.1.建立知识联系。e.g.傅里叶变换 压强-->音高,辐射-->颜色。在懂和不懂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1.2.自我调试排错。
2.钻研
2.1.知识面覆盖,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效率低,应加速完成。
2.2.练习。最好答案在手,获得即时的反馈;避免题海战术。
2.3.自省。了解自己哪些懂得,哪些不懂。
3.费曼技巧
对付一个知识枝节繁杂如发丝、富有内涵的想法,应该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识块,再逐个对付(递归)。
方法:
1.拿张白纸。
2.在白纸顶部写上自己理解的想法或者过程。
3.用自己的话解释他,就像你在教给别人这个想法。*对一个想法分而化之。
e.g.
1.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先浏览一遍作者的解释,然后仔细地模仿它,试着用自己的思维详述和阐明它。
2.对付各种过程。审视所有的步骤,不光解释每一步在干什么,还要清楚它是怎么执行的。(此处不是很理解)
3.对付各种公式。无法理解它的运作机理时,试着用费曼技巧分而化之。
4.对付需要记忆的内容。对于某个主题,如果你能顺利应用费曼技巧,而无需参考原始材料(讲义、课本等),就证明你已经理解和记住它。
4.形成更深刻的直觉
4.1.类比、可视化、简化。
类比:理解一个想法,是通过确认它与某个更容易理解的想法之间的重要相似点;
可视化:抽象概念也常成为有用的直觉,只要我们能在脑海为它们构筑画面(想象、构图);
简化: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给你的祖母解释一样的东西,说明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它。
4.2.学得更快的策略。温故而知新!
4.3.钻研吧,即使你不是学生。运用费曼技巧,更好地锁定于清晰表述你的深刻见解。总之,只要你弄清楚了想掌握的知识领域,你就钻研下去,深入学习它。
看到这种问题,第一个反应是:
“如何看待两个月炒 A 股用一万挣了 50 万的张三的所谓超速赚钱理论和方法?”
“如何看待一个月从引体向上零个变成恐怖肌肉男的李四的所谓超速健身理论和方法?”
“如何看待两星期瘦身 80 斤的王五的所谓超速减肥理论和方法?”
我很佩服这些人,他们的成功除了正确的方法,一些运气,不可缺少的是巨大的意志力量。在我看来,所谓方法,不过是从南坡还是北坡爬上珠峰,它不会让珠峰的高度降低,也不会发现一条不存在的缆车。(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是要爬对了山,比如用着国内的某些教材你是永远爬不到那个山顶的)
这种成功永远与不懈的努力同在,不能享受战斗的苦与乐的人,也不可能享受登顶的喜悦。
“如何看待两个月炒 A 股用一万挣了 50 万的张三的所谓超速赚钱理论和方法?”
“如何看待一个月从引体向上零个变成恐怖肌肉男的李四的所谓超速健身理论和方法?”
“如何看待两星期瘦身 80 斤的王五的所谓超速减肥理论和方法?”
我很佩服这些人,他们的成功除了正确的方法,一些运气,不可缺少的是巨大的意志力量。在我看来,所谓方法,不过是从南坡还是北坡爬上珠峰,它不会让珠峰的高度降低,也不会发现一条不存在的缆车。(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是要爬对了山,比如用着国内的某些教材你是永远爬不到那个山顶的)
这种成功永远与不懈的努力同在,不能享受战斗的苦与乐的人,也不可能享受登顶的喜悦。
Scott Young确实很牛,2008年的时候读过他的
Learn More, Study Less就觉得对快速学习的技巧总结得很好。至于说他在一年内学完MIT的33门课程,我觉的完全有可能,第一原先的本科课程一定与这33门有重复,第二人家多年都在研究怎样快速学习。
另外,对于费曼技巧有一个小小的补充(或者说印证):费曼的妹妹也是物理学家,费曼这样教导妹妹:遇到一本教材中学不懂的地方(卡壳的地方),重读这本书直至卡壳的部分。(大意如此)
另外,对于费曼技巧有一个小小的补充(或者说印证):费曼的妹妹也是物理学家,费曼这样教导妹妹:遇到一本教材中学不懂的地方(卡壳的地方),重读这本书直至卡壳的部分。(大意如此)
说实话,他讲的方法都是老生常谈。网上有某些学习方法可能比他的还好。
我越来越觉得,方法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重要了。学习方法到了极限,效率可能是100,而我们吃透一本市面上关于学习方法的好书,也能掌握90了,再多看10本,增加得也非常有限。
花7天和花1年的时间去研究如何学习,其效果有可能差别很小,因此多花的时间就很不值得。这是因为发生了边际效益递减。
结论是,方法掌握到90分就好,然后就去做吧。
我越来越觉得,方法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重要了。学习方法到了极限,效率可能是100,而我们吃透一本市面上关于学习方法的好书,也能掌握90了,再多看10本,增加得也非常有限。
花7天和花1年的时间去研究如何学习,其效果有可能差别很小,因此多花的时间就很不值得。这是因为发生了边际效益递减。
结论是,方法掌握到90分就好,然后就去做吧。
真无聊,他只是学过,远谈不到学会。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之下,意义建构的程度和记忆的强度都非常差。
--
补:看来很多人不以为然嘛。这活我干过,大一那年,应付本专业之余,我把计算机专业除了数学以外的课程全看了,然后去考了个程水,期间还要四处混机房、打游戏、与同学们玩耍,同时还混进了团总支和学校刚组建的散打队。然并卵。
--
补:看来很多人不以为然嘛。这活我干过,大一那年,应付本专业之余,我把计算机专业除了数学以外的课程全看了,然后去考了个程水,期间还要四处混机房、打游戏、与同学们玩耍,同时还混进了团总支和学校刚组建的散打队。然并卵。
挑战毛线,你怎么不小学的时候挑战大学课程啊。我还可以一天挑战12年义务教育呢,我也可以给小学生总结一大堆学习方法。都扯淡呢。学识都是循序渐进的。怎么可能速成?!天上要是可以直接掉披萨,我们不就成猪了。踏踏实实学习吧,浪费宝贵青春年华研究什么速成办法,真划不来。
Scott H.young 运用了整体性学习技巧,在学习过程中,试图找寻知识间的关联。
他的专业是商业学。他从小进行的是自我教育,自学了编程,网页设计,自学了诸如世界宗教史和进化心理学等课程,又写了几本电子书。他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并很好地把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对我的启发:
①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领域的知识都相互关联。我们可以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来解决正在学习的领域中的问题,这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方法,思路被拓宽。
② 一个人是可以对多个领域了解甚至精通的,任何领域的知识都是有实际意义的,关键是自己主动地应用到生活中。
比如会计学能够帮助理清个人财务以及报税。
历史——通过学习古代亚洲历史能帮助我们看清现代中国,印度,日本的种种问题
计算机——纠错,算法可以借鉴到其他地方
经济学——重新看待金钱在社会中的价值,明白了金钱仅仅是物质交换的载体
③ 熬夜对学习百害而无一利。睡的好,脑袋才清醒。
④ 循环式作息计划。
(1) 一周休息一天,将7天的活放在6天里完成
(2) 将一天的工作放在早上集中完成
(3) 设定90分钟,集中精力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一旦90分钟结束,停止学习
⑤提高注意力阀值。通过批处理,逐渐提高集中完成某项工作的最长时间。
“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小伙子,仅凭自学就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十几门大学课程。”
这不是励志故事,是期末考试前的我的真实写照。
===============
上面是段子拉,不过考研党们 一天10h搞一年的大有人在,大学前三年狗屁没学憋一年逆袭研究生也不罕见哦,
这不是励志故事,是期末考试前的我的真实写照。
===============
上面是段子拉,不过考研党们 一天10h搞一年的大有人在,大学前三年狗屁没学憋一年逆袭研究生也不罕见哦,
一个大学菜鸟发表下自己的拙见: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有这种能力的,只是不逼下自己的话一般是看不出来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期末考试前的那几天,因为知道是最后期限了,知道不能逃避了,平时多难看懂的东西都能迅速消化,即使是那些平时从来没听课的也能迅速看完。可是又有谁能保证平时的学习都像考试前几天那样学?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不是做不到,是懒。懒于思考,因为怕麻烦,稍难一点的东西就懒于钻研。学习的时候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在思考和钻研?大部分的人学习只是在背诵罢了,做题那些也是在背题而已,真正的大神们都是用头脑在思考,融会贯通,这样学得自然快。
那篇文章里面提倡的核心也在于“思考和钻研”。
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是有这种能力的,只是不逼下自己的话一般是看不出来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期末考试前的那几天,因为知道是最后期限了,知道不能逃避了,平时多难看懂的东西都能迅速消化,即使是那些平时从来没听课的也能迅速看完。可是又有谁能保证平时的学习都像考试前几天那样学?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不是做不到,是懒。懒于思考,因为怕麻烦,稍难一点的东西就懒于钻研。学习的时候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在思考和钻研?大部分的人学习只是在背诵罢了,做题那些也是在背题而已,真正的大神们都是用头脑在思考,融会贯通,这样学得自然快。
那篇文章里面提倡的核心也在于“思考和钻研”。
考研党表示这些还不会太惊讶,还有两个月就研究生考试了,我从今年2月份开始准备的,每天7点半-8点(我们图书馆7点半开门)在图书馆开始看书,到晚上10点(闭馆)回寝室。不算熄灯以后的阅读以及有时候心血来潮6点起来背GRE。除开午饭午休的两个小时和晚饭的一个小时,算下来一周得有70个小时学习时间吧。基本上算是每天都这样的生活。有时候周末休息一晚上加一个早晨。美国学生在这些方面肯定是不如我们中国学生的,但中国学生的短板在于创造力,换句话说,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要么被高中无情碾压,成为一个做题机器,以丧失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代价进入大学,要么直接被高考淘汰,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但至于Scott的这种以刻苦换取学分的人,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唯一耀眼的我觉得是来自MIT和修完未来的学分,而这个在中国是不可能的(选过课的人都知道)。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都一样,其实开始刻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是看你有没有特别想要得到你的梦想。
stoctt young确实很厉害,他说的学习方法也很见解。首先,他个人心里承受能力,自控能力,安排计划这些方面做的很好(个人能力方面确实有些天赋)。但我个人见解,他这个费曼方法更适合学一门新的课程。十天左右能很好入门一门课程,但这种方法很快就能对一门课程到一个瓶颈。要想深入学习十天是远远不够的。
这事情qoura上讨论过,具体的(有些MIT学生的中肯看法)有空了找到贴过来,先大意一下:
他是给力的,需要高度集中,持之以恒、坚持正确的方法;
他的学习是不完善的,实验课程的实验十分重要但是没能概括在其中
What do MIT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feel about Scott Young's MIT Challenge?
http://qr.ae/TsKXJ
他是给力的,需要高度集中,持之以恒、坚持正确的方法;
他的学习是不完善的,实验课程的实验十分重要但是没能概括在其中
What do MIT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feel about Scott Young's MIT Challenge?
http://qr.ae/TsKXJ
其实这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当经理过那种强度极大的学习后,身体有种要被掏空的感觉,虽然感觉并不强烈。我也用70小时(总时间大概八天,每天为学习时间计时,也是为了考验下自己的学习能力到底怎么样)把c语言从从没接触到最后用七分半钟完成二级的机考。
但是那也是后来连做二十天家教,早八点到晚十点过度劳累的结果。
所以那种累到底是什么引起不从而知,也就是说这种高强度学习后可能有很大的副作用。
清楚的人给解释下!!
但是那也是后来连做二十天家教,早八点到晚十点过度劳累的结果。
所以那种累到底是什么引起不从而知,也就是说这种高强度学习后可能有很大的副作用。
清楚的人给解释下!!
查找下一本书的时候,突然看到这个题目,并提到了上面这个学习方法,看了一下,发现和我最近干的事情差不多,不过我个人每天有效应用时间差不多是10到13个小时!学习的是德语和计算机,而整个情况已经持续了四个月,而且进行的时候完全没有压力!
而自己学习的方式中和这位同志最大的区别就是每天会用3到4小时上不断的用anki这个软件复习以往的知识!
毕竟不像这位同志,打算一年学完所有的课,而我个人是打算不管是计算机还是德语都实打实的学习,而在今年一年中探索学习的方式,我会打心底的认为,学习的速度赶不上忘记的速度
运气很好的遇到了anki这个免费的记忆软件(有人要说我写软文,我也懒得解释了),基本上就是你想记什么都能记到,实际上在一开始学习一门新的东西,不管是理解也好,还是能真正的运用也好,这些都是需要最起码对知识有一个熟悉程度!而自己今天才学的东西,怎么才不会在明天忘记,下周忘记,三个月后忘记呢?我个人就是把每天学习的东西总结性的输入anki,让anki每天提醒我,给我复习
大部分推荐anki的人,会用它来学习语言,YouTube上会有人来推荐它学习医院知识,可是我个人在学习编程的时候,被这个软件的效率直接吓到了
我个人不是什么聪明的人,去年曾经尝试学习过编程里面差不多最简单的前端编程,每天2小时盯着电脑,完全学不进去,过了一个月可能觉得会了点皮毛,完全坚持不下去,今年开始用anki辅助学习,在每天不断的重复记忆编程段,代码含义,语法,等等等等,我完全就不觉得有任何困难,甚至觉得所有的东西学的很平滑,甚至让我一度认为我是不是变聪明了,怎么去年觉得那么困难的东西,今年完全学的没压力?
另外,老生长谈的注意力问题,说坚持10小时简直不可能,但我实际上第一次学习可以达到完全2个半小时的高效学习
而自己学习的方式中和这位同志最大的区别就是每天会用3到4小时上不断的用anki这个软件复习以往的知识!
毕竟不像这位同志,打算一年学完所有的课,而我个人是打算不管是计算机还是德语都实打实的学习,而在今年一年中探索学习的方式,我会打心底的认为,学习的速度赶不上忘记的速度
运气很好的遇到了anki这个免费的记忆软件(有人要说我写软文,我也懒得解释了),基本上就是你想记什么都能记到,实际上在一开始学习一门新的东西,不管是理解也好,还是能真正的运用也好,这些都是需要最起码对知识有一个熟悉程度!而自己今天才学的东西,怎么才不会在明天忘记,下周忘记,三个月后忘记呢?我个人就是把每天学习的东西总结性的输入anki,让anki每天提醒我,给我复习
大部分推荐anki的人,会用它来学习语言,YouTube上会有人来推荐它学习医院知识,可是我个人在学习编程的时候,被这个软件的效率直接吓到了
我个人不是什么聪明的人,去年曾经尝试学习过编程里面差不多最简单的前端编程,每天2小时盯着电脑,完全学不进去,过了一个月可能觉得会了点皮毛,完全坚持不下去,今年开始用anki辅助学习,在每天不断的重复记忆编程段,代码含义,语法,等等等等,我完全就不觉得有任何困难,甚至觉得所有的东西学的很平滑,甚至让我一度认为我是不是变聪明了,怎么去年觉得那么困难的东西,今年完全学的没压力?
另外,老生长谈的注意力问题,说坚持10小时简直不可能,但我实际上第一次学习可以达到完全2个半小时的高效学习
本科生的情况不清楚,在我们学校cs系(全美top20)认识的研究生中只有一个人overload到15学分一学期(学校规定每学期最高12学分,也就是四门课,要多选课必须advisor给签表格,不过研究生要搬砖,所以上课时间相对本科生会少一点)。有些500level的课(对本科生可能算是高级课程吧),光是project都够喝一壶了,还别说其他的东西。12个月学完33门课绝对是可行的,可是学完了还要能理解能解决实际问题啊,不是说做做考试题就行了。特别是cs里边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不花时间做project,学了也用处不大啊。就好像你把c++的语法规则背的再熟练,不敲代码,你觉得行吗?别真以为21天精通c++,第22天就能出任CTO赢取百福美了,图样啊。当然,如果你IMO都能拿牌了,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只是为了拓展广度,这种快准狠的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比如要开一个新的课题,基本上一两周内把这个领域近5到10年的有影响力的paper都浏览一遍,再精读一部分,把握这个方向现在的发展,取得的成就,遇到的瓶颈等等。但是打基础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来,别求省时间,如果效率低,就找提高效率的方法,如果没法提高,那就老老实实拿时间堆吧。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Dahua Lin之前在博客上发的他在MIT修的课的笔记(貌似他以前的博客被盗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如果是想搞研究的话,我觉得还是那个样子学习更好一点。如果是找工作,那还是训练技能以及方法可能更好吧。
如果只是为了拓展广度,这种快准狠的方式还是比较有效的。比如要开一个新的课题,基本上一两周内把这个领域近5到10年的有影响力的paper都浏览一遍,再精读一部分,把握这个方向现在的发展,取得的成就,遇到的瓶颈等等。但是打基础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来,别求省时间,如果效率低,就找提高效率的方法,如果没法提高,那就老老实实拿时间堆吧。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找Dahua Lin之前在博客上发的他在MIT修的课的笔记(貌似他以前的博客被盗了,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如果是想搞研究的话,我觉得还是那个样子学习更好一点。如果是找工作,那还是训练技能以及方法可能更好吧。
匿名用户
Hi,我想说我对Scott Young的学习方法很感兴趣,为了激励自己持续深度地阅读他的博客,我专门申请了一个公众号每天翻译Scott的博客。如果有兴趣欢迎来阅读,我用这种方式增加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希望有更多人监督我鼓励我 :-)


有一点肯定不会错你多花时间得到的肯定比别人多一点, 历史上也有不少名人佐证。
但是如果说又要花的时间少然后得到的东西又多,我是不相信有这样的方法。 什么超速学习也好照相记忆也好 谁用谁知道。
这个噱头的事情,我也是看过的, 也不是说要否定他的方法。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我去检查了他的图形学作业,发现写的还是很好的。 后来他自己也提到,他是有计算机背景的情况下来做这件事情的。
我觉得他肯定期待着主流媒体的采访, 我其实也觉得蛮吸引眼球的, 事实是:那一年主流的美国媒体似乎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
但是如果说又要花的时间少然后得到的东西又多,我是不相信有这样的方法。 什么超速学习也好照相记忆也好 谁用谁知道。
这个噱头的事情,我也是看过的, 也不是说要否定他的方法。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我去检查了他的图形学作业,发现写的还是很好的。 后来他自己也提到,他是有计算机背景的情况下来做这件事情的。
我觉得他肯定期待着主流媒体的采访, 我其实也觉得蛮吸引眼球的, 事实是:那一年主流的美国媒体似乎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
10天学会线代,只是会了一个工具。或许文章提到的费曼方法我感觉像迅速学习知识点+老师备课了一次一样,但是,像线性代数这种工具更多是在于活学活用。看过另一篇介绍美国研究生学习状况的文章,说美国人很爱用偏重数学方法的科学管理方法,其中线性代数运用的特别多
文中提及的超级学习方法理论和方法、黎曼技巧其实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通俗一点就是“强化训练、各个突破”,中国的学生应该有其有体会。
get more from life 的理念,我个人赞同。但是这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get more from life 的理念,我个人赞同。但是这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