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测试思路

稳定性测试是通过模拟7*24小时的系统负载,检查长期运行中的潜在问题。它关注资源管理、内存使用、线程及网络连接。对于有固定运维周期的系统,稳定性运行时长可通过业务容量除以TPS计算。无固定周期的系统,也需要设定相应时长。压力量级通常设置为最大TPS,以确保系统在高负荷下仍能稳定运行。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定义:稳定性测试,又称可靠性测试,主要是通过长时间(7*24 小时)模拟被测系统的测试负载,来观察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是否有潜在的问题。

稳定性测试主要是为了发现系统在资源的创建和销毁、内存分配和释放、线程的创建和销毁、网络链接创建和断开上面的问题。稳定性场景是为了找出业务积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如果业务积累量不能达到线上的要求,就不能说明稳定性场景做得有意义。

稳定性场景的要点

运行时长

稳定性场景主要看的是系统在长时间服务时的性能稳定性,观察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累积效应。因为系统重启后,就相当于系统状态重置了,所以运行时长就是稳定性场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 有固定运维周期的系统

对于有固定运维周期的系统,稳定性场景的运行时长就比较容易定义了。我们先根据生产系统的数据统计,看一下系统在固定的运维周期内,最大的业务容量是多少。假设你根据生产系统统计出,在之前的运维周期中,有 1 亿的业务容量,而在容量场景中得到的最大 TPS 有 1000。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

稳定性运行时长=1亿(业务累积量)÷1000(TPS)÷3600(秒)≈28(小时)

用这种方式得出的稳定性运行时长,对于有固定运维周期的系统来说已经足够了。

  • 没有固定运维周期的系统

如果你的系统一个月有 1000 万的业务累积量,同时,稳定性运行的目标是稳定运行三个月(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固定的运维周期,我们也得给出一个时间长度),那么总业务累积量就是 3000 万,根据公式计算如下:

稳定性运行时长=3000万(业务累积量)÷1000(TPS)÷3600(秒)≈8(小时)

压力量级

压力量级是稳定性场景中必须要确定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说法:稳定性的压力应该用最大 TPS 的 80% 来运行,可是我们来看一下稳定性场景的目标:保障系统的业务累积量。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保证这一目标就可以了,至于 TPS 是多少,并不重要。因此,我们不用考虑 80% 的问题,直接用最大 TPS 来运行即可,一个系统如果能在最大 TPS 的状态下正常运行,才算是真正经受住了考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