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知识巩固—Binder

知识储备

进程空间分配

一个进程空间分为 用户空间 & 内核空间(Kernel),即把进程内 用户 & 内核 隔离开来

  • 进程间,用户空间的数据不可共享,所以用户空间 = 不可共享空间
  • 进程间,内核空间的数据可共享,所以内核空间 = 可共享空间

进程内 用户 与 内核 进行交互 称为系统调用

进程隔离:进程隔离是为保护操作系统中进程互不干扰而设计的一组不同硬件和软件的技术。这个技术是为了避免进程A写入进程B的情况发生。 进程的隔离实现,使用了虚拟地址空间。进程A的虚拟地址和进程B的虚拟地址不同,这样就防止进程A将数据信息写入进程B。

因此一个进程需要与另外一个进程通信,需要某种系统机制才能完成。

Binder是Android系统进程间通信(IPC)方式之一。Linux已经拥有的进程间通信IPC手段包括(Internet Process Connection): 管道(Pipe)、信号(Signal)和跟踪(Trace)、插口(Socket)、报文队列(Message)、共享内存(Share Memory)和信号量(Semaphore)。

  • 管道(Pipe):管道是进程间通信中最古老的方式,它包括 无名管道 和 有名管道两种,前者用于父进程和子进程间的通信,后者用于运行于同一台机器上的任意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无名管道由pipe()函数创建。
  • 报文队列(Message):消息队列用于运行于同一台机器上的进程间通信,它和管道很相似,是一个在系统内核中用来保存消息的队列,它在系统内核中是以消息链表的形式出现。消息链表中节点的结构用msg声明。
  • 共享内存(Share Memory):共享内存是运行在同一台机器上的进程间通信最快的方式,因为数据不需要在不同的进程间复制。通常由一个进程创建一块共享内存区,其余进程对这块内存区进行读写。得到共享内存有两种方式:映射/dev/mem设备和内存映像文件。前一种方式不给系统带来额外的开销,但在现实中并不常用,因为它控制存取的将是实际的物理内存,在Linux系统下,这只有通过限制Linux系统存取的内存才可以做到,这当然不太实际。常用的方式是通过shmXXX函数族来实现利 用共享内存进行存储的。 使用共享内存时要掌握的唯一诀窍是多个进程之间对一定存储区d同步访问。若服务器进程正在将数据放入共享内存,则在它做完这一操作之前,客户进程不应当去读取这些数据。 通常,信号量是用来实现对共享内存访问的同步(记录锁也可以用于这种场合)。 使用共享存储来实现进程间通信的注意点是对数据存取的同步,必须确保当一个进程去读取数据时,它所想要的数据已经写好了。通常,信号量被要来实现对共享存 储数据存取的同步,另外,可以通过使用shmctl函数设置共享存储内存的某些标志位如SHM_LOCK、SHM_UNLOCK等来实现。
  • 信号(Signal):信号是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用于通知接受进程有某种事件发生,除了用于进程间通信外,进程还可以发送信号给进程本身;linux除了支持Unix早期信号语义函数sigal外,还支持语义符合Posix.1标准的信号函数sigaction(实际上,该函数是基于BSD的,BSD为了实现可靠信号机制,又能够统一对外接口,用sigaction函数重新实现了signal函数)。

Binder的优点

传输性好

  1. Socket:是一个通用接口,导致其传输效率低,开销大
  2. 共享内存:虽然在传输时不需要拷贝数据,但其控制机制复杂
  3. Binder:复杂数据类型传递可以复用内存,需要拷贝1次数据
  4. 管道和消息队列: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至少需要拷贝2次数据,效率低

安全性高

  1. 传统的进程:传统IPC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完全依赖上层协议来确保。首先传统IPC的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进程可靠的UID和PID(用户ID进程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Android为每个安装好的应用程序分配了自己的UID,故进程的UID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使用传统IPC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里填入UID和PID,但这样不可靠,容易被恶意程序利用。可靠的身份标记只有由IPC机制本身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IPC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无法建立私有通道。比如命名管道的名称,systemV的键值,socket的ip地址或文件名都是开放的,只要知道这些接入点的程序都可以和对端建立连接,不管怎样都无法阻止恶意程序通过猜测接收方地址获得连接。
  2. Binder机制:从协议本身就支持对通信双方做身份校检,因而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基于以上原因,Android需要建立一套新的IPC机制来满足系统对通信方式,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这就是Binder。Binder基于Client-Server通信模式,传输过程只需一次拷贝,为发送发添加UID/PID身份,既支持实名Binder也支持匿名Binder,安全性高。

Binder通信模型

Binder框架定义了四个角色:Server,Client,ServiceManager(SM)以及Binder驱动。其中Server,Client,SM运行于用户空间,驱动运行于内核空间。
所以Client进程、Server进程 & Service Manager 进程之间的交互都必须通过Binder驱动(使用 open 和 ioctl文件操作函数),而非直接交互。

  1. 首先需要注册服务端,只有注册了服务端,客户端才有通讯的目标,服务端通过 ServiceManager 注册服务,注册的过程就是向 Binder 驱动的全局链表 binder_procs 中插入服务端的信息(binder_proc 结构体,每个 binder_proc 结构体中都有 todo 任务队列),然后向 ServiceManager 的 svcinfo 列表中缓存一下注册的服务。
  2. 有了服务端,客户端就可以跟服务端通讯了,通讯之前需要先获取到服务,拿到服务的代理,也可以理解为引用。
  3. 有了服务端的引用我们就可以向服务端发送请求了,通过 BinderProxy 将我们的请求参数发送给 ServiceManager,通过共享内存的方式使用内核方法 copy_from_user() 将我们的参数先拷贝到内核空间,这时我们的客户端进入等待状态,然后 Binder 驱动向服务端的 todo 队列里面插入一条事务,执行完之后把执行结果通过 copy_to_user() 将内核的结果拷贝到用户空间(这里只是执行了拷贝命令,并没有拷贝数据,binder只进行一次拷贝),唤醒等待的客户端并把结果响应回来,这样就完成了一次通讯。

Binder工作流程

  1. .客户端获取服务端的代理对象(proxy)。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客户端进程并不能直接操作服务端中的方法,如果要操作服务端中的方法,那么有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客户端建立一个服务端进程的代理对象,这个代理对象具备和服务端进程一样的功能,要访问服务端进程中的某个方法,只需要访问代理对象中对应的方法即可
  2. 客户端通过调用代理对象向服务端发送请求
  3. 代理对象将用户请求通过Binder驱动发送到服务器进程
  4. 服务端进程处理客户端发过来的请求,处理完之后通过Binder驱动返回处理结果给客户端的服务端代理对象
  5. 代理对象将请求结果进一步返回给客户端进程

参考资料:
Binder学习指南
一篇文章了解相见恨晚的 Android Binder 进程间通讯机制
图文详解 Android Binder跨进程通信机制 原理
Android系统Binder机制学习总结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