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统一与分裂

第一节 统一与分裂:政治与地理

治则合,乱则分。历史治乱更替,天下大势也随之分合变迁。历史治乱分合的演变有其 自身的逻辑,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 因素。统一首先必须以社会政治方面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基础 ,其次才是地理上的经营措置;分裂也首先是社会政治方面出现离心力,然后地理上的离心力才显现出来。若单从地理因素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局部的独立性并存,既存在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也存在着离心的因素。中国现有版图所包括的这片地域基本上是中国历史展开的舞台。由于地形地势的缘故,这片地域的东、南二面都是浩瀚的海洋,西南、西北都是险峻的山脉,北面是大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自成一统。秦和西汉相继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帝国,并为确保帝国的安全而进行了积极的拓边,帝国的疆域基本上达于这片地域的天然极限。统一的观念随着统一帝国的建立而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是在天下纷乱之际,逐鹿 的群雄也大多怀着重新统一天下的抱负。在两千多年 的历史演变 中,统一的大局基本上得以维系,这种跟 中国地理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广泛深入人心的统一的观念乃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

另一方面,中国的版图如此辽阔,境 内的山河分布纵横交错,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各地域之间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等诸方面的差异很大,要实现真正的统一,必须对上述各方面进行一种深度的整合,否则,上述诸方面 的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便可能表现为潜在 的离心力,在特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被诱发出来。在 中国版 图内的各区域之 间,既存在促进彼此联系的有利条件 ,也有将彼此相对隔绝 的天然屏障。如长江和黄河这样的大江大河,在东、西部之间就是一种联系的重要纽带,在南、北方之间却是一种天然的限隔。像太行山、秦岭、大别山等大的山脉,在古代 的交通条件下,的确就是一种天然 的限隔;但这些山脉的断层地带或河流穿切而形成 的河谷低地却又提供 了可供穿行的交通孔道。至于地理因素究竟是发挥 出促进联系的积极作用,还是发挥出离心的消极作用,则视当时社会、政治的整合程度和中央政权经营措置上的得当与否而定。当一个王朝强盛 的时候,它 的统治者往往能够 以一种王者包容天下的宽广胸怀,推行比较积极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文化政策,而且,所推行的政策也往往能收到比较积极的效果,从而将中国地理 中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发挥 出来,将潜在的离心力降至最低 ,使其并不发挥实际的消极作用,统一的局面因此得以维系。而王朝衰弱,往往积弊太深 。它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下许多的矛盾和 问题 。在积弊 中酝酿着广泛 的矛盾,在积弊中滋长着各方面 的离心力 。随着社会上广泛 的矛盾和离心力的滋长,地理上 的离心力也开始显现 出来 。这种离心力增长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破坏统一,形成分裂的局面。在治与乱的更迭、统一与分裂的交替过程中,地理因素是在社会、政治等其它更为根本性的因素起作用的前提之下才发挥出来的。

第二节 统一与分裂:问题的转换

治乱更替,统一和分裂也随着交替变迁。王朝衰弱,社会矛盾和社会 问题通常普遍而且广泛 ;当其积弊难返之时,矛盾和问题往往就集中在某几个主要的尖锐的问题上。这时候,稍有契机,矛盾便迅速地激化,而形成燎原之势 。这种契机在历史上通常表现为周期性 出现 的严重 的 自然灾害、穷兵黩武不能 自拔的对外战争、统治集 团内部 的矛盾等等 。一旦出现这种局面,统治秩序便随之迅速崩溃,统一的局面也迅速解体,而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在 旧的统治秩序和统一局面解体之后,历史常常藉分裂和动荡而酝酿新 的统治秩序和新 的统一局面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比较长时期 的分裂 。三次长时期 的分裂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 国及宋夏辽金先后并存 的时期。在这三次长时期 的分裂之后,分别完成 了三次大一统的局面。这三次大一统分别为秦汉、隋唐、元明清。在每次大一统期间,又都经历过短暂的震荡。从秦到西汉、从西汉到东汉、从隋到唐及元、明、清的嬗代,改朝换代 的过程都经历过短暂的震荡 。每一次大分裂之后的统一都 比 以前 的统 一 更 深 刻 、更广泛 ,社会 的整合程度 也更高 。旧的统治秩序解体通常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离心力滋长,统一的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各地域的独立性突出出来,地理上 的离心力也开始显现 出来,从而使天下呈现出分裂的局面。要重建新的统治秩序,重建新的统一局面,就必须先整合各种社会矛盾 ,消弭各种政治上 的离心力,才有可能消除地理上的离心力,结束分裂,重建统一。只要社会上广泛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政治上的离心力并未消除,地理上的离心力就会继续存在,统一局面的重建便很困难。

历史上,那些率先起来反对 旧的王朝统治秩序的人往往不能够重建新的统治秩序,重新统一天下。秦统治暴虐,率先起来反秦的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遂有风起云涌的响应 ,四方豪杰起而亡秦。秦亡之后,更广泛范围内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王莽统治暴虐,天下怨之久矣,率先起来反王莽 的是绿林、赤眉起义,四方豪杰继之而起 。王莽灭亡,更广泛范围内的争夺又才刚刚开始。东汉末年,黄 巾起义 向汉王朝 的腐朽统治发起挑战,黄 巾起义未能覆灭东汉王朝 。黄 巾刚平 ,诸侯割据 、军 阀混战的局面才刚刚开始。西晋以 “八王之乱”而衰,率先起来反晋的是匈奴刘渊,刘渊所建立的刘汉政权 消灭 了西晋 。西晋灭亡 ,五胡十六 国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隋末统治暴虐,率先起来反隋的是王薄等农民起义和杨玄感起兵,各地豪杰也纷纷起而反隋。隋朝灭亡,群雄逐鹿的局面才刚刚开始 。唐后期社会矛盾积累深重,黄巢起义向唐的统治发起挑战,这次起义未能灭掉唐朝,还加剧了 “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唐不亡于起义,而亡于尾大不掉 的藩镇。元统治暴虐,率先起来反元 的是韩 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 巾大起义。红 巾大起义的确 曾沉重地打击 了元朝 的腐朽统治,但灭掉元朝并统一天下的却是从起义军 中蜕变 出来 的朱元璋 。明末 ,李 自成等农民起义军起来反抗 明的腐朽统治,明朝亡于李 自成起义——但统一天下的不是李 自成,而是 自关外进来的满清。治乱交替之际之所 以呈现 出上述现象,是因为旧的统治秩序的解体通常是矛盾激化 的产物 ,而新 的统治秩序和新的统一局面的重建则必须 以整合各种矛盾 、消弭各种离心力为前提。整合各种 矛 盾 、 消 弭 各 种 离 心 力 却 通 常 要 经 历 一 个 复 杂 的过 程 。从旧的统治秩序、旧的统一局面解体,到新的统治秩序、新的统一局面建立这一段时间内,天下的纷乱和争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矛盾趋向于激化,后一阶段矛盾趋向于消弭。这两 个 不 同 的 历 史 阶 段 , 问 题 的 重 心 是 绝 然 不 同 的 。
旧王朝最终灭亡之前,它往往是各种矛盾汇聚的焦点,这时,它还可以作为一个临时的维系各种离心力的工具,也就是说,此时的离心力主要是针对旧的王朝统治秩序而呈现的,这时候,斗争虽然尖锐,但形式和范围倒还简单,矛头所指也比较集中。首先起事者为了推翻 旧王朝的统治秩序,必须凭借、利用普遍存在的矛盾,甚至采取一定的策略推动矛盾的普遍激化,来扩大其影响,获得广泛的支持。一旦旧的王朝最终灭亡,矛盾失去一个可以汇集的焦点,依旧存在的矛盾遂离散为比较广泛范围内的矛盾,离心力也显现为一种普遍的离心力。这样,在旧的王朝灭亡之后,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新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已变为:在旧的统治秩序完全破坏之后,再凭什么资源来重新整合天下,整合各种社会矛盾,消弭各种离心力,以便重建新的统治秩序和新的统一局面?这才是第二阶段问题的症结。

广泛的矛盾是首先起事反对旧秩序者们的凭资,却不是重建新秩序和新统一局面的凭资。在第一阶段的斗争中,为了达到推翻 旧的统治秩序的目的,可以也应该推动矛盾的普遍激化。但是到了第二阶段,这种做法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因为这与第二阶段重新整合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在第二阶段,需要的是消 弭 矛 盾 进 而 整 合 各 种 矛 盾 , 而 不 是 激 化 矛 盾 。天下纷乱之际,形势错综复杂。在纷乱的旋涡中,有多少人能够认清形势的变化、适应新的形势、调整自己的政策、改变运动的方 向?有时,即使个人有这种清醒的认识,但要纠正实际上是由历史所酝酿出的力量在推动着的整个运动的方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时,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渊本欲效法汉高祖,灭司马氏政权后一统天下,所以他很注意处理胡汉关系。他建立政权都是打着汉家的旗号。刘渊遣大将刘景率军攻洛 阳,刘景驱杀汉族百姓三万余人沉于黄河,刘渊闻讯大怒,曰: “景何面 目见朕 !且天道岂能容之 !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细民何罪 !”显示出他的确有一种包容天下的胸怀,很想化解胡、汉矛盾 ,而不是激化胡汉矛盾。然而,数百年积累下的矛盾,又 岂是一朝一夕所能化解 的 !在他的末年,他也不得不妥协于现实,设立单于台,实行胡汉分治。让历史积淀下的矛盾在历史中去化解。历史 的运动错综复杂,它要求运动 的参与者要有多方面 的素质 。最关键 的是要有一种救 民于水火之 中的济世情怀 ,以天下的黎 民百姓 、苍生疾苦为念,在 旧的秩序被破坏之后,以重新澄清天下、安定天下、重建统一为己任,而不是为一己之私念,称王称霸,贪欲恣肆,嗜于杀戮。可通常的情况却是,旧的社会秩序一经解体 ,社会 中潜藏 的各种 能量都被释放 出来 ,参加运动 的人素质参差不齐 。有多少人能够抱有救 民于水火之 中的济世情怀呢?如凭借绿林起义而崛起的更始诸将,在他们建立政权之后,天下尚未平定、百姓疮痍未复,便耽于个人享乐,贪欲恣肆,全不以苍生疾苦为念。如果连这点基本 的情怀都没有 ,那就更谈不上会有兼济天下、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了。
推翻旧的统治秩序 ,需要凭借一定的政治资源,采取一定的政治策略,推动矛盾 的普遍激化;重建新的统治秩序,同样需要凭借一定的政治资源 ,采取一定的政治策略,缓和、消弭矛盾,消除各种 离 心 力 , 重 新 整 合 天 下 。做 到 这 两 者 都 需 要 雄 才 大 略 。不 同的历史时期,具体的社会 问题不同,可以凭借的政治资源可 能不 同。我们 以秦汉之际的分合变化为例 ,来看从 旧的统一局面 的解体到新 的统一局面重建这段时间内社会 问题重心 的变化 。当历史经历 了春秋战国数百年 的纷争之后,统一确为大势所趋 ,人心所 向。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种趋势也可能走一些曲折。
秦建立起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 的国家 。但这个统一 的帝 国却是跟它 的暴虐统治、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等联系在一起 的 。尽 管秦始皇采 取 了许 多巩 固统一 的措施 ,但天下之人欲反秦 、裂秦者仍不在少数 。秦始皇三十六年 (公元前211年),有陨石坠于东方,有人就在那陨石上刻字: “始皇死而地分。”足见反秦 、亡秦 、裂秦 的暗火 已在地下燃烧 。这些人 中既有像张 良、项梁那样 的前六 国贵族残余势力,也有像陈胜 、吴广那样对秦暴虐统治不满的下层民众。陈胜 、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天下能有风起云涌的响应,即是当时广泛矛盾 的显现 。陈胜 、吴广遂利用 了这种潜在的力量,迅速扩大其影响。
陈胜 占据 了陈之后 ,打算 自己称王 。张耳 、陈馀 曾劝其不要急于称王 ,而应利用六 国后裔渴望报仇、复国的愿望,派人复立六国之后 ,以便增强反秦阵营的力量 。张耳 、陈馀对陈胜说: “秦为无道 ,灭人社稷 ,暴虐百姓 ;将军 出万死之计 ,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勿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 ,为秦益敌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 !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胜不听,依旧率先称 王 。但他 并未 能够 阻止别人 自立 为王 的趋势 。他遣武 臣略地河北,武 臣羽翼 已丰后 ,便脱离陈胜 自称赵王 ;武 臣再遣韩广略地,韩广羽翼丰满后,又脱离武臣自立为燕王。陈胜败亡后 ,在江 东起兵 的项梁脱颖而 出。范增怀着 同样 的认识建议项梁说: “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 ,不立楚后而 自立 ,其势不长 。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项梁遂为楚国拥立怀王 ,又采张 良之议扶立韩王 ,后又立魏豹为魏王。这样,项梁所拥立 的楚 国成 了反秦 的中坚,在陈胜败亡之后 ,掀起了反秦斗争的又一个高潮。对秦 的仇恨乃是东方诸侯反秦 的一大动力,张耳、陈馀、范增等人建议 的策略都是 旨在推动当时矛盾 的普遍激化 ,扩大反秦阵营,从而达到迅速灭亡秦朝的目的。秦亡之后,东方人与秦人之 间的矛盾 、东方人对秦人 的仇怨却并未马上消失 。这种仇怨影响了秦亡之后 的天下形势 。项羽在新 安坑杀秦 降卒二十万在很大程度上 即是这种仇怨 的产物 。那些在秦 强盛时受尽秦人欺凌 的东方人现在终于可 以反过来报复秦人了。项羽入关后,诛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拍手称快的绝非项羽一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王朝连 同它暴虐 的统治一起被埋葬了。反秦之时,天下之人亡秦、裂秦的呼声构成反秦的主要动力,主导人心者实际上是一种分裂的趋势。可是,当秦亡之后,要重新统一天下,又凭什么来整合天下 ?这是秦亡之后产生 的新 的问题的症结。秦亡之后 的天下局面 以项羽主持下的分封诸侯而收场 。项羽凭在反秦战争 中的功绩而被尊为诸侯霸主 。项羽行分封制在后来受到不少指责,被认为是开历史的倒车 ;他不都关 中而都彭城也受到后世的不少批评。实际上,项羽行分封制在当时恐怕是不得不行之的一条办法。他分封 的原则,有维护 自己霸主地位的意图,如徙刘邦王汉中、将战国时的东西二强齐 国和秦国都分割为三部分等等;另外,还力图以在反秦战争 中的功劳大小为原则 。尽管如此 ,他在 当时就遭到韩信 、田荣、陈馀等人的不满。韩信说项羽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田荣、陈馀等人更是 以未获封王而首先举兵反项羽 。这些人反项羽 的直接原因是 自己未获分封。至于项羽不都关 中恐怕也是不得 已的事 。项羽所率领 的军队是反秦战争 中的主力 。战争往往会使仇恨加剧,使矛盾更加尖锐。项羽在新安坑杀秦卒更是加剧而不是消弭了秦人与东方人之 间的矛盾 。所 以,即令项羽立都关中,关中也不会是他的天府之国,而只会是他的肘腋之患。以这层认识为背景 ,我们才好 理解刘邦入关后与秦人约法三章的积极意义。刘邦入关后,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三条约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恢复战乱之后的社会秩序 ,保境 安 民,更重要 的是 防止东方人与秦人之 间的矛盾进 一步加剧 。因为 , 以当时形 势 ,最有可能出现 的恰好是那些怀着 复仇 心理入 关后 的东方人趁机烧 杀掳掠 ,报复秦人 。刘邦此举深得秦人之心,为他以后还定三秦打下了基础。在暴秦 已经灭亡之后 ,当项羽还在加剧秦人与东方人之 间的矛 盾 时 , 刘 邦 却 已在 注 意 化 解 秦 人 与 东 方 人 之 间 的矛 盾 了 。刘邦在后来统一天下的过程 中,还有几处大手笔,都可谓切中当 时 问题 的症 结 。首 先 是 他还 定三秦 的时机 。刘邦被徙封汉 中时,萧何建议他接受这一现实,然后 , “养其 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以当时形势,刘邦势单力薄,兵逃将亡,一般人都会觉得首先应该蓄精养锐,整军经武,积累力量,然后再出争天下。但 是刘邦拜韩信 为大将 后 ,并没有像萧何当初所建议 的那样 ,而是迅速 出兵还 定三秦 。仅 凭这 一 点 ,刘邦就收到 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是 时机 上 的好 处 。所谓人心动则难静 ,静则难动 。设使项羽咸 阳罢兵之后 ,天下能有数年之安,则数年之后 ,诸侯各安其地 ,百姓各安其业 ,诸侯林立 的分裂局面将成定局 。再过几年,冒顿 统一 下 的匈奴南 下 ,有 资格率 中原诸侯反击 冒顿 的惟有项羽 。那时,不管项羽个人是否有意,都会产生进一步整合 中原社会的需要 ;何况 “攘夷 ”历来就是 中原霸业 的一面有力旗帜 。项羽若只做诸侯 霸主 ,凭他在反秦 战争 中的功绩就够 了,若要进一步整合天下,则须凭借新 的政治资本 ,而领导 中原诸侯反击匈奴正好提供了这种政 治 资本 ,藉 以进 一步整合 天 下 。若是如此 ,则天下之势必将重归项羽 ,那时刘邦再 出争天下,形势就很不利 了;即令能争,以当时岳峙之群雄十数辈,逐一扫平 ,事亦难矣 。其次起到了以患为 利 的效 果 。刘 邦手 下兵将 逃亡者 多是思 归 的东方人 ,迅速 东 出便 正 好 把 东方人 的这种 归乡 的渴望变 成 了打 回东方 去 的动 力 。这就 是 韩 信 所 说 的 “以 义 兵 从 思 东 归 之 士 , 何 所 不 散 ! ”刘 邦 的大 手 笔 之 二 是 在 洛 阳为 义 帝 发 丧 。刘 邦 东 出到 洛 阳后,有三老董公建议刘邦说: “臣闻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师出无名,事故无成’。故曰 ‘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 ,天 下之贼 也 。夫仁不 以勇,义不 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 ,以告诸侯而伐之 ,则 四海之 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刘邦为义帝发丧 ,并发使遍告诸侯说 :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 之 。今 项羽放 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 ,寡人悉发关 中兵,收三河士 , 南 浮 江 汉 以 下 , 愿 从 诸 侯 王 击 楚 之 杀 义 帝 者 ! ” 义帝 即项梁拥立 的怀王 ,本是复立 的楚 国之后 ,在秦亡后被尊为 义 帝 , 已可算 是 当时名义上 的、 比较松散 意义上 的天 下诸侯 的“共主 ”。项羽本可 以挟此 “共主 ”作为招牌 以号令天下,但他连这块 招 牌 也 扔掉 了 。刘 邦捡 起 了这块招牌 。尽 管义帝 已死 ,他 已不能利用一个活着 的 “共主 ”来号令天下,却借这个死掉的 “共主”而为天下人树起 了一个 “共敌 ”。为义帝发丧 旨在为 自己 “正名”,同时树项羽为天下人之 “共敌”, “明其为贼”,再借此 “共敌”以抟聚人心,重新整合天下。若 非 如此 ,刘 邦 凭什 么名义 东 出 ?他还 定三 秦 ,项羽及 其他诸侯还 可接 受张 良的解释 ,相信他 只是想取得本该属于他 的东西 ;他要 出关, “东 向以争天下 ”,那么不光是项羽会视他为敌,其他诸侯 王 也会视他 为一大威胁 ,那样 的话 ,形势就会复杂得多,他统一天 下 的 阻力也会 大得 多 。而 为义帝发丧这 一策 略则把 自己统一天下 的行 动 变 成 了一个其他诸侯 王可 以接 受 的、为 天 下人 除残 去暴的义举。就 这 样 ,在 短短 的时 间 内,项羽就 由天 下诸侯 尊奉 的霸主变成 了天 下人 的 “共 敌 ”,刘邦却因此而联合起诸侯联军共五十六万人 , 把 原 本 复 杂 的 形 势 、 矛 盾 和 问 题 都 变 得 简 单 化 了 。后来,楚汉双方在成皋一带相持 。刘邦与郦食其谋挠楚权,郦食其建议刘邦派人复立六 国之后,为楚 国增加敌人。张 良听说这事后,大叫 “陛下事去矣 !”,连论此议之八不可。乍看之下,郦食其的建议很像当初张耳、陈馀对陈胜的建议。实际上,二者所面临的形势和最终的目的都是完全不同的。陈胜起兵,志在灭秦。陈胜初起时,秦国还很强大,派人复立六 国之后,可 以利用前六 国对秦 的仇恨和复国的愿望,迅速扩大反秦的队伍,从而达到灭秦的目的;而此时,刘邦已经联合了大部分 的诸侯 ,造成 了重新整合天下的有利形势,此时复立六国之后只会造成潜在 的分裂势力,这跟重新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刘邦还把 “统一战线”工作做到了项羽阵营的内部,先是策反英布,后又反间钟离昧、亚父,项羽更加孤立。后来,郦食其又建议: “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拒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这却是一个建立在地理大势基础上 的恰当的战略策划。在基本上 以善和恶为标准把 自己跟项羽在天下人面前区分开来之后,再造成一种明朗的东西对峙的态势出现,确实可以起到使 “天下知所归”的效果 。后来刘邦又布项羽十大罪,更强化了项羽作为天下 “共敌”的形象。通过树项羽这一 “共敌”而使天下之视线聚于一,灭一项羽而天下顿成席卷之势。秦与西汉交替之际的纷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反秦战争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灭秦是主要 目的,矛盾趋向于激化,所以,张耳、陈馀对陈胜 的建议、范增对项梁 的建议是符合当时形势需要的,都是 旨在推动矛盾的激化,扩大反秦的队伍,从而达到灭秦的目的。楚汉战争是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重新统一天下是 目的,为这一 目的,应该缓和、消弭各种矛盾,消除各种离心力,所以,郦食其复立六 国之后 的建议与当时形势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而为义帝发丧、布项羽十大罪等策略则把本应非常复杂、分散的矛盾加以简化,使问题变得简单,从而加快了重新整合天下、统一天下的进程。

第三节 分裂 的类型

王夫之 曾论及 王朝衰亡 的两种形式 :一种是土崩 ,一种是瓦解。他说: “土崩、瓦解,其亡也均,而势以异。瓦解者,无以施其补葺,而坐视其尽 ;土崩者 ,或欲支之而不能也 。秦非土崩也,一夫呼而天下蜂起 ,不数年而社稷夷、宗枝斩 ,亡不 以渐,盖瓦解也。栋本不固,榱本不安,东西南北分裂以坠,俄顷分溃而更无余瓦,天下视其亡而无有为之救者 ;盖当其瓦合之时,已无有相浃而相维之势矣 。隋、元亦犹是也 。周之 日削,而三川之地始入于秦;汉之屡危,而后受篡于魏;唐之京师三陷,天子四出,而后见夺于梁;宋之一汴 、二杭 、三 闽、四广 ,而后终沉于海 。此则土崩也。或支庶犹起于遐方 ,或孤 臣犹守其邱陇,城 陷而野有可避之宁宇,社移而下有逃禄之遗忠 ;盖所 以立 固结之基者虽极深厚,而啮蚀亦历 日月而深 ,无可如何也 。土崩者 ,必数百年而继 以瓦解,瓦解已尽而天下始宁。”王 夫 之 描 述 了两种王朝衰亡形式所表 现 出的特 征 。大体 说来 ,瓦解意味着全面 的混乱和无序 ,持续 的时间通常比较短,重建新 的统治秩序通 常也 比较快 ;土崩则意味着在整体 的秩序崩溃之后 尚有 局 部 的秩 序 保存 ,其衰亡往往要持续一个较长 的时 间过程 ,新 的统治秩序和新 的统一局面 的重建也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秦、新、隋和元的灭亡便属于瓦解,东汉、西晋、唐和宋的衰亡则属于土崩。至于为什 么会 出现这两种 不 同的形式,原因当然是复杂 的。一般说来 ,那种专制程度 比较高的朝代在统治秩序解体之后,容 易 出现 瓦解 的局面 。这种朝代高度专制 的统治往往制造 了一个权 力结构单一 的社会 ,在 最 高统治层与最下层 民众之 间,缺少与皇权 分享权 力 的 中间势力 。其暴虐 的统治遂在最高统治层与最下层 民众之 间造成 了最直接的矛盾。徐乐在上汉武帝书中说: “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说的实际上就是这种最 高层与最下层之 间最直接 的矛盾 。因为缺少与皇权分享利益的社会 阶层 ,也就缺少可 以缓冲和分散矛盾 的中间力量 ,一旦它的统治 因某种原因而削弱,稍有导火线,即可导致矛盾 的普遍爆发,结果其皇权遭到的是普遍的反对。所以,它在整体的秩序解体之后,连局部 的秩序也没法维持,因而出现王夫之称之为瓦解的那种普遍的动荡和混乱。 秦、新 、隋和元在这方面比较典型。这些朝代大多统治暴虐,高度专制 ,横征暴敛 ,轻用 民力 。这样 的王朝在皇权 削弱后,逐鹿 的群雄往往大大小小数 以十计 。但在经历 了时间并不长 的一段动荡和混乱后,大多灰飞烟灭,天下重归一统。而那种专制程度不高、或是其专制 因某种原因受到削弱 的王朝 ,在其统治秩序解体之后,容易出现土崩 的局面 。这种朝代 的统治秩序 中存在与皇权分享权力 的中间势力,这种 中间势力既是削弱皇权 的力量 ,也是维系皇权的力量。在皇权受到挑战时,这种中间势力可 以起到缓冲和分散矛盾 的作用 。这样的朝代 ,即令整体的秩序解体了,但那些中间势力尚可维持或建立局部的秩序 。这种势力作为政治上 的离心力,若与地理上的离心力结合起来,往往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东汉 、西晋和唐 的衰亡就属于这种情况 。东汉 的皇权本 已受到宦官和外戚 的削弱,在经历黄 巾大起义的冲击之后,权移州牧、刺 史 。后来割据 四方 的军 阀大多便是这些州牧 、刺史 。东汉末年的 军 阀 割 据 最 终 演 变 成 了 魏 、 蜀 、 吴 三 足 鼎 立 的 局 面 。西晋惩曹魏之亡而重用宗室,重行分封制。 “八王之乱”中,导致西晋衰乱的是这些宗室藩王, “永嘉之乱”中,负责维持地方秩序 的也是这些藩王,重建司马 氏社稷 、保有江南半壁江 山的司马睿也是藩王 出身 。在西晋的统一 “土崩”之后,出现的是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唐经 “安史之乱”后,权移藩镇,渐渐演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唐室衰弱 的是这些藩镇,最终取唐而代之的是藩镇;但在唐最终灭亡之前,负责维持地方秩序、使唐的统治在 “安史之乱”后衰而不亡又得 以维系 了百余年 的也是这些藩镇 。唐亡之后,五代十 国的建立者们实际上也是这种势力的演变。作为王朝衰亡的两种形式,瓦解是全面的混乱和无序,无迹可寻;而土崩尚存局部的秩序,有迹可寻。政治上 的离心力与地理上 的离心力通常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政治上 的离心力与地理上 的离心力结合在一起 ,遂使土崩型的局面易于趋 向分裂 的局面 。从地理 的角度考察,分裂 的局面又表现出以下几种类型:有南北对峙或东西对抗 (二分型)、有三足鼎立 (三分 型 )、有 四分五裂 (四分 型乃至更广泛 的分裂 )。
一   南 北 对 峙
历史上 的南北对峙与 中国地理上 的南北分界有密切 的关系。淮河至秦岭一线为 中国地理上 的南北分界线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南、北方 的主要 区域 。南、北方 内部各区域之 间的联系 比较紧密;南北之间跨度很大,南北气候、环境、生产方式、社会文化乃至生活 习性等方面 的差异也较大 。这是南北对 峙 的地理基础 。南北对 峙多为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 与南方汉人政权之 间的对峙。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峙,除了孙吴与曹魏 (西晋)之间一度出现 的短暂对峙为汉人政权之 间的对峙外,其它 的南北对峙均为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与南方汉人政权之 间的对峙。西晋衰亡后 的十六国北朝与东晋南朝之间的对峙和北宋衰亡后的金、蒙古 (元)与南宋 之 间 的 对 峙 时 , 北 方 政 权 都 是 少 数 民 族 建 立 的 。北方少数 民族 以游牧骑射为业,男子都是天生的战士,长于骑兵野战,这使他们在军事上 占有一定的优势 。这些少数 民族在进入 中原之后,多能在不 同程度上接受 中原先进 的文化 ,从而提高其社会组织上 的效能;但他们久居北方,性习温凉,而不耐暑热,故其对南方的作战宜于秋冬时节。南方汉人 以农耕为业 ,社会文 明程度较高,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对水利 的利用是其社会 的主要特点;其治军以秩序和纪律见长,经过严格训练;其作战讲究部伍阵法,长于水战和守城战,多能利用江河水道进行人力物力的运输 ,故其对北方的作战宜于春夏时节。南北双方可谓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南北之间、黄淮一带地形和气候上的特点,又使得南北双方在天时和地利上各 自利弊半参。这一带既有旷阔的平原,又有纵横分布 的江河水道,寒暑季节变化 明显 。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双方都有机会发挥 自己的长处,利用对方 的短处。这种天时和地利上的特点,也使得南北双方在黄淮一带易于陷入一种拉锯式的角逐之中。南北军事对抗一般 以黄淮平原为主战场,而以淮河至秦岭一线为对抗线,这条对抗线随着双方力量 的消长变化而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有一定幅度的摆动。淮河 以南,有较长的雨季,江河水道纵横,形成密集的江河水网,足 以缓冲北方铁骑 的冲击力 。南方可以利用这些江河水道,构筑军事据点,扼守一些主要 的通道 ,发挥 自己水战和守城战的特长;另外,南方雨季湿热,北方人、畜皆不适应,也削弱了北方铁骑 的冲力 。这样 ,北方势力若越过淮河继续向南深入,便会面临气候和环境上 的巨大 困难 。但是在淮河 以北,情况就不一样了。淮河 以北的河流,雨季相对较短,气候干燥,河流水流量有限,冬季又有封冻现象,容易渡涉,不足 以阻挡北方的铁骑。南方势力若是越过淮河 向北深入 ,则会面临补给线过长的困难。这样,作为 中国地理上南北分界线 的淮河不期而然间也成了南北对抗的一个分界线。北方游牧民族每每趁中原政权的衰弱,凭借军事上的优势,透入 中原,控制北方地 区;而南方汉人政权在失去对北方的控制之后,多能凭借 中原先进 的社会文化整合南方社会,并发挥南方汉人社会 的特长,保有江南半壁江山,从而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
二   东 西 之 争
二分型的大型对抗除了南北对峙外,还有东西之争。东西之争在战国、秦汉时期比较典型。秦的兼并及统一战争、楚汉战争、西汉时东方诸侯对西汉 中央政权的挑战、东汉末关东州郡讨董卓之战,都是一种东西之争的态势。不过,东西之争作为一种二分型 的分 裂 ,通 常 只是一种 临时状态 ,既不持久 ,也不稳 定 。东西之争一般在 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之 间进行,而 以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的东部边缘地带为对抗前沿:北起幽燕,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山,接桐柏山、大洪山而转向鄂西山脉一线,为东西之 间对抗的前沿。这一列南北向的山脉分隔中国的东、西部地区。在这一线 山脉上有一些 山地隘口,为东、西方之间的交通孔道。在燕山山脉有居庸关,沿太行山一线,自北向南,依次有飞狐口、紫荆关、倒马关、井陉关、滏口、天井关等关隘,在嵩山山脉周围又有成皋、太谷、辕辕、广成、鲁阳等关隘,扼守东、西方往来通道;在洛阳附近还有孟津,为黄河重要渡 口。因此,上述一线为双方争夺 的急所 ,尤 以成皋一带为争夺的关键。成皋处在东西对抗线的中轴线上。从 中国地势的大体形势上来说,这种对抗却是西方居地势之利,而东方则处相对劣势。西方地势较高,面对东方,居高临下,若是能控制成皋一线,即已取得一种非常有利的攻势态势;而东方控制成皋一线,至多只是取得一种比较好的守势态势,失成皋一线则全失地利之险,故历史上的东西之争以西方胜利者居多而东方胜利者居少
三 三 足 鼎 立
三足鼎立,一般人自然都会想到魏、蜀、吴三国鼎立。实际上,这 只 是 三 足 鼎 立 的一 种 类 型 ,但 不 是 最 典 型 的一 种 类 型 。魏、蜀、吴三足鼎立是整个北方与四川、东南这三地之间的鼎立。魏、蜀、吴虽曰三足鼎立,但实际上是南方的蜀、吴二国结成联盟,合力对抗北方的曹魏;若真是这三地构成单纯的三足鼎立,那么,这种鼎立是不均衡 的,北方在实力和地利上都 占有明显的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 (统一北方时的)后赵、成汉与东晋三者之间的鼎立也是这种类型,也是整个北方与四川、东南三地之间的鼎立。在 中国地理格局 中,最典型的三足鼎立应是关中、河北与江南 这 三 者 之 间 的 鼎 立 , 也 是 最 经 常 出 现 的 三 足 鼎 立 。若以秦岭至淮河一线划分南北,那么,北方在地利和实力上占有优势 。南方 的政权只有在北方分裂的情况下才能长期保存。北方 的分裂和对峙要能稳定并持续长久,则北方的分裂和对峙又必须是势均力敌 的。北方经常出现 的分裂和对峙是关中与河北之间的对峙。这种对峙大体上是势均力敌的。关中地利上较优,而河北实力稍胜。综合起来看,关中、河北与江南这三者之间基本上构成一种大体的均衡。关 中、河北与江南这三者之 间的鼎立也是历史上出现得最多的三足鼎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六次三足鼎立,除去上面说到的那两次是北方、四川与东南三者之间的鼎立外,其它四次都是关中、河北与江南之间的鼎立。他们是:前秦、前燕与东晋,后秦 、 后 燕 与 东 晋 , 东 、 西 魏 与 梁 , 北 周 、 北 齐 与 陈 。
四  四分 五 裂
天下四分是三足鼎立 的延伸。在关中、河北与江南三地鼎足而立 的基础上,若是 四川出现了单独的割据政权,便成了天下四分 。这也正是 中国地理上棋盘型格局 中的四角之 间的分峙: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如十六国东晋初期,前赵据关中,后赵据河北,东晋据东南,成汉据 四川 。又如南北朝 时期 ,北朝 因尔朱 氏之乱而分裂成东、西魏 ,南朝也因萧绎 、萧纪 内讧而分裂 ,遂 出现西魏据关中、东魏据河北、萧绎据东南、萧纪据四川的局面。不过 ,这种天下 四分 的局面一般并不稳定,维持时间也不长。十六 国时期 的 四分很快就 因后赵 兼并前赵 、东晋消灭成汉而演变成南北对 峙 ,南北朝 时期 的 四分也 因西魏趁利南进兼并萧纪而演变成三足鼎立。在三 足鼎立 或天 下 四分 的基础 上 ,若是周边外 围地 区也建立起 了其它割据政权 ,那就变成 了五分乃至更广泛 的分裂 。通常陇西地 区、河 西走廊和 辽西地 区容 易脱离 中原而建立起割据政权 ,如后赵 、成汉与东晋三足鼎立时,河西存在前凉政权,辽东的鲜卑慕容部就脱离东晋建立起了前燕政权。战国时,七雄并列,这也是一种 比较广泛 的分裂 。战国七雄从春秋时期众多的诸侯 国中脱颖而 出,并立时间也较长久,这是有其地理上 的基础 的。战国七雄 中,秦据关 中 “百二之地 ”,齐据山东“十二之地”,楚据方城、汉水,并有着辽阔的疆域,燕据河北北部,南阻易水。四雄分峙东、西、南、北四方,背靠边角,有着稳固的后方,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韩、赵、魏三晋诸侯国处于中央,分隔四雄 ,他们 的强大来 自他们之 间的团结,合则强,分则弱。等到秦的势力 已经非常强大,东方六 国感到其威胁 ,这才 出现合纵。不过,这已经是一种东西对抗的态势了。

第 四节 统一 的轨迹

历史由治趋乱、由合趋分有其自身的逻辑;同样,由乱趋治、由分趋合也有其 自身的逻辑。若从地理的角度看,地理形势在新的 统 一 局 面 的 重 建 过 程 中 也 发 挥 着 一 定 的 作 用 。由乱趋治、由分趋合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分裂到重建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地理上依稀呈现出这样的轨迹:在普遍的动荡和混乱中往往先澄淀出局部的秩序,再经由这些局部的秩序而趋向全面秩序的建立和统一局面的形成。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长时期的分裂基本上都是土崩型局面的结果。在三次大一统期间,又都经历过短暂的震荡。从秦到西汉、从西汉到东汉、从隋到唐及元、明、清的嬗代,改朝换代的过程都经历过短暂的震荡。在这短暂的震荡中呈现出的基本上是一种瓦解的局面,即社会秩序的全面解体。分裂与统一交替变迁。分裂的类型不同,统一的类型也随之而有所不同。

一   土 崩 型 局 面 的统 一 轨 迹
在土崩型的分裂中,比较复杂的分裂局面往往先趋向比较简单的分裂格局。三足鼎立是土崩型分裂中经常出现的局面。上面说到,关中、河北与江南三者之间的鼎立,是最经常出现的三足鼎立,这种三足鼎立通常是结束四分五裂乃至更广泛的分裂局面的结果。关中的政权强盛时,往往能控制陇西、河西;河北的势力则往往控制华北 大 平 原 , 并 常 常 延 伸 至 辽 西 ; 四 川 则 通 常 并 于 东 南 。每一次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都演变成了南北对峙。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过六次三足鼎立的局面,六次三足鼎立最终都归结于南北对峙。魏、蜀、吴三足鼎立最终以曹魏灭蜀、西晋代曹魏而演变成 了西晋与孙吴之 间的南北对峙。十六国时期后赵、成汉与东晋 的三足鼎立 以东晋灭成汉而演变成南北对峙。前秦、前燕与东晋 的三足鼎立也 以前秦灭前燕统一北方而演变成南北对峙。后秦、后燕与东晋 的三足鼎立则因北魏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而演变成 了北魏与刘宋之 间的南北对峙,并一直持续到北魏分裂的前夕。东、西魏与梁,北周、北齐与陈这两次三足鼎立,在经历 了各 自内部 的演变之后最终 以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隋代北周而演变成了隋与陈之间的南北对峙。北宋、夏、辽并存,就其政治、军事上 的关系而言,也算是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当时在西南还有大理政权 ,但 由于地理 的原因,它与中原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利害关系远无上述三国紧密。三国鼎立的时间比较长,最终也因蒙古入主 中原统一北方而演变成了蒙古与南宋之间的南北对峙。二分型的对抗乃是新 的统一完成前夕最基本的格局,即东西对抗或南北对峙。中国历史上 的三次大一统——秦汉、隋唐和元明清——都是结束长期 的分裂而完成 的。在每次大一统完成的前夕基本上都是一种二分型对抗的格局。秦 以兼并六 国而结束春秋战国时期 的大分裂,在秦统一天下的前夕,基本上是一种东西对抗 的态势 。在秦汉与隋唐之间,经历 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大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以隋与陈的对峙而走到尽头 。在 隋唐与元 明清之间,经历了五代十国和宋、夏、辽、金先后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分裂又以南宋与蒙古(元)的对峙而走到尽头。在东西对抗和南北对峙这样的大型对抗中,论地理上的优势,是东不如西,南不如北。在秦统一的前夕,秦居西方,占有地势上的优势,秦 以此而兼并东方六 国。每次南北对峙则都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而统一天下 。西晋与孙吴 的对峙 以北方的西晋消灭南方的孙吴而归于统一 。南北朝时期 的南北对峙以北方的隋消灭南方的陈而归于统一。蒙古 (元)与南宋的对峙以元灭南宋而归于统一。上述几次北方兼并南方的统一战争在布势上又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东西齐举,上、下游并进;但局面的打开则都是从上游着手的。西晋灭吴,以王溶下益州,杜预等下荆襄;隋灭陈,以杨素下益州,杨俊等下汉水;蒙古则以攻克襄阳而取得上游之势。这是由南北对峙的基本地理形势所决定的。南方赖以对抗北方的依托和联络内部的交通线主要是长江,长江上下游之势在战略上表现出的利弊非常鲜明,北方夺上游之势即足以控制长江形势,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二 瓦解 型 局 面 的统 一 轨 迹

至于瓦解型的局面,虽因形势的复杂而难寻其迹,却也看得出地理条件在重建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中国棋盘型地理格局中,几大战略要地都有其独特的山河形势、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一种政治势力若能植根于这些因素之中,以之为基础,往往能建立起局部的秩序,进而形成力量中心。像关中、河北、东南、四川这样的地区就因其优越的地理形势而容易首先建立起局部的秩序,进而形成力量中心。这种力量中心对周围地区辐射出一定的控制力。陇西、河西地区大都因其割据政权被关中的政权所灭而纳入关中的控制范围,如十六国时期的前凉被前秦所灭,后凉被后秦所灭,南凉亡于西秦,而西秦则被赫连夏所灭,唐初陇西的西秦政权和河西的凉政权也都被唐所灭。河北的政权则往往能控制整个华北平原,有时还延伸至辽西。东南政权则通常能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则通常跟汉中连成一体。在天下纷乱之初的混乱局面中,先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往往能建立起局部的秩序,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积累力量,为日后进取天下打下基础。秦亡之后,群雄逐鹿,刘邦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王莽败亡之后,逐鹿的群雄数以十计,刘秀以河北为基础统一天下;隋亡之后,逐鹿的群雄也是数以十计,李渊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元亡之后 ,逐鹿 的群雄又是数 以十计 ,朱元璋 以东南为基础统一天下。上述几代重建统一 的进程 ,虽都 以四角之地为基础,但还有所区别 。秦 、西汉和隋、唐都是既以关 中为基础统一天下,又以关中作为 统治天 下 的基础 。东汉 虽 以河 北为基础统一天下,但统一完成之后政 治重 心却不在河 北 ,而在河南 ;明朝虽 以东南为基础统一天 下 ,但 明的政 治重 心不久 即移至河北 。他们统一天下的基础与统治天下的基础并不是重合 的;而秦 、西汉和隋、唐朝统一天下和统治天下的基础是重合 的,其基础都是在关 中。因此,在众多的统一形式 中, 以关 中为基础 完成 的统一有其独特 的特点,我将其称之为关中模式。以关 中为基础进 取天 下之 时 ,关 中四塞之地 的地理条件确为进 取 的凭 资 。关 中的山河 形 势使其 具备相 当的势能,它犹如一只巨鹰 ,舒展两翼,左翼席卷山西,右翼席卷汉中、巴蜀,两翼展开,即足以包卷中原,进取天下。作为一种 统治天 下 的格 局 ,关 中模式诚如张 良所表述 的——“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在这 一格 局 中,我们可 以画 出两条粗略的长线,一条是 中国地 势第 二级 阶梯 东部边缘 的山地 险 阻——北起燕 山山脉 ,向南循太行 山脉、经嵩山、方城山、接桐柏山、大别山——呈南北向横亘。这一线 即用来 “东制诸侯 ”的军事 防御线 。中国古代的重要关塞,基本上位于这一线上,如太行山一线的居庸、紫荆、倒马、井陉、滏口、天井诸关塞,嵩山一带的虎牢、伊阙 (今洛阳龙门)、广成 (今临汝西)、轘辕 (今巩义西南)诸关隘,大别山上的武胜、平靖、黄岘等义 阳三关 。隋唐时期, “独 以一面东制诸侯 ”的防御线已向东有所推进 ,如隋炀帝掘长堑,已圈至河南东部,这是 因为这时的政治重心也 已向东有所推进 ,而 不仅仅 是关 中。另一条线是黄河—渭河一线,呈东西 向纵贯 。这一条线是东、西部之 间的交通运输线。当政 治重 心位 于关 中的时代 ,对于这条交通线都 曾着力加 以经营,作为漕运动脉,转输东部地区的财赋以供给关中。河 北 曾是 中国封 建社会 后期 的三个全 国性政权 的政 治重 心 ,是 中 国历 史 上 的第 三 次 大 一 统 局 面 的统 治 重 心 。 明 虽 不 起 自河北 ,但 其政权 建立 后 不久 即迁至河北,元和清两代都起 自塞外,他们 入 据 中原 都是从河 北打开 局面 的 。作 为一种 统治天 下 的格 局 ,我将其称之为河北模式。河 北 模 式作 为一种 统治天 下 的格 局 ,对 于像 元 、清这样 的 由塞 外 少 数 民族所 建立 的政权 和对 于 明朝 这样 的 由中原汉人建立 的政权来说,所呈现的格局是不一样的。在 明朝 统治天 下 的格 局 中,我们也可 以画出两条粗略的长线,两 条 长 线 在 北 京 附近 成 交汇 之形 :一条 是作 为军事 防御 线 的 “九边 ”长 城 一 线 ,另一条 是作 为经济运输 线 的京杭运河 一线 。两条长 线 垂 直 交 汇 于河 北北部 。明代迁 都北 京 ,在 长城 一线特 设 “九边”重镇, “九边”一线东起辽东,西经山西而联络甘、陕,东西横亘,屏 护 北 方 。这 一线是农耕 经济 的 中原与游牧经济 的塞 外之 间的接触 带 。塞 外 游牧 民族往往 以越 过这 一线而扰掠 中原 ,历代 中原政权 都 曾经 营 这 一线 ,建为军事 防御 线 。大运河 作 为南北之 间经济资源 流通 的一条大动脉 ,北起幽燕 ,南经 山东而联络江南,纵贯于中 国东 部 的大平 原上 。相对 于 以前 西行逆黄河— 渭水而上转输 关中 时 的艰 辛 来 说 ,京杭 大运河还 算 是一条 比较平 易 的转输 线路 。

明代 因袭元代 ,经营运河 ,连通南北,从而形成 “以东南之粮,养西北 之 兵 ” 的格 局 。这种格 局 能把政 治 、军事 上 的需要 与经济上 的供给相对完好地兼顾起来。对 于 元 和清这样 的 由少数 民族所 建立 的政权 来 说 ,作 为全 国性 的政 权 ,他 们 同样 要 倚 仗 江 南 的 富 裕 和 大 运 河 这 样 的运 输 条件 。但 元 、清两代 本 身就 是起 自塞外,他们得 以入据 中原,根基在塞 外 。入主 中原 后 ,其 军 事 上 潜 在 的威 胁 存 在 于 南 方 而 不 是 北方 。元 、清 两代对 中原汉人始 终怀 着 防范戒备之 心 。因此 ,对 于他们来说,长城一线的意义就不大了。这样,运河一线画到河北北部后,不是垂直折成东西向,而是以其它方式继续向北延伸,以使河北作为农耕经济 的中原与游牧经济 的塞外之 间的一个衔接地带,能够确保中原与塞外之间联系的稳固。这种联系在他们的统治受到挑战时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根基在塞外,形势不利,还可确保退回塞外。元、清两代在中原的统治最终也的确是被中原汉人所推翻的。明初朱元璋北伐,元顺帝即率蒙古残余势力退出塞北;清帝退位后,清宗室耆善在出关时曾赋诗 “幽燕非故国,长啸返 辽 东 。” 也 可 说 是 满 人 固 有 心 态 的 一 种 流 露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