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 发展历史(科普一下:1946年2月14日,人类历史上公认的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简单的批处理OS;60年代 出现了多道程序批处理系统;不久又推出了分时系统,与此同时,用于工业和武器控制的实时OS也相继问世。20世纪70到90年代,是VLSI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大发展的年代,导致了微型机、多处理机和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和发展,于此相应地,也相继开发了微机O、多处理机OS和网络OS,并得到极为迅猛的发展。

1未配置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1.1人工操作方式
缺点:

  • 用户独占全机,即一台计算机的全部资源由上机用户所独占
  • CPU等待人工操作。当用户进行装带(卡)、卸带(卡)等人工操作,CPU及内存等资源是空闲的。

1.2脱机输入/输出(Off-Line I/O)方式

为了解决人机矛盾及CPU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脱机I/O技术。
脱机输入/输出方式:由于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完成的,或者说,它们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联机输入/输出(On-Line I/O)方式:把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输入/输出的方式。
优点:
减少了CPU的空闲时间。
提高了I/O速度。

2.单道批处理系统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此时计算机虽已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但计算机系统仍然非常昂贵。为了能充分地提高了它的利用率,应尽量保持系统的连续运行,即在处理完一个作业后,紧接着处理一个下一个作业,以减少机器的空闲等待时间。
缺点:系统中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3.多道批处理系统
20世纪60年代中期,IBM公司生产了第一台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IBM360(第三代计算机系统)。由于它较之于晶体管计算机无论在体积、功耗、速度和可靠性上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IBM公司为该机开发的OS/360操作系统是第一个能运行多道程序的批处理系统。
优点:
资源利用率高
系统吞吐量大
平均周转时间长
无交互能力

3.分时系统
3.1.分时系统的引入
用户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机交互
2.共享主机

3.2分时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
1.及时接收
2.及时处理

3.3.分时系统的特征
1.多路性
2.独立性
3.及时性
4.交互性

4.实时系统
4.1实时系统的类型
1.工业(武器)控制系统
2.信息查询系统
3.多媒体系统
4.嵌入式系统

4.2实时任务的类型
1.周期性实时任务和非周期实时任务
2.硬实时任务和软实时任务

4.3实时任务与分时系统特征的比较
1.多路性
2.独立性
3.及时性
4.交互性
5.可靠性

5.危机操作系统的发展
5.1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1.CP/M
2.MS-DOS

5.2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5.3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