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职能的含义: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是领导本质的具体表现。
2、领导职能的地位:
1) 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 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
3) 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
3、领导的一般职能:引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教育
4、引导的含义:领导的具体任务就是为群众引路和导航,为此就要正确地规划目标,提出任务和制定实现任务的方法。
5、指挥的含义:就是运用组织权责,发挥领导权威,推动下属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这是领导者权力和突出表现
6、组织的含义:就是按照目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使用人员等,这是实现领导任务的可靠保证。
7、协调的含义:就是领导者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其所领导的系统同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各个部分和组成人员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以便高效率地实现领导目标的行为。
8、监督的含义:经常检查规划目标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对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任务的完成。
9、教育的含义:就是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培养,训练、从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10、行使领导一般职能的重要意义:
领导的一般职能规定了领导活动的方向,领导者只有的明确自身职责和功能下,才能有所作为,不致产生方向性错误,领导的一般职能也制约着领导活动的效能,领导职能发挥得好,领导效能就高,反之,领导活动效能就达不到良好的状态。
11、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决策、用人、思想政治工作
12、决策的含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领导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或者说领导就是决策。
13、用人的含义:就是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
14、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指以人为对象,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从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工作。
15、领导原则的含义:就是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或法则。
16、领导原则的分类:总原则、基本原则、具体原则
17、总原则:是指在我国实际情况中那些传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18、总原则包含的内容:
1) 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2) 实事求是原则
3) 民主集中制原则
4) 群众路线原则
19、基本原则:又称领导的一般原则,是反映贯穿领导活动各个方面具有普遍规律的领导原则。
20、领导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 统一领导原则
2) 分层领导原则
3) 系统整体原则
4) 权责一致原则
5) 民主公开原则
6) 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
7) 相结合原则
21、坚持领导活动基本原则的意义: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我们只有把从领导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原则作为指导,发现具体领导工作中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效地推进领导活动,把领导工作做得富有活力和更加出色。
第五章
1、决策的含义:就是作出决定,是选择对策的决定
2、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
1) 针对性
2) 目标性
3) 实施性
4) 选择性
5) 优化性
3、经验决策的含义:
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而做出的决策,决策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领导者和个别高明谋士的认识和经验。
4、经验决策的主要特点:
1) 这种决策方式一般说来是个人决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做出的决断。
2) 这种决策方式,本质上讲上是以决策者的经验为基础,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一般说来是一种定性不定量的决策。
5、科学决策的含义:是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6、科学决策的主要特点:
1) 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决策过程中特点注意依靠各种智囊组织,注重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某个决策活动。
2) 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传统的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依靠科学分析来进行决策,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7、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1)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采取的各种重大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决策越来越多。
2) 现实迫切要求决策的科学化,要求各级领悟掌握科学决策的方式。
8、决策的不同标准划分分类:
1) 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2)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 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
4) 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5) 确定性决策、还确定性决策和风险性决策
9、三种决策模式:
1) 理性决策模式
2) 渐近决策模式
3) 综合决策模式
10、理性决策模式的特点:
1) 理性决策的模式是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它首先被广泛的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中。
2) 理性决策模式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使决策走上了科学化的轨道,具有许多的优越性。
11、渐近决策模式的特点:
1) 渐近决策模式把决策看作是对原有的决策逐步加以修改的渐近过程。
2) 渐近决策模式注意到决策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现实性,有其值得肯定意义和合理价值。
12、综合决策模式的特点1) 综合决策的模式认为,当社会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原有的政策无需重大变动时,就应更多地利用渐近决策模式的原则和方法,减少实际分析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找出那些影响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变化较小的新决策,以便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 当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原有的政策需作出相应的变化时,则应更多地利用理性决策模式的原则和方法。
13、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1) 决策是贯穿于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
2) 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
3) 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14、领会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
作为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其基本的职能首先是决策,这是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决策水平的高低是检验领导水平的一个主要标示。
决策既然是领导的一个基本职能,那么任何一个领导者,都必须学习并掌握好科学决策的理论和方法。
15、科学决策的几个基本标准:
1) 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
2) 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3) 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
4) 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16、科学决策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客观原则
2) 信息原则
3) 预测原则
4) 程序原则
5) 可行原则
6) 选优原则
7) “外脑”原则
17、科学决策的四大阶段
(一) 明确问题、确立目标
(二) 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三) 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四) 实施方案,完善决策
18、决策目标的制订必须满足下列几条检验准则:
1) 目标是有的放矢的
2) 目标是具体的
3) 目标是系统的
4) 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5) 目标是符合规范的
19、拟定备选方案的两个阶段
1) 轮廓设想
2) 细部设计
20、评选决策方案的标准:
1) 要看其是否能够实现决策目标
2) 实施的方案所付出的代价相对比较小
3) 所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小
4) 所产生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小
21、评选方案的具体方法:
1) 经验判断法
2) 数学分析法
3) 试验法
22、在实施阶段主要做好的几个工作:
1) 编制实施计划,把决策具体化
2) 组织实施力量,保证决策方案的实现
3) 落实实施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4) 建立反馈系统,及时检查发现决策方案实施中的问题
5) 纠正决策偏差,必要时进行决策修正或追踪决策
23、追踪决策的概念:实质上是对原有决策问题重新进行的一次决策,它应当遵循科学决策的一般原则、程序和方法。
24、追踪决策的特征
1) 回溯分析
2) 非零起点
3) 双重优化
4) 心理效应
25、决策体制的含义
是由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是决策活动得以进行的组织形式。
26、决策体制的构成
以决策的中枢系统为核心、以决策的信息系统居外围、决策的智囊系统居于二者之间的组织结构形式
27、决策信息系统的含义
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专门从事收集、统计、贮存和传递等信息处理活动,为决策提供情报信息资料。
28、决策的智囊系统的含义:是由各种专家组成的参谋咨询机构,它集中了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方案,帮助领导决策。
29、决策系统的含义: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集体和个人所构成,它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
30、在决策活动中领导者的主要职责:
1) 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
2) 组织决策方案的制定
3) 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
4) 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31、对决策方案抉择有两种方式:集体抉择和个人抉择
32、集体抉择的含义:是由具有抉择权的领导集体共同估摸出抉择的一种方式
33、集体抉择的适用范围: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
34、个人抉择的含义:是由具有决策权的个人做出抉择的一种抉择方式
35、个人抉择的适用范围:一般的事务性工作
36、对领导者气质的基本要求:
1) 时效性
2) 系统性
3) 民主性
4) 合法性
5) 灵活性
37、智囊团在决策中的作用:就是要填补领导职责与其能力的差距,充当领导的“外脑”。
38、智囊团的作用:
1) 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
2) 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设计,并对其详细地分析论证
3) 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
4) 对决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分析
39、领导者与“智囊团”的关系是“多谋”和“善断”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而不能相互取代。
第八章
1、领导体制的含义: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和各种领导制度体系的总称。
2、领导体制按其系统的性质和任务的不同分类:政党领导体制、行政领导体制、企业领导体制、科研领导体制、教育领导体制
3、领导体制的特征:
1) 时代性
2) 规范性
3) 系统性
4) 阶级性
4、领导体制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领导体制的内容
1) 领导组织结构
2) 领导的层次的跨度
3) 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
4) 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
5) 领导人员的配置与管理制度
6、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决策中心、咨询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信息反馈系统
7、领导体制的作用:
1) 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联系、发生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2) 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
3) 领导体制改是领导者同社会发生联系与作用的实体
4) 领导体制是否科学健全,直接影响着领导效能的高低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8、集权制的定义:指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都集中在上级领导机构或上级领导者,下级机关或下级领导者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它只能按照上级机关的决定和指示办事。
9、分权制的定义:是指下级机关或下级领导者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有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的权力,上级对下级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进行干涉。
10、一体制的定义: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权力结构上统一由一个领导机关或一个领导者来领导或控制。
11、分离制的定义:是指同一层级的各类机关或同一机关的各组成单位,根据其不同职能,权力结构上分属两个以上的领导机关或领导者来领导、指挥和控制。
12、一长制的定义:就是在一个机关或单位中,将法定的决策权集中在一位主要负责人,由他个人对上级和监督机关负责,用下级服从上级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
13、委员会制的定义:就是决策权属于两个以上的负责人民或领导集体,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决策和处理问题。
14、层次制的定义: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划分若干层次,每个层次上对上一次负责,从指挥中心到基层形成一个像连续台阶那样的指挥系统,即形成直接负责、监督和控制的渠道。
15、职能制的定义:是指一系统或单位,在横向上按业务性质的不同平行设置若干的职能部门,辅助领导机关实施领导。、
16、我国领导体制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1956年,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建立和形成阶段。
2) 每二阶段,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曲折发展阶段。
3)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这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受到毁灭性摧残的阶段。
4) 第四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进入了系统改革和不断完美的阶段。
17、我国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
1) 人民的主人地位
2) 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
3) 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18、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
1) 党的领导原则
2) 民主管理原则
3) 法制原则
4) 合理划分权限原则
5) 活力与效率原则
19、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进行机构改革与机构精减,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制度和程序,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 加速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美现代组织人事制度
4) 完美民主监督制度,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行,实现领导机关和公职人员廉政、勤政。
第九章
1、领导者素质的含义:就是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2、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1) 综合性
2) 动态性
3) 层次性
3、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
1) 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发挥领导功能、完成领导任务和提高领导绩效的重要基础
2) 领导者良好素质是发动、团结、率领群众开拓进取的保证
3) 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领导方法和艺术的源泉
4) 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4、领导者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
政治、法律、能力、品德、身心
5、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2) 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 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6、领导者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
1) 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 具有法治意识
3) 严格执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7、领导者知识素质的要求:
1) 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2) 合理的知识结构
3)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8、领导者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1) 预测和决断能力
2) 组织指挥能力
3) 交际协调能力
4) 应变创新能力
9、领导者品德素质的要求:
1) 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
2) 勤政为民、公正廉洁
3) 坚持真理、弘扬正气
10、领导者身心素质的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
11、领导者成长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天斌条件、遗传因素
12、领导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 素质的生理基础
2) 努力学习、加强修养
3) 实践锻炼
4) 制度规范、严格管理
1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是提高领导者素质的制度化要求,加强修养努力学习与实践锻炼是培养和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4、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定义:就是领导成员素质的组合构成,它是一个有机的综合性的高智能结构
15、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点:
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目的性、稳定性
16、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意义:
有处于实施系统的集体领导
有利于实施创造性的领导
有利于实施高效能的领导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
17、一个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梯形的年龄结构
2) 协调的气质结构
3) 合理的知识结构
4) 互补的智能结构
18、设法优化领导集体的素质结构其途径和方法:
1) 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提
2) 改革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保障
3) 开发人力资源,搞好后备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