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后端分离的应用模式里, 对于
API
的请求路径以及请求方式, 每个码农都有不同的风格, 造成了后期维护困难, 代码可读性差, 所以现在前后端分离项目, 约定俗成, 大家普遍采用 RESTful
风格来大统一.
1. 域名
- 有钱的土豪会购买专属
API
域名来单独部署自己的接口: https://api.example.com
2. 版本
API
的版本号应该写入到 URL
路径中: http://www.example.com/app/1.0/foo
or http://www.example.com/app/1.1/foo
,- 或者把版本号放到请求头中:
Accept: vnd.example-com.foo+json; version=1.0
or Accept: vnd.example-com.foo+json; version=2.0
3. 路径
- 路径
endpoint
表示 API
的具体网址, 每个 URl
代表一个资源 resource
- 资源作为网址的时候, 约定俗成, 只能有名词, 不能有动词,利用
HTTP
的请求方式可以确定操作 - 请求路径中, 名词应该为复数
http://127.0.0.1:8000/users
,
4. HTTP
请求方式释义:
`GET` : 从服务器获取资源,一个或者多个: `users/`:获取所有用户, `users/1` 获取pk为 `1` 的用户
`POST` : 在服务器新建一个资源: `users/` 请求体中需要包含创建用户的信息
`PUT` : 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后的完整资源): `users/1`请求体包含`pk`为`1`的用户的全部必传信息
`PATCH` : 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局部更新某资源的单独字段): `users/1`请求体包含`pk`为`1`的用户的某个字段的信息
`DELETE` : 从服务器删除资源: `users/1` 删除 `pk` 为 `1`的用户全部信息
`OPTIONS` : 获取信息,关于资源的哪些属性是客户端可以改变的
5. 过滤信息
- 如果返回的信息过多,服务器不应该一次性给客户端返回全部的结果,
API
应该提供参数过滤返回结果
?limit=10:指定返回记录的数量
?offset=10:指定返回记录的开始位置。
?page=2&per_page=100:指定第几页,以及每页的记录数。
?sortby=name&order=asc:指定返回结果按照哪个属性排序,以及排序顺序。
?animal_type_id=1:指定筛选条件
6. 状态码
- 服务器向用户返回的状态码和提示信息,常见的有以下一些(方括号中是该状态码对应的
HTTP
动词)
200 OK - [GET]:服务器成功返回用户请求的数据
201 CREATED - [POST/PUT/PATCH]:用户新建或修改数据成功。
202 Accepted - [*]:表示一个请求已经进入后台排队(异步任务)
204 NO CONTENT - [DELETE]:用户删除数据成功。
400 INVALID REQUEST - [POST/PUT/PATCH]:用户发出的请求有错误,服务器没有进行新建或修改数据的操作
401 Unauthorized - [*]:表示用户没有权限(令牌、用户名、密码错误)。
403 Forbidden - [*] 表示用户得到授权(与401错误相对),但是访问是被禁止的。
404 NOT FOUND - [*]:用户发出的请求针对的是不存在的记录,服务器没有进行操作,该操作是幂等的。
406 Not Acceptable - [GET]:用户请求的格式不可得(比如用户请求JSON格式,但是只有XML格式)。
410 Gone -[GET]:用户请求的资源被永久删除,且不会再得到的。
422 Unprocesable entity - [POST/PUT/PATCH] 当创建一个对象时,发生一个验证错误。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 [*]:服务器发生错误,用户将无法判断发出的请求是否成功。
7. 错误处理
- 如果状态码是
4xx
,服务器应该向客户端返回错误信息,返回的Key
为error
, 出错信息作为Value
{
error: "Invalid API key"
}
8. 返回结果
- 根据客户端不同的请求,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的结果也有规范
- 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格式,应该尽量使用JSON,避免使用XML
`GET` : 返回一个或者多个对象
`POST` : 返回新生成的资源对象
`PUT` : 返回完整的资源对象
`PATCH` : 返回完整的资源对象
`DELETE` : 返回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