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框架

随着管理信息应用范围的拓展,交易类应用为管理对象的电子信息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手段,这些信息的存储、加工、增值、展现等处理事务,均属于管理决策类应用系统的范畴。传统的信息系统通常将这些事务,与交易类应用合并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实现,随着一个组织中应用系统不断地涌现,关联数据的组织和共享、历史数据的积累和重用、全面数据的挖掘和增值等需求,促生了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面向整个组织,独立性的管理决策类应用环境的实现。这类应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需求是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特别是应用的初期,用户甚至提不出充分和全面的需求。同时,这类应用又存在非常强的应用共性。为此,可以通过一组与业务无关的,产品化的技术支撑环境,去实现对海量数据获取和储存的支持能力;去实现描述加工规则发展和完善的能力;去实现提供数据组织访问和管理的能力;去实现反映结果信息简洁和人性化的能力,这便是“管理决策框架”的意义。该框架由以下部分构成:

框架业务架构

所有的应用系统只有在覆盖了相应的业务以后,才具有应用的实际意义。与业务无关的管理决策框架在没有加载业务以前,只能称之为框架,加载业务以后则成为了针对特定业务的管理决策系统了。所谓业务架构一方面是为用户加载和组织业务提供的一个手段和环境(开始也为用户加载了一些通用的业务如查询、报表等);另一方面也是在实际应用时的业务门户。类似于智能终端的桌面,用户拿到手的时候桌面是空的,只是有一些通用业务,如时钟、画图、记事簿等,随着应用的发展,每个人的桌面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个性化业务。管理决策框架中向用户提供了业务操作和管理的操作2类业务,其中业务操作是面向大众用户的,涉及业务管理活动的流程、查询、分析、决策等日常作业,这些操作绝大多数都需要用户后续自行加载;管理操作是面向小众用户的,涉及对业务管理活动的流程定义、数据组织、分析规则、决策算法、展现效果等定义和描述操作,并对它们进行加载和维护的作业。与传统的应用系统不同的是,这些作业的形成不是由程序员编码实现的,而是用户骨干或者第三方团队(小众用户),利用管理决策框架提供的管理操作(由应用架构的相关产品提供)加载实现的。加载的结果通常以“方案”的形式打包,每个“方案”对应一个管理活动的过程、规则、算法、结果展现等等。训练成熟的方案经过该架构的解析和执行,面向用户提供直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的最佳用户体验。该架构涉及的技术包括:统一门户、统一权限、工作流、商务智能(BI)等等。

框架应用架构

该架构主要是面向业务架构提供软件功能的支持,既提供运行时的业务功能支持,又提供加载时的管理功能支持。与传统的应用架构的最大不同在于,该架构能为整个组织实现业务需求的变化和满足覆盖地域的不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同时,也是确保业务无关性,实现管理决策类应用产品化的关键。为此,组成该架构的一系列产品,均以人机交互的模式,将管理决策业务需要实现的数据源获取、数据口径描述、数据的组织、加工规则、管理过程、结果展现等进行定义、描述和发布管理;其所涉及的每个定义和描述的结果,均分为2个部分,一是以代码段或脚本形式保存的,可以由业务架构解析并执行的部分,称为“方案元”;二是对相应的方案元按照标准的元模型,以人工语境描述的数据集合,称为“元数据”。方案元也作为元数据的一部分一并打包,并加以保存和管理,每项业务所涉及方案元的集合称为“方案”,每个“方案”经过测试和训练,面向特定的用户发布。这个过程称为“主动式元数据管理”。应用架构发布的结果就是业务架构面向大众用户提供的“业务功能”;使用应用架构所提供产品进行业务实现(加载)的过程,就是小众用户在业务架构中使用“管理功能”的过程。该架构涉及的技术包括:元数据标准、元数据管理、方案的形成和管理、知识的形成和管理等等。

框架数据架构

它面向全局提供统一的数据综合利用及管理环境。与传统的数据架构不同,该架构提出了对“ 数据空间 [2]   ”进行“ 数据管理”的概念。“数据空间”是整个组织所有管理对象所涉及的数据全集,以及它们所有的数据属性。传统的数据架构关注的重点,局限在所有管理对象涉及的实体数据(内容),而“数据空间”关注和管理的对象,还要扩展到:一是以人工语境对“内容”进行解释性描述的元数据(变化);二是记录“内容”和“变化”的归档数据(历史);三是反映管理决策框架运行环境的日志数据(状态)等。这里记录内容、变化、历史、状态的数据集合,称之为“数据全集”;“变化”与传统的只供机器识别的技术元数据(传统数据属性),一并称之为新的“数据属性”。“数据管理”指的是要对进入管理决策框架的数据源进行完整性、原始性、不可抵赖性的实现管理;要对基础数据口径和后续加工规则、算法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可追溯的描述管理;要对数据空间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合理组织、物理分区、数据结构的定义,实现全面科学、统分结合、访问高效的控制管理;要对内容、变化、历史、状态等涉及的所有数据增值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的生命周期管理。该架构涉及的技术包括: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档案管理、“大数据”技术、数据仓库(特别是DW2.0)涉及的相关技术等等。

框架技术架构

该架构是构成信息系统物理环境的产品集合,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网络环境等基础技术环境。在进行配置管理时,管理决策框架除了要考虑灾备的异地支持环境,还要在物理上分为生产环境和训练环境。生产环境是训练环境的子集,其主要是将正式发布的“方案”经过加载、解析、执行,针对特定业务提供日常作业的支持服务,从而确保了生产环境的简化、高效、可靠、稳定;训练环境除了能模拟实际生产环境,还要提供业务(方案)加载、测试、训练、维护、发布等管理作业的支持服务,从而确保该框架对业务应用无关性、对业务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支持环境的长生命周期。该架构涉及的技术包括:虚拟技术、云计算、容灾管理、数据中心监控等等。

框架安全架构

在最大限度满足管理决策框架运行的基础上,构建网络、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安全体系,通过监控管理手段来确保系统稳定,削弱高度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受单点故障的影响程度,使系统能够将风险分散和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要考虑一体化的,整体安全架构的设计要求;要符合信息安全标准(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等)规定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要求;要实现信息安全和数据质量管理的技术环境,能够提供安全策略的具体管理机制。信息安全不仅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实现上,更要强调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持续完善,并且管理机制要能够体现在物理环境上,要能够通过物理环境管理、记录、分析各类信息安全事件,避免其再次发生。

框架标准体系

作为与业务无关的应用软件产品,管理决策框架需要一系列标准,以规范整个框架对外部的衔接、规范框架内各架构间的衔接,以及每个架构内部的,对处理对象的获取、加工、处理等描述的规范等等。它们涉及到相互衔接、处理对象描述、加工规则描述等等方面的标准化,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描述的标准化(元数据标准,即元模型);涉及到包括组织、制定、维护、发布、遵循等内容的标准管理机制;特别是要有一个支撑标准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环境,这个环境不仅要提供对每个标准生命周期的管理,还要提供整个框架对标准遵循和使用的一致性和易用性保障和服务。

框架运维体系

管理决策框架的运维体系分为2类:一类是物理环境运维。即传统的数据中心环境和设备的运行保障和安全保障;另一类是应用环境运维。它包括涉及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标准体系的运维管理。通过这些运维管理活动,实现业务需求的有效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管理功能(即整个框架本身)的可靠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了这2类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建立一套运维管理机制,包括运维组织、制度、职责等等;同样,也要有一个支撑运维管理活动的运维技术支持环境,它不仅要提供对运维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监控提供服务,还要提供对运维事项的发起、发现、定位、预警、处置、恢复等手段提供功能性支持,并且能够通过对运维事件多角度信息的捕获、积累、分析、挖掘,实现智能化的运维辅助和事件预测。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