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前瞻布局,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算力基础设施亮点明显
2023 年 1 月, 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成上线, 一期具备 100P(FP16) 半精度人工智能算力加 5P (FP64) 双精度高性能计算算力。 这填补了宁波超级算力基础设施的空白, 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提升城市综合能级等形成重要支撑。 超算中心算力使用效率正不断提升, 截至 2023 年 8月, 已有 32 家单位对接开通资源, 算力使用为 79P(AI) +3.6P(HPC), 算力使用率超 75%。
(二)网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宁波持续推动打造高能级、 感知化、 泛在化网络支撑体系。 截至 2023 年 6 月, 全市已累计建成 5G 基站 3.12 万个, 位居全省前列。 光纤网络实现千兆接入能力, 全市累计部署 10G-PON 端口超11.1 万个, 占 PON 端口总数超 32%。 物联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基本实现区域 NB-IoT 网络全覆盖,并构建了集“感、 传、 知、 用” 于一体的城市物联网感知平台。 卫星网络建设初见成效, 国家北斗导航定位服务浙江 ( 宁波 ) 数据中心通过终验, 建设 14 台 CORS 基站满足了宁波全域高精度定位需求。
(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宁波市城市大脑建设深化完善, 实现全市政务云、 应用、 组件、 数据资源统一调度、 统筹利用,完成 1452 个应用系统、 22020 类数据、 7010 个云资源的“一本账” 管理。 时空信息云平台提供统一的“ 空间基准”, 已涵盖了人造空间、 自然空间、未来空间 3 大类 78 小类 1037 个数据图层, 支撑全市实现了三维地形场景全覆盖。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共享总平台不断完善, 基本实现全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 全网共享、 全时可用、 全程可控”,城市管理能力、 服务效率大大提升。
二、新型要素融合,推进建立数据资源体系
(一)数据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
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数据要素的相关制度要求, 成立改革工作专班, 印发《宁波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 形成“112X”体系架构, 即完善“1” 个公共数据平台, 打造“1”个数据要素市场运营主体, 构建“2” 级数据要素流通体系, 培育“X” 个专业数据开发利用业态。
(二)数据共享开放水平全省领先
宁波市积极开展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和目录编制, 编制完成本地 22020 类数据, 实施“一数一源一标准” 目录编制, 目前已建成基层治理、 政务服务、 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等领域的 67 个特色专题库。 数据共享满足率达到百分之百, 率先在全省完成数据资源自动开通, 数据共享审核通过后到数据使用的时间从原来的 2-3 天压缩到秒级, 需求满足率达 100%。 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开放 2507 个数据集、 5.1 亿多条数据, 包括社会保障、 公共安全、绿色低碳、 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
(三)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推进
宁波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 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模式, 建立公共数据产品统一加工和管理环境,设立数据实验室, 为各数商企业的业务模型验证和数据测试提供安全的环境。 宁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中保科联基于健康保险交易平台数据, 开发普惠型保险产品, 参保人数近600 万人次, 交易突破 5.5 亿元。 宁波第二医院与联仁健康公司合作开展影像数据的人工智能辅助研发, 建设“区域智能影像平台”, 为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三、建设优质服务,深化数字社会惠民成效
(一)智慧教育发展创新
初步建成宁波教育数据中心, 汇集形成 19 个基础及业务专题库。 依托 IRS, 为平行部门共享数据接口 128 个, 获得数字化改革教育领域省级试点10 个。 建成“浙里办 - 甬有优学” 一站式服务场景,建设课后服务、 甬上云校、 教育资助等核心应用场景, 提供入园入学报名、 成绩查询、 学历证书办理等教育热门服务事项。 建成“浙里问学” 在线答疑系统, 提供知识题库检索自主答疑、 问题订单在线互动答疑和名师直播专题辅导答疑服务。
(二)数字康养持续完善
创新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打通居家优质医疗护理“最后一公里”, 该模式作为“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项目在全省推广应用, 并在广东、 广西等 13个省落地, 成为对外输出可复制、 可推广的“宁波样板”。 启动“甬易养” 智慧养老平台建设, 绘制全市养老机构点位和老人分布“两张图”, 开发养老护理培训、 居家上门服务等场景应用, 与线下服务进行双向联动, 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更透明、 更高效。
(三)推动新居民“一件事”改革
以电子居住证为重要载体, 以积分体系为核心,全覆盖“新居民”, 促进教育、 医疗、 住房、 贷款等公共服务梯度供给、 即时办理, 为“新宁波人”跨区工作、 落户、 子女就学提供便利, 实现流动更便捷、 居住更安定、 服务更优质、 保障更有力、 权益更平等, 为全省乃至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提供可复制、 推广的经验。
(四)数字生活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
发布《宁波市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 鼓励电子商务、 智能零售等新型消费发展, 挖掘新型数字消费典型企业经验, 加快培育智慧零售、 在线教育、 数字文旅、 体育消费、 供应链创新等新型消费应用场景。2022 年底, 宁波市被评为第二批浙江省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
四、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社会协同治理水平
(一)打造多级联通的社会智治格局
宁波以市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横轴”,以市、 县、 乡、 村、 网格为“纵轴”, 以“基层治理大脑” 为“中轴点”, 持续推动数据打通和业务联通, 打造全方位、 多层次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智治大脑” 界面可综合展示“全时空多维度采录感知网”, 可“一屏纵览” 战略目标管理、 分类趋势研判、 个体风险识别等应用运作情况。 同时, 宁波在各区(县、 市) 社会治理中心上线“智治云图”管理决策端, 可视化呈现事态发展趋势、 热区分布等关键信息, 为事件分析研判决策提供智能化辅助。
(二)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强化
2022 年开展“基层治理提升年” 专项行动, 大力推进镇乡(街道) 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乡镇(街道) “1+4+X” 机构改革, 党建统领的基层治理机制取得新突破,“一长三员” 管理队伍配齐配强, 不断提升乡镇(街道) 块统能力。 网格化治理深入建设, 宁波全面构建了由 4102 个城区网格、5404 个农村网格、402 个专属网格和 4 万余个二级网格组成的基层网格体系, 持续强化网格化管理提质增效。
(三)协同联动水平持续提升
整合县级矛调中心、 应急联动中心等社会治理资源, 协同联通 12345、 智慧城管等数字治理系统,打造运行监测、 矛盾调处、 协同流转、 应急指挥、督查考核、 分析研判等功能一体联动、 闭环管理的县级社会治理中心, 分级分类指挥体系不断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完善, 实现基层治理“一个中心” 统一指挥。
五、实施“引培并举”,打造数字人才“成长摇篮”
(一)持续打造数字人才高地
持续深入“甬江人才工程”, 加快引进数字经济等领域高端人才团队, 累计入选国家级引才工程276 人、 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 69 人、 省级引才工程 654 人、 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 163 人 ;“甬江人才工程” 累计支持人才和团队项目 2099 个。 开拓全球引才新路径, 建设全球科技人才云图, 搭建全球科技人才画像系统, 形成全球引才导航图, 向用人单位智能推送定制人才清单。
(二)数字人才培养协同推进
人社局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竞赛近 200 项, 带动上百万人投入技能比武, 成功打造“技能宁波” 竞赛高地。 校企合作共育数智人才, 宁波大学成立校级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以教育部 - 华为“智能基座”为依托, 和华为联合开发 16 门理论课程, 开设 2门鲲鹏 腾创新实践课, 深入探索国产根技术, 完成 35 个 腾众智计划开发任务, 承担 10 余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三)数字素养提升全面推进
全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连续举办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 集中展出教育、 科技、 工业、 农业等领域数字化建设的代表性案例, 全面激发广大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的数字创新赋能力 ; 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现场展示无人机播种喷药、 智慧数字灌溉等技术, 推广“浙农技” APP 使用, 提高农民数字化“新农具” 应用水平。
作者单位: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