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识机制
所谓“共识机制”,是通过特殊节点的投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交易的验证和确认;对一笔交易,如果利益不相干的若干个节点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就可以认为全网对此也能够达成共识。
区块链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系统,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怎么解决因为去中心化后,保证整个系统能有效运行,各个节点诚实记账,在没有所谓的中心的情况下,互相不信任的个体之间就交易的合法性达成共识的共识机制。
共识机制的目标
区块链作为一种按时间顺序存储数据的数据结构,可支持不同的共识机制。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组件。区块链共识机制的目标是使所有的诚实节点保存一致的区块链视图,同时满足两个性质:
1)一致性。所有诚实节点保存的区块链的前缀部分完全相同。
2)有效性。由某诚实节点发布的信息终将被其他所有诚实节点记录在自己的区块链中。
为什么需要共识机制?
在分布式系统中,各个不同的主机通过异步通信方式组成网络集群。为了保证每个主机达成一致的状态共识,就需要在主机之间进行状态复制。异步系统中,可能会出现各样的问题,例如主机出现故障无法通信,或者新能下降,而网络也可能发生拥堵延迟,类似的种种故障有可能会发生错误信息在系统内传播。因此需要在默认不可靠的异步网络中定义容错协议,以确保各主机达成安全可靠的状态共识。所以,利用区块链构造基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账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不同账本节点上的账本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这就需要借鉴已有的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状态共识的算法,确定网络中选择记账节点的机制,以及如何保障账本数据在全网中形成正确、一致的共识。
如何评价一个共识机制的优劣:
- 安全性:能否有效防止二次支付,私自挖矿
- 扩展性:当系统成员和待确认交易数量增加时,所带来的系统负载和网络通信量的变化,通常以网络吞吐量来衡量
- 性能效率:每秒可以处理的交易数量
- 资源消耗:达成共识过程中,所要消耗的CPU、内存等计算资源
区块链分类
在开始进行共识机制梳理前,首先需要对目前的区块链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目前市面上根据共识算法及应用场景把区块链分为三类: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
公有链,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分布式系统。公有链中的节点可以很自由的加入或者退出,不需要严格的验证和审核,比如比特币、以太坊、EOS等。共识机制在公有链中不仅需要考虑网络中存在故障节点,还需要考虑作恶节点,并确保最终一致性。
联盟链,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分布式系统。对于联盟链,每个新加入的节点都是需要验证和审核的,比如Fabric、BCOS等。联盟链一般应用于企业之间,对安全和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较高,所以共识机制在联盟链中不仅需要考虑网络中存在故障节点,还需要考虑作恶节点,同时除过确保最终一致性外,还需要确保强一致性。
私有链,是一个封闭的分布式系统。由于私有链是一个内部系统,所以不需要考虑新节点的加入和退出,也不需要考虑作恶节点。私有链的共识算法还是传统分布式系统里的共识算法,比如zookeeper的zab协议,就是类p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