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泽
编辑 雨菲
在改革开放47年的历史中,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崛起的过程中,王石的名字终将留下印记。
王石是万科创始人,一路将万科推上中国房地产业第一的位置,直至他辞任公司董事长,公司万科的行业地位仍坚如磐石。他还是企业家群体中率先探索现代企业治理的领军人物,“不行贿”的万科一度是行业的一股清流。另外,他登珠峰、跨南北极点、游学哈佛和剑桥等,开启更广阔人生舞台。
从人类以及宇宙观上来看,王石做最优的企业、爬最高的山峰,都在证明一件事:他活过、来过,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抡大锤的王石
王石1951年1月于广西柳州出生,是家里的长子。出身在革命家庭,又赶上建设新中国的新时代,王石的幼年基本处在四处搬家的过程中。他一岁左右全家搬到广州,之后是湖南衡阳、北京,最后到郑州。王石姐弟八人,他排行老三。
王石觉得,他性格里好动、爱自由基因可能和父母的血脉传承以及幼年四处迁徙的经历有关。
1968年,17岁的王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汽车兵,在新疆执行运输任务。他原以为自己会在部队干一辈子,可在新兵训练期间,他就确信自己不属于部队。最主要的是:他不喜欢开汽车,他想上大学。
入伍不到一年,王石就入团、入党、升任班长,他也一直在等待复员的机会。1973年,王石申请复员。对此,母亲表示反对并劝告王石留在部队。母亲一直都是说一不二,但这一次,王石没有顺母亲的意。
在部队的五年,王石靠大姐的课本自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离开部队后,王石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到政府机关开车,一个是到郑州铁路局水电段的锅炉大修车间当工人。如果在锅炉大修车间当工人,未来有上大学机会,王石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当工人。
锅炉大修车间的工作非常辛苦,从早到晚抡大锤,王石因为选择了这个工作只能无怨无悔地硬扛。他记忆深刻的经历还有卸钢板,七八个人抬一块1.2吨的钢板,抬下来,肩膀上就留下来一道道血印。
抡大锤透支了王石的所有体力,可他没有忘记上大学的愿望,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复习功课,常常复习到凌晨。
抡大锤抡了一年半后,王石争取到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学习。在校期间,主要以自学为主。1977年大学毕业后,王石被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程五段,做给排水技术员。1980年,王石通过招聘进入广东省外经委。
在大学毕业后到政府工作的那段经历,王石完全感知不到工作的乐趣,甚至感到痛苦。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氛围中敢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人,获得的不是掌声,而是直管领导的批评。在他完全不提任何建议或意见后,直管领导赞许他“成熟”。王石的内心备受打击,他向往的是平等、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并以此推动历史和社会的进步。
万科的来龙去脉
1983年5月7日,王石离开广州到深圳创业。王石说,这是他第一次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无论多难都要走下去。
1984年5月,王石创立万科,最初是以进口摄录像设备为主要业务,同时也引进电脑、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在此期间,王石和索尼、松下等公司有紧密互动,发现这些公司对产品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都极为严谨、认真,比如设立售后服务站点必须有相应的成熟技工储备,否则不允许设立。也因此,王石当时把索尼当成万科的第一个学习标杆,其他学习对象还有松下、丰田等。
在上世纪80年代,索尼随身听产品遍布世界、全球领先。王石的预期是,万科将来也应该成为这样的品牌。有鉴于索尼从小作坊到跨国公司,是由初代盛田昭夫等创始人实现,并在之后几代领导人领导下保持了向上的趋势,万科崛起为全球品牌也可能需要两代人、三代人乃至更长的时间。
1988年,万科成为日本专业摄录像设备在中国大陆最大的销售商,企业净资产达到1300多万元。同年,万科进入房地产业,受索尼售后服务策略的启发,万科成立了深圳第一家业主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服务业主的管理章程。之后,物业管理成为万科的一大竞争优势。
也是在1988年,万科完成股改。在此次股改中,总股本4100万股,万科职工股约500万股,职工股中的10%可以量化到个人名下,这部分股份实际属于王石。但王石放弃了这部分股份,其理由有三:“一是讨厌暴发户形象;二是家族没有掌管财富的DNA;三是‘不患寡,患不均’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社会也向来有种仇富心态,个人突然有了钱,会把自己摆在一个极其不利的地位。”
在名利之间,王石选择了名,并继续做一番事业。王石对自己在公司的定位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经理人。他在万科的收入只有工资和奖金。
到1992年,万科成为房地产业的老大并持续数十年。
不行贿“宣言”
王石认为,自己对万科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一套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理念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套制度打破了一些传统文化,比如亲属回避制度,和家族企业中存在的裙带、兄弟等管理模式完全相反。万科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员工手册,并在之后进入房地产业后于 1996年发布《万科职员职务行为准则》,《万科职员职务行为准则》对亲属回避制度做了细化规定。
另外,万科的在反贿赂方面也是率先建立了制度体系。1995年,上海万科工程部发生集体受贿案。受贿于法不容,与万科追求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相悖,对员工及其家庭最终会带来惨痛代价。因此,王石当时以个人名义给万科所投资的10个城市的反贪局写了封公开信,表明只要发现万科员工有问题,万科一定积极配合反贪局的工作。
也是在1995年的集体受贿案之后,王石在公司内部员工大会上表示:企业如果做一个项目砸了,赔几千万、一个亿不要紧,钱可以赚回来,但因为管理上的疏忽,致使员工走上犯罪道路,影响他的一生和家庭,这样的项目万科宁可不做。
之后,万科逐步建立了一套廉洁风险防控体系,比如职员潜在利益冲突申报平台、公司内部举报渠道、廉正认证考试、与合作方的阳光合作协议,以及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制度等。
以检查制度为例,一线老总离任,一定要审计。一直到王石从万科董事长位置上退下,万科的高层和一线老总没有发生过受贿案件。
2000年,万科设立了“投诉万科”论坛。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少有的大胆之举。现在的万科投诉平台名称为“万科服务监督平台”。
如果说王石是因为公司受贿案件刺激才做出反贿赂制度体系应对,那么在更深层次,王石对于现代企业家的思考让他在贿赂与反贿赂之间找到了答案。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书风靡一时,王石在读这本书时既看到了胡雪岩的精明干练,也看到了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实质是建立在与浙江巡抚王有龄、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官商勾结基础上的,或者说是行贿受贿的产物。
王石从广州奔赴深圳创业,是对之前工作中不被尊重的反抗,也是他相信自己才能、执意创立一个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企业环境的重大抉择。如果选择胡雪岩的发家方式,那么王石最大的抱负就会归零。
自然而然,王石选择不走胡雪岩的老路,经营企业的底线是:不行贿。
实际上,在1988年股改过程中,国内因为没有相关的制度条例,于是借鉴了香港的上市公司规范条例等,这些条例对违规行为有详尽的表述和约束,包括行贿。王石的态度是,公司根据制度规范制定了公司制度就要遵守,哪怕是因此失去竞争力。
“不行贿”让万科站在了道义的高地之上,但也不可避免地曲高和寡。
在发展房地产业务的最初那几年,万科在一些城市拿不到市中心的优质地段,王石也一度怀疑公司能否坚持下去。
为了应对不利局面,万科在项目设计、营销、施工、服务等产品力和服务力方面不遗余力地投入,在那个粗放经营、野蛮生长的房地产开发时代,万科迅速建立起优质产品和服务口碑。用王石的话说,因为在拿优质地段方面落后于人,促使万科在专业化方面走在了行业前面;因为在深圳不可能胜过对手,万科率先跨地域经营,进而成为全国性房地产开发商。
长期坚持下来,不行贿的万科成为公司的品牌力之一。在王石领导的30多年中,万科所进入的各地城市的高官因受贿出问题的,万科均没有受到牵连。
2017年6月,“《反贿赂管理体系》深圳标准”正式发布,发布会专门邀请王石出席。王石还在一系列国际性会议场合介绍万科的不行贿理念及制度安排等,也常常收获掌声。
与公开宣布不行贿类似,1992年末,在深圳国土局主办的一次房地产沙龙上,王石表示:“万科超过25%的利润不做。”而这一条是他之前带领万科代理录像机生意中得到的教训。
王石很喜欢《基业长青》中的一段话:“要成为高瞻远瞩、可以面对巨变数十年繁荣发展的持久公司,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核心理念,树立在任何情况下坚持不渝的坚定价值观。”
控制创始人冲动
作为万科创始人和特殊的职业经理人,王石在寻求为万科建立现代的可持续的企业制度的同时,他必须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和万科制度的关系。
王石认为,在建立完善的制度,培养出色的团队的情况下,即公司创始人离开,公司仍良好运转,那么这个企业家就是成功的企业家。
在上世纪90年代,万科高速发展,连续成为全国最大的住宅房地产公司。公司归母净利润从1991年的约2600万元增长到1998年的2.02亿元。
1998年,王石作为中国上市公司中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领导人,成为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改革开放20年所拍的纪录片《20年,20人》之一。王石认为,那一年是自己以及公司发展的一个高峰,他决定急流勇退、辞去总经理职务。
1999年,在宣布辞去总经理的会议上,王石总结了自己给万科的四点贡献:第一,选择了一个行业,房地产业;第二,建立了一个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第三,建立了一个团队;第四,创立了一个品牌,万科。
辞去总经理后,王石仅任万科董事长一职,负责重大决策、人事安排、承担责任三项工作。
2017年6月,王石辞去了万科董事长职务,郁亮接棒。
通过一年多的观察,王石认为当时的卸任和交接都是正确的。
王石认为,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万科文化是最重要的经验之一。这既包括万科一直奉行的“简单、责任、规范、透明”的商业伦理,也包括避免任何独裁倾向的个人权力制约机制。
在“万宝之争”中,王石所捍卫的正是万科文化。
王石在万科彻底卸任后还担任万科名誉董事长,因为影响力还在,他觉得自己需要更加警惕,以免对万科产生影响。
住宅产业化
在王石带领下的万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入了解了住宅产业化概念,希望借此谋求以技术、产品取胜的新愿景。
住宅产业化,简单地说就是房屋的墙壁、屋顶、楼梯、卫浴等全部在工厂生产,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
王石在1993年、1997年两次到日本调研房地产业的情况,了解到住宅产业化的具体情况。当时,住宅产业化技术路线包括轻钢结构、复合材料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日本中型以上的公司,高层建筑基本都是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
到2004年,王石推动万科推进住宅产业化,这在当时的国内属于“遥遥领先”。
之后,万科在东莞松花湖买了一大块地,建设住宅产业化的实验楼。2005年10月,一号实验楼动工,四个月后竣工,由此奠定了万科工业化的技术基础。
2007年9月,上海万科新里程项目的工业化住宅建成,部品化率30%,成为中国第一栋用工业化方法建成的商品住宅楼。同年,万科建研中心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为了督促各分公司推进住宅产业化,王石那时到地方分公司考察,只参观住宅产业化的工地,但进展速度仍不快。一直到2013年,王石切身感受到住宅产业在万科的推进已经成熟,不需要他硬推了。
2013年,万科在佛山、南京、深圳、沈阳等地的分公司都有工业化项目完成,其中最突出的佛山万科的五个项目,100%采用装配内墙,100%无抹灰,部品化率接近日本同行,建造误差也从厘米级降到毫米级。到2017年,万科新开工业化项目面积 33063 万平方米,占开工项目总面积的84.03%。
2013年,每百万平方米施工死亡率数据显示:万科2008年是1.11人,2012年是0.48人。同时,全国2012年的数据是2.52人。万科的数据大幅降低,住宅产业化可能是原因之一。
“捐款门”
在领导万科的过程中,王石最难以“释怀”的或者说刻骨铭心的是“捐款门”事件。
2008年5月12日,在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200万元之后,王石表示,“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并要求“普通员工限捐10元,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该言论迅速演变为巨大舆情,95%以上在表达对王石和万科的不满。
王石当时看到一个帖子:“虽然你登上了珠峰,但是你的道德高度还没有坟头高。”这让王石感到震撼。
“捐款门”事件给万科造成道德和经营压力,更让王石第一次感到自己和万科处于一种异常孤立无援的位置——没有人为他和万科说话。
在“捐款门”爆发之后,王石和万科做了几项工作。
2008年5月16日,地震之后的第四天,万科团队到达成都,赶赴都江堰、北川、绵竹等地调查灾情,发现绵竹市遵道镇灾情严重,但在紧急救援阶段未被列为重点地区,政府力量暂时顾及不到,就决定以遵道镇为万科的救灾重点。
5月18日,成都万科近30辆工程车开到遵道,开始铲平废墟、搭建帐篷,成为第一支进入遵道镇的专业救灾队伍。
5月19日,万科董事会以通信表决方式全票通过决议:决定召集临时股东大会,提请追加1亿元的特别授权额度,用于以遵道镇为重点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无偿援建工作。
至 2009年底,由第三方中集团编制的万科捐建项目独立审计报告显示:万科公司、万科公益基金会、万科员工及万科合作伙伴在四川共捐资 1.23亿元,捐建项目约5.4万平方米。
“捐款门”持续约半年,王石在最悲观的时候甚至做了肉体被消灭的准备。
永不止步
在2017年6月辞去万科董事长一职之后,66岁的王石开始重新创业。用他的话说,这是人生的第三阶段(33岁创立万科,66岁退出)。
万科曾有一个口号:万科人应该有比同行多工作十年的能力。毫无疑问,王石相信这个口号并身体力行。
从生命的角度而言,王石既遭遇过生命的不幸,也得到过命运的垂青。他在1995年5月被诊断出腰椎血管瘤,神经科专家说什么运动都不能进行,从现在起就要卧床,准备动手术;一旦血管瘤破裂,会引起下肢瘫痪。但后来会诊时,一位骨科专家认为,只要血管瘤不再增大,不一定非得动手术,也可以适当运动。
也正是那次遭遇的病痛,让王石开启了攀登雪山的契机。1999年春天,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王石第一次登山挑战位于青海格尔木的玉珠峰,海拔6178米。但登山过程中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痛不欲生。
也恰恰是在挑战生命极限过程中,王石发现,不妥协、不放弃、超越昨天的自己,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追求所在。在经过第一次登山挑战之后,王石陆续完成了“7+2”挑战(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
如果登山在寻找体能极限,游学则是王石寻找精神极限的过程。
王石曾说,在哈佛的学习十分艰难,孤军奋战,一个人的战争。
2011年,王石60岁,作为哈佛亚洲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到哈佛学习。他首先要过语言关,对于60岁的人来说这一关并不容易。有一次他做功课做到凌晨4点,然后强迫自己睡觉又无法入睡,他曾担心自己会熬出抑郁症来。
王石最早的游学计划是:哈佛一年,剑桥一年,希伯来大学半年,伊斯坦布尔半年。到了哈佛之后,王石发现了自己的浮躁,在哈佛实际念了两年半。之后在剑桥待了两年,并增加牛津大学的一年。
2015年初,王石被授予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院士称号。2010年、2012年,王石先后接受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聘请,讲授“企业伦理”课程。
在要求自己身体和精神都要时时进步的背后,和王石幼年物资(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的)匮乏有关,也与人类对世界感知的局限有关。
王石是出色的企业家,但也有后知后觉的时候。王石母亲在世时曾与他同住,他记得,在他夜半醒来的时候,母亲在走廊里看着他——一种既不想打扰他睡觉,又想多看一眼的样子,在那时,王石才真正理解“母爱无私”四个字。后来,母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病,渐渐的不认识家人了,除了王石。因为母亲信佛,王石后来也养成了每到一个地方,如果有寺院就去拜访。
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有一句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王石不仅在认识自己,还在改变更新自己,以求用最好的在自己与这个世界对话。
登山曾经让王石产生死亡恐惧,但他没有放弃登山,只要他认定了,最终的选择都是向上,向前。(文中图片来自央视《20年20人》节目、《激荡-1978-2008》节目、王石个人微博,参考文献:《我的改变 个人的现代化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