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分类、性能、测试方法
目录
1 常用硬度测量方法
硬度是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一个性能指标。它既可理解为是材料抵抗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或破坏的能力,也可表述为材料抵抗残余变形和反破坏的能力,是反应材料弹性、塑性、强度和韧性等力学性能的综合指标。常用的是静负荷压入法硬度试验,即洛氏硬度(HRA/HRB/HRC)、布氏硬度(HB)、维氏硬度(HV),其值表示材料表面抵抗坚硬物体压入的能力。而里氏硬度(HL)、肖氏硬度(HS)则属于回跳法硬度试验,其值代表金属弹性变形功的大小。
1.1 金属洛氏法:
洛氏硬度是工业生产中最常用的硬度测量的方法,因为操作简便、迅速,可以直接读出硬度值,不损伤工件表面,可测量的硬度范围较宽。但洛氏硬度也有一些缺点,如因压痕小,对材料有偏析及组织不均匀的情况,测量结果分离度大,再现性较差。
洛氏硬度(HR)也是用压痕的方式试验硬度。它是用测量凹陷深度来表示硬度值。洛氏硬度试验用的压头分硬质和软质两种。硬质压头为顶角为120º的金刚石圆锥体,使用于淬火钢等硬的材料。HRA以60kgf的负荷试验,硬度有效范围是>70,适用于硬质合金、表面淬火层及渗碳层;HRC以150kgf的负荷试验,硬度有效范围是20-67(相当于HB230-700),适用于淬火钢及调质钢。软质压头由直径1.588mm(1/16")的钢球制成,使用于退火钢、有色金属等,以HRB表示,硬度有效范围是25-100(相当于HB60-230)。这三种洛氏硬度在表盘上刻度的颜色有所规定,HRA和HRC为黑色刻度,HRB为红色刻度。
1.2 金属布氏法:
布氏硬度是用载荷为P的力把直接D的钢球压入金属表面,并保持一定的时间,测量金属表面上的压痕直径d,据此计算出的压痕面积AB,求出每单位面积所受力,用作金属的硬度值,叫布氏硬度,记作HB。
HB=P/AB=P/(πDh)=2P/(πD(D-SQD(D2-d2)))
单位:P-kgf,D,h-mm
对钢来说,一般选用的钢球D为10mm,载荷P为3000kgf,压入时间为10秒。试验所得直径d应在0.25D-0.6D的范围内。布氏硬度的使用上限是HB450,适用于测定退火、正火、调质钢、铸铁及有色金属的硬度。
1.3 金属维氏法:
维氏硬度也是利用压痕面积上单位应力作为硬度值计量。维氏硬度所使用的压头是锥面夹角为136º的金刚石四方锥体。试验时,在载荷P的作用下,在试样试验面上压出一个正方形压痕。测量压痕两对角线的平均长度d,借以计算压痕面积AV,以P/AV的数值表示试样的硬度,以HV表示。
HV=P/AV=1.8544P/d2
载荷P的大小可根据试样的不同选择,一般为5-100kgf。
1.4 测试方法的选用
一般硬度测量方法对应的处理范围:
1. HRA:(洛氏A)用于量测热处理硬质钢材、氮化物、渗碳冶炼物、轴承钢、工具钢及其它软硬材质的硬度测试。
2. HK:(Knoop 努氏)用于量测较软材质的钢及非铁材料之硬度。
3. HRC:(Rockwell C洛氏)用于量测热处理钢材、氮化物、渗碳冶炼物、轴承钢、工具钢等。
4. HRB:(Rockwell B洛氏)用于量测较软材质的钢及非铁材料之硬度。
5. HR30T:(Rockwell 30T洛氏) 用于量测较软材质的钢及非铁材料之硬度。
6. HB5:(Brinell 布氏5)用于量测铝、软质铝合金、铸铁、铜、黄铜等。
7. HB30:(Brinell 布氏30)用于热处理钢、退火深冷处理钢材、冲拉材料钢、深冲钢带料等。
8. HV:(Vickers维氏)适用于量测各类材料。
9. R:(Tensile module拉伸模数 N/mm2)用于热处理钢、退火深冷处理钢材、冲拉材料钢、深冲钢带料等。
10. HR15N:(Rockwell 洛氏HR15N)用于量测热处理硬质钢材、氮化物、渗碳冶炼物、轴承钢、工具钢等。
1.5 硬度换算表
布氏硬度的优点是测量结果准确,缺点是压痕大,不适合成品检验;洛氏硬度测量迅速简便,压痕小,可在成品零件上检测,也可测定较薄的工件或表面有较薄硬化层的硬度。但由于压痕比较小,易受材料微区不均匀的影响,因而数据的重复性比较差;维氏硬度所用的载荷小,压痕深度浅,测量精确度高于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适用于测量较薄的材料或表面硬化层,金属镀层的硬度。工程上常用洛氏硬度、布氏硬度、维氏硬度换算如下:
常见黑色金属硬度对照表(强度近似换算) | ||||||||||||||||||||||||||||||||||
---|---|---|---|---|---|---|---|---|---|---|---|---|---|---|---|---|---|---|---|---|---|---|---|---|---|---|---|---|---|---|---|---|---|---|
硬度分类 | 抗拉强度 | 硬度分类 | 抗拉强度 | 硬度分类 | 抗拉强度 | 硬度分类 | 抗拉强度 | 硬度分类 | 抗拉强度 | 硬度分类 | 抗拉强度 | 硬度分类 | 抗拉强度 | |||||||||||||||||||||
洛氏 | 维氏 | 布氏 | 洛氏 | 维氏 | 布氏 | 洛氏 | 维氏 | 布氏 | 洛氏 | 维氏 | 布氏 | 洛氏 | 维氏 | 布氏 | 洛氏 | 维氏 | 布氏 | 洛氏 | 维氏 | 布氏 | ||||||||||||||
HRC | HRA | HV | HB | N/mm2 | HRC | HRA | HV | HB | N/mm2 | HRC | HRA | HV | HB | N/mm2 | HRC | HRA | HV | HB | N/mm2 | HRC | HRA | HV | HB | N/mm2 | HRC | HRA | HV | HB | N/mm2 | HRC | HRA | HV | HB | N/mm2 |
17 | 211 | 211 | 710 | 25 | 255 | 251 | 835 | 33 | 312 | 306 | 1020 | 41 | 71.1 | 388 | 380 | 1280 | 49 | 75.3 | 493 | 474 | 1660 | 57 | 79.5 | 642 | 2250 | 65 | 83.9 | 856 | ||||||
17.5 | 214 | 214 | 715 | 25.5 | 258 | 254 | 850 | 33.5 | 316 | 310 | 1035 | 41.5 | 71.3 | 393 | 385 | 1300 | 49.5 | 75.5 | 501 | 481 | 1690 | 57.5 | 79.8 | 653 | 2295 | 65.5 | 84.1 | 872 | ||||||
18 | 216 | 216 | 725 | 26 | 261 | 257 | 860 | 34 | 320 | 314 | 1050 | 42 | 71.6 | 399 | 391 | 1320 | 50 | 75.8 | 509 | 488 | 1720 | 58 | 80.1 | 664 | 2345 | 66 | 84.4 | 889 | ||||||
18.5 | 218 | 218 | 730 | 26.5 | 264 | 260 | 870 | 34.5 | 324 | 318 | 1065 | 42.5 | 71.8 | 405 | 396 | 1340 | 50.5 | 76.1 | 517 | 494 | 1750 | 58.5 | 80.3 | 676 | 2395 | 66.5 | 84.7 | 906 | ||||||
19 | 221 | 220 | 735 | 27 | 268 | 263 | 880 | 35 | 329 | 323 | 1080 | 43 | 72.1 | 411 | 401 | 1360 | 51 | 76.3 | 525 | 501 | 1780 | 59 | 80.6 | 688 | 2450 | 67 | 85 | 923 | ||||||
19.5 | 223 | 222 | 745 | 27.5 | 271 | 266 | 890 | 35.5 | 333 | 327 | 1095 | 43.5 | 72.4 | 417 | 407 | 1385 | 51.5 | 76.6 | 534 | 1815 | 59.5 | 80.9 | 700 | 2500 | 67.5 | 85.2 | 941 | |||||||
20 | 226 | 225 | 750 | 28 | 274 | 269 | 900 | 36 | 338 | 332 | 1110 | 44 | 72.6 | 423 | 413 | 1405 | 52 | 76.9 | 543 | 1850 | 60 | 81.2 | 713 | 2555 | 68 | 85.5 | 959 | |||||||
20.5 | 229 | 227 | 760 | 28.5 | 278 | 273 | 910 | 36.5 | 342 | 336 | 1125 | 44.5 | 72.9 | 429 | 418 | 1430 | 52.5 | 77.1 | 551 | 1885 | 60.5 | 81.4 | 726 | 68.5 | 85.8 | 978 | ||||||||
21 | 231 | 229 | 765 | 29 | 281 | 276 | 920 | 37 | 347 | 341 | 1140 | 45 | 73.2 | 436 | 424 | 1450 | 53 | 77.4 | 561 | 1920 | 61 | 81.7 | 739 | 69 | 86.1 | 997 | ||||||||
21.5 | 234 | 232 | 775 | 29.5 | 285 | 280 | 935 | 37.5 | 352 | 345 | 1160 | 45.5 | 73.4 | 443 | 430 | 1475 | 53.5 | 77.7 | 570 | 1955 | 61.5 | 82 | 752 | 69.5 | 86.3 | 1017 | ||||||||
22 | 237 | 234 | 785 | 30 | 289 | 283 | 950 | 38 | 357 | 350 | 1175 | 46 | 73.7 | 449 | 436 | 1500 | 54 | 77.9 | 579 | 1995 | 62 | 82.2 | 766 | 70 | 86.6 | 1037 | ||||||||
22.5 | 240 | 237 | 790 | 30.5 | 292 | 287 | 960 | 38.5 | 362 | 355 | 1190 | 46.5 | 73.9 | 456 | 442 | 1525 | 54.5 | 78.2 | 589 | 2035 | 62.5 | 82.5 | 780 | |||||||||||
23 | 243 | 240 | 800 | 31 | 296 | 291 | 970 | 39 | 70 | 367 | 360 | 1210 | 47 | 74.2 | 463 | 449 | 1550 | 55 | 78.5 | 599 | 2075 | 63 | 82.8 | 795 | ||||||||||
23.5 | 246 | 242 | 810 | 31.5 | 300 | 294 | 980 | 39.5 | 70.3 | 372 | 365 | 1225 | 47.5 | 74.5 | 470 | 455 | 1575 | 55.5 | 78.7 | 609 | 2115 | 63.5 | 83.1 | 810 | ||||||||||
24 | 249 | 245 | 820 | 32 | 304 | 298 | 995 | 40 | 70.5 | 377 | 370 | 1245 | 48 | 74.7 | 478 | 461 | 1605 | 56 | 79 | 620 | 2160 | 64 | 83.3 | 825 | ||||||||||
24.5 | 252 | 248 | 830 | 32.5 | 308 | 302 | 1010 | 40.5 | 70.8 | 382 | 375 | 1260 | 48.5 | 75 | 485 | 468 | 1630 | 56.5 | 79.3 | 631 | 2205 | 64.5 | 83.6 | 840 |
2 钢的基础知识
钢是一种合金,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的统称。钢的化学成分可以有很大变化,只含碳元素的钢称为碳素钢(碳钢)或普通钢;在实际生产中,钢往往根据用途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合金元素,比如:锰、镍、钒等等。
2.1 合金的相结构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成为合金。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叫做组元。组员通常时纯元素,也可以是稳定的化合物。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且结构相同的均匀部分称为相。合金在固态下可以形成均匀的单相合金,也可以是由几种不同的相组成的多相合金。虽然在各种合金中的组成相时多种多样的,但他们可以归纳为固溶体和化合物这两种基本类型。这两种合金又可按成分和结构特点进一步分为若干具体类型,如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歇固溶体;化合物可分金属化合物和非金属化合物,金属化合物又包括:正常价化合物、电子化合物、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和超结构等。
2.1.1固溶体
固溶体是指溶质原子融入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的结晶相。固溶体的晶格类型与其中某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相同,而其他组元的晶格结构将消失。
2.2 铁-碳合金相图
在铁碳合金中,铁与碳可形成Fe3C、Fe2C、FeC等一系列化合物,而稳定的化合物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因此,一般所说的铁碳合金相图,实际上是指铁-渗碳体(Fe-Fe3C)相图,如图2.1所示。

3 钢的分类
我国钢材的编号是按碳的质量分数、合金元素的种类和数量以及质量级别来编号的。按化学成分分一般分为:碳素钢(低碳钢Wc≤0.3%,中碳钢Wc=0.3%-0.6%,高碳钢Wc>0.6%)和合金钢;按质量分可分为普通钢(Ws≤0.045%,Wp≤0.005%)、优质钢(Ws,Wp≤0.035%)、高级优质钢(Ws,Wp≤0.025%);按用途分为:结构钢、工具钢、特殊钢。
3.1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是极为复杂的,当钢中又多种合金元素时更是如此。下面是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几个最基本作用。
3.1.1强化铁素体
大多数合金元素都能溶于铁素体,产生固溶强化作用,使其强度、硬度升高,塑性和韧性下降。如图3.1和图3.2所示为合金元素对于铁素体硬度和韧性的影响,其中Mn和Si可以显著提高铁素体硬度尤其是合金元素含量高时,但是当WMn>1.5%、WSi>0.6%时,韧性急剧下降。只有Cr和Ni比较特殊,在核实的质量分数范围内,不技能提高铁素体的硬度,而且还能提高其韧性。

3.1.2 形成合金碳化物
合金元素按其与钢中碳的亲和力大小可分为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和碳化物形成元素两大类 。常见的额非碳化合物形成元素有:Ni、Co、Cu、Si、Al、N、B等;常见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按照余碳亲和力由弱到强的排列依次是:Fe、Mn、Cr、Mo、W、V、Nb、Zr、Ti等。钢中形成的合金碳化物主要有以下两类:
(1)合金渗碳体 合金元素知换Fe3C中的铁原子,形成合金渗碳体,如(FeMn)3C、(FeCr)3C等。合金渗碳体与Fe3C的晶体结构相同,但比Fe3C略稳定,硬度也略高,是一般低合金钢中碳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
(2)特殊碳化物 中强或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形成的化合物,其晶格类型与合金渗碳体完全不同。它主要有两种类型:1)具有更简单晶格的间隙相碳化物,如WC、VC、TiC、Mo2C等。2)具有复杂晶格的碳化物,如Cr23C6、Fe3W3C、Cr7C3等。特殊碳化物特别是间隙相碳化物,比合金渗碳体具有更高的熔点、硬度与耐磨性,也更稳定,不易分解。
3.1.3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
钢在加热时,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除Mn外)都能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但影响成都不同。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容易形成特殊碳化物,也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溶入奥氏体中,可以对奥氏体晶粒长大起到机械阻碍作用。
3.1.4提高钢的淬透性
合金元素(除Co外)溶入奥氏体后,都能降低原子的扩散速度,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位置向右移动,临界冷却速度减小,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能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的合金元素有Mo、Mn、Cr、Ni等,微量的B即能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多种元素同时加入要比各元素单独加入有效,所以淬透性好的钢多采用“多元少量”的合金化原则。
3.1.5提高回火稳定性
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软化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回火是靠固态下的原子扩散完成的。由于合金元素溶入马氏体、使原子扩散速度减慢,因而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不易分解、碳化物也不易析出聚集长大,因而提高了钢的回火稳定性。
钢的回火稳定性可以使钢在较高温度下仍能保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钢在高温(>550℃)下仍保持高的硬度(≥60HRC)的能力叫做热硬性。这种性能对切削工具钢有重要意义。
3.2 结构钢
3.2.1 碳素结构钢
这类碳钢中碳的质量分数一般在0.06%~0.38%范围内,港中有害杂质相对较多,但价格便宜,多用于要求不高的机械零件和一般的工程构件。通常轧制成钢板或各种型材供应。表3.1为碳素结构钢的牌号、主要成分、力学性能及用途。
3.2.2 优质碳素结构钢
这类钢有害杂质比较少,强度、塑性、韧性均比普通碳素结构钢好。主要用于制造比较重要的机械零件。表3.2为常用优质碳素结构钢的牌号、主要成分、力学性能及用途。
3.2.3 普通低合金结构钢
特点是低碳(Wc<0.20%)、低合金(一般合金元素总量Wme<3%)、以Mn为主加元素。Mn、Si的主要作用是强化铁素体;V、Ti、Nb等主要是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塑性和韧性;少量Cu和P可以提高钢的耐蚀性;加入少量的稀土元素主要是起脱硫、除气作用,进一步改善钢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