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黏包问题

1.socket黏包问题原理

黏包:指数据与数据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导致不能正确的读取数据。

应用数据想要发送数据就必须将数据交给操作系统,而操作系统需要同时为所有的应用程序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就意味着不可能马上将应用数据发送,就需要为程序提供一个缓冲区,用于临时存放数据。

当发送数据很快,有两条数据都在缓冲区时,操作系统可能将两个数据发给接收方,数据之间没有分界线,接收方会误认为是一条数据。

2.UDP协议

UDP在收发数据时是基于数据包的,即一个包一个包的发送,包与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到达对方缓冲区后也是独立数据包。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

①发送数据的长度每个操作系统会有不同的限制,数据超过限制则无法发送;

②接收方接收数据时,如果应用程序提供的缓存容量小于数据包的长度,则会造成数据的丢失,而缓冲区大小不可能无限大。

这意味着UDP不会出现黏包问题,但会丢失数据,不可靠。

3.TCP协议

TCP增加了一套校验规则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会将超过TCP包最大长度的数据拆分为多个TCP包,并在传输数据时为每一个TCP数据包指定一个顺序号,接收方在收到TCP数据包后按照顺序将数据包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数据全都是二进制数据,且每次收到的二进制数据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基于这种工作机制,TCP在三种情况下发生黏包问题:

①当单个数据包较小时,接收方可能一次性读取了多个包的数据;

②当整体数据较大时,接收方可能一次性仅读取了一个包的一部分内容;

③另外TCP协议为提高效率,增加了一种优化机制,会将数据小且发送间隔短的数据合并发送,该机制也会导致发送方将两个数据包粘在一起发送。

也就是说,TCP传输数据是可靠的,但是会黏包。

4.发送方出现的黏包

服务器端:

from socket import *
server_socke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_socket.bind(('',8080))
server_socket.listen(5)

new_socket,client_addr = server_socket.accept()

data1 = new_socket.recv(1024)
data2 = new_socket.recv(1024)
print("收到的第一条数据:",data1)
print("收到的第二条数据:",data2)

new_socket.close()
server_socket.close()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client_socke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_socket.connect(('10.175.193.126',8080))
client_socket.send('hello'.encode('utf-8'))
client_socket.send('word'.encode('utf-8'))
client_socket.close()

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

由于客户端两条数据发送间隔太短且数据包太小,被服务器端误认为是一条数据。

5. 接收方出现的黏包

服务器端:

from socket import *
import time

server_socke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server_socket.bind(('',8080))
server_socket.listen(5)

new_socket,client_addr = server_socket.accept()
print("连接成功!",client_addr)

data1 = new_socket.recv(3) #每次只接收三个字节,接收不完整
time.sleep(6)
print("收到的第一条数据:",data1)

data2 = new_socket.recv(10)
#接收第一次未接收的数据,若有空间,会继续接收新数据
print("收到的第二条数据:",data2)

new_socket.close()
server_socket.close()

客户端:

from socket import *
#通过time模块使客户端发送多个数据包时,时间间隔变长
import time

client_socket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client_socket.connect(('10.175.193.126',8080))
client_socket.send('hello'.encode('utf-8'))
time.sleep(5) #让当前线程休眠5秒
client_socket.send('word'.encode('utf-8'))

client_socket.close()

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

6.黏包的成因

①服务器端出现黏包:接收方不知道消息之间的界限,不知道一个消息要提取多少字节的数据造成的;

②客户端出现黏包:TCP在发送数据少且间隔时间短的数据包时,会将几条合并一起发送。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长得丑就要多读书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