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er.xml
<Server>元素:
是整个配置文件的根元素,对应Tomcat服务器。
port:用来指定监听关闭Tomcat服务器请求的端口。
shutdown:指定向port表示的端口发送关闭Tomcat服务器的命令。
<Service>元素:
监听来自客户端的http请求,一个Server节点可以有多个Service节点。
name:service的名字。
<Connector>元素:
连接器,负责接收客户的请求,以及向客户端回送响应的消息。Tomcat默认监听的是8080端口,商业网站对外发布,若想用户不输入端口,使用http协议的默认端口,这里就必须将其改成80。一个Service节点可以有多个Connector节点。一个端口只能对应一个进程,但是一个进程可以对应多个端口。
port:指定监听客户端请求的端口。
protocol:指定传输协议。
connectionTimeout:指定链接超时时间,毫秒。
redirectPort:指定Service正在处理http请求时收到SSL请求后重定向的端口。
<Engine>元素:
处理监听到的来自客户端的http请求,一个Service节点仅有一个Engine节点,它负责接收和处理此Service所有的连接器收到的请求,向连接发回响应,并最终显示在客户端。<Engine>至少有一个<Host>元素,必须至少有一个<Host>属性的名字与defaultHost指定的名字相匹配。
name:指定Engine的名字。
defaultHost:指定主机缺省时,默认的主机,必须是某个Host结点的name值。
jvmRoute:在负载匀衡中使用的标识符,必须唯一
<Host>元素:
表示一个虚拟主机,为特定的虚拟主机处理所有请求。一个Engine节点可以有多个Host节点,即多个虚拟主机。
name:指定虚拟主机的名字。该名字可以随便定义,但是必须能被DNS解析到,要对应到指定的ip地址。
appBase:指定存放web应用程序的根目录,如webapps,我们的站点根目录都应该放在此目录下。站点实际是一个有着特定结
构的文件夹,该文件夹的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必须有一个WEB—INF子文件夹,该子文件夹又必须有一个web.xml文件。
unpackWARs:若为true,war格式的web应用程序运行的时候会先解压。web应用程序的根目录下,可以放程序的war文件,
也可以放程序的根目录。
autoDeploy:指示Tomcat运行时,如有新的WEB程序加入appBase指定的目录下,是否为自动布署,默认值为true。
<Context>元素:
配置虚拟目录和默认站点,一个Engin节点可以有多个Context节点,即多个虚拟目录。我们在访问http://locaohost:8080的时
候实际访问的是http://locaohost:8080/ROOT/index.jsp。使用http协议,根据localhost定位到主机,根据端口8080定位到主
机上的Tomcat服务器Service进程,此时因为用户没有指定站点和资源,则访问conf下的server.xml配置的默认站点和资源。在
server.xml中找不到该配置,是因为ROOT是通过硬编码写好的,但是可以通过配置文件修改成其他的站点。
className:实现了org.apache.catalina.Context接口的类,标准实现类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Context类
cookies:是否将Cookie应用于Session,默认值为true
crossContext:是否允许跨域访问,为true时,在程序内调用ServletContext.getContext()方法将返回一个虚拟主机上其它web程序的请求调度器。默认值为false,调 径用getContext()返回为null
docBase:绝对路径或相对于Host的appBase 属性的相对路径
privileged:为true,允许Web应用程序使用容器的Servlet
path:指定上下文路径。一个虚拟主机中,上下文路径必须唯一
reloadable:为true,Tomcat运行时,如果WEB-INF/classes和WEB-INF/lib目录中有改变,Tomcat会自动重新加载该WEB应用程序。虽方便,但开销也大,默认值为false,我们在调用可以打开,发布后再关闭。
cacheMaxSize:静态资源缓存最大值,以KB为单位,默认值为10240KB
cachingAllowed:是否允许静态资源缓存,默认为true
caseSensitive:默认为true,资源文件名大小写敏感,如果为false大小写不敏感
unpackWAR:默认为true
workDir:为WEB应用程序内部的Servlet指定临时读写的目录路径名。如没有设置,则Tomcat会在%CATALINA_HOME%/work目录下提供一个合适的目录
Tomcat性能优化方案
内存优化
优化内存,主要是在bin/catalina.bat/sh 配置文件中进行。linux上,在catalina.sh中添加:
JAVA_OPTS="-server -Xms1G -Xmx2G -Xss256K -Djava.awt.headless=true -Dfile.encoding=utf-8 -XX:MaxPermSize=256m -XX:PermSize=128M -XX:MaxPermSize=256M"
其中:
• -server:启用jdk的server版本。
• -Xms:虚拟机初始化时的最小堆内存。
• -Xmx:虚拟机可使用的最大堆内存。 #-Xms与-Xmx设成一样的值,避免JVM因为频繁的GC导致性能大起大落
• -XX:PermSize:设置非堆内存初始值,默认是物理内存的1/64。
• -XX:MaxNewSize:新生代占整个堆内存的最大值。
• -XX:MaxPermSize:Perm(俗称方法区)占整个堆内存的最大值,也称内存最大永久保留区域。
连接数优化
优化线程数:(主要是在conf/server.xml配置文件中进行修改。)
找到Connectorport="8080" protocol="HTTP/1.1",增加maxThreads和acceptCount属性(使acceptCount大于等于maxThreads),如下:
<Connectorport="8080" protocol="HTTP/1.1"connectionTimeout="20000" redirectPort="8443"acceptCount="500" maxThreads="400" />
其中:
• maxThreads:tomcat可用于请求处理的最大线程数,默认是200
• minSpareThreads:tomcat初始线程数,即最小空闲线程数
• maxSpareThreads:tomcat最大空闲线程数,超过的会被关闭
• acceptCount:当所有可以使用的处理请求的线程数都被使用时,可以放到处理队列中的请求数,超过这个数的请求将不予处理.默认100
使用线程池:
在server.xml中增加executor节点,然后配置connector的executor属性,如下:
<Executorname="tomcatThreadPool" namePrefix="req-exec-"maxThreads="1000" minSpareThreads="50"maxIdleTime="60000"/>
<Connectorport="8080" protocol="HTTP/1.1"executor="tomcatThreadPool"/>
其中:
• namePrefix:线程池中线程的命名前缀
• maxThreads: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
• minSpareThreads:线程池的最小空闲线程数
• maxIdleTime:超过最小空闲线程数时,多的线程会等待这个时间长度,然后关闭
• threadPriority:线程优先级
注:当tomcat并发用户量大的时候,单个jvm进程确实可能打开过多的文件句柄,这时会报java.net.SocketException:Too many open files错误。可使用下面步骤检查:
• ps -ef |grep tomcat 查看tomcat的进程ID,记录ID号,假设进程ID为10001
• lsof -p 10001|wc -l 查看当前进程id为10001的 文件操作数
• 使用命令:ulimit -a 查看每个用户允许打开的最大文件数
运行模式
TomcatConnector的三种不同的运行模式性能相差很大,这三种模式的不同之处如下:
BIO:
一个线程处理一个请求。缺点:并发量高时,线程数较多,浪费资源。Tomcat7或以下,在Linux系统中默认使用这种方式。
NIO:
利用Java的异步IO处理,可以通过少量的线程处理大量的请求。Tomcat8在Linux系统中默认使用这种方式。
APR:
即Apache Portable Runtime,从操作系统层面解决io阻塞问题。Tomcat7或Tomcat8在Win7或以上的系统中启动默认使用这种方式。Linux如果安装了apr和native,Tomcat直接启动就支持apr。
参考:https://blog.csdn.net/zilong0536/article/details/51591193
https://www.cnblogs.com/SH-xuliang/p/5889615.html
https://blog.csdn.net/wuliu_forever/article/details/5260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