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形分析原理
1、数字地形分析–DEM
2、DEM的建立
3、数字地形分析–基本因子分析
4、地形特征分析
5、流域分析(水文分析)
6、可视性分析
7、DEM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与应用进展
基于ArcGIS的数字地形分析操作
地形 | 提取方法 |
---|---|
反地形 | max-dem&Abs(dem-2000) |
正负地形 | dem-mean |
正地形 | zhengfu>0 |
负地形 | zhengfu<0 |
因子 | 提取方法 |
---|---|
坡度 | 表面分析>坡度 |
坡向 | 表面分析>坡向 |
剖面曲率 | 表面分析>曲率 |
平面曲率 | 表面分析>曲率 |
坡度变率 | 坡度>坡度 |
坡向变率 | 坡向>坡度【((SOA1+SOA2)-Abs(SOA1-SOA2))/ 2】 |
地形起伏度 | max-min |
地表切割深度 | mean-min |
地表粗糙度 | 1/cos(slope*3.14159/180) |
高程变异系数 | std/mean |
地形特征 | 提取方法 |
---|---|
山顶点 | max-dem==0 |
山脊线 | zhengfu>0&SOA>70 / flowacc0_neibor_rec*zhengdixing(重分类) |
山谷线 | zhengfu<0&SOA>70 / flowaccfan0_neibor_rec*fudixing(重分类) |
鞍部点 | (flowac0*flowaccfan0)*zhengdixing(重分类) |
径流节点 | slope(streamnet_raster)>0(栅格转矢量中点) |
沟沿线 | (dem - dem_smooth)>0(栅格转矢量、面转线) |
DEM的建立
1 栅格表面的创建
(1)由点创建栅格表面(插值)
-
插值工具:
-
点要素图层
-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
- 点要素插值结果栅格表面
(2)地形转栅格插值
2 TIN的创建
可以用点、线和多边形要素作为创建TIN的数据源
- 由矢量数据创建TIN
- 由栅格数据创建TIN
- 由TIN创建栅格
原始dem
3 等高线的创建
间距:200
间距:1000
4 Terrain(地形数据集)的建立
terrain数据集是一种多分辨率的基于TIN的表面数据结构,它是基于作为要素存储在地理数据库中的测量值构建而成的。
- (1)创建Terrain
- (2)添加Terrain金字塔等级
- (3)向Terrain添加要素类
- (4)构建Terrain
基本因子分析
- 基本因子分类
一阶坡面因子:坡度、坡向
二阶坡面因子: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平面曲率、剖面曲率
复合坡面因子:坡长、地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坡形因子、高程变异系数、地表切割深度
1 坡度(栅格表面与TIN表面的坡度不同)
该点的切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表示地表面在该点的倾斜程度
【工具】: Spatial Analyst>表面分析>坡度
原始dem:(以下因子分析均基于此dem)
- z:高程变换系数
如果 z 单位是英尺而 x,y 单位是米,则应使用 z 因子 0.3048 将 z 单位从英尺转换为米(1 英尺 = 0.3048 米)。
2 坡向(栅格表面与TIN表面的坡向不同)
地表面上一点的切平面的法线矢量在水平面的投影与过该点的正北方向的夹角,表示该点高程值该变量的最大变化方向
【工具】:Spatial Analyst>表面分析>坡向
3 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
剖面曲率:对地面坡度的沿最大坡降方向地面高程变化率的度量
平面曲率:过地形表面上某点得水平面沿水平方向切地形表面所得的曲线在该点的曲率值,即该点所在的地面等高线的弯曲程度
【工具】:Spatial Analyst>表面分析>曲率
剖面曲率结果图
平面曲率结果图
3 坡度变率(SOS)
Slope of Slope of DEM,即地面坡度的变化
反映地面有没有一个陡坎,有变化的地方才出现大值
反映的是在剖面上的棱棱角角–>SOS大的地方挖战壕,便于火力控制
在相当程度上和剖面曲率是一致的
【工具】:Spatial Analyst>表面分析>坡度
【方法】:求两次坡度
坡度变率结果
4 坡向变率(SOA)
Slope of Aspect of DEM,即地面坡向的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