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上):模型与语言--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抽象与演变

数据库系统的标准结构

  • 即三级模式两层映像

三级模式(三级视图)

  • External Schema(外模式、子模式、用户模式):某一用户能够看到与处理的数据的结构描述
  • Conceptual Schema(概念模式、全局模式、逻辑模式):从全局角度理解/管理的数据的结构描述,含相应的关联约束。
  • Internal Schema(内模式、物理模式、存储模式):存储在介质上的数据的结构描述,含存储路径、存储方式、索引方式等。

两层映像

  • E-C Mapping(External Schema-Conceptual Schema Mapping):将外模式映射为概念模式,从而支持实现数据概念视图向外部视图的转换,便于用户观察和使用。
  • C-I Mapping(Conceptual Schema-Internal Schema Mapping):将概念模式映射为内模式,从而支持实现数据概念视图向内部视图的转换,便于计算机进行存储和处理。

三级模式两层映射
从左到右,分别为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三者之间为两层映射。

优点:

  • 逻辑数据独立性:当概念模式变化时,可以不改变外部模式(只需改变E-C Mapping),从而无需改变应用程序。
  • 物理数据独立性:当内部模式变化时,可以不改变概念模式(只需改变C-I Mapping),从而不改变外部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模型

  • 定义:规定模式统一描述方式的模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和约束。
  • 数据模型、模式、数据之间的关系:
    数据模型是对模式本身结构的抽象
    模式是对数据本身结构形式的抽象
  • 例如:关系模型:所有模式都可为抽象表(Table)的形式[数据结构],而每一个具体的模式都是拥有不同列名的具体的表。对这种表形式的数据有哪些[操作]和[约束]。
  • 三大经典数据模型:关系模型(表的形式组织数据);层次模型(树的形式组织数据);网状模型(图的形式组织数据)

数据库系统的演变与发展

简要发展史

第一阶段:数据库技术探索阶段(59-65/67)

  • 研制成功格式文件系统
  • 正式提出“ Data Base” ,并开始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数据库技术确立阶段(65/68-75)

  • 三大数据库:层次、网状及关系数据库相继提出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 商用数据库出现并应用,但多为网状及层次型系统
  • 数据库研究形成理论基础:关系数据库理论

第三阶段:数据库技术成熟阶段(76-80s 前期)

  • 提出了标准化数据库系统结构模型
  • 关系DB 系统迅速发展:如SQL, QBE, System R ,Ingres等等
  • 关系理论日臻完善,包括规范化理论,关系语言,RDB的设计与实现,新型关系模型等;
  • 数据库应用已十分普及,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众多DB的技术分支,DB 走向全面成熟,人称70 年代为“ 数据库的年代”

第四阶段:数据库技术深化发展阶段(85 年以来)

  • 数据库方法逐步理论化、数据库设计理论不断完善
  • 新型数据模型、专用数据模型, 专用型、新型数据库系统,不断涌现
  • 数据库技术+ 其他计算机技术结合—>面向各行各业的专用数据库

重要发展

  • 由文件管理系统到数据库
  • 由层次模型数据库、网状数据库到关系数据库
  • 由关系数据库到对象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
  • 由多种多样的数据库到多数据库开放式互连
  • 由普通数据库到与各种先进技术结合所形成的新型数据库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