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是从整个应用程序架构的角度来分的三层(如果程序需要,还可以分多层)。
三层是为了解决整个应用程序中各个业务操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码封装的问题,为了使程序员更加专注的处理某阶段的业务逻辑。
比如将数据库操作代码封装到一层中,提供一些方法根据参数直接返回用户需要的相应数据,这样在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的时候,就不用关心数据的存储问题了。
三层架构将整个项目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
三层架构的目的着重点是“高内聚,低耦合”,即解耦。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web层)、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操作界面———搭好的积木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搭积木的方式。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取出或者放回这些积木的动作。
知识拓展: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名之间、程序段之间)联系的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
流程:根据表现层,设计业务逻辑层——>搭建数据访问层
表现层{
业务逻辑层{
数据访问层{
数据库
}
}
}
从最内层开始设计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