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注释一眼看去以为AQS是使用的CLH队列,单向链表实现的同步队列。
再看代码实现,每个Node实例节点却是维护了前后节点的指针,也就是双向链表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按理说CLH这种单向的链表结构应该够用了(入队、出队、锁获取与释放),那为什么还需要多此一举?
重新仔细阅读注释:
结合注释我们发现,prev和next指针主要是中断和唤醒后续阻塞线程时需要用到,这也就是为什么用双向链表的原因,也就是本文的答案。
作用之一,用于中断
用于在AQS#acquireInterruptibly(int arg)
获取锁的过程中处理中断信号。
我们知道,相比于线程获取synchronized锁的过程中不能被中断,基于AQS实现的ReentrantLock是在获取锁的过程中是可被中断的。
下面看一个API,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尝试获取共享锁(可中断):
可以看到,在获取锁成功后
,退出for自旋。并且每次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状态为SIGNAL
时,随之都伴随着一次中断信号的检测。保证在获取锁之前检测中断信号到能抛出中断一次。
当中断异常发生后,将放弃获取锁,转而在finally中通过cancelAcquire从等待队列中删除当前线程封装的Node节点。
parkAndCheckInterrupt()负责检测阻塞获取锁过程中的中断信号。
cancelAcquire(Node node)负责将被中断的线程节点从AQS同步队列中移除。
综上,中断操作需要在 AQS 同步队列中删除线程 Node,这也就转化为在链表中删除节点的问题。如果想从CLH 单向链表中间删除一个 Node,因为只维护了前一个节点的指针,想要知道后一个节点的指针的话,不通过从tail开始使用快慢指针遍历是无法办到的。因此直接维护prev、next指针,以降低删除操作的复杂性。
作用之二,用于唤醒
我们知道,CLH是单向的,维护前一个节点指针,后继线程轮询前一个节点的状态,从而判断是否可以获取锁。
而当多线程竞争时,CLH的轮询是非常耗费性能的,无论是对CPU还是总线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AQS对CLH进行了改进,后继获取锁的线程在经过有限次的轮询后,依旧获取不到锁将陷入阻塞。优点:减少轮询无效操作;缺点:后继线程Node在阻塞后无法感知前一个线程Node的状态,锁被释放时将无法主动醒来。
于是AQS使用了双指针,在CLH的prev基础上增加了next。AQS维护了next指针,以便活跃线程释放锁后主动唤醒后续阻塞线程去竞争锁。
我们直接上代码,对以上论述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