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Boot 中调用外部接口的 3 种方式

💧 简介

  SpringBoot不仅继承了Spring框架原有的优秀特性,而且还通过简化配置来进一步简化了Spring应用的整个搭建和开发过程。在Spring-Boot项目开发中,存在着本模块的代码需要访问外面模块接口,或外部url链接的需求。
  调用外部接口是指在应用程序中与其他系统、服务或服务端点进行通信,以获取数据或执行某些操作。这种通信可以通过 HTTP、HTTPS、SOAP、gRPC 等协议来实现。

调用外部接口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创建请求:根据接口文档或约定,构造请求的 URL、请求方法(如 GET、POST、PUT、DELETE 等)、请求头、请求参数等信息。

  2. 发送请求:使用合适的客户端工具(如 RestTemplate、WebClient、Feign 等)发送请求。这些工具提供了便捷的 API 来发送请求并将响应结果返回给你。

  3. 处理响应:根据接口的响应格式(如 JSON、XML 等),解析响应内容并提取需要的数据。你可以使用解析库(如 Jackson、Gson、JAXB 等)来处理响应内容。

  4. 错误处理:在调用外部接口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错误情况,如网络连接失败、接口返回错误码等。你需要适当处理这些错误情况,例如进行重试、回退、记录日志等操作。

在调用外部接口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接口安全性:如果接口需要身份验证或授权,你需要提供相应的凭据(如 API 密钥、令牌)或配置安全设置,以确保请求能够被正确处理。

  2. 异步调用和并发性:如果你的应用程序需要高并发或异步处理,你可以考虑使用基于消息队列、异步任务或多线程等技术,在后台进行接口调用,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伸缩性。

  3. 监控和日志记录:对于重要的接口调用,建议设置适当的监控和日志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故障排查。

总之,调用外部接口是实现应用程序与其他系统集成的重要方式,它能够使你的应用程序获取到外部数据,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并与其他系统进行交互。选择合适的调用方式和合理处理错误情况,能够保证接口调用的可靠性和性能。

💧 方案一:采用原生的httpClient请求

/**
 1. 跨域请求工具类
 */
public class HttpClientUtils {

    public static String doGet(String url, Map<String, String> param) {

        // 创建Httpclient对象
        CloseableHttpClient httpclient = HttpClients.createDefault();

        String resultString = "";
        CloseableHttpResponse response = null;
        try {
            // 创建uri
            URIBuilder builder = new URIBuilder(url);
            if (param != null) {
                for (String key : param.keySet()) {
                    builder.addParameter(key, param.get(key));
                }
            }
            URI uri = builder.build();

            // 创建http GET请求
            HttpGet httpGet = new HttpGet(uri);

            // 执行请求
            response = httpclient.execute(httpGet);
            // 判断返回状态是否为200
            if (response.getStatusLine().getStatusCode() == 200) {
                resultString = EntityUtils.toString(response.getEntity(), "UTF-8");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if (response != null) {
                    response.close();
                }
                httpclient.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resultString;
    }

    public static String doGet(String url) {
        return doGet(url, null);
    }

    public static String doPost(String url, Map<String, String> param) {
        // 创建Httpclient对象
        CloseableHttpClient httpClient = HttpClients.createDefault();
        CloseableHttpResponse response = null;
        String resultString = "";
        try {
            // 创建Http Post请求
            HttpPost httpPost = new HttpPost(url);
            // 创建参数列表
            if (param != null) {
                List<NameValuePair> paramList = new ArrayList<>();
                for (String key : param.keySet()) {
                    paramList.add(new BasicNameValuePair(key, param.get(key)));
                }
                // 模拟表单
                UrlEncodedFormEntity entity = new UrlEncodedFormEntity(paramList);
                httpPost.setEntity(entity);
            }
            // 执行http请求
            response = httpClient.execute(httpPost);
            resultString = EntityUtils.toString(response.getEntity(), "utf-8");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response.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resultString;
    }

    public static String doPost(String url) {
        return doPost(url, null);
    }

    public static String doPostJson(String url, String json) {
        // 创建Httpclient对象
        CloseableHttpClient httpClient = HttpClients.createDefault();
        CloseableHttpResponse response = null;
        String resultString = "";
        try {
            // 创建Http Post请求
            HttpPost httpPost = new HttpPost(url);
            // 创建请求内容
            StringEntity entity = new StringEntity(json, ContentType.APPLICATION_JSON);
            httpPost.setEntity(entity);
            // 执行http请求
            response = httpClient.execute(httpPost);
            resultString = EntityUtils.toString(response.getEntity(), "utf-8");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response.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resultString;
    }
}

💧 方案二:采用原生的RestTemplate方法

  RestTemplate 是 Spring 框架提供的用于访问 RESTful 服务的客户端工具类。它封装了常见的 HTTP 请求操作,提供了简单易用的 API,这里主要介绍Get和Post方法的使用。

🌀 Get请求

  在 RestTemplate 中,getForEntity 方法有多个重载形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GET 请求。提供了getForObject 、getForEntity两种方式。

🔥 getForEntity

以下是 getForEntity 方法的三种形式:


 1. getForEntity(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2. getForEntity(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3. getForEntity(URI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以下是对每个方法的说明和示例:

  1. getForEntity(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该方法提供了三个参数,其中url为请求的地址,responseType为请求响应body的包装类型,urlVariables为url中的参数绑定

    • 此方法发送带有路径参数的 GET 请求,并以可变参数的形式传递路径参数。
    • 路径参数将按顺序替换 URL 中的占位符 {}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ResponseEntity<User> response =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http://example.com/api/users/{id}", User.class, 1);
    User user = response.getBody();
    
  2. getForEntity(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 此方法发送带有路径参数的 GET 请求,并以键值对的形式传递路径参数。
    • 路径参数通过键值对映射进行替换。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Map<String, Integer> uriVariables = new HashMap<>();
    uriVariables.put("id", 1);
    ResponseEntity<User> response =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http://example.com/api/users/{id}", User.class, uriVariables);
    User user = response.getBody();
    
  3. getForEntity(URI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 此方法发送 GET 请求,并通过 URI 对象来指定请求的完整 URL。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URI url = new URI("http://example.com/api/users/1");
    ResponseEntity<User> response =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url, User.class);
    User user = response.getBody();
    

或者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new RestTemplate();
UriComponents uriComponents=UriComponentsBuilder.fromUriString("http://example.com/api/users/{id}")
    .build()
    .expand(1)
    .encode();
URI uri=uriComponents.toUri();
ResponseEntity<User> response =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uri, User.class);
User user = response.getBody();

🔥 getForObject

以下是 getForEntity 方法的三种形式:


 1. getForObject(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2. getForObject(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3. getForObject(URI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这段代码是 RestTemplate 类中的 getForObject 方法的重写实现。它用于发送 GET 请求,并返回一个指定类型的对象,而不是完整的响应实体。

以下是对每个方法的说明和示例:

  1. getForObject(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 此方法发送带有路径参数的 GET 请求,并以可变参数的形式传递路径参数。
    • 路径参数将按顺序替换 URL 中的占位符 {}
    • 最后,返回响应体中转换为指定类型的对象。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User user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http://example.com/api/users/{id}", User.class, 1);
    
  2. getForObject(String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 此方法发送带有路径参数的 GET 请求,并以键值对的形式传递路径参数。
    • 路径参数通过键值对映射进行替换。
    • 最后,返回响应体中转换为指定类型的对象。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Map<String, Integer> uriVariables = new HashMap<>();
    uriVariables.put("id", 1);
    User user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http://example.com/api/users/{id}", User.class, uriVariables);
    
  3. getForObject(URI url, Class<T> responseType)

    • 此方法发送 GET 请求,并通过 URI 对象来指定请求的完整 URL。
    • 最后,返回响应体中转换为指定类型的对象。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URI url = new URI("http://example.com/api/users/1");
    User user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 User.class);
    

🔥 getForEntity和getForObject的联系

getForObjectgetForEntityRestTemplate 类中用于发送 GET 请求并获取响应的两个方法。它们在功能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相同点:

  • 都用于发送 GET 请求,并接收服务器返回的响应。
  • 都支持传递 URL、路径参数和查询参数来构建完整的请求 URL。
  • 都可以指定响应的期望类型,并进行自动的类型转换。

区别:

  • getForObject 方法返回的是服务器响应体中的内容,并将其转换为指定类型的对象。这意味着你直接获取到了响应体的内容。
  • getForEntity 方法返回的是一个 ResponseEntity 对象,包含了完整的响应信息,包括响应头、响应状态码和响应体。可以通过 ResponseEntity 对象来获取更多的响应信息。

选择使用哪个方法取决于你对响应的需求:

  • 如果你只需要获得响应体的内容,并将其转换为指定类型的对象,可以使用 getForObject 方法。这样可以简化代码,仅关注响应体的内容。
  • 如果你还需要获取更多的响应信息,例如响应头或状态码,或者需要对响应进行更细粒度的处理,那么可以使用 getForEntity 方法。它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可以访问完整的响应信息。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 使用 getForObject 方法
User user1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http://example.com/api/users/1", User.class);

// 使用 getForEntity 方法
ResponseEntity<User> responseEntity = restTemplate.getForEntity("http://example.com/api/users/1", User.class);
User user2 = responseEntity.getBody();
HttpStatus statusCode = responseEntity.getStatusCode();
HttpHeaders headers = responseEntity.getHeaders();

总之,getForObjectgetForEntity 都是用于发送 GET 请求并获取响应的方法,选择使用哪个方法取决于你对响应的需求。

🌀 Post请求

Post请求提供有postForEntitypostForObjectpostForLocation三种方式,其中每种方式都有三种方法,下面介绍postForEntity的使用方法。

🔥 postForEntity

以下是 postForEntity 方法的三种形式:


 1. postForEntity(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2. postForEntity(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Class<T> responseType,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3. postForEntity(URI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这段代码是 RestTemplate 类中的 postForEntity 方法的重写实现。它用于发送 POST 请求,并返回一个包含完整响应信息的 ResponseEntity 对象,而不仅仅是响应体内容。

下面是对每个重写方法的详细说明和示例:

  1. postForEntity(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 此方法发送带有路径参数的 POST 请求,并以可变参数的形式传递路径参数。
    • request 参数用于发送 POST 请求时的请求体内容。
    • 最后,返回一个包含完整响应信息的 ResponseEntity 对象,其中包括响应头、响应状态码和响应体。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User user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ResponseEntity<User> responseEntity = restTemplate.postForEntity("http://example.com/api/users", userRequest, User.class, 1);
    User user = responseEntity.getBody();
    HttpStatus statusCode = responseEntity.getStatusCode();
    HttpHeaders headers = responseEntity.getHeaders();
    
  2. postForEntity(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 此方法发送带有路径参数的 POST 请求,并以键值对的形式传递路径参数。
    • request 参数用于发送 POST 请求时的请求体内容。
    • 最后,返回一个包含完整响应信息的 ResponseEntity 对象。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User user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Map<String, Integer> uriVariables = new HashMap<>();
    uriVariables.put("id", 1);
    ResponseEntity<User> responseEntity = restTemplate.postForEntity("http://example.com/api/users/{id}", userRequest, User.class, uriVariables);
    User user = responseEntity.getBody();
    HttpStatus statusCode = responseEntity.getStatusCode();
    HttpHeaders headers = responseEntity.getHeaders();
    
  3. postForEntity(URI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 此方法发送 POST 请求,并通过 URI 对象来指定请求的完整 URL。
    • request 参数用于发送 POST 请求时的请求体内容。
    • 最后,返回一个包含完整响应信息的 ResponseEntity 对象。

    示例: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new RestTemplate();
    User user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URI url = new URI("http://example.com/api/users");
    ResponseEntity<User> responseEntity = restTemplate.postForEntity(url, userRequest, User.class);
    User user = responseEntity.getBody();
    HttpStatus statusCode = responseEntity.getStatusCode();
    HttpHeaders headers = responseEntity.getHeaders();
    

requesturiVariables 是用于构造 POST 请求的两个不同的参数,它们在不同的作用域中起作用。

  1. request 参数:

    • request 参数表示发送 POST 请求时的请求体内容。
    • 它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对象,根据实际的请求需求来决定具体的类型。通常情况下,request 参数会作为请求体的内容进行发送。
    • 如果你的 POST 请求不需要请求体,可以将 request 参数设置为 null
  2. uriVariables 参数:

    • uriVariables 参数表示可选的路径参数,用于替换 URL 中的占位符。
    • 它是一个可变参数,可以传递多个参数值。参数值的顺序必须与 URL 中占位符的顺序一致。
    • 在发送 POST 请求时,将路径参数与 URL 进行替换,以获得最终的请求 URL。

综上所述,requesturiVariables 是两个用于构建 POST
请求不同参数,分别代表请求体的内容和路径参数。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来使用它们。如果需要发送请求体,将内容放在 request
参数中;如果需要替换 URL 中的占位符,将参数值传递给 uriVariables 参数。

🔥 postForObject

以下是 postForObject 方法的三种形式:


 1. postForObject(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Object... uriVariables);
 2. postForObject(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Map<String, ?> uriVariables);
 3. postForObject(URI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这是 RestTemplate 类中关于 POST 请求的三个 postForObject 方法的实现。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个方法及其示例用法:

  1. postForObject(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Object... uriVariables)

    • 通过传递 URL 字符串、请求体对象、响应类型和路径参数数组,发送一个 POST 请求,并将响应体转换为指定的类型对象。
    • 如果不需要发送请求体,可以将 request 参数设置为 null
    • 此方法使用占位符来替换 URL 中的路径参数。

    示例:

    String url = "http://example.com/api/users/{id}";
    User 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Class<User> responseType = User.class;
    Object[] uriVariables = { 1 };
    User user = restTemplate.postForObject(url, request, responseType, uriVariables);
    
  2. postForObject(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 通过传递 URL 字符串、请求体对象、响应类型和路径参数映射,发送一个 POST 请求,并将响应体转换为指定的类型对象。
    • 如果不需要发送请求体,可以将 request 参数设置为 null
    • 此方法使用键-值对来替换 URL 中的路径参数。

    示例:

    String url = "http://example.com/api/users/{id}";
    User 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Class<User> responseType = User.class;
    Map<String, Object> uriVariables = new HashMap<>();
    uriVariables.put("id", 1);
    User user = restTemplate.postForObject(url, request, responseType, uriVariables);
    
  3. postForObject(URI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Class<T> responseType)

    • 通过传递完整的 URI 对象、请求体对象和响应类型,发送一个 POST 请求,并将响应体转换为指定的类型对象。
    • 如果不需要发送请求体,可以将 request 参数设置为 null
    • 此方法不支持替换 URL 中的路径参数。

    示例:

    URI url = new URI("http://example.com/api/users");
    User 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Class<User> responseType = User.class;
    User user = restTemplate.postForObject(url, request, responseType);
    

🔥 postForLocation

以下是 postForLocation 方法的三种形式:


 1. postForLocation(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Object... uriVariables);
 2. postForLocation(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3. postForLocation(URI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这是 RestTemplate 类中关于 POST 请求并获取 Location 头部信息的三个 postForLocation 方法的实现。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个方法及其示例用法:

  1. postForLocation(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Object... uriVariables)

    • 通过传递 URL 字符串、请求体对象和路径参数数组,发送一个 POST 请求,并返回响应头部中的 Location 信息,作为一个 URI 对象返回。
    • 如果不需要发送请求体,可以将 request 参数设置为 null
    • 此方法使用占位符来替换 URL 中的路径参数。

    示例:

    String url = "http://example.com/api/users";
    User 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Object[] uriVariables = { 1 };
    URI location = restTemplate.postForLocation(url, request, uriVariables);
    
  2. postForLocation(String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Map<String, ?> uriVariables)

    • 通过传递 URL 字符串、请求体对象和路径参数映射,发送一个 POST 请求,并返回响应头部中的 Location 信息,作为一个 URI 对象返回。
    • 如果不需要发送请求体,可以将 request 参数设置为 null
    • 此方法使用键-值对来替换 URL 中的路径参数。

    示例:

    String url = "http://example.com/api/users";
    User 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Map<String, Object> uriVariables = new HashMap<>();
    uriVariables.put("id", 1);
    URI location = restTemplate.postForLocation(url, request, uriVariables);
    
  3. postForLocation(URI url, @Nullable Object request)

    • 通过传递完整的 URI 对象和请求体对象,发送一个 POST 请求,并返回响应头部中的 Location 信息,作为一个 URI 对象返回。
    • 如果不需要发送请求体,可以将 request 参数设置为 null
    • 此方法不支持替换 URL 中的路径参数。

    示例:

    URI url = new URI("http://example.com/api/users");
    User request = new User("John", "Doe");
    URI location = restTemplate.postForLocation(url, request);
    

🔥 postForEntity、postForObject和postForLocation的联系

postForEntitypostForObjectpostForLocation 都是 RestTemplate 类中用于发送 POST 请求的方法,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

联系:

  1. 参数:这三个方法都接受相同的参数:请求的 URL、请求体对象以及可选的路径参数或路径参数映射。
  2. HTTP 请求方法:这三个方法都使用 POST 方法发送请求。

区别:

  1. 返回值类型:

    • postForEntity 返回一个 ResponseEntity 对象,包含完整的响应信息,如响应状态码、头部信息和响应体。
    • postForObject 返回一个指定的响应体类型的对象,仅包含响应体内容。
    • postForLocation 仅返回响应头部中的 Location 信息作为一个 URI 对象。
  2. 使用场景:

    • postForEntitypostForObject 适用于需要处理完整响应信息的情况,可以获取响应状态码、头部信息和响应体,并根据需要进行处理。
    • postForLocation 适用于只关注响应头部中的 Location 信息的情况,常用于资源的创建和重定向场景。

总结:
这三个方法都用于发送 POST 请求,根据需要返回不同的信息。如果需要完整的响应信息,包括响应状态码、头部信息和响应体,可以使用 postForEntity;如果只需要响应体内容,可以使用 postForObject;如果仅关注响应头部中的 Location 信息,可以使用 postForLocation

💧 方案三:使用Feign进行消费

Feign 是一个声明式的、基于接口的 HTTP 客户端,它简化了使用 Spring Cloud 进行远程服务调用的过程。通过 Feign,可以以声明式的方式定义和调用远程服务接口,而无需手动编写实现代码。

在使用 Feign 进行消费时,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 创建 Feign 客户端接口:定义一个接口,使用 @FeignClient 注解指定服务名称和服务地址。该接口中定义了需要调用的远程服务接口的方法及其相关信息,例如 HTTP 方法、URL 路径、请求参数和请求体等。

  2. 启用 Feign 客户端:在 Spring Boot 应用程序的启动类或配置类上添加 @EnableFeignClients 注解,以启用 Feign 客户端功能。

  3. 使用 Feign 客户端接口:通过注入 Feign 客户端接口对象,即可使用该接口中定义的方法进行远程服务调用。Feign 会根据接口定义自动实现具体的调用逻辑,并处理请求和响应。

Feign 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根据 Feign 客户端接口的定义,在运行时动态生成具体的代理类。
  2. 当调用 Feign 客户端接口的方法时,代理类会负责根据方法的元数据(如 HTTP 方法、URL 路径、请求参数等)组装出一个完整的 HTTP 请求。
  3. 发送构建好的 HTTP 请求到目标服务端,进行远程调用。
  4. 目标服务端响应请求后,将响应结果返回给 Feign 客户端。
  5. Feign 客户端根据定义的返回类型,将响应结果转换为相应的对象或数据,并返回给调用方。

Feign 还具备以下特性:

  1. 内置负载均衡:Feign 集成了 Ribbon 负载均衡器,可以在多个服务提供方之间自动进行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性能。
  2. 自动服务发现:Feign 可以与服务注册中心(如 Eureka)集成,自动从服务注册中心获取服务地址,避免硬编码服务地址。
  3. 可插拔的编解码器:Feign 支持多种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式,如 JSON、XML 等,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编解码器。
  4. 客户端日志记录:Feign 具备日志记录功能,可以方便地打印出请求和响应的详细信息,便于排查问题和监控性能。

总而言之,Feign 提供了一种简单且优雅的方式来定义和调用远程服务接口,它屏蔽了底层的 HTTP 请求细节,使得远程服务调用更加便捷和灵活。同时,通过与 Spring Cloud 的集成,Feign 还可以享受到负载均衡、服务发现等分布式系统支持。

🔥 具体实现

使用 Feign 进行消费时,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1. 添加 Feign 依赖:在项目的构建文件中添加 Feign 相关的依赖,例如 Maven 的 pom.xml 文件: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openfeign</artifactId>
    </dependency>
    
  2. 启用 Feign 客户端:在 Spring Boot 应用程序的启动类或配置类上添加 @EnableFeignClients 注解,以启用 Feign 客户端功能。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FeignClients
    @ComponentScan(basePackages = {"com.definesys.mpaas", "com.xdap.*" ,"com.xdap.*"})
    public class Mobilecard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MobilecardApplication.class, args);
        }
     
    }
    
  3. 创建 Feign 客户端接口:创建一个接口,使用 @FeignClient 注解指定服务名称和服务地址。定义需要调用的 HTTP 方法、URL 路径、请求参数和请求体等信息。例如:

    //此处name需要设置不为空,url需要在.properties中设置,也可直接写url
    @FeignClient(name = "example-service",url = "${outSide.url}")
    public interface ExampleClient {
        @GetMapping("/api/users/{id}")
        User getUser(@PathVariable("id") Long id);
    
        @PostMapping("/api/users")
        User createUser(@RequestBody User user);
    }
    
  4. 调用 Feign 客户端接口:通过注入 Feign 客户端接口对象,即可使用其定义的方法进行远程服务调用。例如: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ExampleController {
        private final ExampleClient exampleClient;
    
        public ExampleController(ExampleClient exampleClient) {
            this.exampleClient = exampleClient;
        }
    
        @GetMapping("/users/{id}")
        public User getUser(@PathVariable Long id) {
            return exampleClient.getUser(id);
        }
    
        @PostMapping("/users")
        public User createUser(@RequestBody User user) {
            return exampleClient.createUser(user);
        }
    }
    
  5. 配置 Feign 客户端: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来配置 Feign 客户端的行为,例如设置连接超时时间、请求重试等。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application.yml 文件中添加相关配置。

以上是使用 Feign 进行消费的基本步骤。Feign 可以根据接口定义自动生成符合服务提供方 API 规范的客户端实现,并且内部集成了负载均衡和服务发现等功能,简化了远程服务调用的过程。

🔥 添加Header解决方法

在使用 Feign 进行远程服务调用时,可以通过添加 Header 来传递额外的请求信息。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方式来添加 Header。

  1. 使用 @RequestHeader 注解:在 Feign 客户端接口的方法参数上使用 @RequestHeader 注解,指定要添加的 Header 的名称和值。例如:

    @GetMapping("/api/users/{id}")
    User getUser(@PathVariable("id") Long id, @RequestHeader("Authorization") String token);
    

    在调用该方法时,将会在请求头中添加一个名为 “Authorization” 的 Header,其值为传入的 token 参数的值。

  2. 使用 Interceptor 拦截器:可以自定义一个 Interceptor 实现 RequestInterceptor 接口,在 apply() 方法中添加需要的 Header。例如:

    public class CustomHeaderInterceptor implements Request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pply(RequestTemplate template) {
            template.header("Authorization", "Bearer your_token");
        }
    }
    

    然后,在 Feign 客户端接口上使用 @FeignClient 注解的 configuration 属性指定使用的拦截器类。例如:

    @FeignClient(name = "example-service", url = "http://example.com", configuration = CustomHeaderInterceptor.class)
    public interface ExampleClient {
        // ...
    }
    

    这样,在每次使用该 Feign 客户端接口进行远程调用时,都会在请求头中自动添加上述定义的 Header。
    以上是两种常见的添加 Header 的方法。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景,可以选择适合的方式来添加自定义的 Header 信息。

💧 Spring Boot 调用外部接口的三种方式的联系

Spring Boot 调用外部接口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式:RestTemplate、Feign 和 WebClient。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

  1. RestTemplate:

    • RestTemplate 是 Spring Framework 提供的传统的 HTTP 客户端工具,在 Spring Boot 中也得到了支持。
    • 通过 RestTemplate,可以发送 HTTP 请求并接收响应,支持同步调用。
    • RestTemplate 具有广泛的功能,可以处理各种请求和响应内容,支持自定义编解码、拦截器等功能。
    • RestTemplate 使用起来相对简单,直接调用其方法即可,适用于简单的接口调用场景。
  2. Feign:

    • Feign 是基于接口的声明式的 HTTP 客户端,是 Spring Cloud 提供的组件之一。
    • Feign 在 Spring Boot 中通过 @FeignClient 注解定义和使用。
    • 通过 Feign,可以以声明式的方式定义远程服务接口,并且 Feign 会自动代理实现具体的调用逻辑,无需手动编写实现代码。
    • Feign 集成了 Ribbon 负载均衡器和 Eureka 服务注册中心,可以自动进行负载均衡和服务发现。
    • Feign 更加高级抽象和灵活,适用于需要更多功能和集成分布式系统环境的场景。
  3. WebClient:

    • WebClient 是 Spring WebFlux 提供的非阻塞的 HTTP 客户端。
    • WebClient 基于 Reactor 响应式编程模型,能够在异步非阻塞的情况下处理大量并发请求。
    • WebClient 支持使用函数式编程风格来定义请求和处理响应,可以使用 Mono 和 Flux 处理异步结果。
    • WebClient 适用于高性能、高并发的场景,并且在 Spring Boot 2.x 中是推荐的方式。

这三种方式在实际使用中有一些联系和区别:

  • RestTemplate 是传统的 HTTP 客户端,使用较为简单,适用于简单的接口调用场景。
  • Feign 是基于接口的声明式客户端,集成了负载均衡和服务发现等功能,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下的服务调用。
  • WebClient 是非阻塞的 HTTP 客户端,支持异步、响应式编程模型,适用于高并发、高性能的场景。

选择使用哪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来决定。在 Spring Boot 中,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灵活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外部接口调用。

  • 38
    点赞
  • 8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 回答1: C知道回答:开启 Spring Boot 特性的方式有以下几: 1. 使用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注解 2. 使用 @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 3. 使用 @Configuration 和 @Import 注解手动导入配置类 4. 使用 XML 配置文件手动配置 Spring Boot 特性 ### 回答2: 开启 Spring Boot 特性有以下几方式: 1. 使用@EnableAutoConfiguration注解:通过在主配置类上添加@EnableAutoConfiguration注解,可以自动开启Spring Boot的自动配置特性。该注解会根据项目的依赖关系自动配置相应的组件和配置项,简化项目配置工作。 2. 使用@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SpringBootApplication是Spring Boot项目的入口注解,它包含了@EnableAutoConfiguration和@Configuration注解。使用@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可以一次性开启Spring Boot的自动配置、组件扫描和配置类的扫描等特性。 3. 使用starter依赖:Spring Boot提供了一系列的starter依赖,每个starter都定义了一组常用的依赖项。通过在项目引入相应的starter依赖,可以方便地开启特定的功能特性。比如,使用spring-boot-starter-web依赖可以开启Web开发相关的特性。 4. 自定义配置类:在Spring Boot,我们可以通过编写自定义的配置类来开启一些特定的功能。通过在配置类上使用@Configuration注解,我们可以定义一些@Bean的方法来配置特定的组件或特性。通过将这个配置类注册为Bean,在应用启动时自动生成相应的组件。 综上所述,使用@EnableAutoConfiguration注解、@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starter依赖和自定义配置类等方式都可以帮助开启Spring Boot的特性。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快速搭建和配置Spring Boot应用。 ### 回答3: 开启 Spring Boot 特性有以下几方式: 1. 使用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注解:Spring Boot 基于约定优于配置的原则,自动配置了很多常用的特性。通过在主配置类上加上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注解,可以启用自动配置特性。该注解会根据项目使用的依赖自动配置相关的 Bean,简化了配置过程。 2. 配置文件属性:Spring Boot 通过读取配置文件的属性来设置特性。可以通过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 或 application.yml 配置文件设置相关属性来开启特性。例如,可以设置 spring.data.mongodb.uri 属性来启用 MongoDB 的支持。 3. 使用 @Conditional 注解:Spring Boot 提供了很多条件注解,利用这些注解可以根据条件来选择性地开启特定的特性。例如,可以使用 @ConditionalOnClass 注解来判断某个类是否在 classpath 存在,从而决定是否启用某个特性。 4. 自定义配置类:Spring Boot 提供了一个 @Configuration 注解,通过在该注解下定义相关的配置类,可以进行更细粒度的配置。在配置类可以使用 @Bean 注解配置特性相关的 Bean,从而启用特性。 5. 外部化配置:Spring Boot 可以通过外部化配置来灵活地开启和配置特性。可以通过命令行参数、环境变量、属性文件等方式来设置特性相关的配置项。 总之,Spring Boot 提供了多开启特性的方式,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和个人偏好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启用特性。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Wen先森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