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设计模式 职责链

以下内容均来自GeekBand极客班C++ 设计模式课程(李建忠老师主讲)

Composite

“数据结构”模式

常常有一些组件在内部具有特定的数据结构,如果让客户程序依赖这些特定的数据结构,将极大地破坏组件的复用。这时候,将这些特定数据结构封装在内部,在外部提供统一的接口,来实现与特定数据结构无关的访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典型模式

Composite

Iterator

Chain of Resposibility


动机(Motivation)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一个请求可能被多个对象处理,但是每个请求在运行时只能有一个接受者,如果显式指定,将必不可少地带来请求发送者与接受者的紧耦合。

如何使请求的发送者不需要指定具体的接受者?让请求的接受者自己在运行时决定来处理请求,从而使两者解耦。

《设计模式》GOF的定义: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其中Handler显然是稳定的,而Handler1和Handler2是变化的。

示例

现在有一个请求者:

//请求者
class Reqest{
    string description;
    RequestType reqType;
public:
    Reqest(const string & desc,RequestType type) : description(desc),reqType(type){}
    RequestType getReqType() const {return reqType;}
    const string & getDescription() const {return description;}
};

现在有一些接受者,对请求进行处理:

//处理者(接收者)
class ChainHandler{
    ChainHandler * nextChain;//此处为关键,一个多态的指针,指向自身,形成一个链表的结构形式
    void sendReqestToNextHandler(const Reqest & req){
        //如果这个链表不为空,那么请求让下一个结点继续处理
        if(nextChain != nullptr){
            nextChain->handle(req);
        }
    }
protected:
    virtual bool canHandleRequest(const Reqest & req) = 0;//判断是否可以处理请求
    virtual void processRequest(const Reqest & req) = 0;//具体请求的一个处理过程
public:
    ChainHandler() { nextChain = nullptr;}//构造函数
    void setNextChain( ChainHandler * next ) { nextChain = next; }

    void handle(const Reqest & req){
        if(canHandleRequest(req)){//如果这个对象能够处理,那么进行处理
            processRequest(req);
        }
        else {//如果不能,那么给下一个指针(下一个结点)进行处理
            sendReqestToNextHandler(req);
        }
    }
};

从Handler的内容可以看出,该类有一个指向自己的指针,形成了一个链表的形式

下面是这个类的子类:

//下面是对canHandleRequest和processRequest的具体实现部分
class Handler1 : public ChainHandler{
protected:
    bool canHandleRequest(const Reqest & req){
        return req.getReqType() == ............;
    }
    void processRequest(const Reqest & req){
        cout<<"Handler1 is handle reqest:"<<req.getDescription()<<endl;
    }
};
class Handler2{};
class Handler3{};

具体的实现过程如下:

int main(){
    Handler1 h1;
    Handler2 h2;
    Handler3 h3;
    h1.setNextChain(&h2);
    h2.setNextChain(&h3);//形成一个链表的形式
    
    Reqest req();
    h1.handle(req);//从h1开始处理请求 
    return 0;
}

这就是职责链的模式,在早期(94年),职责链被认为是一种设计模式,但是今天更像是一种数据结构

要点总结

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的应用场合在于“一个请求可能由多个接受者,但是最后真正的接受者只有一个,这时候请求发送者与接受者的耦合有可能出现“变化脆弱”的症状,职责链的目的就是将二者解耦,从而更好地应对变化。

应用了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后,对象的职责分派将更具灵活性。我们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添加/修改请求的处理职责。

如果请求传递到职责链的末尾仍得不到处理,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缺省机制,这也是每一个接受对象的责任,而不是发出请求对象的责任。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