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老板不把打工者当人?也不能讲感情?接到这样一个问题,尝试回答一下。
这个问题成立吗,成立,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案例,那么为什么?
1、竞争环境,不允许
在一个比烂的时代,只要不触碰规则,或者成本可接受,那么就会继续做。
比如遵守劳动法和不遵守劳动法,哪个成本低就会选择哪个?
选择遵守,你就需要付出更高的用工成本,休假,福利等等。而不遵守带来的处罚成本,以及和劳动者的纠纷等等成本。
一对比,商人老板几乎不存在傻子,傻子往往做不起来,现实情况看来其实是不遵守劳动法的成本更低。
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不能讲感情,有良心?因为竞争环境不允许。
有两种情况下,老板会很看重成本,一种是很抠,一种是过不下去了。抛开老板本身格局太低,很抠门的情况,我们聊一下后者。
裁员就是典型的因为过不下去了,所以降本增效,减少用工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哪有时间跟你讲感情,都在公司危机边缘,活不下去了,自然会优先保住公司,那么员工的福利就会砍掉。
在竞争更激烈的行业或者公司,自然就会进一步降低底线,毕竟同行比你还狠,你不狠一点,卷不过。
2、路径依赖,没其他成功案例
创新是存在风险的,我们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于是就会出现当一个人通过某种方式成功了,其他人就会跟着学,或者自己上次是这样解决的,那么下次你还会采用同样的办法。
慢慢的就会形成路径依赖,直到这条路彻底走不通,需要崩盘时,才有可能出现新的方式。
个人是如此,公司也是如此,遇到问题自然会看别人怎么度过的,以前是怎么处理的。
而如今就是,降本增效,减少福利,压榨员工的方法可行,于是就延续下来了。
3、人性,经不起考验
往往人越多,感情越少,规则占比越多,更重要价值观,文化氛围带动。
老板不可能跟所有人都讲感情,同时员工也不可能跟老板讲感情,这种情况是极少数,特别是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
老板,员工,立场不一样,利益不一样。
老板所有决策会从公司整体角度去做,而员工会考虑到自己的薪资福利待遇,未来的职场发展等等。
如果不切换视角,是几乎没办法理解的。
比如老板想让员工主动加班,想自己当初创业一样充满激情,不是为了工资,而是为了理想,为了做好一款产品。
让大家要有主人翁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或者让员工要有创业心态,不是在给公司打工,而是给自己打工等等。
站在员工角度会觉得这个老板在画大饼,但可能老板确实是说的自己心里话,没有骗人。
对员工来说,公司是老板你的,赚钱是你的,我只是拿一份工资。我加班,你享受,我才不干。
至于主人翁精神,谁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把我裁了,或者我什么时候跳槽走人。
本质上是缺归属感,目前公司和员工的关系是非常脆弱的,就是一纸合同,签了几年,并且随时可辞退,也可自己选择走人。
在这种情况下松散的约束条件下,怎么可能有所谓归属感。
人往往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当两个人的利益不一致,就会有自己的考虑。
双方手上都有一张牌,老板的牌是大不了换个人,员工的牌是大不了换个公司。
同样老板也在时时刻刻警惕出现有人出现不可替代性,员工也在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其他公司。
4、规则允许,平台默认
这一点是第一点有关联,因为第四点成立,才会出现第一点。
在我们的规则中并没有一条是规定老板要对员工要多好,讲感情,同样即便是有,就会回到成本问题。
两件事,谁的成本高。当规则虽然要求要做,但其成本更低时,就意味着默认允许不做。
也就是原则上可以,现实就是不可以,原则上不可以,现实就是可以。
不管是个人,还是老板,一切选择都是为了自己,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