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1. ACID

ACID 是 MySQL 事务管理的核心特性。它确保数据库在处理多个并发事务时能够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具体来说,MySQL 在支持 ACID 特性时,主要依赖于其存储引擎(如 InnoDB)来实现这些功能:

  1. 原子性 (Atomicity):事务要么完全成功,要么完全失败。
  2. 一致性 (Consistency):事务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状态。
  3. 隔离性 (Isolation):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相互之间不干扰。
  4. 持久性 (Durability):一旦事务提交,其结果是永久性的,即使系统崩溃也能恢复。

2. 索引

1. 不走索引

  1. 使用函数或运算:在查询条件中对索引列使用函数或运算符时,可能导致索引失效。
  2. ORDER BY 或 GROUP BY:如果排序或分组的字段没有合适的索引,可能会导致 MySQL 不走索引。
  3. LIKE 查询:以通配符开头的 LIKE 查询(如 LIKE ‘%abc’)不会使用索引。
  4. NULL 值:在索引列中处理 NULL 值时,有时索引可能不被使用。

2. 最左匹配原则

MySQL 中的最左匹配原则是指,在复合索引(多个列的索引)中,查询条件必须从索引的最左侧列开始匹配,以充分利用该索引。

具体来说

  1. 最左列匹配:如果索引是 (col1, col2, col3),则查询条件需要以 col1 开头,才会使用该索引。
    • 例如,WHERE col1 = ‘value’ 会使用索引。
    • WHERE col1 = ‘value’ AND col2 = ‘value’ 也会使用索引。
    • WHERE col2 = ‘value’ 不会使用该索引。
  2. 范围条件:如果使用了范围条件(如 >, <, BETWEEN)在某一列上,之后的列也无法再利用该索引。
    • 例如,WHERE col1 = ‘value’ AND col2 > ‘value’ 会使用索引,但后续列(col3)不会被利用。
  3. 多条件匹配:对于多个条件的查询,可以组合使用最左匹配原则,但顺序很重要。

3. 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

在 MySQL 中,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和非聚簇索引(Non-Clustered Index)是两种不同的索引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存储和索引结构:

聚簇索引 (Clustered Index)

  • 数据存储:表的行数据与索引存储在一起,索引的叶节点包含实际的数据行。
  • 唯一性:每个表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因为数据行的物理顺序只能有一种。
  • 性能:适合范围查询,因为数据是顺序存储的。访问数据时只需查找索引即可获得数据。
  • 默认: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主键默认创建为聚簇索引。

非聚簇索引 (Non-Clustered Index)

  • 数据存储:索引和表数据是分开存储的,索引的叶节点包含指向数据行的指针。
  • 数量:一个表可以有多个非聚簇索引。
  • 性能:适合于快速查找,但在查询时需要额外的查找操作来访问数据行。
  • 使用场景:适合于对某些列频繁查询,但不适合作为范围查询的主要索引。

4. hash 索引

MySQL 中的哈希索引(Hash Index)是一种基于哈希表的数据结构,主要用于快速查找特定值。以下是哈希索引的一些特点:

  1. 查找速度:哈希索引提供 O(1) 的查找时间,适合等值查询(如 = 和 IN),但不适合范围查询(如 >、<)。
  2. 存储:哈希索引将键值经过哈希函数处理后,映射到特定位置,因此存储空间较小,但如果有大量冲突,性能会下降。
  3. 使用场景:通常用于需要快速查找的场景,适合在 MEMORY 存储引擎中使用,因为该引擎支持哈希索引。
  4. 限制:哈希索引不能用于排序和范围查询,且在插入、更新和删除时可能需要处理哈希冲突。
  5. Hash索引数据存储是没有顺序的,在ORDER BY的情况下,使用Hash索引还需要对数据重新排序;

3. bin log、redo log、undo log

1. bin log(二进制日志)

用于主从复制和数据恢复、在server层实现,通过追加的方式记录,当文件尺寸大于给配置值后,后续的日志会记录到新的文件上、不具备crash-safe能力、属于物理日志。Mysql通过两阶段提交保证数据一致性。

目的:用于数据复制和备份,记录所有对数据库的更改操作。
工作原理:记录所有数据变更的 SQL 语句(如 INSERT、UPDATE、DELETE),可用于主从复制和数据恢复。
特性:可以配置为语句级、行级或混合模式,主要用于支持数据恢复和复制功能。

  • ROW(行级):记录具体的行变更,适合对数据进行精确复制,适合大多数情况,尤其是数据变化较多的场景。
  • STATEMENT(语句级):记录执行的 SQL 语句,适合较少的数据变更情况,容易压缩,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不一致。
  • MIXED(混合):根据需要自动选择使用行级或语句级,通常在执行特定操作时使用行级,其他情况下使用语句级,提供灵活性。

2. Undo Log(撤销日志)

  • 目的:支持事务的回滚,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 工作原理:记录未提交事务的操作,以便在事务失败或回滚时,能够恢复到操作前的状态。
  • 存储:通常以链表形式存储,允许逐步撤销操作,属于逻辑日志。

3. redo log(重做日志)

在 MySQL 中,Redo Log(重做日志)是用于确保数据持久性的重要机制,尤其是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Redo Log 记录了事务对数据库的所有修改,以便在系统崩溃或故障时能够恢复数据。

  • 目的:确保数据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主要用于恢复已提交的事务。
  • 工作原理:记录已提交事务的操作,使用 Write-Ahead Logging(预写日志)策略。即使在系统崩溃时,可以通过 Redo Log 恢复已提交的数据。
  • 存储:存储在磁盘上,通常为循环日志,达到上限后覆盖旧日志。属于物理日志。

在 MySQL 中,WAL 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 redo log 日志进行实现的,WAL(Write-Ahead Logging,预写日志)是一种用于确保数据一致性和持久性的日志记录技术,特别是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WAL 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对数据库进行实际写操作之前,先将操作记录到日志中。

这样,即使在写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也可以通过日志恢复数据。通过先写日志,确保即使系统崩溃,已提交的事务仍然能够通过日志进行恢复,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另外写入日志通常比直接写入数据库页要快,因此 WAL 可以提高事务处理的性能。

工作原理

1. 日志记录

  • 当事务进行写操作时,InnoDB 会首先将这些操作记录到 Redo Log 中。

2. 数据写入

  • 一旦日志被成功写入,系统就会进行数据页的实际写入。此时,即使系统崩溃,已写入的日志仍然能够用于恢复。

3. 日志刷新

  • 根据配置,日志会周期性地刷新到磁盘,确保日志的持久性。

4. 恢复过程

  • 在系统重启时,InnoDB 会读取 Redo Log,根据记录的操作重做数据页的更改,以恢复到最后一致的状态。

WAL 技术是 MySQL 数据库中实现高可用性和数据一致性的重要机制,通过预写日志的方式,确保事务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4. mylsam和innodb区别

1. 事务支持

  • InnoDB:支持 ACID 事务,提供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
  • MyISAM:不支持事务,所有操作都是立即生效的。

2. 锁机制

  • InnoDB:使用行级锁,提高并发性,适合高并发场景。
  • MyISAM:使用表级锁,可能导致并发操作时的性能瓶颈。

3. 外键支持

  • InnoDB:支持外键约束,能够维护数据完整性。
  • MyISAM:不支持外键,无法维护数据之间的关系。

4. 性能

  • InnoDB:在高并发和复杂事务下表现良好,但在简单的读操作下可能稍逊色。
  • MyISAM:对于只读操作和较少写入的场景性能较好,但在高并发写入时可能表现不佳。

5. 崩溃恢复

  • InnoDB:具备崩溃恢复功能,能在系统崩溃后恢复数据。
  • MyISAM:在崩溃后可能会损坏,需要手动修复。

6. 表大小限制

  • InnoDB:支持较大的表和行数,受限于系统的存储能力。
  • MyISAM:在某些版本中,表大小有一定限制(通常为 4GB)。

总结

  • 选择 InnoDB 适合需要事务支持、并发性高、数据完整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
  • 选择 MyISAM 适合读多写少的简单应用。

5. B树和B+树区别

在 MySQL 中,B 树和 B+ 树是常用的数据结构,尤其用于实现索引。它们之间有几个关键区别:

1. 叶子节点

  • B 树:所有节点(包括内部节点和叶子节点)都存储数据。查询时,可以在内部节点直接找到数据。
  • B+ 树:只有叶子节点存储数据,内部节点只存储键值,用于引导查询。所有叶子节点通过链指针相连,便于范围查询。

2. 查找效率

  • B 树:查找效率相对较低,因为数据分散在所有节点中,可能需要多次查找。
  • B+ 树:查找效率更高,因为所有数据集中在叶子节点,查找路径更短,且可以通过链指针快速访问范围数据。

3. 插入和删除

  • B 树:在插入和删除操作时,可能会导致内部节点需要调整,操作较为复杂。
  • B+ 树:插入和删除操作较简单,只影响叶子节点,内部节点的调整较少。

4. 范围查询

  • B 树:范围查询时需要逐个访问节点,效率较低。
  • B+ 树:范围查询效率高,因为叶子节点通过链指针相连,可以顺序访问。

5. 内存使用

  • B 树:可能占用更多内存,因为每个节点都存储数据。
  • B+ 树:相对节省内存,因为内部节点只存储键值。

总结

  • B+ 树在数据库索引中更常用,因为它在范围查询和大数据量的情况下表现更佳。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使用 B+ 树作为其主要索引结构。

6. 脏读、幻读、不可重复读

在 MySQL 中,脏读、幻读和不可重复读是与事务隔离性相关的概念,属于并发控制的范畴。以下是它们的定义和区别:

1. 脏读 (Dirty Read)

  • 定义:事务 A 可以读取事务 B 尚未提交的数据。如果事务 B 回滚,事务 A 将读到不一致的数据。
  • 场景:例如,事务 A 在事务 B 提交之前读取了 B 更新的数据,如果 B 最终回滚,A 读取的数据就成了“脏数据”。

2. 不可重复读 (Non-Repeatable Read)

  • 定义:在同一事务中,读取同一行数据多次,结果可能不同。这通常发生在事务 A 在读取数据后,事务 B 修改了同一行数据并提交。
  • 场景:例如,事务 A 第一次查询某行数据,读取到一个值;随后,事务 B 修改并提交了该行,接着事务 A 再次查询同一行,读取到不同的值。

3. 幻读 (Phantom Read)

  • 定义:在同一事务中,读取某个范围的数据,结果在事务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当事务 A 查询某个条件的记录集,随后事务 B 插入了符合该条件的新记录,导致 A 再次查询时返回不同的结果集。
  • 场景:例如,事务 A 查询所有年龄大于 30 的用户,随后事务 B 插入了一名新用户,年龄为 35,完成提交后,A 再次查询时会发现结果集中多了这名用户。

隔离级别
这些现象的发生与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有关。MySQL 支持四种隔离级别:

  • 读未提交 (Read Uncommitted):允许脏读。
  • 读已提交 (Read Committed):避免脏读,但可能出现不可重复读和幻读。
  • 可重复读 (Repeatable Read):这是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避免了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可能出现幻读(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来防止幻读)。
  • 串行化 (Serializable):完全避免所有三种现象,通过强制事务串行执行。

7. mvcc版本并发控制

在 MySQL 的 InnoDB 存储引擎中,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是一种用于实现高效并发访问的技术。它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读取和写入数据,而不会相互阻塞,从而提高了数据库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1. MVCC 的工作原理

  1. 版本管理:每当对行进行修改时,InnoDB 会创建该行的一个新版本,而不是直接覆盖原有数据。原始行的版本仍然存在,这样其他事务可以访问这个旧版本的数据。

  2. 事务标识:每个事务在开始时会获取一个唯一的事务 ID。每行数据也会存储两个时间戳:一个是创建时间戳,另一个是删除时间戳。这使得 InnoDB 能够知道该行数据是否对当前事务可见。

1. 可见性判断

在 MySQL InnoDB 中,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事务读取数据时的可见性判断是指在一个事务读取数据时,系统决定哪些版本的数据对该事务是可见的。这个判断基于事务的开始时间和行数据的版本信息。

可见性判断的原则:

  1. 版本信息:每行数据有两个关键时间戳:

    • 创建时间戳:表示该行数据被创建或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
    • 删除时间戳:表示该行数据被删除的时间,如果未删除,则为 NULL。
  2. 事务时间戳:每个事务在开始时获取一个唯一的事务 ID。

  3. 判断逻辑

    • 当一个事务 T 试图读取某行数据时,InnoDB 会检查该行的版本。
    • 如果该行的创建时间戳小于或等于事务 T 的开始时间,并且(如果存在删除时间戳)删除时间戳大于事务 T 的开始时间,则该行对事务 T 可见。
    • 反之,如果创建时间戳大于事务 T 的开始时间,或者删除时间戳小于或等于事务 T 的开始时间,则该行对事务 T 不可见。
  4. 避免锁竞争:通过允许事务读取旧版本的数据,MVCC 避免了因锁竞争导致的等待,从而提高了并发性能。

结果:

  • 读取旧版本:如果当前行的最新版本对事务 T 不可见,InnoDB 会查找该行的早期版本,直到找到一个对 T 可见的版本。
  • 确保一致性:这种机制确保了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事务读取到的数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一致,尽管其他事务可能在同时更新数据。

优点

  • 高并发: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访问数据而不互相阻塞。
  • 降低锁争用:通过使用数据的多个版本,减少了锁的使用,提高了性能。
  • 提高事务性能:事务可以快速完成读操作,因为不需要等待写锁释放。

缺点

  • 存储开销:需要存储多个版本的行数据,可能导致额外的存储开销。
  • 复杂性:实现和管理 MVCC 需要复杂的机制,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这种可见性判断机制是 MVCC 的核心,允许 InnoDB 在高并发环境下高效处理读取操作而不产生锁竞争。

8. 主从复制

MySQL 中的主从复制是一种数据备份和负载均衡的技术,允许一个主服务器(Master)将数据变更复制到一个或多个从服务器(Slave)。以下是主从复制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1. 基本概念

  • 主服务器:负责处理写入操作,记录所有数据变更。
  • 从服务器:从主服务器复制数据,处理读取操作。

2. 工作原理

  • 二进制日志(binlog):主服务器将所有更改(INSERT、UPDATE、DELETE)记录在二进制日志中。
  • IO 线程:从服务器的 IO 线程连接到主服务器,读取二进制日志并将其存储到自己的中继日志中。
  • SQL 线程:从服务器的 SQL 线程从中继日志中读取事件并在本地执行,从而更新数据。

3. 复制类型

  • 异步复制:从服务器在接收到主服务器的 binlog 后,不必立即确认,可能导致短暂的数据不一致。
  • 半同步复制:从服务器在接收到 binlog 后,需要至少一个从服务器确认已接收,再继续执行。
  • 同步复制:所有从服务器必须在主服务器的操作完成后确认,确保数据一致性,但会增加延迟。

4. 使用场景

  • 负载均衡:通过将读取请求分散到多个从服务器来减轻主服务器的负担。
  • 数据备份:从服务器可作为主服务器的数据备份,以防主服务器故障。
  • 高可用性:在主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切换到从服务器。

5. 配置和监控

  • 通过配置 my.cnf 文件中的相关参数来设置主从复制。
  • 使用 SHOW SLAVE STATUS 命令监控从服务器的复制状态。

主从复制是提高数据库性能和可用性的重要手段。

9. delete、truncate、drop

  • Delete:属于DML、可回滚、表结构还在,删除表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数据行、删除速度慢,需要逐行删除。
  • Truncate:属于DDL、不可回滚、表结构还在,删除表中的所有数据、删除速度快。
  • Drop:属于DDL、不可回滚、从数据库中删除表,所有的数据行,索引和权限也会被删除、删除速度最快。

10. SQL生命周期

在 MySQL 中,SQL 生命周期主要指的是从 SQL 语句的提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以下是 SQL 生命周期的主要步骤:

1. 解析

  • 词法分析:将 SQL 语句分解为基本的语法元素(如关键词、标识符、常量等)。
  • 语法分析:检查 SQL 语句的语法是否符合 SQL 语言的规则,生成语法树。

2. 优化

  • 查询优化:使用优化器分析查询,决定最优的执行计划。优化器会考虑各种执行方式(如不同的索引、连接顺序等),并选择成本最低的执行路径。

3. 执行

  • 执行计划:根据优化后的执行计划,执行 SQL 语句。执行计划包括数据检索、更新、删除等操作。
  • 数据访问:读取、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执行相应的 DML(数据操作语言)操作。

4. 结果返回

  • 返回结果: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对于查询操作,返回查询结果集;对于更新操作,返回受影响的行数。

5. 事务管理

  • 事务开始:在需要的情况下,开始一个新事务。
  • 提交或回滚:根据执行结果,决定提交事务或进行回滚,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总结

SQL 生命周期包括解析、优化、执行、返回结果和事务管理等步骤,每个步骤都在确保高效和一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锁机制

在 MySQL 中,锁是一种机制,用于管理并发访问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MySQL 支持多种类型的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全局锁

  • 描述:锁定整个数据库,适用于备份等操作,期间禁止所有其他操作。

2. 表级锁

  • 描述:锁定整个表,其他事务在锁定期间无法对该表进行写操作,但可以进行读操作(取决于锁的类型)。

  • 类型

    • 读锁(共享锁):多个事务可以同时获取读锁,允许并发读取,但不允许写入。
    • 写锁(排他锁):只有一个事务可以获取写锁,阻止其他事务的读和写操作。

3. 行级锁

  • 描述:只锁定特定的行,允许更高的并发性。

  • 类型

    • 共享锁:允许其他事务读取被锁定的行,但不允许写入。
    • 排他锁:阻止其他事务读取和写入被锁定的行。

4. 意向锁
在 MySQL 中,意向锁(Intention Lock)是一种表级锁,用于指示一个事务希望在某些行上获取锁。意向锁主要用于优化事务的并发控制,防止锁的冲突。

意向锁的类型

  1. 意向共享锁(IS):表示事务希望在某些行上获取共享锁。
  2. 意向排他锁(IX):表示事务希望在某些行上获取排他锁。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表 员工,包含员工的记录。

  1. 事务 T1:

    • T1 先对 员工 表加一个意向排他锁(IX)。
    • 然后,T1 想要对行 1 加排他锁。
  2. 事务 T2:

    • T2 也想要对 员工 表加意向排他锁(IX)。
    • 然后,T2 试图对行 2 加排他锁。

锁的流程:

  • 当 T1 为表加 IX 锁时,其他事务不能在该表上加排他锁,但可以加意向共享锁。
  • 一旦 T1 获取了表的意向排他锁,它就能顺利地在行 1 上获取排他锁。
  • 同样,T2 也能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加 IX 锁,并在行 2 上获取排他锁。

总结
意向锁通过在表级上指示意图,帮助 MySQL 确保行级锁的有效获取,防止潜在的锁冲突,提高并发性能。

5. 自适应哈希索引锁
在 MySQL 中,自适应哈希索引锁是 InnoDB 存储引擎的一种优化机制,用于提高查询性能。自适应哈希索引会根据访问模式自动创建哈希索引,从而加速特定查询的处理。

主要特点:

  • 自动创建:InnoDB 会根据查询的频率和模式自动决定是否创建哈希索引。
  • 提高性能:对于特定类型的查询(如点查找),哈希索引可以显著加快访问速度。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员工表 employees,其主键为 employee_id,并且经常进行基于员工 ID 的查询。

  1. 查询模式

    • 许多事务频繁地查询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employee_id = 123;。
  2. 自适应哈希索引的工作

    • 由于该查询模式频繁,InnoDB 会自动在 employee_id 列上创建一个自适应哈希索引。
    • 当后续查询到该哈希索引时,查询可以直接使用哈希表而不是扫描 B+ 树索引,从而提高查询性能。

锁的情况:

  • 当自适应哈希索引被创建时,InnoDB 会在使用该哈希索引的查询上加锁,确保在查询过程中数据的一致性。
  • 如果有多个事务尝试访问同一个哈希索引,可能会产生锁竞争。

总结
自适应哈希索引锁通过自动优化查询过程,提高了 MySQL 的性能,但在高并发情况下,可能导致锁竞争。

6. 元数据锁(MDL)

  • 描述:在对表结构进行更改时(如添加列或索引),MySQL 会使用元数据锁,确保在DDL操作期间没有其他操作干扰。

7. 死锁
在 MySQL 中,死锁是指两个或多个事务相互等待对方释放锁,导致所有相关事务无法继续执行的情况。死锁会影响数据库的并发性能,因此需要及时检测并处理。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两个事务 T1 和 T2:

  1. 事务 T1

    • 首先锁定 表 A 的行 1。
    • 然后尝试锁定 表 B 的行 1。
  2. 事务 T2

    • 首先锁定 表 B 的行 1。
    • 然后尝试锁定 表 A 的行 1。

死锁发生的过程

  • T1 锁定了表 A 的行 1,并等待获取表 B 的行 1。
  • T2 锁定了表 B 的行 1,并等待获取表 A 的行 1。
  • 此时,T1 和 T2 互相等待,导致死锁。

解决方式

MySQL 会自动检测死锁,并回滚其中一个事务,释放其占有的锁,以使另一个事务得以继续执行。

8. 间隙锁
在 MySQL 中,间隙锁(Gap Lock)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锁,用于防止其他事务在已锁定记录的前后插入新的记录。间隙锁通常在使用 InnoDB 存储引擎时出现,主要用于支持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和避免幻读。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员工表 employees,其中包含员工的薪资信息,且我们要查询薪资在某个范围内的员工。

  1. 表结构
+-------------+-------+
| employee_id | salary|
+-------------+-------+
|     1       | 5000  |
|     2       | 6000  |
|     3       | 7000  |
+-------------+-------+
  1. 事务 T1

    • T1 执行查询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salary BETWEEN 5500 AND 7500 FOR UPDATE;。
    • InnoDB 会对满足条件的记录加锁,并在 5500 和 7500 之间的间隙上加间隙锁。
  2. 锁定情况

    • 由于 T1 的查询,InnoDB 会在 5500 和 6000 之间、以及 6000 和 7000 之间加上间隙锁,防止其他事务在这些间隙中插入新记录。
    • 这样,其他事务无法插入薪资为 5800 或 6200 的新员工。

总结
间隙锁通过锁定数据之间的“间隙”,有效防止幻读现象,确保事务的隔离性。

9. Next-Key Lock
在 MySQL 中,Next-Key Lock 是一种结合了行锁和间隙锁的锁机制,主要用于 InnoDB 存储引擎。Next-Key Lock 旨在防止幻读,同时允许并发访问。

工作原理

  • Next-Key Lock 锁定的是一个范围,包括一个记录及其前后的间隙。
  • 它锁定的目标是特定的行,同时也防止其他事务在该行之前或之后插入新的记录。

举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员工表 employees,其结构如下:

+-------------+-------+
| employee_id | salary|
+-------------+-------+
|     1       | 5000  |
|     2       | 6000  |
|     3       | 7000  |
+-------------+-------+
  1. 事务 T1
    • T1 执行查询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salary >= 6000 FOR UPDATE;。
    • InnoDB 将对 salary = 6000 的记录加锁,并且在 6000 之前和之后的间隙上加锁。
  2. 锁定情况
    • T1 锁定了记录 salary = 6000,同时在 5000 和 6000 之间(间隙锁)以及 6000 和 7000 之间(间隙锁)加了锁。
    • 这样,其他事务无法插入薪资为 5800 或 6500 的新员工。

总结
Next-Key Lock 通过锁定目标行及其前后间隙,有效防止幻读现象,确保事务的隔离性和数据的一致性。

锁的类型和使用场景对于保证数据库的并发性能和数据一致性至关重要。

12. explain执行计划

在 MySQL 中,EXPLAIN 语句用于显示 SQL 查询的执行计划,帮助开发者理解数据库如何处理该查询。它提供有关查询的详细信息,例如使用的索引、连接类型和数据读取的顺序。

使用方法
可以在 SELECT 语句前加上 EXPLAIN,如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salary > 5000;

输出的主要字段

  1. id:查询的标识符,表示查询的执行顺序。
  2. select_type:表示查询的类型,如 SIMPLE(简单查询)、PRIMARY(主查询)、SUBQUERY(子查询)等。
  3. table:正在访问的表名。
  4. type:连接类型,表示访问表的方式,包括 ALL、index、range、ref、eq_ref、const 等。连接类型越高效,性能越好。
  5. possible_keys:可能用于查询的索引列表。
  6. key:实际使用的索引。
  7. key_len:使用的索引长度。
  8. ref:与索引匹配的列或常量。
  9. rows:估算的需要扫描的行数。
  10. Extra:额外的信息,如 Using where(使用 WHERE 条件)或 Using index(使用索引)。

示例
输出可能是: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Extra       |
+----+-------------+----------+-------+---------------+---------+---------+------+------+-------------+
|  1 | SIMPLE      | employees | range | salary_index  | salary_index | 4       | NULL |  20  | Using where |
+----+-------------+----------+-------+---------------+---------+---------+------+------+-------------+

总结
使用 EXPLAIN 可以帮助你分析查询性能,发现潜在的优化空间。

13. mysql调优

  • 硬件优化
    • 使用SSD提升读写速度
    • 增加内存提高缓存性能,减少磁盘 I/O
  • 遵守开发者规范
  • 数据库索引优化
    • 覆盖索引
    • 最左匹配原则
  • 配置参数调整
    • 增加 InnoDB 的缓冲池大小以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 调整 max_connections 参数,以处理更多并发连接
  • 数据库设计
    • 范式化与反范式化:根据需求进行适当的范式化或反范式化,以优化性能;
    • 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使用最合适的数据类型,以节省存储空间和提高性能;
  • 定期维护
    • 更新统计信息:使用 ANALYZE TABLE 以更新表的统计信息,帮助优化器做出更好的决策。
    • 定期备份和清理: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清理不再需要的数据。
  • 监控与日志
    • 使用监控工具:阿里云
    • 查看慢查询日志:启用慢查询日志,分析和优化执行时间较长的查询
  • 工单系统创建数据库表
  • 查询优化
    • 避免 SELECT :只选择必要的列,减少数据传输量
    • 使用 JOIN 而非子查询:尽量使用 JOIN 进行数据关联,通常性能更好
  • explain查看执行计划
  • 缓存、主从架构、读写分离、分库分表(ID需要雪花算法生成)

14. row_id 和 主键

在 MySQL 中,ROW_ID 是 InnoDB 存储引擎用来唯一标识每一行记录的内部标识符。每个表都有自己独立的 ROW_ID。这意味着每个没有定义主键的表都会有自己的 ROW_ID,并不与其他表共享。虽然 MySQL 用户通常不会直接操作 ROW_ID,但它在行存储和索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特点:

  1. 唯一性:ROW_ID 在 InnoDB 中是唯一的,确保每一行可以被唯一识别。
  2. 隐式使用:对于没有主键的表,InnoDB 会自动创建一个隐式的 ROW_ID,用于行的存储和检索。
  3. 性能:通过使用 ROW_ID,InnoDB 可以高效地管理行的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

尽管 ROW_ID 由 InnoDB 管理,但最好在表中显式定义主键,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更好的查询性能。

在 MySQL 中,ROW_ID 一旦达到其数据类型的最大值(例如,对于 BIGINT 类型为 9223372036854775807),不会自动从 0 开始重新计数。相反,插入新行时会出现错误,表明无法插入数据。此时应采取措施,例如添加主键、归档旧数据或重建表,以避免达到极限。因此,确保设计良好的表结构和定期监控数据使用情况是必要的,以防止 ROW_ID 达到最大值。

在 MySQL 中,自增列主键的最大值在数据库重启后会保持不变,继续从上次使用的值进行递增,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主要点:

  1. 自增属性:自增列会根据当前最大值生成下一个值。
  2. 重启后状态:如果重启前自增列的最大值为 100,重启后下一个插入的值仍然是 101。
  3. 数据持久性:自增计数器的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内部,因此重启不会影响其状态。

特殊情况:

  • 手动更改:如果手动修改自增列的值(例如,通过 ALTER TABLE),可能会影响后续插入的自增值。
  • 删除记录:如果删除了行,插入新行时不会使用被删除行的自增值,而是继续使用下一个自增值。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