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体系结构
类加载器
作用:加载class文件
1.虚拟机自带的加载器
2.启动类(根)加载器
3.扩展类加载器
4.应用程序(系统类)加载器
双亲委派机制:安全
APP–>EXC–>BOOT(最终执行)
1.类加载器收到类加载请求
2.将这个请求向上委托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一直向上委托,直到启动类加载器
3.启动类加载器检查是否能够加载当前这个类,能加载就结束,使用当前的加载器,否则,抛出异常,通知子加载器进行加载
4.重复步骤3
沙箱安全机制
Native、方法区、PC寄存器
Native:凡是带了native关键字的,说明java的作用范围达不到了,会去调用底层C语言的库。会进入本地方法栈,调用本地方法本地接口----JNI。
JNI:扩展java的使用,融合不同的编程语言为java所用。java在内存区域中专门开辟了一块标记区域:Native Method Stack,登记native方法,在最终执行的时候,加载本地方法库中的方法通过JNI
方法区(method area):方法区是被所有线程共享,所有字段和方法字节码,以及一些特殊方法,如构造函数,接口代码也在此定义,简单说,所有定义的方法的信息都保存在该区域,此区域属于共享区间。静态变量,变量,类信息(构造方法,接口定义)、运行时的常量池存在方法区中,但是 实例变量存在堆内存中,和方法区无关。
static、final、Class、常量池
pc寄存器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程序计数器,是线程私有的,就是一个指针,指向方法区中的方法字节码(用来存储指向像一条指令的地址,也即将要执行的指令代码),在执行引擎读取下一条指令,是一个非常小的内存空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栈
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栈:先进后出、后进先出。栈内存,主管程序的运行,生命周期和线程同步;线程结束,栈内存也就释放。对于栈来说,不存在垃圾回收机制,一旦线程结束,栈就Over。
8大基本类型+对象引用+实例的方法
队列:先进先出(FIFO)
堆
Heap,一个JVM只有一个堆内存,堆内存的大小是可以调节的
类加载器读取了类文件后,一般会把 类,方法,常量,变量等放在堆中,保存我们所有引用类型的真实对象;
堆内存中还要细分为三个区域:
- 新生区(伊甸园区)
- 养老区
- 永久区
GC垃圾回收,主要是在伊甸园区和养老区,假设内存满了,OOM,堆内存不够!java.lang.OutOfMemoryError:Java heap space 在JDK8以后,永久存储区改了名字(元空间)
新生区:
- 类---->诞生和成长的地方,甚至死亡
- 伊甸园,所有的对象都是在伊甸园区new出来的
- 幸存区 (0,1)
永久区:这个区域是常驻内存的,用来存放JDK自身携带的class对象,interface元数据,存储的是java运行时一些环境或类信息,这个区域不存在垃圾回收,关闭虚拟机就会释放这个区域的内存
一个启动类,加载了大量的第三方jar包,tomcat部署了太多的应用,大量动态生成的反射类。不断的被加载,直到内存满,就会出现OOM
jdk1.6之前:永久代,常量池在方法区
jdk1.7:永久代,但是慢慢的退化了,去永久代,常量池在堆中
jdk1.8之后:无永久代,常量池在元空间
元空间:逻辑上存在,物理上不存在
在一个项目中,突然出现OOM故障,那么该如何排错,研究为什么错
- 能够看到代码第几行出错:内存快照分析工具,MAT,Jprofiler
- Debug,一行行分析代码
MAT,Jprofiler作用:
- 分析Dump内存文件,快速定位内存泄漏
- 获得堆中数据
- 获得大的对象
GC垃圾回收器
JVM在进行GC时,并不是对三个区域统一回收。大部分的时候,回收都是新生代
- 新生区
- 幸存区(from,to)
- 老年区
GC两种类:轻GC(普通的GC),重GC(全局GC)
引用计数法:
复制算法
好处:没有内存碎片
坏处:浪费了内存空间,多了一半空间永远是空,假设对象100%存活(极端情况)
复制算法最佳使用场景:对象存活度较低的时候:新生区
标记清除算法
优点:不需要额外的空间
缺点:两次扫描严重浪费时间,会产生内存碎片
标记压缩
再优化:
标记清除压缩
先标记清除几次
再压缩
总结:
内存效率:复制算法>标记清除算法>标记压缩算法(时间复杂度)
内存整齐度:复制算法=标记清除算法>标记压缩算法
内存利用率:标记压缩算法=标记清除算法>复制算法
年轻代:
存活率低,复制算法
老年代:
区域大:存活率
标记清除+标记压缩混合 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