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还是毁灭,救赎的希望——《植树的牧羊人》文本解读

一.解读标题《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主线目标是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感动中学习其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而在阅读方式上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在文本中的勾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的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植树的牧羊人》是1953年作者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当杂志社收到让·乔诺的文稿,激动万分,迫不及待去文中所指的阿尔卑斯山地寻找这位卓越的老人,但却一无所获。杂志社的编辑联系了让·乔诺,他却淡淡地说,写的只是故事,艾力泽·布菲是虚构的。这也让当时的法国掀起了一股“植树热”,后期被改编为动画和绘本,搬上了银幕。

本文原题目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改编为绘本时,题目变成了《种树的男人》。从绘本中节选出来,进入课本则改为现在的标题《植树的牧羊人》。

牧羊人就是即放牧羊的人。在《圣经》中,“羊”具有宗教含义:(1)“羊”指的是“替罪羊”,指的是无辜的人(2)“羊”指跟随耶稣的基督教徒,异教徒则被称之为“迷途的羔羊”,耶稣则是“牧羊人”。大卫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耶稣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牧羊人”不仅指引人群前进方向,也意味着牺牲与付出,亚伯拉罕、雅各伯、先知摩西、大卫王等英雄都被称之为“牧羊人”,耶稣更是诞生之初就被称之为“牧羊人”。那么,这一篇文题为《植树的牧羊人》,则可以理解为引领人类前行方向的领袖英雄去植树,种植出绿色的希望和生命。

二、聚焦人物——“牧羊人”

在文中,牧羊人是从“我”出发,是“我”眼中看到的人物,全文中对牧羊人的着墨并不算很多,更多的是“我”多次与牧羊人的相遇,读者随着“我”的角度进入牧羊人的生活,观察牧羊人的生活,体验牧羊人所处的环境,让郁郁葱葱的树林诉说着牧羊人的神话。

1、牧羊人:能“创造”的普通人

“我”与牧羊人的初见,并不特殊。

初见: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

在第一次见面的“我”看来,牧羊人是一个独自生活的不太爱说话的男人,自信、平和、神秘、安静、忠厚、不张扬,将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在作者的笔下,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五十五岁的老人,原先生活富足宽裕,现在失去了独子和妻子。他找不到事情去做,干脆就开始种树。

第二次相见的时候,“我”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回来,战争让我感到疲乏,“我”只想来到牧羊人身边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这个时候的牧羊人已经改变了职业,从牧羊人变成了养蜂人。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此时,牧羊人种植的成果已经初见成效。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在这次相见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水源的流动带来了生机,水源的新生带来了奇迹,这是老人种树的回报,这是人的神迹。

第三次相见时,老人已经很老了,但他还活着,笑着看着周围的世界。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一切都变了,这是老人的力量,读者们不禁和作者一样,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了无限的敬佩。

2、牧羊人:默默无闻,只给予不求回报的神

读完课文,作者笔下的牧羊人不仅只是一个普通人类,而是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神。在原文中,处处可以体现出来: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神明的力量能让人平静,神明指引人类前行的方向,神明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用温暖的爱与包容的眼光看着我们,就像牧羊人看着自己的羊群。没有人类能够影响神明的生活,神明的规则无可变更。

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神明没有私心,人类才分公私,神明眼中,万物都是自己的造物,种下的树苗和人一样,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即有可能发芽,也有可能死亡,在发芽的过程中也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死亡率,但这都是世界运行的规律,神明不会为此伤心,神明不会因此难过,神明做的,只是挥动手上的铁棒,种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普通人失去了自己的子孙和伴侣,伤心难过还来不及,只有神明知道,一切的生死只是虚幻,生死的循环就在须臾之间,生亦何欢,死亦何惧。面对死亡,神明并不害怕,就像是要赴一场注定的盛宴。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神明不在意自己的得失,生命比金钱的收益更重要。羊吃树苗,就不养了,母羊舍不得离去,就留下温驯的母羊,蜜蜂勤勤恳恳,知道回归神明的怀抱,就从羊群改为放牧蜂群。什么都改变不了神明的抉择,战争也是。只有一直播种,播种希望,播种生命,才能创造神迹。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当播种的生命落地生根,他们自然有自己的轨道要运行,大树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站着,和神明一起,看着人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看着人们在这里安营扎寨,看着人们在这里欢唱,听孩子们——人类的希望,在这里笑声朗朗。

3、虚拟的理想人物

《植树的牧羊人》的主人公艾力泽·布菲,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但因为叙述的角度是从“我”出发,还有非常真实的时间跨度,甚至可以让读者画出时间轴,翔实的时间还有刻意设计的生活细节,让主人公从虚拟走向真实,这也是不断吸引人们去阅读的原因之一。文章被改编成绘本和动画,迎合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在他们心里,身边也有这样的英雄人物,就像超人一样,完成一切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教学实践活动设计:

1、写致谢词:可以使用基督教的祈祷仪式以小镇新居民的身份对“牧羊人”这样的英雄进行致谢。(此处存疑,宗教色彩是否过于浓郁,可能会走偏,虽然格式新颖,需要老师课堂把控,是否需要)

2、题目辨析:

原题目《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绘本题目《种树的男人》、标题名《植树的牧羊人》,从题目的辨析中探寻“牧羊人”与“男人”的区别,明确题目的作用与功能,感受其妙处。

3、探寻虚幻与真实:作者如何将故事叙述地无比真实,学习叙事角度,文章结构,做好圈点批注,重点落在学生的圈点批注上,需要从整体去探寻文章的结构和叙事角度,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

四、课后拓展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结合当下生活实际(可以结合汶川地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防疫救灾工作中的英雄人物等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牧羊人”。将语文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能力,打通生活与语文,将语文融化在学生的灵魂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在成长中进行创造。

  • 5
    点赞
  • 2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