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学习

这个博文主要是引用各个博文,进行自己学习整理用。

一、八大基本类型【参考文章】

1、基本类型的简介
基本类型的两条准则:
  • java中,如果对整数不指定类型,默认时 int 类型,对小数不指定类型,默认是double类型。
  • 基本类型由小到大,可以自动转换,但是由大到小,则需要强制类型转换。
所占的字节数:
  • byte: 1个字节; char:2个字节;sort:2个字节; int:4个字节;long:8个字节;
  • float: 4个字节;double:8个字节
2、运算结果的类型
  • 最高类型是 byte、short、char 的运算来说,则运行结果不是最高类型,而是int类型,所以在运算中需要强制转换类型
byte b = 2;
 char a = 5;
 char c = (char) (a+b);//byte+char,运算结果的类型为int,需要强制类型转换
 int  e = a+b;//编译通过,不需要强制类型转换,可以证明是int
 char d = (char) (a+c);//char+char,
 short s1 = 5;
 short s2 = 6;
 short s3 =(short)s1+s2;
3、浮点数类型
浮点类型介绍

long 类型转换成 float 类型是不需要强制类型转换的,也就是说相对float类型,long类型是小类型,存储范围要更小。然而 float 只占4个字节,而 long 却占了8个字节,long类型的存储空间要比 float 类型大。
【参考社区】

二、内部类【参考文章】

内部类简介
  • 内部类可以用多个实例,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状态信息,并且与其他外围对象的信息相互独立。
  • 在单个外围类中,可以让多个内部类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同一个接口,或者继承同一个类。
  • 创建内部类对象的时刻并不依赖于外围类对象的创建。
  • 内部类并没有令人迷惑的“is-a”关系,他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 内部类提供了更好的封装,除了该外围类,其他类都不能访问。
内部类基础

内部类是个编译时的概念,一旦编译成功后,它就与外围类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类(有一定联系)。对于一个名为 OuterClass 的外围类和一个名为 InnerClass 的内部类,在编译成功后,会出现这样两个 class 文件:OuterClass.class 和 OuterClass$InnerClass.class


在 java 中内部类主要分为成员内部类、局部内部类、匿名内部类、静态内部类。

成员内部类

成员内部类也是最普通的内部类,它是外围类的一个成员,所以他是可以无限制的访问外围类的所有成员属性和方法,尽管是 private 的,但是外围类要访问内部类的成员属性和方法则需要通过内部类实例来访问。

在成员内部类中要注意两点,第一:成员内部类中不能存在任何 static 的变量和方法;第二:成员内部类是依附于外围类的,所以只有先创建了外围类才能够创建内部类。

public class OuterClass {
    private String str;

    public void outerDisplay(){
        System.out.println("outerClass...");
    }

    public class InnerClass{
        public void innerDisplay(){
            //使用外围内的属性
            str = "chenssy...";
            System.out.println(str);
            //使用外围内的方法
            outerDisplay();
        }
    }

    /*推荐使用getxxx()来获取成员内部类,尤其是该内部类的构造函数无参数时 */
    public InnerClass getInnerClass(){
        return new InnerClas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erClass outer = new OuterClass();
        OuterClass.InnerClass inner = outer.getInnerClass();
        inner.innerDisplay();
    }
}
--------------------
chenssy...
outerClass...

推荐使用 getxxx() 来获取成员内部类,尤其是该内部类的构造函数无参数时 。

局部内部类

有这样一种内部类,它是嵌套在方法和作用于内的,对于这个类的使用主要是应用与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想创建一个类来辅助我们的解决方案,到那时又不希望这个类是公共可用的,所以就产生了局部内部类,局部内部类和成员内部类一样被编译,只是它的作用域发生了改变,它只能在该方法和属性中被使用,除了该方法和属性就会失效。

定义在方法里:

  public class Parcel5 {
        public Destionation destionation(String str){
            class PDestionation implements Destionation{
                private String label;
                private PDestionation(String whereTo){
                    label = whereTo;
                }
                public String readLabel(){
                    return label;
                }
            }
            return new PDestionation(st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arcel5 parcel5 = new Parcel5();
            Destionation d = parcel5.destionation("chenssy");
        }
    }

定义在作用域内:

public class Parcel6 {
    private void internalTracking(boolean b){
        if(b){
            class TrackingSlip{
                private String id;
                TrackingSlip(String s) {
                    id = s;
                }
                String getSlip(){
                    return id;
                }
            }
            TrackingSlip ts = new TrackingSlip("chenssy");
            String string = ts.getSlip();
        }
    }
    public void track(){
        internalTracking(tr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arcel6 parcel6 = new Parcel6();
        parcel6.track();
    }
}
静态内部类

static 可以修饰成员变量、方法、代码块,其他它还可以修饰内部类,使用 static 修饰的内部类我们称之为静态内部类,又称嵌套内部类。静态内部类与非静态内部类之间存在一个最大的区别,我们直到非静态内部类在编译完成之后会隐含地保存着一个引用,该引用是指向创建它的外围内,但是静态内部类却没有。没有这个引用就意味着:

  • 它的创建是不需要依赖于外围类的。
  • 它不能使用任何外围类的非static成员变量和方法
public class OuterClass {
    private String sex;
    public static String name = "chenssy";

    /**
     *静态内部类
     */
    static class InnerClass1{
        /* 在静态内部类中可以存在静态成员 */
        public static String _name1 = "chenssy_static";

        public void display(){
            /* 
             * 静态内部类只能访问外围类的静态成员变量和方法
             * 不能访问外围类的非静态成员变量和方法
             */
            System.out.println("OutClass name :" + name);
        }
    }

    /**
     * 非静态内部类
     */
    class InnerClass2{
        /* 非静态内部类中不能存在静态成员 */
        public String _name2 = "chenssy_inner";
        /* 非静态内部类中可以调用外围类的任何成员,不管是静态的还是非静态的 */
        public void display(){
            System.out.println("OuterClass name:" + name);
        }
    }

    /**
     * @desc 外围类方法
     * @author chenssy
     * @data 2013-10-25
     * @return void
     */
    public void display(){
        /* 外围类访问静态内部类:内部类. */
        System.out.println(InnerClass1._name1);
        /* 静态内部类 可以直接创建实例不需要依赖于外围类 */
        new InnerClass1().display();

        /* 非静态内部的创建需要依赖于外围类 */
        OuterClass.InnerClass2 inner2 = new OuterClass().new InnerClass2();
        /* 方位非静态内部类的成员需要使用非静态内部类的实例  */
        System.out.println(inner2._name2);
        inner2.displa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uterClass outer = new OuterClass();
        outer.display();
    }
}
----------------
Output:
chenssy_static
OutClass name :chenssy
chenssy_inner
OuterClass name:chenssy
匿名内部类

三、static 关键字 【参考文章】

static 关键字主要有以下四种使用场景
  • 修饰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
  • 静态代码块
  • 修饰类(只能修饰内部类)
  • 静态导包(用来导入类中的静态资源,1.5以后的新特性)
修饰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常用)

被 static 修饰的成员属于类,不属于单个这个类的某个对象,被类中所有对象共享,可以并且建议通过类型调用。被 static 声明的成员变量属于静态成员变量,静态变量存放在 java 内存区域的方法区。

调用格式:

  • 类名.静态变量名
  • 类名.静态方法名()

如果变量或者方法被 private 则代表该属性或者方法只能在类的内部被访问而不能在类的外部被访问
测试方法

public class StaticBean {

    String name;
    静态变量
    static int age;

    public StaticBea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静态方法
    static void SayHello() {
        System.out.println(Hello i am java);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StaticBean{ +
                name=' + name + ''' + age + age +
                '}';
    }
}
public class Static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aticBean staticBean = new StaticBean(1);
        StaticBean staticBean2 = new StaticBean(2);
        StaticBean staticBean3 = new StaticBean(3);
        StaticBean staticBean4 = new StaticBean(4);
        StaticBean.age = 33;
        /*StaticBean{name='1'age33} 
        StaticBean{name='2'age33} 
        StaticBean{name='3'age33} 
        StaticBean{name='4'age33}*/
        System.out.println(staticBean+ +staticBean2+ +staticBean3+ +staticBean4);
        StaticBean.SayHello();Hello i am java
    }
}
静态代码块

静态代码块定义在类中方法外,静态代码块在非静态代码之前执行(静态代码块–非静态代码块–构造方法)。该类不管创建多少对象,静态代码块只执行一次。

一个类中的静态代码块可以有多个,位置可以随便放,它不在任何的方法体内,JVM加载时会执行这些静态的代码块,如果静态代码块有多个,JVM将按照它们在类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一次执行它们,每个代码只会被执行一次。

静态代码按顺序没有报错
静态代码不按顺序报错
静态代码不按顺序报错

静态代码块对于定义在它之后的静态变量,可以赋值,但是不能访问。

静态内部类

静态内部类和非静态内部类之间存在一个最大的区别,我们直到非静态内部类在编译完成之后会隐含地保存着一个引用,该引用是指想创建它的外围内,但是静态内部类却没有。没有这个引用意味着:

  • 它的创建是不需要依赖外围类的创建。
  • 它不能使用任何外围类的非静态变量和方法。

静态内部类实现单例模式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声明为 private 避免调用默认构造方法创建对象
    private Singleton() {
    }
    
    声明为 private 表明静态内部该类只能在该 Singleton 类中被访问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Unique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
}

当 Singleton 类加载时,静态内部类 SingletonHolder 没有被加载进内存。只有当调用 getUniqueInstance() 方法从而触发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时 SingletonHolder 才会被加载,此时初始化 INSTANCE 实例,并且 JVM 能确保 INSTANCE 只被实例化一次。

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延迟初始化的好处,而且由 JVM 提供了对线程安全的支持。

静态导包

格式为:import static
这两个关键字连用可以指定导入某个类中的指定静态资源,并且不需要使用类名调用类中静态成员,可以直接使用类中静态变量和成员方法
Math. — 将Math中的所有静态资源导入,这时候可以直接使用里面的静态方法,而不用通过类名进行调用
如果只想导入单一某个静态方法,只需要将换成对应的方法名即可

import static java.lang.Math.;

  换成import static java.lang.Math.max;具有一样的效果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max = max(1,2);
		System.out.println(max);
	}
}
补充内容
静态方法与非静态方法

静态方法属于类本身,非静态方法属于从该类生成的每个对象。如果您的方法执行的操作不依赖于其类的各个变量和方法,请将其设置为静态(这将使程序的占有空间更小)。否则,它应该是非静态的。
Example

class Foo {
    int i;
    public Foo(int i) { 
       this.i = i;
    }
    public static String method1() {
       return An example string that doesn't depend on i (an instance variable);     
    }
    public int method2() {
       return this.i + 1;  Depends on i
    }
}

你可以像这样调用静态方法:Foo.method1() 。如果您尝试使用这种方法调用 method2 将失败。但这样可行:
Foo bar = new Foo(1); bar.method2();
总结:

  • 在外部调用静态方法时,可以使用“ 类名.方法名 ” 的方式,也可以使用 “ 对象名.方法名 ” 的方式。而实例方法只有后面这种方式。也就是说,调用静态方法可以无需创建对象。
  • 静态方法在访问本类的成员时,只允许访问静态成员(即静态成员变量和静态方法),而不允许访问实例成员变量和实例方法;实例方法则无此限制
static{} 静态代码块与{}非静态代码块(构造代码块)

相同点:都是在 JVM 加载类时且在构造方法执行之前执行,在类中都可以定义多个,定义多个时按定义的顺序执行,一般在代码块中对一些 static 变量进行赋值。

不同点:静态代码块在非静态代码块之前执行(静态代码块–非静态代码块–构造方法)。静态代码块旨在第一次new执行一次,之后不再执行,而非静态代码块在没new一次就执行一次。非静态代码块可在普通方法中定义(不过作用不大);而静态代码块不行。

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些代码比如一些项目最常用的变量或对象必须在项目启动的时候就执行的时候,需要使用静态代码块,这种代码是主动执行的。如果我们想要设计不需要创建对象就可以调用类中的方法,例如:Arrays类,Character类,String类等,就需要使用静态方法,两者的区别是静态代码块是自动执行的而静态方法是被调用的时候才执行的。

Example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Test() {
        System.out.print(默认构造方法!--);
    }
     非静态代码块
    {
        System.out.print(非静态代码块!--);
    }
     静态代码块
    static {
        System.out.print(静态代码块!--);
    }
    public static void test() {
        System.out.print(静态方法中的内容! --);
        {
            System.out.print(静态方法中的代码块!--);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test = new Test();   
        Test.test();静态代码块!--静态方法中的内容! --静态方法中的代码块!--
    }

当执行 Test.test();时输出:

静态代码块! --静态方法中的内容! --静态方法中的代码块! --

当执行 Test test = new Test();时输出

静态代码块! --非静态代码块! --默认构造方法!--

非静态代码块与构造函数的区别是:非静态代码块是给所有对象进行统一初始化,而构造函数是给对应的对象初始化,因为构造函数是可以多个的,运行哪个构造函数就会建立什么样的对象,但无论建立哪个对象,都会先执行相同的构造代码块。也就是说,构造代码块中定义的是不同对象共性的初始化内容

四、异常处理和设计及深入理解【参考文献】

1、异常定义

定义异常:阻止当前方法或作用域继续执行的问题。虽然java中有异常处理机制,但是明确一点,决不应该用“正常”的态度来看待异常。绝对一点说异常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错误,就是问题,它可能会导致程序失败。之所以java要提出异常处理机制,就是要告诉开发人员,你的程序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请注意。

public class Calculator {
    public int devide(int num1, int num2) {
        //判断除数是否为0
        if(num2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除数不能为零");
        }
        return num1/num2;
    }
}

执行参数检查跑出来的那个参数非法异常,这就属于这个方法的不正常情况。

2、异常扫盲行动

异常体系
Throwable 类是 java 所以语言中所有错误或异常的超类(这就是一切皆可抛东西)。它有两个子类:Error 和 Exception。
Error:用于只是合理的应用程序不应该试图捕获的严重问题。这种情况是很大的问题,大到你不能处理了,所以听之任之就行了,你不用管它。比如说 VirtualMachineError :当 Java 虚拟机崩溃或用尽了它继续操作所需的资源时,抛出该错误。该异常交给JVM,没有比它更专业的了。

Exception:他指出了合理的应用程序想要捕获的条件。 Exception 又分为两类:一种是 CheckedException,一种是 UncheckedException。这两种 Exception 的区别主要是 CheckedException 需要用 try…catch…显示的捕获,而 UncheckedException 不需要捕获。通常 UncheckedException 又叫做 RuntimeException。对于可恢复的条件使用被检查的异常(CheckedException),对于程序错误(言外之意不可恢复,大错已经酿成)使用运行时异常(RuntimeException)。

我们常见的RuntimeExcepiton有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StateException、NullPointerException、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等等。对于那些CheckedException就不胜枚举了,我们在编写程序过程中 try…catch…捕捉的异常都是CheckedException。io包中的IOException及其子类,这些都是CheckedException。

3、异常如何处理

必须先对异常进行捕获,然后再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如何对可能发生异常的代码进行异常捕获和处理?使用try和catch关键字即可

	try {
  		File file = new File("d:/a.txt");
  		if(!file.exists())
    	file.createNewFile();
	} catch (IOException e) {
	
	}

被try块包围的代码说明这段代码可能会发生异常,一旦发生异常,异常便会被catch捕获到,然后需要在catch块中进行异常处理

这是一种处理异常的方式。在java中还提供了另一种异常处理方式即抛出异常,顾名思义,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异常,我把这个异常抛出去,让调用者去进行处理,自己不进行具体的处理,此时需要用到throw和throws关键字。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createFile();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handle exception
        }
    }
    public static void createFile() throws IOException{
        File file = new File("d:/a.txt");
        if(!file.exists())
            file.createNewFile();
    }
}

这段代码和上面一段代码的区别是,在实际的createFile方法中并没有捕获异常,而是用throws关键字声明异常,即告知这个方法的调用者此方法可能会抛出IOException。那么在main方法中调用createFile方法的时候,采用 try…catch块进行了异常捕获处理。

当然还可以采用throw关键字手动来抛出异常对象。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int[] data = new int[]{1,2,3};
            System.out.println(getDataByIndex(-1,data));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
       }
    }
    public static int getDataByIndex(int index,int[] data) {
        if(index<0||index>=data.length)
            throw new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数组下标越界");
       return data[index];
           }
}

然后在catch块中进行捕获。
也就是在java中进行异常处理的话,对于可能会发生异常的代码,可以选择三种方法来进行异常处理:

  • 对代码块用 try…catch进行异常捕获处理;
  • 在该代码的方法体外用throws进行抛出声明,告知此方法的调用者这段代码可能会出现这些异常,你需要谨慎处理。此时有两种情况:
    • 如果声明抛出的异常是非运行时异常,此方法的调用这必须显示地用 try…catch块进行捕获或者继续向上层抛出异常。
    • 如果声明抛出的异常是运行时异常,此方法的调用者可以选择地进行异常捕获处理。
  • 在代码块用throw手动抛出一个异常对象,此时也有两种情况,跟上一个类似:
    • 如果抛出的异常对象是非运行时异常,此方法的调用者必须显示地用try…catch块进行捕获或者继续向上层抛出异常。
    • 如果抛出的异常对象是运行时异常,此方法的调用者可以选择地进行异常捕获处理
      (如果最终将异常抛给main方法,则相当于交给jvm自动处理,此时jvm会简单地打印异常信息)
4、深刻理解try、catch、finally、throws、throw五个关键字
1、try、catch、finally

try关键字用来包围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逻辑代码,它单独无法使用,必须配合catch或者finally使用。java编译器允许的组合使用形式只有以下三种形式:

try...catch...;       try....finally......;    try....catch...finally...

当然catch块可以有多个,注意try块只能有一个,finally块是可选的(但是最多只能有一个finally块)。

三个块执行的顺序为 try ⇒ catch ⇒ finally.

当然如果没有发生,则catch块不会执行。但是finally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执行的。
在多个catch块的时候,是按照catch块的先后顺序进行匹配的,一旦异常类型被一个catch块匹配,则不会与后面的catch块进行匹配。

在使用try…catch…finally块的时候,注意千万不要在finally块中使用return,因为finally中的return会覆盖已有的返回值

2、throws和throw关键字
  • throws出现在方法的声明中,表示该方法可能会抛出可能会抛出的异常,然后交给上层调用它的方法程序处理,允许throws后面跟着多个异常类型;
  • 一般会用与程序出现某种逻辑时程序员主动抛出某种特定类型的异常。throw只会出现在方法体中,当方法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时,将异常信息封装为异常对象,然后throw出去。throw关键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异常类型的转换

throws表示出现异常的一种可能性,并不一定会发生这些异常;throw则是抛出了异常,执行throw则一定抛出了某种异常对象。两者都是消极处理异常的方式(这里的消极并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抛出或者可能抛出异常,但是不会由方法去处理异常,真正的处理异常由此方法的上层调用处理。

5、在类继承的时候,方法覆盖时如何进行异常抛出声明

子类重写父类方法的时候,如何确定异常抛出声明类型。下面是三点原则:

  • 父类的方法没有声明异常,子类在重写该方法的时候不能声明异常;
  • 如果父类的方法声明一个异常exception1,则子类在重写该方法的时候的异常不能是exception1的父类;
  • 如果父类的方法声明的异常类型只有非运行时异常(运行时异常),则子类在重写该方法的时候声明的异常也只能有非运行时异常(运行时异常),不能含有运行时异常(非运行时异常)。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异常的深入理解

在异常的使用这一部分主要是演示代码,都是我们平常写代码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当然只是一小部分),抛砖引玉吗?

两个方法对比演示一下有了异常以后代码的执行流程
public static void testException1() {
        int[] ints = new int[] { 1, 2, 3, 4 };
        System.out.println("异常出现前");
        try {
            System.out.println(ints[4]);
            System.out.println("我还有幸执行到吗");// 发生异常以后,后面的代码不能被执行
        } catch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数组越界错误");
        }
        System.out.println("异常出现后");
    }
    /*output:
    异常出现前
    数组越界错误
    4
    异常出现后
    */
public static void testException2() {
        int[] ints = new int[] { 1, 2, 3, 4 };
        System.out.println("异常出现前");
        System.out.println(ints[4]);
        System.out.println("我还有幸执行到吗");// 发生异常以后,他后面的代码不能被执行
    }

首先指出例子中的不足之处,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是一个非受检异常,所以不用try…catch…显示捕捉,但是我的目的是对同一个异常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看它会有什么不同的而结果(这里也就只能用它将就一下了)。异常出现时第一个方法只是跳出了try块,但是他后面的代码会照样执行的。但是第二种就不一样了,比较强硬。从第一个方法中我们看到,try…catch… 是一种“事务性”的保障,它的目的是保证程序在异常的情况下运行完毕,同时它还会告知程序员程序中出错的详细信息(这种详细信息有时要依赖于程序员设计)。

重新抛出异常
public class Rethrow {
    public static void readFile(String file) throws FileNotFoundException {
        try {
            BufferedInputStream in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file));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System.err.println("不知道如何处理该异常或者根本不想处理它,但是不做处理又不合适,这是重新抛出异常交给上一级处理");
            //重新抛出异常
            throw e;
        }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File(String file) {
        try {
            readFile(file);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File("D:/file");
    }
}

异常的本意是好的,让我们试图修复程序,但是现实中我们修复的几率很小,我们很多时候就是用它来记录出错的信息。如果你厌倦了不停的处理异常,重新抛出异常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解脱。原封不动的把这个异常抛给上一级,抛给调用这个方法的人,让他来费脑筋把。这样看来,java异常(指的是受检异常)又给我们平添很多麻烦,尽管它的出发点是好的。

异常链的使用及异常丢失

定义三个异常:ExceptionA,ExceptionB,ExceptionC

public class ExceptionA extends Exception {
    public ExceptionA(String str) {
        super();
    }
}
public class ExceptionB extends ExceptionA {
    public ExceptionB(String str) {
        super(str);
    }
}
public class ExceptionC extends ExceptionA {
    public ExceptionC(String str) {
        super(str);
    }
}

异常丢失的情况

public class NeverCaught {
    static void f() throws ExceptionB{
        throw new ExceptionB("exception b");
    }
    static void g() throws ExceptionC {
        try {
            f();
        } catch (ExceptionB e) {
            ExceptionC c = new ExceptionC("exception a");
            throw c;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g();
            } catch (ExceptionC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exception.ExceptionC
at exception.NeverCaught.g(NeverCaught.java:12)
at exception.NeverCaught.main(NeverCaught.java:19)
*/

为什么只是打印出来了ExceptionC而没有打印出ExceptionB呢?
上面的情况少了一种异常,这在我们排错的过程中非常的不利。那我们遇到上面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这就是异常链的用武之地:保存异常信息,在抛出另外一个异常的同时不丢失原来异常。

public class NeverCaught {
    static void f() throws ExceptionB{
        throw new ExceptionB("exception b");
    }
    static void g() throws ExceptionC {
        try {
            f();
        } catch (ExceptionB e) {
            ExceptionC c = new ExceptionC("exception a");
            //异常连
            c.initCause(e);
            throw c;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g();
            } catch (ExceptionC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exception.ExceptionC
at exception.NeverCaught.g(NeverCaught.java:12)
at exception.NeverCaught.main(NeverCaught.java:21)
Caused by: exception.ExceptionB
at exception.NeverCaught.f(NeverCaught.java:5)
at exception.NeverCaught.g(NeverCaught.java:10)
... 1 more
*/

这个异常链的特性是所有异常均具备的,因为这个 initCause() 方法是从 Throwable() 继承的。

清理工作

清理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一些消耗资源的操作,比如IO,JDBC。如果我们用完以后没有及时正确关闭,那后果会很严重,这意味着内存泄漏。异常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设计一种机制不论什么情况下,资源都能及时正确的清理。这就是finally。

public void readFile(String file) {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ull;
        try {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 do some other work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reader.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例子非常的简单,是一个读取文件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JDBC操作中也非常的常见。(对于资源的及时清理是程序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try…finally结构也是保证资源正确关闭的一个手段。如果你不清楚代码执行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异常情况会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清理,那么你就要try对这段“可疑”代码进行包装,然后在finally中进行资源的清理。

public void readFile() {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ull;
        try {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 do some other work
            //close reader
            reader.close();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我们注意一下这个方法和上一个方法的区别,下一个可能习惯更好一点,及早的关闭reader。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在reader.close() 以前异常随时可能发生,这样的代码结构不能预防任何异常的出现。因为程序会在异常出现的地方跳出,后面的代码不能执行(这在上面应经用实例证明过)。这时我们就可以用try…finally来改造:

public void readFile() {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ull;
        try {
            try {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 do some other work
                // close reader
            } finally {
                reader.close();
            }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及早的关闭资源是一种良好的行为,因为时间越长你忘记关闭的可能性越大。这样的配合上try…finally就保证万无一失了。

另一种情况,加入我想在构造方法中打开一个文件或者创建一个JDBC连接,因为我们要在其他的方法中使用这个资源,所以不能在构造方法中及早的将这个资源关闭。那我们是不是就没辙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public class ResourceInConstructor {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ull;
    public ResourceInConstructor() {
        try {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new FileInputStream("")));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void readFile() {
        try {
            while(reader.readLine()!=null) {
                //do some work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ublic void dispose() {
        try {
            reader.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7、异常的误用
例一.

用一个Exception 来捕捉所有的异常,颇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气魄。不过这也是最傻的行为

public void readFile(String file) {
        BufferedReader reader = null;
        Connection conn = null;
        try {
            reader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 do some other work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reader.close();
                conn.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从异常角度来说这样严格的程序确实是万无一失,所有异常都能捕获。但是站在编程人员的角度,万一这个程序出错了我们该如何分辨是到底是哪引起的呢,IO还是JDBC…所以, 这种写法很值得当做一个反例。不要以为这种做法很幼稚,傻子才会做。(抛Throwable异常比Exception异常好)。

Throwable是所有错误或异常的超类,其下有Exception和Error两个类,也就是说Throwable是Exception和Error的父类。
而Exception和Error是有区别的:
Exception:是可以通过代码进行处理的异常。
Error:是错误,通常是不可能通过代码进行处理的异常。是错误,并且是会导致程序崩溃的。
所以在抛异常时,应该抛Exception时你抛Throwable肯定是没问题的,关键在于细节,对于异常应该是尽可能去抛详细准确的异常,根据异常可以知道到底是什么位置出了问题。
打个比喻:
我数组角标越界了,你是不是应该抛异常,两种情景:
-----1.我抛数组角标越界异常,那么我会很清楚的知道是数组角标越界了。
------2.我抛数组角标越界异常的父类的父类的父类。。。也就是Throwable,那么我会清楚的知道是Java异常,但是到底是哪儿的异常,就真的说不出来了。
再举个实际的例子:问你是哪儿的人?
1.我是xx省xx市xx县xx村的人。
2.我住地球上。
你认为哪个答案更贴切?【参考文献】

例2.

上面的程序都是反例。异常是程序处理意外情况的机制,当程序发生意外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得到意外的信息,包括发生的位置、描述、原因等待。这些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线索。但是上面的例子都只是简单的printStackTrace()。如果自己写代码,就要尽可能多的对这个异常进行描述。比如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异常,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这个异常。如果传入方法的参数不正确,告知什么样的参数是合法的参数,或者给出一个sample。

例3.

将try block写的简短,不要所有的东西都仍在这里,我们尽可能的分析出到底哪几行程序可能出现异常,只是对可能出现异常的代码进行try。尽量为每一个异常写一个try…catch,避免异常丢失。在IO操作中,一个IOException 也具有“衣服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

8、异常处理和设计的几个建议
只有必要使用异常的地方才能使用异常,不要用异常去控制程序的流程

谨慎地使用异常,异常捕获的代价非常高昂,异常使用过多会严重影响程序的性能。如果在程序中能够用if语句和Boolean变量来进行逻辑判断,那么尽量减少异常的使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异常捕获和处理。

public void useExceptionsForFlowControl() {  
  try {  
  while (true) {  
    increaseCount();  
    }  
  } catch (MaximumCountReachedException ex) {  
  }  
  //Continue execution  
}  
public void increaseCount() throws MaximumCountReachedException {  
  if (count >= 5000)  
    throw new MaximumCountReachedException();  
}

上边的 useExceptionsForFlowControl() 用一个无限循环来增加count直到抛出异常,这种做法并没有说让代码不易读,而是使得程序执行效率降低。

切记使用空catch块

在捕获异常之后什么都不做,相当于忽略了这个异常。千万不要使用空的catch块,空的catch块意味着你在程序中隐藏了错误和异常,并且很可能导致程序出现不可控的执行结果。如果你非常肯定捕获到的异常不会以任何方式对程序造成影响,最好用Log日志将该异常进行记录,以便日后方便更新和维护。

检查异常和非检查异常的选择

一旦你决定抛出异常,你就要决定抛出什么异常。这里面的主要问题就是抛出检查异常还是非检查异常。

检查异常导致了太多的try…catch代码,可能有很多检查异常对开发人员来说是无法合理地进行处理的,比如SQLException,而开发人员却不得不去进行try…catch,这样就会导致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逻辑代码只有很少的几行,而进行异常捕获和处理的代码却有很多行。这样不仅导致逻辑代码阅读起来晦涩难懂,而且降低了程序的性能。
【检查异常和非检查异常参考文献】

注意catch块的顺序

不要把上层类的异常放在最前面catch块。

try {
        File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new FileInputStream("d:/a.txt");
        int ch = inputStream.read();
        System.out.println("aaa");
        return "step1";
    } catch (IO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io exception");        
         return "step2";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file not found");          
        return "step3";
    }finally{
        System.out.println("finally block");
        //return "finally";
    }

第二个catch的FileNotFoundException 将永远不会被捕获到,因为 FileNotFoundException 是 IOException的子类。

不要将提供给用户看的信息放在异常信息里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String user = null;
            String pwd = null;
            login(user,pwd);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
        }
    }
    public static void login(String user,String pwd) {
        if(user==null||pwd==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用户名或者密码为空");
        //...
    }
}

展示给用户错误提示信息最好不要跟程序混淆一起,比较好的方式是将所有错误提示信息放在一个配置文件中统一管理。

避免多次在日志信息中记录同一个异常

只在异常最开始发生的地方进行日志信息记录。很多情况下异常都是层层向上跑出的,如果在每次向上抛出的时候,都Log到日志系统中,则会导致无从查找异常发生的根源。

异常处理尽量放在高层进行

尽量将异常统一抛出给上层调用者,由上层调用者统一之时进行处理。如果在每个出现异常的地方都直接进行处理,会导致程序异常处理混乱,不利于后期维护和异常错误排查。由上层统一进行处理会使得整个程序的流程清晰易懂。【统一处理异常参考文献】

在finally中释放资源

如果使用文件读取、网络操作以及数据库操作等,记得在finally中释放资源。这样不仅会使得程序占用更少的资源,也会避免不必要的由于资源未释放而发生的异常情况。

五、Java 中 ==,equals 与 hashCode 的区别与联系【参考文献】

1、概述
  • == : 该操作符生成的是一个boolean结果,它计算的是操作数的值之间的关系
  • equals :Object 的实例方法,比较两个对象的content是否相同
  • hashCode:Object 的 native 方法,获取对象的哈希值,用于确定该对象在哈希表中的索引位置,它实际上是一个 int 型整数
2、关系操作符 ==
a、操作数的值
  • 基本数据类型变量
    在java中有八种基本数据类型

     浮点型:float(4 byte), double(8 byte)
     
     整型:byte(1 byte), short(2 byte), int(4 byte) , long(8 byte)
     
     字符型: char(2 byte)
     
     布尔型: boolean(JVM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其所占的空间大小,仅规定其只能够取字面值”true”和”false”)
    

    对于这八种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变量直接存储的是“值”。因此,在使用关系操作符 == 来进行比较时,比较的就是 “值” 本身。要注意的是,浮点型和整型都是有符号类型的(最高位仅用于表示正负,不参与计算【以 byte 为例,其范围为-2^7 ~ 2^7 - 1, -0 即 -128】),而char是无符号类型的(所有为均为计算,所以char类型取值范围),而 char 是无符号类型的(所有位均参与计算,所以 char 类型取值范围位 0~2^16-1)。

  • 引用类型变量
    在java中,引用类型的变量存储的并不是“值”本身,而是与其关联的对象在内存中的地址。

String str1;

这句话声明了一个引用类型的变量,此时它并没有和任何对象关联。
而通过 new 来产生一个对象,并将这个对象和str1进行绑定;

str1 = new String("hello");

那么 str1 就指向了这个对象,此时引用变量str1中存储的是它指向的对象在内存中的存储地址,并不是“值”本身,也就是说并不是直接存储的字符串 “hello”。这里面的引用和 C/C++ 中的指针很类似。

b、小结

因此,对于关系操作符 ==;

  • 若操作数的类型是基本数据类型,则该关系操作符判断的是左右两边操作数的值是否相等。
  • 若操作数的类型是引用数据类型,则该关系操作符判断的是左右两边操作数的内存地址是否相同。也就是说,若此时返回 true,则该操作符作用的一定是同一对象。
3、equals方法
a、来源

equals方法是基类Object中的实例方法,因此对所有继承于Object的类都会有该方法。
在 Object 中的声明: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b、equals方法的作用

初衷:判断两个对象的 content 是否相同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equals方法的作用,我们先看Object类中equals方法的实现。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return (this == obj);
  }

很显然,在Object类中,equals方法是用来比较两个对象的引用是否相等,既是否指向同一个对象。
但我们都知道,下面代码输出为 true: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1 = new String("hello");
        String str2 = new String("hello");

        System.out.println(str1.equals(str2));
    }
}

原来是 String 类重写了 equals 方法: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anObject) {   // 方法签名与 Object类 中的一致
    if (this == anObject) {     // 先判断引用是否相同(是否为同一对象),
        return true;
    }
    if (anObject instanceof String) {   // 再判断类型是否一致,
        // 最后判断内容是否一致.
        String anotherString = (String)anObject;
        int n = count;
        if (n == anotherString.count) {
        char v1[] = value;
        char v2[] = anotherString.value;
        int i = offset;
        int j = anotherString.offset;
        while (n-- != 0) {
            if (v1[i++] != v2[j++])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即对于诸如 “字符串比较时用的什么方法,内部实现如何?”之类的问题的回答即为:
使用equals方法,内部实现分为三个步骤:

  • 先 比较引用是否相同(是否为同一对象),
  • 再 判断类型是否一致(是否为同一类型)
  • 最后 比较内容是否一致

Java 中所有内置的类的 equals 方法的实现步骤均是如此,特别是诸如 Integer,Double 等包装器类。

c、equals 重写原则

对象内容的比较才是设计equals() 的真正目的,Java 语言对equals()的要求如下,这些要求是重写该方法时必须遵循的:

  • 对称性:如果 x.equals(y) 返回是 “true”,那么 y.equals(x) 也应该返回是 “true”;
  • 自反性: x.equals(x) 必须返回是 “true”;
  • 类推性:如果 x.equals(y) 返回是 “true”,而且 y.equals(z) 返回是 “true”,那么z.equals(x) 也应该返回是“true”;
  • 一致性:如果 x.equals(y) 返回是 “true”,只要 x 和 y 内容一直不变,不管你重复 x.equals(y) 多少次,返回都是 “true”;
  • 对称性:如果 x.equals(y) 返回是 “true”,那么 y.equals(x) 也应该返回 “true”;
  • 任何情况下,x.equals(null) 【应使用关系比较符 ==】,永远返回是 “false”;x.equals(和 x 不同类型的对象) 永远返回是 “false”。
d、小结

因此,对于 equals 方法:

  • 其本意是比较两个对象的 content 是否相同
  • 必要的时候,我们需要重写该方法,避免违背本意,且要遵循上述原则
4、hashcode 方法
a、hashCode 的来源

hashCode 方法是基类 Object 中的 实例 native 方法,因此对所有继承于 Object 的类都会有该方法。
在 Object 类中的声明(native方法暗示这些方法是有实现体的,但并不提供实现体,因为其实现体是由非java 语言在外面实现的):

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
b、哈希相关概念

了解哈希表:

  • 概念:Hash 就是把任意长度的输入(又叫做预映射,pre-image),通过散列算法,变换成固定长度的输出(int),该输出就是散列值。这种转换是一种 压缩映射,也就是说,散列值的空间通常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从而不可能从散列值来唯一的确定输入值。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将任意长度的消息压缩到某一固定长度的消息摘要的函数。
  • 应用-数据结构:数组的特点是:寻址容易,插入和删除困难;而链表的特点是:寻址困难,插入和删除容易。那么我们能不能综合两者的特性,做出一种寻址容易,插入和删除也容易的数据结构?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要提起的哈希表,哈希表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方法,常用的一种方法-------拉链法,可以理解为“链表的数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边很明显是个数组,数组的每个成员是一个链表。该数据结构所容纳的所有元素均包含一个指针,用于元素的间的链接。我们根据元素的自身特征把元素分配到不同的链表中去,也是根据这些特征,找到正确的链表,再从链表中找出这个元素。其中,将根据元素特征计算元素数组下标的方法就是散列法。
  • 拉链法的适用范围:快速查找,删除的基本数据结构,通常需要总数据量可以放入内存。
  • 要点:
    hash函数选择,针对字符串,整数,排列,具体相应的hash方法;
    碰撞处理,一种是open hashing,也称为拉链法,另一种就是closed hashing,也称开地址法,opened addressing。
c、hashCode 简述

在Java中,由 Object 类定义的 hashCode 方法会针对不同的对象返回不同的整数。(这是通过将该对象的内部地址转换成一个整数来实现的,但是 Java TM 编程语言不需要这种实现技巧)。

hashCode 的常规协定是:

  • 在Java应用程序执行期间,在对同一对象多次调用hashCode 方法时,必须一致地返回相同的整数,前提是将对象进行 equals 比较时所用的信息没有被修改。从某一应用程序的一次执行到同一应用程序的另一次执行,该整数无需保持一致。
  • 如果根据 equals(Object) 方法,两个对象是相等的,那么对这两个对象中的每个对象调用 hashCode 方法都必须生成相同的整数结果。
  • 如果根据 equals(java.lang.Object) 方法,两个对象不相等,那么对这两个对象中的任一对象上调用 hashCode 方法不要求一定生成不同的整数结果。

要想进一步了解 hashCode 的作用,我们必须先要了解Java中的容器,因为 HashCode 只是在需要用到哈希算法的数据结构中才有用,比如 HashSet,HashMap 和 Hashtable。

Java中的集合(Collection) 有三类,一类是List,一类是Queue,再有一类就是Set。前两个集合内的元素是有序的,元素可以重复;最后一个集合内的元素无序,但元素不可重复。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要想保证元素不重复,可两个元素是否重复应该依据什么来判断呢?这就是 Object.equals 方法了。但是,如果每增加一个元素就检查一次,那么当元素很多时,后添加到集合中的元素比较的次数就非常多了。也就是说,如果集合中现在已经有 1000 个元素,那么第 1001 个元素加入集合时,它就要调用 1000 次equals 方法。这显然会大大降低效率。于是,Java采用了哈希表的原理。这样,我们对每个要存入集合的元素使用哈希算法算出一个值,然后根据该值计算出元素应该在数组的位置。所以,当集合要添加新的元素时,可分为两个步骤:

  • 先调用这个元素的 hashCode 方法,然后根据所得到的值计算出元素应该在数组的位置。如果这个位置上没有元素,那么直接将它存储在这个位置上;
  • 如果这个位置上已经有元素了,那么调用它的equals方法与新元素进行比较:相同的话就不存了,否则,将其存在这个位置对应的链表中 (Java 中 HashSet,HashMap 和 Hashtable的实现总将元素放在链表的表头)。
d、equals 与 hashCode

前提:谈到 hashCode 就不得不说 equals 方法,两者均是 Object 类里面的方法。由于 Object 类是所有类的基类,所以一切类里都可以重写这两个方法。

  • 原则1:如果 x.equals(y) 返回 “true” ,那么 x 和 y 的hashCode() 必须相等;
  • 原则2:如果 x 和 y 的 hashCOde() 不相等,那么 x.equals(y) 一定返回 “false”;
  • 原则3:如果 x.equals(y) 返回 “false”,那么 x 和 y 的hashCode() 有可能相等,也有可能不等;
  • 原则4:一般来讲,equals 这个方法是给用户调用的,而 hashCode 方法一般用户不会去调用;
  • 原则5:当一个对象类型作为集合对象的元素时,那么这个对象应该拥有自己的equals() 和 hashCode() 设计,而且要遵守前面所说的几个原则。
f、实现例证

hashCode() 在 object类中定义如下:

public native int hashCode();

说明是一个本地方法,它的实现是根据本地机器相关的。
String 类是这样重写的:

public final class String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Comparable<String>, CharSequence
{
    /** The value is used for character storage. */
    private final char value[];     //成员变量1

    /** The offset is the first index of the storage that is used. */
    private final int offset;      //成员变量2

    /** The count is 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the String. */
    private final int count;       //成员变量3

   /** Cache the hash code for the string */
    private int hash; // Default to 0    //非成员变量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nt len = count;         //用到成员变量3
    if (h == 0 && len > 0) {
        int off = offset;         //用到成员变量2
        char val[] = value;       //用到成员变量1
            for (int i = 0; i < len; i++) {
                h = 31*h + val[off++];       //递推公式
            }
            hash = h;
        }
        return h;
    }
}

对程序的解释: h = s[0]*31^(n-1) + s[1]*31^(n-2) + … + s[n-1],由此可以看出,对象的hash地址不一定是实际的内存地址。

5、小结
  • hashcode是系统用来快速检索对象而使用
  • equals 方法本意是用来判断引用的对象是否一致
  • 重写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时,equals 方法中用到的成员变量也必定会在hashcode方法中用到,只不过前者作为比较项,后者作为生成摘要的信息项,本质上所用到的数据是一样的,从而保证二者的一致性。

6、反射【参考文献】

前言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反射可以说是Java中最强大的技术了,它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很多优秀的开源框架都是通过反射完成的,比如最初的很多注解框架,后来因为java反射影响性能,所以被运行时注解APT替代了,java反射有个开源框架jOOR相信很多人都用过,不过我们还是要学习发射的基础语法,这样才能自己写出优秀的框架,当然这里所讲的反射技术,是学习Android插件化技术、Hook技术等必不可少的!

1、基本反射技术

1.1 根据一个字符串得到一个类
getClass方法

 String name = "Huanglinqing";
 Class c1 = name.getClass();
 System.out.println(c1.getName());

打印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lass.forName

比如我们获取java.lang.String的类名

   String name = "java.lang.String";
   Class c1 = null;
   try {
          c1 = Class.forName(name);
          System.out.println(c1.getName());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这里也通过捕获异常,因为我们传的这个字符串可能不合法,字符串合法命名是类的命名空间和类的名称组成

打印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还可以通过c1.getSuperclass()获取到他的父类

Type属性

基本类型都有type属性,可以得到这个基本类型的类型,比如:

Class c1 = Boolean.TYPE;
Class c2 = Byte.TYPE;
Class c3 = Float.TYPE;
Class c4 = Double.TYPE;
 停停停!这些东西有啥子用,如此鸡肋! 别急,一切都是为后续做准备。
2、获取类的成员

当类中方法定义为私有的时候我们能调用?不能!当变量是私有的时候我们能获取吗?不能!但是反射可以,比如源码中有你需要用到的方法,但是那个方法是私有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通过反射去执行这个私有方法,并且获取私有变量。

获取类的构造函数
为了便于测试,我们定义一个Test类,Test类如下:(省略get和set方法)

Test类中我们定义是三个私有变量,生成两个公有的含参构造方法和一个私有的含参构造方法以及一个公有的无参构造方法。

public class Test {
 
    private int age;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testint;
 
    public Test(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Test(int age, String name) {
        this.age = age;
        this.name = name;
    }
 
    private Test(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Test() {
    }

下面我们通过反射获取这些构造方法

获取类的所有构造方法

 Test test = new Test();
 Class c4 = test.getClass();
 Constructor[] constructors ;
 constructors = c4.getDeclaredConstructors();

通过getDeclaredConstructors可以返回类的所有构造方法,返回的是一个数组因为构造方法可能不止一个,通过getModifiers可以得到构造方法的类型,getParameterTypes可以得到构造方法的所有参数,返回的是一个Class数组,所以我们如果想获取所有构造方法以及每个构造方法的参数类型,可以有如下代码:

 for (int i = 0; i < constructors.length; i++) {
        System.out.print(Modifier.toString(constructors[i].getModifiers()) + "参数:");
        Class[] parametertypes = constructors[i].getParameterTypes();
        for (int j = 0; j < parametertypes.length; j++) {
             System.out.print(parametertypes[j].getName() + " ");
       }
      System.out.println("");
  }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类中所有构造方法和构造方法中的参数,那么我们如何获取特定的构造方法呢?

获取类中特定的构造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getConstructors方法获取类中 所有的public类型的构造方法,代码和上面一样就不演示了。

我们可以通过getDeclaredConstructor()方法传参获取特定参数类型的构造方法,这里注意是getDeclaredConstructor()不是 getDeclaredConstructors() ,所以返回的是一个Class对象而不是一个Class数组。

获取无参构造方法直接不传参数,如下所示:

   try {
          constructors = c4.getDeclaredConstructor();
          System.out.print(Modifier.toString(constructors.getModifiers()) + );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这里要进行异常捕获,因为可能不存在对应的构造方法,打印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如果我们想获取有两个参数分别为int和String类型的构造方法,代码如下:

Class[] p = {int.class,String.class};
  try {
       constructors = c4.getDeclaredConstructor(p);
       System.out.print(Modifier.toString(constructors.getModifiers()) + "参数:");
       Class[] parametertypes = constructors.getParameterTypes();
       for (int j = 0; j < parametertypes.length; j++) {
            System.out.print(parametertypes[j].getName() + " ");
          }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这里我们同样打印出构造方法的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调用构造方法

从这里开始慢慢到了关键的一步,得到类的实例,我们主要借助于newInstance方法,为了方便演示我们将测试类的两个构造方法打印出来.

   public Test(int age, String name) {
        this.age = age;
        this.name = name;
        System.out.println("hello" + name + "i am" + age);
    }
 
 
    private Test(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System.out.println("My Name is" +
                name);
    }

我们先来调用public的方法,如下所示:

 Class[] p = {int.class,String.class};
 constructors = c4.getDeclaredConstructor(p);
 constructors.newInstance(24,"HuangLinqing");

运行打印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调用私有构造方法呢,和上面一样,只是我们要设置constructors.setAccessible(true);代码如下:

  Class[] p = {String.class};
  constructors = c4.getDeclaredConstructor(p);
  constructors.setAccessible(true);
  constructors.newInstance("HuangLinqing");

打印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img-blog.csdnimg.cn/2020010600135058.pn

调用类的私有方法

如何调用类中的私有方法呢,我们先在测试类中编写一个测试的私有方法 如下:

 private void welcome(String tips){
        System.out.println(tips);
    }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要正常的调用类的方法都是通过类.方法调用,所以我们调用私有方法也需要得到类的实例,而我们上面newInstace已经得到了类的实例,这样就好办了。

   Class[] p4 = {String.class};
   Method method = c4.getDeclaredMethod("welcome",p4);
   method.setAccessible(true);

我们首先通过 getDeclaredMethod方法获取到这个私有方法,第一个参数是方法名,第二个参数是参数类型

然后通过invoke方法执行,invoke需要两个参数一个是类的实例,一个是方法参数。

 Class[] p4 = {String.class};
 Method method = c4.getDeclaredMethod("welcome",p4);
 method.setAccessible(true);
 Object arg1s[] = {"欢迎关注代码男人技术公众号"};
 method.invoke(test,arg1s);

test类的实例当不能new 获取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反射获取,就是上面的newInstance方法。打印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获取类的私有字段并修改值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有了set方法,什么私有不私有,test.set不就可以了,但是这里要注意我们是没有办法得到这个类的实例的,要不然都可以得到实例就没有反射一说了。我们在通过反射得到类的实例之后先获取字段:

Field field = c4.getDeclaredField("name");
field.setAccessible(true);
field.set(o,"代码男人");

o是我们上面通过反射构造方法获取的实例, 打印field.get(o).toString()的值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bject o = c.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

不过要注意的是我们修改了name的值只对当前的实例对象有效。
【其他文献】

7、java注解 【参考文献】

Annotation 中文译过来就是注解、标释的意思,在 Java 中注解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但经常还是有点让新手不容易理解。

我个人认为,比较糟糕的技术文档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用专业名词来介绍专业名词。

比如:

Java 注解用于为 Java 代码提供元数据。作为元数据,注解不直接影响你的代码执行,但也有一些类型的注解实际上可以用于这一目的。Java
注解是从 Java5 开始添加到 Java 的。 这是大多数网站上对于 Java
注解,解释确实正确,但是说实在话,我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头脑一片空白。这什么跟什么啊?听了像没有听一样。因为概念太过于抽象,所以初学者实在是比较吃力才能够理解,然后随着自己开发过程中不断地强化练习,才会慢慢对它形成正确的认识。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如何让自己或者让读者能够比较直观地认识注解这个概念?是要去官方文档上翻译说明吗?我马上否定了这个答案。

后来,我想到了一样东西————墨水,墨水可以挥发、可以有不同的颜色,用来解释注解正好。

不过,我继续发散思维后,想到了一样东西能够更好地代替墨水,那就是印章。印章可以沾上不同的墨水或者印泥,可以定制印章的文字或者图案,如果愿意它也可以被戳到你任何想戳的物体表面。

但是,我再继续发散思维后,又想到一样东西能够更好地代替印章,那就是标签。标签是一张便利纸,标签上的内容可以自由定义。常见的如货架上的商品价格标签、图书馆中的书本编码标签、实验室中化学材料的名称类别标签等等。

并且,往抽象地说,标签并不一定是一张纸,它可以是对人和事物的属性评价。也就是说,标签具备对于抽象事物的解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基于如此,我完成了自我的知识认知升级,我决定用标签来解释注解。

注解如同标签

之前某新闻客户端的评论有盖楼的习惯,于是 “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罗永浩重新定义了傻X” 就经常极为工整地出现在了评论楼层中,并且广大网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这种行为乐此不疲。这其实就是等同于贴标签的行为。
在某些网友眼中,罗永浩就成了傻X的代名词。

广大网友给罗永浩贴了一个名为“傻x”的标签,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罗永浩,不知道他当教师、砸冰箱、办博客的壮举,但是因为“傻x”这样的标签存在,这有助于他们直接快速地对罗永浩这个人做出评价,然后基于此,罗永浩就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是标签的力量。

而在网络的另一边,老罗靠他的人格魅力自然收获一大批忠实的拥泵,他们对于老罗贴的又是另一种标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老罗还是老罗,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它贴上的标签不同,所以造成对于他的看法大相径庭,不喜欢他的人整天在网络上评论抨击嘲讽,而崇拜欣赏他的人则会愿意挣钱购买锤子手机的发布会门票。
我无意于评价这两种行为,我再引个例子。

《奇葩说》是近年网络上非常火热的辩论节目,其中辩手陈铭被另外一个辩手马薇薇攻击说是————“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然后贴上了一个大大的标签————“鸡汤男”,自此以后,观众再看到陈铭的时候,首先映入脑海中便是“鸡汤男”三个大字,其实本身而言陈铭非常优秀,为人师表、作风正派、谈吐举止得体,但是在网络中,因为娱乐至上的环境所致,人们更愿意以娱乐的心态来认知一切,于是“鸡汤男”就如陈铭自己所说成了一个撕不了的标签。

我们可以抽象概括一下,标签是对事物行为的某些角度的评价与解释。

到这里,终于可以引出本文的主角注解了。

初学者可以这样理解注解:想像代码具有生命,注解就是对于代码中某些鲜活个体的贴上去的一张标签。简化来讲,注解如同一张标签。

在未开始学习任何注解具体语法而言,你可以把注解看成一张标签。这有助于你快速地理解它的大致作用。如果初学者在学习过程有大脑放空的时候,请不要慌张,对自己说:

注解,标签。注解,标签。

注解语法

因为平常开发少见,相信有不少的人员会认为注解的地位不高。其实同 classs 和 interface 一样,注解也属于一种类型。它是在 Java SE 5.0 版本中开始引入的概念。

注解的定义

注解通过 @interface 关键字进行定义。

public @interface TestAnnotation {
}

它的形式跟接口很类似,不过前面多了一个 @ 符号。上面的代码就创建了一个名字为 TestAnnotaion 的注解。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创建了一张名字为 TestAnnotation 的标签。

注解的应用

上面创建了一个注解,那么注解的的使用方法是什么呢。

@TestAnnotation
public class Test {
}

创建一个类 Test,然后在类定义的地方加上 @TestAnnotation 就可以用 TestAnnotation 注解这个类了。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将 TestAnnotation 这张标签贴到 Test 这个类上面。

不过,要想注解能够正常工作,还需要介绍一下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元注解。

元注解

元注解是什么意思呢?

元注解是可以注解到注解上的注解,或者说元注解是一种基本注解,但是它能够应用到其它的注解上面。

如果难于理解的话,你可以这样理解。元注解也是一张标签,但是它是一张特殊的标签,它的作用和目的就是给其他普通的标签进行解释说明的。

元标签有 @Retention、@Documented、@Target、@Inherited、@Repeatable 5 种。

@Retention

Retention 的英文意为保留期的意思。当 @Retention 应用到一个注解上的时候,它解释说明了这个注解的的存活时间。

它的取值如下:

  • RetentionPolicy.SOURCE 注解只在源码阶段保留,在编译器进行编译时它将被丢弃忽视。
  • RetentionPolicy.CLASS 注解只被保留到编译进行的时候,它并不会被加载到 JVM 中。
  • RetentionPolicy.RUNTIME 注解可以保留到程序运行的时候,它会被加载进入到 JVM 中,所以在程序运行时可以获取到它们。
    我们可以这样的方式来加深理解,@Retention 去给一张标签解释的时候,它指定了这张标签张贴的时间。@Retention 相当于给一张标签上面盖了一张时间戳,时间戳指明了标签张贴的时间周期。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public @interface TestAnnotation {
}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指定 TestAnnotation 可以在程序运行周期被获取到,因此它的生命周期非常的长。

@Documented

顾名思义,这个元注解肯定是和文档有关。它的作用是能够将注解中的元素包含到 Javadoc 中去。

@Target

Target 是目标的意思,@Target 指定了注解运用的地方。

你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注解被 @Target 注解时,这个注解就被限定了运用的场景。

类比到标签,原本标签是你想张贴到哪个地方就到哪个地方,但是因为 @Target 的存在,它张贴的地方就非常具体了,比如只能张贴到方法上、类上、方法参数上等等。@Target 有下面的取值

  • ElementType.ANNOTATION_TYPE 可以给一个注解进行注解
  • ElementType.CONSTRUCTOR 可以给构造方法进行注解
  • ElementType.FIELD 可以给属性进行注解
  • ElementType.LOCAL_VARIABLE 可以给局部变量进行注解
  • ElementType.METHOD 可以给方法进行注解
  • ElementType.PACKAGE 可以给一个包进行注解
  • ElementType.PARAMETER 可以给一个方法内的参数进行注解
  • ElementType.TYPE 可以给一个类型进行注解,比如类、接口、枚举
@Inherited

Inherited 是继承的意思,但是它并不是说注解本身可以继承,而是说如果一个超类被 @Inherited 注解过的注解进行注解的话,那么如果它的子类没有被任何注解应用的话,那么这个子类就继承了超类的注解。
说的比较抽象。代码来解释。

@Inherited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interface Test {}
@Test
public class A {}
public class B extends A {}

注解 Test 被 @Inherited 修饰,之后类 A 被 Test 注解,类 B 继承 A,类 B 也拥有 Test 这个注解。

可以这样理解:

老子非常有钱,所以人们给他贴了一张标签叫做富豪。

老子的儿子长大后,只要没有和老子断绝父子关系,虽然别人没有给他贴标签,但是他自然也是富豪。

老子的孙子长大了,自然也是富豪。

这就是人们口中戏称的富一代,富二代,富三代。虽然叫法不同,好像好多个标签,但其实事情的本质也就是他们有一张共同的标签,也就是老子身上的那张富豪的标签。

@Repeatable

Repeatable 自然是可重复的意思。@Repeatable 是 Java 1.8 才加进来的,所以算是一个新的特性。

什么样的注解会多次应用呢?通常是注解的值可以同时取多个。

举个例子,一个人他既是程序员又是产品经理,同时他还是个画家。

@interface Persons {
    Person[]  value();
}
@Repeatable(Persons.class)
@interface Person{
    String role default "";
}
@Person(role="artist")
@Person(role="coder")
@Person(role="PM")
public class SuperMan{
}

注意上面的代码,@Repeatable 注解了 Person。而 @Repeatable 后面括号中的类相当于一个容器注解。

什么是容器注解呢?就是用来存放其它注解的地方。它本身也是一个注解。

我们再看看代码中的相关容器注解。

@interface Persons {
    Person[]  value();
}

按照规定,它里面必须要有一个 value 的属性,属性类型是一个被 @Repeatable 注解过的注解数组,注意它是数组。

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这样理解。Persons 是一张总的标签,上面贴满了 Person 这种同类型但内容不一样的标签。把 Persons 给一个 SuperMan 贴上,相当于同时给他贴了程序员、产品经理、画家的标签。

我们可能对于 @Person(role=”PM”) 括号里面的内容感兴趣,它其实就是给 Person 这个注解的 role 属性赋值为 PM ,大家不明白正常,马上就讲到注解的属性这一块。

注解的属性

注解的属性也叫做成员变量。注解只有成员变量,没有方法。注解的成员变量在注解的定义中以“无形参的方法”形式来声明,其方法名定义了该成员变量的名字,其返回值定义了该成员变量的类型。

@Target(ElementType.TYPE)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public @interface TestAnnotation {
    int id();
    String msg();
}

上面代码定义了 TestAnnotation 这个注解中拥有 id 和 msg 两个属性。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它们进行赋值。

赋值的方式是在注解的括号内以 value=”” 形式,多个属性之前用 ,隔开。

@TestAnnotation(id=3,msg="hello annotation")
public class Test {
}

需要注意的是,在注解中定义属性时它的类型必须是 8 种基本数据类型外加 类、接口、注解及它们的数组。

注解中属性可以有默认值,默认值需要用 default 关键值指定。比如:

@Target(ElementType.TYPE)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public @interface TestAnnotation {
    public int id() default -1;
    public String msg() default "Hi";
}

TestAnnotation 中 id 属性默认值为 -1,msg 属性默认值为 Hi。
它可以这样应用。

@TestAnnotation()
public class Test {}

因为有默认值,所以无需要再在 @TestAnnotation 后面的括号里面进行赋值了,这一步可以省略。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一个注解内仅仅只有一个名字为 value 的属性时,应用这个注解时可以直接接属性值填写到括号内。

public @interface Check {
    String value();
}

上面代码中,Check 这个注解只有 value 这个属性。所以可以这样应用。

@Check("hi")
int a;

这和下面的效果是一样的

@Check(value="hi")
int a;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一种情况是一个注解没有任何属性。比如

public @interface Perform {}

那么在应用这个注解的时候,括号都可以省略。

@Perform
public void testMethod(){}
Java 预置的注解

学习了上面相关的知识,我们已经可以自己定义一个注解了。其实 Java 语言本身已经提供了几个现成的注解。

@Deprecated

这个元素是用来标记过时的元素,想必大家在日常开发中经常碰到。编译器在编译阶段遇到这个注解时会发出提醒警告,告诉开发者正在调用一个过时的元素比如过时的方法、过时的类、过时的成员变量。

public class Hero {
    @Deprecated
    public void say(){
        System.out.println("Noting has to say!");
    }
    public void speak(){
        System.out.println("I have a dream!");
    }
}

定义了一个 Hero 类,它有两个方法 say() 和 speak() ,其中 say() 被 @Deprecated 注解。然后我们在 IDE 中分别调用它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say() 方法上面被一条直线划了一条,这其实就是编译器识别后的提醒效果。

@Override

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提示子类要复写父类中被 @Override 修饰的方法

@SuppressWarnings

阻止警告的意思。之前说过调用被 @Deprecated 注解的方法后,编译器会警告提醒,而有时候开发者会忽略这种警告,他们可以在调用的地方通过 @SuppressWarnings 达到目的。

@SuppressWarnings("deprecation")
public void test1(){
    Hero hero = new Hero();
    hero.say();
    hero.speak();
}
@SafeVarargs

参数安全类型注解。它的目的是提醒开发者不要用参数做一些不安全的操作,它的存在会阻止编译器产生 unchecked 这样的警告。它是在 Java 1.7 的版本中加入的。

@SafeVarargs // Not actually safe!
    static void m(List<String>... stringLists) {
    Object[] array = stringLists;
    List<Integer> tmpList = Arrays.asList(42);
    array[0] = tmpList; // Semantically invalid, but compiles without warnings
    String s = stringLists[0].get(0); // Oh no, ClassCastException at runtime!
}

上面的代码中,编译阶段不会报错,但是运行时会抛出 ClassCastException 这个异常,所以它虽然告诉开发者要妥善处理,但是开发者自己还是搞砸了。

Java 官方文档说,未来的版本会授权编译器对这种不安全的操作产生错误警告。

@FunctionalInterface

函数式接口注解,这个是 Java 1.8 版本引入的新特性。函数式编程很火,所以 Java 8 也及时添加了这个特性。

函数式接口 (Functional Interface) 就是一个具有一个方法的普通接口。
比如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 {
    /**
     * When an object implementing interface <code>Runnable</code> is used
     * to create a thread, starting the thread causes the object's
     * <code>run</code> method to be called in that separately executing
     * thread.
     * <p>
     * The general contract of the method <code>run</code> is that it may
     * take any action whatsoever.
     *
     * @see     java.lang.Thread#run()
     */
    public abstract void run();
}

我们进行线程开发中常用的 Runnable 就是一个典型的函数式接口,上面源码可以看到它就被 @FunctionalInterface 注解。

可能有人会疑惑,函数式接口标记有什么用,这个原因是函数式接口可以很容易转换为 Lambda 表达式。这是另外的主题了,有兴趣的同学请自己搜索相关知识点学习。

注解的提取

博文前面的部分讲了注解的基本语法,现在是时候检测我们所学的内容了。

我通过用标签来比作注解,前面的内容是讲怎么写注解,然后贴到哪个地方去,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检阅这些标签内容。 形象的比喻就是你把这些注解标签在合适的时候撕下来,然后检阅上面的内容信息。

要想正确检阅注解,离不开一个手段,那就是反射。

注解与反射。

注解通过反射获取。首先可以通过 Class 对象的 isAnnotationPresent() 方法判断它是否应用了某个注解

public boolean isAnnotationPresent(Class<? extends Annotation> annotationClass) {}

然后通过 getAnnotation() 方法来获取 Annotation 对象。

 public <A extends Annotation> A getAnnotation(Class<A> annotationClass) {}

或者是 getAnnotations() 方法。

public Annotation[] getAnnotations() {}

前一种方法返回指定类型的注解,后一种方法返回注解到这个元素上的所有注解。

如果获取到的 Annotation 如果不为 null,则就可以调用它们的属性方法了。比如

@TestAnnotation()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oolean hasAnnotation = Test.class.isAnnotationPresent(TestAnnotation.class);
        if ( hasAnnotation ) {
            TestAnnotation testAnnotation = Test.class.getAnnotation(TestAnnotation.class);
            System.out.println("id:"+testAnnotation.id());
            System.out.println("msg:"+testAnnotation.msg());
        }
    }
}

程序的运行结果是:

id:-1
msg:

这个正是 TestAnnotation 中 id 和 msg 的默认值。

上面的例子中,只是检阅出了注解在类上的注解,其实属性、方法上的注解照样是可以的。同样还是要假手于反射。

@TestAnnotation(msg="hello")
public class Test {
    @Check(value="hi")
    int a;
    @Perform
    public void testMethod(){}
    @SuppressWarnings("deprecation")
    public void test1(){
        Hero hero = new Hero();
        hero.say();
        hero.spea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oolean hasAnnotation = Test.class.isAnnotationPresent(TestAnnotation.class);
        if ( hasAnnotation ) {
            TestAnnotation testAnnotation = Test.class.getAnnotation(TestAnnotation.class);
            //获取类的注解
            System.out.println("id:"+testAnnotation.id());
            System.out.println("msg:"+testAnnotation.msg());
        }
        try {
            Field a = Test.class.getDeclaredField("a");
            a.setAccessible(true);
            //获取一个成员变量上的注解
            Check check = a.getAnnotation(Check.class);
            if ( check != null ) {
                System.out.println("check value:"+check.value());
            }
            Method testMethod = Test.class.getDeclaredMethod("testMethod");
            if ( testMethod != null ) {
                // 获取方法中的注解
                Annotation[] ans = testMethod.getAnnotations();
                for( int i = 0;i < ans.length;i++) {
                    System.out.println("method testMethod annotation:"+ans[i].annotationType().getSimpleName());
                }
            }
        } catch (NoSuchFiel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
        } catch (Security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System.out.println(e.getMessage());
        }
    }
}

它们的结果如下:

id:-1
msg:hello
check value:hi
method testMethod annotation:Perform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注解要在运行时被成功提取,那么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是必须的。

注解的使用场景

我相信博文讲到这里大家都很熟悉了注解,但是有不少同学肯定会问,注解到底有什么用呢?

对啊注解到底有什么用?

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到 Java 官方文档上来。

文章开始的时候,我用标签来类比注解。但标签比喻只是我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为的是让大家在初次学习注解时能够不被那些抽象的新概念搞懵。既然现在,我们已经对注解有所了解,我们不妨再仔细阅读官方最严谨的文档。

注解是一系列元数据,它提供数据用来解释程序代码,但是注解并非是所解释的代码本身的一部分。注解对于代码的运行效果没有直接影响。

注解有许多用处,主要如下:

  • 提供信息给编译器: 编译器可以利用注解来探测错误和警告信息 编译阶段时的处理:
  • 软件工具可以用来利用注解信息来生成代码、Html文档或者做其它相应处理。 运行时的处理: 某些注解可以在程序运行的时候接受代码的提取
  • 值得注意的是,注解不是代码本身的一部分。

如果难于理解,可以这样看。罗永浩还是罗永浩,不会因为某些人对于他“傻x”的评价而改变,标签只是某些人对于其他事物的评价,但是标签不会改变事物本身,标签只是特定人群的手段。所以,注解同样无法改变代码本身,注解只是某些工具的的工具。

还是回到官方文档的解释上,注解主要针对的是编译器和其它工具软件(SoftWare tool)。

当开发者使用了Annotation 修饰了类、方法、Field 等成员之后,这些 Annotation 不会自己生效,必须由开发者提供相应的代码来提取并处理 Annotation 信息。这些处理提取和处理 Annotation 的代码统称为 APT(Annotation Processing Tool)。

现在,我们可以给自己答案了,注解有什么用?给谁用?给 编译器或者 APT 用的。

如果,你还是没有搞清楚的话,我亲自写一个好了。

亲手自定义注解完成某个目的

我要写一个测试框架,测试程序员的代码有无明显的异常。

—— 程序员 A : 我写了一个类,它的名字叫做 NoBug,因为它所有的方法都没有错误。
—— 我:自信是好事,不过为了防止意外,让我测试一下如何?
—— 程序员 A: 怎么测试?
—— 我:把你写的代码的方法都加上 @Jiecha 这个注解就好了。
—— 程序员 A: 好的。

package ceshi;
import ceshi.Jiecha;
public class NoBug {
    @Jiecha
    public void suanShu(){
        System.out.println("1234567890");
    }
    @Jiecha
    public void jiafa(){
        System.out.println("1+1="+1+1);
    }
    @Jiecha
    public void jiefa(){
        System.out.println("1-1="+(1-1));
    }
    @Jiecha
    public void chengfa(){
        System.out.println("3 x 5="+ 3*5);
    }
    @Jiecha
    public void chufa(){
        System.out.println("6 / 0="+ 6 / 0);
    }
    public void ziwojieshao(){
        System.out.println("我写的程序没有 bug!");
    }
}

上面的代码,有些方法上面运用了 @Jiecha 注解。

这个注解是我写的测试软件框架中定义的注解。

package ceshi;
import java.lang.annotation.Retention;
import java.lang.annotation.RetentionPolicy;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public @interface Jiecha {
}

然后,我再编写一个测试类 TestTool 就可以测试 NoBug 相应的方法了。

package ceshi;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TargetException;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public class TestTool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NoBug testobj = new NoBug();
        Class clazz = testobj.getClass();
        Method[] method = clazz.getDeclaredMethods();
        //用来记录测试产生的 log 信息
        StringBuilder log = new StringBuilder();
        // 记录异常的次数
        int errornum = 0;
        for ( Method m: method ) {
            // 只有被 @Jiecha 标注过的方法才进行测试
            if ( m.isAnnotationPresent( Jiecha.class )) {
                try {
                    m.setAccessible(true);
                    m.invoke(testobj, null);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errornum++;
                    log.append(m.getName());
                    log.append(" ");
                    log.append("has error:");
                    log.append("\n\r  caused by ");
                    //记录测试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的名称
                    log.append(e.getCause().getClass().getSimpleName());
                    log.append("\n\r");
                    //记录测试过程中,发生的异常的具体信息
                    log.append(e.getCause().getMessage());
                    log.append("\n\r");
                } 
            }
        }
        log.append(clazz.getSimpleName());
        log.append(" has  ");
        log.append(errornum);
        log.append(" error.");
        // 生成测试报告
        System.out.println(log.toString());
    }
}

测试的结果是:

1234567890
1+1=11
1-1=0
3 x 5=15
chufa has error:
  caused by ArithmeticException
/ by zero
NoBug has  1 error.

提示 NoBug 类中的 chufa() 这个方法有异常,这个异常名称叫做 ArithmeticException,原因是运算过程中进行了除 0 的操作。

所以,NoBug 这个类有 Bug。

这样,通过注解我完成了我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对别人的代码进行测试。

所以,再问我注解什么时候用?我只能告诉你,这取决于你想利用它干什么用。

注解应用实例

注解运用的地方太多了,如:
JUnit 这个是一个测试框架,典型使用方法如下:

public class ExampleUnitTest {
    @Test
    public void addition_isCorrect() throws Exception {
        assertEquals(4, 2 + 2);
    }
}

@Test 标记了要进行测试的方法 addition_isCorrect().

还有例如ssm框架等运用了大量的注解。

总结
  • 如果注解难于理解,你就把它类同于标签,标签为了解释事物,注解为了解释代码。
  • 注解的基本语法,创建如同接口,但是多了个 @ 符号。
  • 注解的元注解。
  • 注解的属性。
  • 注解主要给编译器及工具类型的软件用的。
  • 注解的提取需要借助于 Java 的反射技术,反射比较慢,所以注解使用时也需要谨慎计较时间成本。

8、java泛型【引用文献】

对java的泛型特性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的浅浅一层,直到在学习设计模式时发现有不了解的用法,才想起详细的记录一下。

本文参考java 泛型详解Java中的泛型方法java泛型详解

1. 概述

泛型在java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面向对象编程及各种设计模式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什么是泛型?为什么要使用泛型?

泛型,即“参数化类型”。一提到参数,最熟悉的就是定义方法时有形参,然后调用此方法时传递实参。那么参数化类型怎么理解呢?顾名思义,就是将类型由原来的具体的类型参数化,类似于方法中的变量参数,此时类型也定义成参数形式(可以称之为类型形参),然后在使用/调用时传入具体的类型(类型实参)。

泛型的本质是为了参数化类型(在不创建新的类型的情况下,通过泛型指定的不同类型来控制形参具体限制的类型)。也就是说在泛型使用过程中,操作的数据类型被指定为一个参数,这种参数类型可以用在类、接口和方法中,分别被称为泛型类、泛型接口、泛型方法。

2. 一个栗子

一个被举了无数次的例子:

List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add("aaaa");
arrayList.add(100);

for(int i = 0; i< arrayList.size();i++){
    String item = (String)arrayList.get(i);
    Log.d("泛型测试","item = " + item);
}

毫无疑问,程序的运行结果会以崩溃结束:

java.lang.ClassCastException: java.lang.Integer cannot be cast to java.lang.String

ArrayList可以存放任意类型,例子中添加了一个String类型,添加了一个Integer类型,再使用时都以String的方式使用,因此程序崩溃了。为了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编译阶段就可以解决),泛型应运而生。

我们将第一行声明初始化list的代码更改一下,编译器会在编译阶段就能够帮我们发现类似这样的问题。

List<String>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
...
//arrayList.add(100); 在编译阶段,编译器就会报错
3. 特性

泛型只在编译阶段有效。看下面的代码:

List<String> stringArrayList = new ArrayList<String>();
List<Integer> integerArray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Class classStringArrayList = stringArrayList.getClass();
Class classIntegerArrayList = integerArrayList.getClass();

if(classStringArrayList.equals(classIntegerArrayList)){
    Log.d("泛型测试","类型相同");
}

输出结果:D/泛型测试: 类型相同。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证明,在编译之后程序会采取去泛型化的措施。也就是说Java中的泛型,只在编译阶段有效。在编译过程中,正确检验泛型结果后,会将泛型的相关信息擦出,并且在对象进入和离开方法的边界处添加类型检查和类型转换的方法。也就是说,泛型信息不会进入到运行时阶段。

对此总结成一句话:泛型类型在逻辑上看以看成是多个不同的类型,实际上都是相同的基本类型。

4. 泛型的使用

泛型有三种使用方式,分别为:泛型类、泛型接口、泛型方法

4.3 泛型类

泛型类型用于类的定义中,被称为泛型类。通过泛型可以完成对一组类的操作对外开放相同的接口。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容器类,如:List、Set、Map。

泛型类的最基本写法(这么看可能会有点晕,会在下面的例子中详解):

class 类名称 <泛型标识:可以随便写任意标识号,标识指定的泛型的类型>{
  private 泛型标识 /*(成员变量类型)*/ var; 
  .....

  }

一个最普通的泛型类:

//此处T可以随便写为任意标识,常见的如T、E、K、V等形式的参数常用于表示泛型
//在实例化泛型类时,必须指定T的具体类型

public class Generic<T>{ 
    //key这个成员变量的类型为T,T的类型由外部指定  
    private T key;

    public Generic(T key) { //泛型构造方法形参key的类型也为T,T的类型由外部指定
        this.key = key;
    }

    public T getKey(){ //泛型方法getKey的返回值类型为T,T的类型由外部指定
        return key;
    }
}
//泛型的类型参数只能是类类型(包括自定义类),不能是简单类型
//传入的实参类型需与泛型的类型参数类型相同,即为Integer.
Generic<Integer> genericInteger = new Generic<Integer>(123456);

//传入的实参类型需与泛型的类型参数类型相同,即为String.
Generic<String> genericString = new Generic<String>("key_vlaue");
Log.d("泛型测试","key is " + genericInteger.getKey());
Log.d("泛型测试","key is " + genericString.getKey());
12-27 09:20:04.432 13063-13063/? D/泛型测试: key is 123456
12-27 09:20:04.432 13063-13063/? D/泛型测试: key is key_vlaue

定义的泛型类,就一定要传入泛型类型实参么?并不是这样,在使用泛型的时候如果传入泛型实参,则会根据传入的泛型实参做相应的限制,此时泛型才会起到本应起到的限制作用。如果不传入泛型类型实参的话,在泛型类中使用泛型的方法或成员变量定义的类型可以为任何的类型。

看一个例子:

Generic generic = new Generic("111111");
Generic generic1 = new Generic(4444);
Generic generic2 = new Generic(55.55);
Generic generic3 = new Generic(false);

Log.d("泛型测试","key is " + generic.getKey());
Log.d("泛型测试","key is " + generic1.getKey());
Log.d("泛型测试","key is " + generic2.getKey());
Log.d("泛型测试","key is " + generic3.getKey());
D/泛型测试: key is 111111
D/泛型测试: key is 4444
D/泛型测试: key is 55.55
D/泛型测试: key is false

注意:

泛型的类型参数只能是类类型,不能是简单类型。
不能对确切的泛型类型使用instanceof操作。如下面的操作是非法的,编译时会出错。

if(ex_num instanceof Generic<Number>){   
} 
4.4 泛型接口

泛型接口与泛型类的定义及使用基本相同。泛型接口常被用在各种类的生产器中,可以看一个例子:

//定义一个泛型接口
public interface Generator<T> {
    public T next();
}

当实现泛型接口的类,未传入泛型实参时:

/**
 * 未传入泛型实参时,与泛型类的定义相同,在声明类的时候,需将泛型的声明也一起加到类中
 * 即:class FruitGenerator<T> implements Generator<T>{
 * 如果不声明泛型,如:class FruitGenerator implements Generator<T>,编译器会报错:"Unknown class"
 */
class FruitGenerator<T> implements Generator<T>{
    @Override
    public T next() {
        return null;
    }
}

当实现泛型接口的类,传入泛型实参时:

/**
 * 传入泛型实参时:
 * 定义一个生产器实现这个接口,虽然我们只创建了一个泛型接口Generator<T>
 * 但是我们可以为T传入无数个实参,形成无数种类型的Generator接口。
 * 在实现类实现泛型接口时,如已将泛型类型传入实参类型,则所有使用泛型的地方都要替换成传入的实参类型
 * 即:Generator<T>,public T next();中的的T都要替换成传入的String类型。
 */
public class FruitGenerator implements Generator<String> {

    private String[] fruits = new String[]{"Apple", "Banana", "Pear"};

    @Override
    public String next() {
        Random rand = new Random();
        return fruits[rand.nextInt(3)];
    }
}
4.5 泛型通配符

我们知道Ingeter是Number的一个子类,同时在特性章节中我们也验证过Generic与Generic实际上是相同的一种基本类型。那么问题来了,在使用Generic作为形参的方法中,能否使用Generic的实例传入呢?在逻辑上类似于Generic和Generic是否可以看成具有父子关系的泛型类型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使用Generic这个泛型类继续看下面的例子:

public void showKeyValue1(Generic<Number> obj){
    Log.d("泛型测试","key value is " + obj.getKey());
}
Generic<Integer> gInteger = new Generic<Integer>(123);
Generic<Number> gNumber = new Generic<Number>(456);

showKeyValue(gNumber);

// showKeyValue这个方法编译器会为我们报错:Generic<java.lang.Integer> 
// cannot be applied to Generic<java.lang.Number>
// showKeyValue(gInteger);

通过提示信息我们可以看到Generic不能被看作为`Generic的子类。由此可以看出:同一种泛型可以对应多个版本(因为参数类型是不确定的),不同版本的泛型类实例是不兼容的。

回到上面的例子,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总不能为了定义一个新的方法来处理Generic类型的类,这显然与java中的多台理念相违背。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在逻辑上可以表示同时是Generic和Generic父类的引用类型。由此类型通配符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将上面的方法改一下:

public void showKeyValue1(Generic<?> obj){
    Log.d("泛型测试","key value is " + obj.getKey());
}

类型通配符一般是使用?代替具体的类型实参,注意了,此处’?’是类型实参,而不是类型形参 。重要说三遍!此处’?’是类型实参,而不是类型形参 ! 此处’?’是类型实参,而不是类型形参 !再直白点的意思就是,此处的?和Number、String、Integer一样都是一种实际的类型,可以把?看成所有类型的父类。是一种真实的类型。

可以解决当具体类型不确定的时候,这个通配符就是 ? ;当操作类型时,不需要使用类型的具体功能时,只使用Object类中的功能。那么可以用 ? 通配符来表未知类型。

4.6 泛型方法

在java中,泛型类的定义非常简单,但是泛型方法就比较复杂了。

尤其是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泛型类中的成员方法也都使用了泛型,有的甚至泛型类中也包含着泛型方法,这样在初学者中非常容易将泛型方法理解错了。

泛型类,是在实例化类的时候指明泛型的具体类型;泛型方法,是在调用方法的时候指明泛型的具体类型 。

/**
 * 泛型方法的基本介绍
 * @param tClass 传入的泛型实参
 * @return T 返回值为T类型
 * 说明:
 *     1)public 与 返回值中间<T>非常重要,可以理解为声明此方法为泛型方法。
 *     2)只有声明了<T>的方法才是泛型方法,泛型类中的使用了泛型的成员方法并不是泛型方法。
 *     3)<T>表明该方法将使用泛型类型T,此时才可以在方法中使用泛型类型T。
 *     4)与泛型类的定义一样,此处T可以随便写为任意标识,常见的如T、E、K、V等形式的参数常用于表示泛型。
 */
public <T> T genericMethod(Class<T> tClass)throws InstantiationException ,
  IllegalAccessException{
        T instance = tClass.newInstance();
        return instance;
}
Object obj = genericMethod(Class.forName("com.test.test"));
4.6.1 泛型方法的基本用法

光看上面的例子有的同学可能依然会非常迷糊,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把我泛型方法再总结一下。

public class GenericTest {
   //这个类是个泛型类,在上面已经介绍过
   public class Generic<T>{     
        private T key;

        public Generic(T key) {
            this.key = key;
        }

        //我想说的其实是这个,虽然在方法中使用了泛型,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泛型方法。
        //这只是类中一个普通的成员方法,只不过他的返回值是在声明泛型类已经声明过的泛型。
        //所以在这个方法中才可以继续使用 T 这个泛型。
        public T getKey(){
            return key;
        }

        /**
         * 这个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在编译器会给我们提示这样的错误信息"cannot reslove symbol E"
         * 因为在类的声明中并未声明泛型E,所以在使用E做形参和返回值类型时,编译器会无法识别。
        public E setKey(E key){
             this.key = keu
        }
        */
    }

    /** 
     *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泛型方法。
     * 首先在public与返回值之间的<T>必不可少,这表明这是一个泛型方法,并且声明了一个泛型T
     * 这个T可以出现在这个泛型方法的任意位置.
     * 泛型的数量也可以为任意多个 
     *    如:public <T,K> K showKeyName(Generic<T> container){
     *        ...
     *        }
     */
    public <T> T showKeyName(Generic<T> container){
        System.out.println("container key :" + container.getKey());
        //当然这个例子举的不太合适,只是为了说明泛型方法的特性。
        T test = container.getKey();
        return test;
    }

    //这也不是一个泛型方法,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方法,只是使用了Generic<Number>这个泛型类做形参而已。
    public void showKeyValue1(Generic<Number> obj){
        Log.d("泛型测试","key value is " + obj.getKey());
    }

    //这也不是一个泛型方法,这也是一个普通的方法,只不过使用了泛型通配符?
    //同时这也印证了泛型通配符章节所描述的,?是一种类型实参,可以看做为Number等所有类的父类
    public void showKeyValue2(Generic<?> obj){
        Log.d("泛型测试","key value is " + obj.getKey());
    }

     /**
     * 这个方法是有问题的,编译器会为我们提示错误信息:"UnKnown class 'E' "
     * 虽然我们声明了<T>,也表明了这是一个可以处理泛型的类型的泛型方法。
     * 但是只声明了泛型类型T,并未声明泛型类型E,因此编译器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E这个类型。
    public <T> T showKeyName(Generic<E> container){
        ...
    }  
    */

    /**
     * 这个方法也是有问题的,编译器会为我们提示错误信息:"UnKnown class 'T' "
     * 对于编译器来说T这个类型并未项目中声明过,因此编译也不知道该如何编译这个类。
     * 所以这也不是一个正确的泛型方法声明。
    public void showkey(T genericObj){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
4.6.2 类中的泛型方法

当然这并不是泛型方法的全部,泛型方法可以出现杂任何地方和任何场景中使用。但是有一种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当泛型方法出现在泛型类中时,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看一下

public class GenericFruit {
    class Fruit{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fruit";
        }
    }

    class Apple extends Fruit{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apple";
        }
    }

    class Person{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Person";
        }
    }

    class GenerateTest<T>{
        public void show_1(T t){
            System.out.println(t.toString());
        }

        //在泛型类中声明了一个泛型方法,使用泛型E,这种泛型E可以为任意类型。可以类型与T相同,也可以不同。
        //由于泛型方法在声明的时候会声明泛型<E>,因此即使在泛型类中并未声明泛型,编译器也能够正确识别泛型方法中识别的泛型。
        public <E> void show_3(E t){
            System.out.println(t.toString());
        }

        //在泛型类中声明了一个泛型方法,使用泛型T,注意这个T是一种全新的类型,可以与泛型类中声明的T不是同一种类型。
        public <T> void show_2(T t){
            System.out.println(t.toString());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pple apple = new Apple();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

        GenerateTest<Fruit> generateTest = new GenerateTest<Fruit>();
        //apple是Fruit的子类,所以这里可以
        generateTest.show_1(apple);
        //编译器会报错,因为泛型类型实参指定的是Fruit,而传入的实参类是Person
        //generateTest.show_1(person);

        //使用这两个方法都可以成功
        generateTest.show_2(apple);
        generateTest.show_2(person);

        //使用这两个方法也都可以成功
        generateTest.show_3(apple);
        generateTest.show_3(person);
    }
}
4.6.3 泛型方法与可变参数

再看一个泛型方法和可变参数的例子:

public <T> void printMsg( T... args){
    for(T t : args){
        Log.d("泛型测试","t is " + t);
    }
}
printMsg("111",222,"aaaa","2323.4",55.55);
4.6.4 静态方法与泛型

静态方法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一下,那就是在类中的静态方法使用泛型:静态方法无法访问类上定义的泛型;如果静态方法操作的引用数据类型不确定的时候,必须要将泛型定义在方法上。

即:如果静态方法要使用泛型的话,必须将静态方法也定义成泛型方法 。

public class StaticGenerator<T> {
    ....
    ....
    /**
     * 如果在类中定义使用泛型的静态方法,需要添加额外的泛型声明(将这个方法定义成泛型方法)
     * 即使静态方法要使用泛型类中已经声明过的泛型也不可以。
     * 如:public static void show(T t){..},此时编译器会提示错误信息:
          "StaticGenerator cannot be refrenced from static context"
     */
    public static <T> void show(T t){

    }
}
4.6.5 泛型方法总结

泛型方法能使方法独立于类而产生变化,以下是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

无论何时,如果你能做到,你就该尽量使用泛型方法。也就是说,如果使用泛型方法将整个类泛型化,那么就应该使用泛型方法。另外对于一个static的方法而已,无法访问泛型类型的参数。所以如果static方法要使用泛型能力,就必须使其成为泛型方法。

4.7 泛型上下边界

在使用泛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为传入的泛型类型实参进行上下边界的限制,如:类型实参只准传入某种类型的父类或某种类型的子类。

为泛型添加上边界,即传入的类型实参必须是指定类型的子类型

public void showKeyValue1(Generic<? extends Number> obj){
    Log.d("泛型测试","key value is " + obj.getKey());
}
Generic<String> generic1 = new Generic<String>("11111");
Generic<Integer> generic2 = new Generic<Integer>(2222);
Generic<Float> generic3 = new Generic<Float>(2.4f);
Generic<Double> generic4 = new Generic<Double>(2.56);

//这一行代码编译器会提示错误,因为String类型并不是Number类型的子类
//showKeyValue1(generic1);

showKeyValue1(generic2);
showKeyValue1(generic3);
showKeyValue1(generic4);

如果我们把泛型类的定义也改一下:

public class Generic<T extends Number>{
    private T key;

    public Generic(T key) {
        this.key = key;
    }

    public T getKey(){
        return key;
    }
}
//这一行代码也会报错,因为String不是Number的子类
Generic<String> generic1 = new Generic<String>("11111");

再来一个泛型方法的例子:

//在泛型方法中添加上下边界限制的时候,必须在权限声明与返回值之间的<T>上添加上下边界,即在泛型声明的时候添加
//public <T> T showKeyName(Generic<T extends Number> container),编译器会报错:"Unexpected bound"
public <T extends Number> T showKeyName(Generic<T> container){
    System.out.println("container key :" + container.getKey());
    T test = container.getKey();
    return test;
}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泛型的上下边界添加,必须与泛型的声明在一起 。

4.7 关于泛型数组要提一下
看到了很多文章中都会提起泛型数组,经过查看sun的说明文档,在java中是”不能创建一个确切的泛型类型的数组”的。

也就是说下面的这个例子是不可以的:

List<String>[] ls = new ArrayList<String>[10];  

而使用通配符创建泛型数组是可以的,如下面这个例子:

List<?>[] ls = new ArrayList<?>[10];  

这样也是可以的:

List<String>[] ls = new ArrayList[10];

下面使用Sun的一篇文档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List<String>[] lsa = new List<String>[10]; // Not really allowed.    
Object o = lsa;    
Object[] oa = (Object[]) o;    
List<Integer> li = new ArrayList<Integer>();    
li.add(new Integer(3));    
oa[1] = li; // Unsound, but passes run time store check    
String s = lsa[1].get(0); // Run-time error: ClassCastException.

这种情况下,由于JVM泛型的擦除机制,在运行时JVM是不知道泛型信息的,所以可以给oa[1]赋上一个ArrayList而不会出现异常,但是在取出数据的时候却要做一次类型转换,所以就会出现ClassCastException,如果可以进行泛型数组的声明,上面说的这种情况在编译期将不会出现任何的警告和错误,只有在运行时才会出错。

而对泛型数组的声明进行限制,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在编译期提示代码有类型安全问题,比没有任何提示要强很多。

下面采用通配符的方式是被允许的:数组的类型不可以是类型变量,除非是采用通配符的方式,因为对于通配符的方式,最后取出数据是要做显式的类型转换的。

List<?>[] lsa = new List<?>[10]; // OK, array of unbounded wildcard type.    
Object o = lsa;    
Object[] oa = (Object[]) o;    
List<Integer> li = new ArrayList<Integer>();    
li.add(new Integer(3));    
oa[1] = li; // Correct.    
Integer i = (Integer) lsa[1].get(0); // OK 
5. 最后

本文中的例子主要是为了阐述泛型中的一些思想而简单举出的,并不一定有着实际的可用性。另外,一提到泛型,相信大家用到最多的就是在集合中,其实,在实际的编程过程中,自己可以使用泛型去简化开发,且能很好的保证代码质量。

9、java序列化

1、保存(持久化)对象及其状态到内存或者磁盘

*Java 平台允许我们在内存中创建可复用的 Java 对象,但一般情况下,只有当 JVM 处于运行时,这些对象才可能存在,即,这些对象的生命周期不会比 JVM 的生命周期更长。 * 但在现实应用中,就可能要求在JVM停止运行之后能够保存(持久化)指定的对象,并在将来重新读取被保存的对象。
Java 对象序列化就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该功能。

序列化对象以字节数组保持-静态成员不保存

使用 Java 对象序列化,在保存对象时,会把其状态保存为一组字节,在未来,再将这些字节组装成对象。必须注意地是,对象序列化保存的是对象的”状态”,即它的成员变量。由此可知,对象序列化不会关注类中的静态变量。

2、序列化用户远程对象传输

除了在持久化对象时会用到对象序列化之外,当使用 RMI(远程方法调用),或在网络中传递对象时,都会用到对象序列化。Java序列化API为处理对象序列化提供了一个标准机制,该API简单易用。

3、Serializable 实现序列化

在 Java 中,只要一个类实现了 java.io.Serializable 接口,那么它就可以被序列化。
ObjectOutputStream 和 ObjectInputStream 对对象进行序列化及反序列化
通过 ObjectOutputStream 和 ObjectInputStream 对对象进行序列化及反序列化。
writeObject 和 readObject 自定义序列化策略
在类中增加 writeObject 和 readObject 方法可以实现自定义序列化策略。

4、序列化 ID

虚拟机是否允许反序列化,不仅取决于类路径和功能代码是否一致,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两个类的序列化 ID 是否一致(就是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5、序列化并不保存静态变量
6、序列化子父类说明

要想将父类对象也序列化,就需要让父类也实现 Serializable 接口。

Transient 关键字阻止该变量被序列化到文件中

  1. 在变量声明前加上 Transient 关键字,可以阻止该变量被序列化到文件中,在被反序列化后,transient 变量的值被设为初始值,如 int 型的是 0,对象型的是 null。
  2. 服务器端给客户端发送序列化对象数据,对象中有一些数据是敏感的,比如密码字符串等,希望对该密码字段在序列化时,进行加密,而客户端如果拥有解密的密钥,只有在客户端进行反序列化时,才可以对密码进行读取,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保证序列化对象的数据安全。

10、java复制 [引用文献]

1、概述

在实际编程过程中,我们常常要遇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对象A,在某一时刻A中已经包含了一些有效值,此时可能 会需要一个和A完全相同新对象B,并且此后对B任何改动都不会影响到A中的值,也就是说,A与B是两个独立的对象,但B的初始值是由A对象确定的。例如下面程序展示的情况:

class Student {  
    private int number;  
  
    public int getNumber() {  
        return number;  
    }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  
        this.number = number;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1.setNumber(12345);  
        Student stu2 = stu1;  
        stu1.setNumber(54321);  
        System.out.println("学生1:" + stu1.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学生2:" + stu2.getNumber());  
    }  
}

结果:

学生1:54321
学生2:54321

为什么改变学生2的学号,学生1的学号也发生了变化呢?
原因出在(stu2 = stu1) 这一句。该语句的作用是将stu1的引用赋值给stu2,
这样,stu1和stu2指向内存堆中同一个对象。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怎么能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地复制一个对象呢。在 Java语言中,用简单的赋值语句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要满足这种需求有很多途径,
(1)将A对象的值分别通过set方法加入B对象中;
(2)通过重写java.lang.Object类中的方法clone();
(3)通过org.apache.commons中的工具类BeanUtils和PropertyUtils进行对象复制;
(4)通过序列化实现对象的复制。

2、将A对象的值分别通过set方法加入B对象中

对属性逐个赋值,本实例为了演示简单就设置了一个属性: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1.setNumber(12345);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  
stu2.setNumber(stu1.getNumber());

我们发现,属性少对属性逐个赋值还挺方便,但是属性多时,就需要一直get、set了,非常麻烦。

3、重写java.lang.Object类中的方法clone()

先介绍一下两种不同的克隆方法,浅克隆(ShallowClone)和深克隆(DeepClone)。

在Java语言中,数据类型分为值类型(基本数据类型)和引用类型,值类型包括int、double、byte、boolean、char等简单数据类型,引用类型包括类、接口、数组等复杂类型。浅克隆和深克隆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支持引用类型的成员变量的复制,下面将对两者进行详细介绍。

3.1 浅克隆

一般步骤:

被复制的类需要实现Clonenable接口(不实现的话在调用clone方法会抛出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异常), 该接口为标记接口(不含任何方法)

覆盖clone()方法,访问修饰符设为public。方法中调用super.clone()方法得到需要的复制对象。(native为本地方法)

class Student implements Cloneable{  
    private int number;  
  
    public int getNumber() {  
        return number;  
    }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  
        this.number = numbe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lone() {  
        Student stu = null;  
        try{  
            stu = (Student)super.clone();  
        }catch(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stu;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1.setNumber(12345);  
        Student stu2 = (Student)stu1.clone();  
          
        System.out.println("学生1:" + stu1.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学生2:" + stu2.getNumber());  
          
        stu2.setNumber(54321);  
      
        System.out.println("学生1:" + stu1.getNumber());  
        System.out.println("学生2:" + stu2.getNumber());  
    }  
}  

结果:
学生1:12345
学生2:12345
学生1:12345
学生2:54321

在浅克隆中,如果原型对象的成员变量是值类型,将复制一份给克隆对象;如果原型对象的成员变量是引用类型,则将引用对象的地址复制一份给克隆对象,也就是说原型对象和克隆对象的成员变量指向相同的内存地址。

简单来说,在浅克隆中,当对象被复制时只复制它本身和其中包含的值类型的成员变量,而引用类型的成员对象并没有复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Java语言中,通过覆盖Object类的clone()方法可以实现浅克隆。

3.2 深克隆
package abc;  
  
class Address {  
    private String add;  
  
    public String getAdd() {  
        return add;  
    }  
  
    public void setAdd(String add) {  
        this.add = add;  
    }   
}  
  
class Student implements Cloneable{  
    private int number;  
  
    private Address addr;  
      
    public Address getAddr() {  
        return addr;  
    }  
  
    public void setAddr(Address addr) {  
        this.addr = addr;  
    }  
  
    public int getNumber() {  
        return number;  
    }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  
        this.number = numbe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lone() {  
        Student stu = null;  
        try{  
            stu = (Student)super.clone();   //浅复制  
        }catch(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stu;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ddress addr = new Address();  
        addr.setAdd("杭州市");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1.setNumber(123);  
        stu1.setAddr(addr);  
          
        Student stu2 = (Student)stu1.clone();  
          
        System.out.println("学生1:" + stu1.getNumber() + ",地址:" + stu1.getAddr().getAdd());  
        System.out.println("学生2:" + stu2.getNumber() + ",地址:" + stu2.getAddr().getAdd());  
          
        addr.setAdd("西湖区");  
          
        System.out.println("学生1:" + stu1.getNumber() + ",地址:" + stu1.getAddr().getAdd());  
        System.out.println("学生2:" + stu2.getNumber() + ",地址:" + stu2.getAddr().getAdd());  
    }  
}

结果:
学生1:123,地址:杭州市
学生2:123,地址:杭州市
学生1:123,地址:西湖区
学生2:123,地址:西湖区

怎么两个学生的地址都改变了?

原因是浅复制只是复制了addr变量的引用,并没有真正的开辟另一块空间,将值复制后再将引用返回给新对象。

为了达到真正的复制对象,而不是纯粹引用复制。我们需要将Address类可复制化,并且修改clone方法,完整代码如下:

package abc;  
  
class Address implements Cloneable {  
    private String add;  
  
    public String getAdd() {  
        return add;  
    }  
  
    public void setAdd(String add) {  
        this.add = add;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lone() {  
        Address addr = null;  
        try{  
            addr = (Address)super.clone();  
        }catch(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addr;  
    }  
}  
  
class Student implements Cloneable{  
    private int number;  
  
    private Address addr;  
      
    public Address getAddr() {  
        return addr;  
    }  
  
    public void setAddr(Address addr) {  
        this.addr = addr;  
    }  
  
    public int getNumber() {  
        return number;  
    }  
  
    public void setNumber(int number) {  
        this.number = numbe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lone() {  
        Student stu = null;  
        try{  
            stu = (Student)super.clone();   //浅复制  
        }catch(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tu.addr = (Address)addr.clone();   //深度复制  
        return stu;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ddress addr = new Address();  
        addr.setAdd("杭州市");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1.setNumber(123);  
        stu1.setAddr(addr);  
          
        Student stu2 = (Student)stu1.clone();  
          
        System.out.println("学生1:" + stu1.getNumber() + ",地址:" + stu1.getAddr().getAdd());  
        System.out.println("学生2:" + stu2.getNumber() + ",地址:" + stu2.getAddr().getAdd());  
          
        addr.setAdd("西湖区");  
          
        System.out.println("学生1:" + stu1.getNumber() + ",地址:" + stu1.getAddr().getAdd());  
        System.out.println("学生2:" + stu2.getNumber() + ",地址:" + stu2.getAddr().getAdd());  
    }  
}

结果:
学生1:123,地址:杭州市
学生2:123,地址:杭州市
学生1:123,地址:西湖区
学生2:123,地址:杭州市

在深克隆中,无论原型对象的成员变量是值类型还是引用类型,都将复制一份给克隆对象,深克隆将原型对象的所有引用对象也复制一份给克隆对象。

简单来说,在深克隆中,除了对象本身被复制外,对象所包含的所有成员变量也将复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Java语言中,如果需要实现深克隆,可以通过覆盖Object类的clone()方法实现,也可以通过序列化(Serialization)等方式来实现。

(如果引用类型里面还包含很多引用类型,或者内层引用类型的类里面又包含引用类型,使用clone方法就会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用序列化的方式来实现对象的深克隆。)

4、工具类BeanUtils和PropertyUtils进行对象复制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1.setNumber(12345);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 
BeanUtils.copyProperties(stu2,stu1);

这种写法无论多少种属性都只需要一行代码搞定,很方便吧!除BeanUtils外还有一个名为PropertyUtils的工具类,它也提供copyProperties()方法,作用与BeanUtils的同名方法十分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BeanUtils提供类型转换功能,即发现两个JavaBean的同名属性为不同类型时,在支持的数据类型范围内进行转换,而PropertyUtils不支持这个功能,但是速度会更快一些。在实际开发中,BeanUtils使用更普遍一点,犯错的风险更低一点。
【其他文献:java实现克隆的三种(很最全面)

5、通过序列化实现对象的复制

序列化就是将对象写到流的过程,写到流中的对象是原有对象的一个拷贝,而原对象仍然存在于内存中。通过序列化实现的拷贝不仅可以复制对象本身,而且可以复制其引用的成员对象,因此通过序列化将对象写到一个流中,再从流里将其读出来,可以实现深克隆。需要注意的是能够实现序列化的对象其类必须实现Serializable接口,否则无法实现序列化操作。

其他

泛型中 extends 和 super 的区别?
《为什么非静态内部类中不能有static属性的变量,却可以有static final属性的变量?》
Java中Native关键字的作用
自问自答学hashCode和equals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