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绪论

  • 绪论

  1. 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
  2. 按照分布,计算机网络由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构成。其中边缘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那些终端;核心部分中最主要的就是路由器啦(负责路由交换与分组转发)。
  3. 计算机网络的两大特点:连通性和共享。
  4.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①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②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③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结构的因特网。
  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作用范围分:WAN,MAN,LAN,PAN

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比特每秒b/s):数据量/信息量的单位;
  2. 带宽(两种):①频域称谓,赫兹Hz,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②时域称谓,比特每秒(b/s),通信线路的最高数据率;两者本质一样,宽度越大,传输速率自然越高;
  3.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 时延:
  1.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发生在及其内部的发送器中
  2. 传播时延:;发生在及其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
  3. 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4. 排队时延: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取决于当时的通信量);
  1. 数据的发送速率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1. 时延带宽积:时延带宽积(体积)=传播时延(长)X带宽(截面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2. 往返时间(RTT):简单来说,就是两倍传播时延(实际上还包括处理时延,排队时延,转发时的发送时延);
  3. 利用率: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U为利用率,D为时延,因此利用率不是越高越好。减少方法:增大线路的带宽。
  1.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指标:

费用,质量,标准化,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易于管理和维护

  1.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他们把计算机网络划分成7层,但并未普及。

目前比较主流的计算机网络划分为5层,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TCP/IP 5层结构)

 

 

  • 3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