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本篇文章是站在个人角度对键盘的分享和评测,可能内容较为主观,仅供参考。版权方面,目前我仅于CSDN与bilibili专栏发文,若在除此之外的其他地方看见类似内容的文章,或有疑问与想法,请在评论区提出和探讨,谢谢合作。
2 MX Keys基本参数“速通”
键盘名称 | MX Keys |
---|---|
当前售价 | 500r左右(全新) 400r左右(二手,配件全) |
键盘类型 | 薄膜键盘 |
键盘尺寸 | 高21mm,宽430mm,厚132mm |
键盘重量 | 810g |
按键数 | 104键(全尺寸) |
按键结构 | 剪刀脚结构 |
连接方式 | 2.4G/蓝牙双模 (2.4G接收器无收纳槽) |
电源适配器输入 | USB-A转USB-C (电源线可拆卸) |
键位冲突 | (伪)6键无冲 |
触发压力 | 60g |
总行程 | 1.8mm |
电池容量 | 1500mAh |
背光情况 | 无RGB,默认白色背光 |
软件支持 | Logi Options |
3 MX Keys优缺点“速通”
3.1 优点
- 键程和反馈:这款键盘很神奇的一点在于,虽然键程很短,但是它并不像苹果的magic keyboard那样(有点为了轻薄牺牲反馈感的意思了),它更像是联想笔记本电脑的那种键盘。并且,MX Keys的回弹反馈比联想笔记本键盘的更强,这正好可以满足我对反馈感的最低要求(可以说是差强人意了)
- 触发压力:MX Keys能在我选键盘的“决赛圈”中胜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触发压力适中,没有小到容易误触,也没有大到“锻炼身体”,这在薄膜键盘中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 多设备连接:这款键盘可以通过2.4G或蓝牙连接三个设备,我恰好就有三个常用设备,两台电脑以及一台iPadPro2020。而且设备切换也很流畅,这一点让我很满意
- 功能键以及软件控制:MX Keys的功能键较多,近似于联想ThinkBook键盘的那种感觉,极其舒适,而且可以用Logi Options编辑按键功能,非常方便
- 按键排布和键帽设计:全尺寸的MX Keys、正常的上下左右键、较为宽而扁的esc、ctrl、start、alt等按键,以及圆形下凹的键帽设计,在不影响手感的同时(实测圆形下凹键帽对输入效率完全无影响),有效降低了误触的概率,哪怕是玩游戏,它也能够胜任
3.2 不足之处
- 它不是一款机械键盘:这一点其实是对于机械键盘爱好者提出的,作为一款很薄的薄膜键盘,还是剪刀脚结构按键的薄膜键盘,它没有机械键盘的那种轴体、厚重感、外观、架构、打字音等要素,如果你需求或喜欢的是机械键盘的种种“特质”,那么MX Keys也和其他薄膜键盘一样,并没有什么能撼动你对机械键盘的信仰之处
- (伪)6键无冲:对于有多按键同时触发需求的人群来说不太友好
- 全尺寸的两面性:作为一款轻薄的键盘,MX Keys保留全键的同时却没有压缩键盘尺寸,这降低了键盘的便携性,如果出门在外,这把键盘是不那么方便能带出去的(注意:专为16寸电脑配的电脑包紧贴竖直放是放不下这款键盘的)
- 重量不轻:这款键盘的重量是810g,这在超薄键盘里并不算轻的(虽然肯定比一般机械键盘都轻就是了)。如果你想要一款超轻超便携的键盘,那么MX Keys应该不会在你的“愿望单”中
- 不支持有线连接:现在很多键盘都支持Type-C有线连接,与此同时,现在很多电脑的Type-C接口占比都在提高,所以Type-C有线连接带来的“快速响应 + 不占用电脑的非Type-C接口”的双重buff这把键盘是吃不到了
- 不自带2.4G接收器收纳:这把键盘虽然背面上部有很大的一块用于垫高使键盘倾斜的部分,但是这部分并没有其他键盘上的那种接收器收纳仓。所以如果你想把这把键盘带出去,就要想办法看好自己的“小U盘”了XD
4(仅供参考)选择MX Keys时我的需求
- 可以尽可能高频输入的同时有一定的反馈感→键程不能太长,触发压力不能太低
- 耐用→键盘质量不能太差
- 响应快→支持有线或2.4G连接
- 长时间使用不伤手→对键盘有一定人体工学方面的要求
- 尽可能多功能→最好是全尺寸键盘
- 适合办公→不能太吵,外形/灯光不能太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