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管理
基本概念
连续分配方式的缺点:
1.固定分区分配:缺乏灵活性,会产生大量的内部碎片,内存的利用率很低
2.动态分区分配:会产生很多外部碎片,虽然可以用
“紧凑”技术来处理,但是“紧凑”的时间代价很高
一种是会产生内部碎片,一种会产生外部碎片(因此为了不产生碎片,我们可以考虑不给他连续分配空间)
上述就是非连续分配方式(离散分配方式)
知识点框架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
这个其实就是固定分区分配的非连续分配版本
举例:
假设进程A大小为23MB,但是每个分区大小只有10MB,如果进程只能占用一个分区,那显然放不下。
解决思路:如果允许进程占用多个分区,那么可以把进程拆分成10MB+10MB+3MB三个部分,再把这三个部分分别放到三个分区中(这些分区不要求连续)
进程A的最后-一个部分是3MB,放入分区后会产生7MB的内部碎片。
如果每个分区大小为2MB,那么进程A可以拆分成11 * 2MB +1MB共12个部分,只有最后一部分1MB占不满分区,会产生1MB的内部碎片。
显然,如果把分区大小设置的更小一些,内部碎片会更小,内存利用率会更高。
我的理解:就是把分区变小,然后把进程切片,分别放入,这样就可以减少碎片了
官方概念:
将内存空间分为一个个大小相等的分区(比如:每个分区4KB),每个分区就是一个“页框”或称“页帧”、“内存块”、“物理块”。每个页框有一个编号,即“页框号”(或者“内存块号”、“页帧号”、“物理块号”)页框号从0开始。
将用户进程的地址空间也分为与页框大小相等的一个个区域,称为“页’或“页面”。每个页面也有一个编号,即“页号”,页号也是从0开始。
(注:进程的最后一个页面可能没有一个页框那么大。因此,页框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产生过大的内部碎片)
操作系统以页框为单位为各个进程分配内存空间。进程的每个页面分别放入一个页框中。也就是说,进程的页面与内存的页框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各个页面不必连续存放,也不必按先后顺序来,可以放到不相邻的各个页框中。
注:内存的叫页框、页帧;进程的页面、页。
实现方式
装进去最难的其实是寻址,寻找物理地址中的内容(之前连续分配内存的时候用的是动态重定向)
我们可以把动态重定向的思想加入到分页寻址中
举例:
他把进程分为了4页(一页50B),分别放入,并且第一条指令就要访问逻辑地址为80的数据,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80在1页,偏移量30(80-50)的地方,因此就是寻找第一页的起始地址(450),然后找到偏移量30的位置(450+30)
基本上这个例子应该挺好懂,就是来个页号,再来个相对位置,找相应页的相对位置就行了
官方步骤讲解:
1.要算出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号
2.要知道该页号对应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
3.要算出逻辑地址在页面内的“偏移量”
4.物理地址=页面始址+页内偏移量
页号=逻辑地址/页面长度(取除法的整数部分)
页内偏移量=逻辑地址%页面长度(取除法的余数部分)
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位置:操作系统需要用某种数据结构记录进程各个页面的起始位置。
(因为计算机中都是二进制,所以为了计算方便,页面大小设为2的整数幂)
方便计算的举例:
结论:如果每个页面大小为 2 K 2^{K} 2KB,用二进制数表示逻辑地址,则末尾K位即为页内偏移量,其余部分就是页号
也就是如果32位表示逻辑地址,页面大小为 2 10 B = 1024 B = 1 K B 2^{10}B=1024B=1KB 210B=1024B=1KB,那么可以用32位前面的22位表示页号,后面的10位表示页内偏移量
分页存储管理的逻辑地址结构如下所示:
地址结构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页号,后一部分为页内偏移量W。在上图所示的例子中,地址长度为32位,其中0~11位为“页内偏移量”,或称“页内地址”; 12~31位为“页号”。
如果有K位表示“页内偏移量”,则说明该系统中一个页面的大小是 2 K 2^{K} 2K个内存单元
如果有M位表示“页号”,则说明在该系统中,一个进程最多允许有 2 M 2^{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