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照着打就能成功的数据库操作

Python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本人也是自学python的小佬,因此博客内容仅供参考。
用于提醒自己。长期更新。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pymysl库

MySQLdb不再支持python3以后的版本。因而我使用pymysql库。

安装方法:
pip3 install pymysql。

连接数据库

     import pymysql
         
        connect = pymysql.connect(host='localhost', user='root', passwd='123', db='weather', charset='utf8')
        cursor = connect.cursor()
        cursor.execute('SELECT VERSION()')
        data = cursor.fetchone()
        print('Database version:', data)
        cursor.execute(sql)
        db.close()

上述代码是连接到本地,连接其中的weather
在连接数据库的时候,可能因为数据库默认没有密码导致连接失败,因此,要设置有效密码。

创建表

创建该表的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pymysql

db = pymysql.connect(host='localhost', user='root', password='123456', port=3306, db='spiders')
cursor = db.cursor()
sql = 'CREATE TABLE IF NOT EXISTS students (id VARCHAR(255) NOT NULL, name VARCHAR(255) NOT NULL, age INT NOT NULL, PRIMARY KEY (id))'
cursor.execute(sql)
db.close()

创建了一个students表,有id,name,age字段。
在字段名后,紧接数据类型小括号里是数据长度,NOT NULL表示该字段是否为空,PRIMARY KEY (id))设置主键。

对于特殊字段IDcreattimeupdatetime,有以下特殊操作:

  • *id *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设置id为主键并自动递增
  • creat_time datetime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记录创建时间
  • *updata_time *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ON UPDATE CURRENT_TIMESTAMP
    ——记录修改时间,并且随时间戳更新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sql语句。从数据结构上来说,此处的sql语句只是一段字符串。因此,除了sql的语句本身书写规范外,可以用对待字符串的方式来进行编写。

比如要用某个变量所储存的值来放在sql中去,就可以用 “ + ” 进行字符串的拼接。同时要注意,在sql语句中也可能有语句内容,因此,最外层建议使用单引号

插入数据

import pymysql

id = '20120001'
user = 'Bob'
age = 20

db = pymysql.connect(host='localhost', user='root', password='123456', port=3306, db='spiders')
cursor = db.cursor()
sql = 'INSERT INTO students(id, name, age) values(%s, %s, %s)'
try:
    cursor.execute(sql, (id, user, age))
    db.commit()
except:
    db.rollback()
db.close()

这里的插入语句采用了格式化的方式,以%s后接元祖来进行插入。
这里首先构造了一个SQL语句,其Value值没有用字符串拼接的方式来构造,如:

sql = ‘INSERT INTO students(id, name, age) values(’ + id + ', ’ + name + ', ’ + age + ')'

这样的写法烦琐而且不直观,所以我们选择直接用格式化符%s来实现。有几个Value写几个%s,我们只需要在execute()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传入该SQL语句,Value值用统一的元组传过来就好了。这样的写法既可以避免字符串拼接的麻烦,又可以避免引号冲突的问题。

之后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执行db对象的commit()方法才可实现数据插入,这个方法才是真正将语句提交到数据库执行的方法。对于数据插入、更新、删除操作,都需要调用该方法才能生效。

接下来,我们加了一层异常处理。如果执行失败,则调用rollback()执行数据回滚,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个人在使用并不是熟练时经常使用列表也很喜欢使用列表进行数据插入,再给个例子

sqled = “insert into tablename (citytime,name,year,month,day,survey,temperature,wind) values (’” + info[4] + “’,’” + info[0] + “’,’” + info[1] + “’,’” + info[2] + “’,’” + info[3] + “’,’” + info[5] + “’,’” + info[6] + “’,’” + info[7] + “’)”

上述的info就是一个储存数据的列表。

这里涉及事务的问题。事务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也就是这件事要么发生了,要么没有发生。比如插入一条数据,不会存在插入一半的情况,要么全部插入,要么都不插入,这就是事务的原子性。另外,事务还有3个属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这4个属性通常称为ACID特性。

属性 | 解释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中包括的诸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必须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一致性与原子性是密切相关的
隔离性(isolation)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持久性(durability)持续性也称永久性(permanence),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插入、更新和删除操作都是对数据库进行更改的操作,而更改操作都必须为一个事务,所以这些操作的标准写法就是:

try:
    cursor.execute(sql)
    db.commit()
except:
    db.rollback()

这样便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里的commit()和rollback()方法就为事务的实现提供了支持。

在使用变量进行插入的时候,如果字段变化,元祖或者列表的结构也要改变。

比如突然增加了性别字段gender,此时SQL语句就需要改成:

INSERT INTO students(id, name, age, gender) values(%s, %s, %s, %s)

相应的元组参数则需要改成:

(id, name, age, gender)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插入方法无需改动,做成一个通用方法,只需要传入一个动态变化的字典就好了。比如,构造这样一个字典:

{
    'id': '20120001',
    'name': 'Bob',
    'age': 20
}

然后SQL语句会根据字典动态构造,元组也动态构造,这样才能实现通用的插入方法。所以,这里我们需要改写一下插入方法:


data = {
    'id': '20120001',
    'name': 'Bob',
    'age': 20
}
table = 'students'
keys = ', '.join(data.keys())
values = ', '.join(['%s'] * len(data))
sql = 'INSERT INTO {table}({keys}) VALUES ({values})'.format(table=table, keys=keys, values=values)
try:
   if cursor.execute(sql, tuple(data.values())):
       print('Successful')
       db.commit()
except:
    print('Failed')
    db.rollback()
db.close()

这里我们传入的数据是字典,并将其定义为data变量。表名也定义成变量table。接下来,就需要构造一个动态的SQL语句了。

首先,需要构造插入的字段id、name和age。这里只需要将data的键名拿过来,然后用逗号分隔即可。所以 ', '.join(data.keys())的结果就是id, name, age,然后需要构造多个%s当作占位符,有几个字段构造几个即可。比如,这里有三个字段,就需要构造%s, %s,%s。这里首先定义了长度为1的数组[’%s’],然后用乘法将其扩充为[’%s’, ‘%s’, ‘%s’],再调用join()方法,最终变成%s, %s, %s。最后,我们再利用字符串的format()方法将表名、字段名和占位符构造出来。最终的SQL语句就被动态构造成了:

INSERT INTO students(id, name, age) VALUES (%s, %s, %s)

最后,为execute()方法的第一个参数传入sql变量,第二个参数传入data的键值构造的元组,就可以成功插入数据了。

如此以来,我们便实现了传入一个字典来插入数据的方法,不需要再去修改SQL语句和插入操作了。

数据修改(更新)

sql = 'UPDATE students SET age = %s WHERE name = %s'
try:
   cursor.execute(sql, (25, 'Bob'))
   db.commit()
except:
   db.rollback()
db.close()

本质上,也是sql语句的执行。sql本博客不多加讲解。

这里同样用占位符的方式构造SQL,然后执行==execute()方法,传入元组形式的参数,同样执行commit()==方法执行操作。如果要做简单的数据更新的话,完全可以使用此方法。

但是在实际的数据抓取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需要插入数据,但是我们关心的是会不会出现重复数据,如果出现了,我们希望_更新数据而不是重复保存一次_。另外,就像前面所说的动态构造SQL的问题,所以这里可以再实现一种去重的方法,如果数据存在,则更新数据;如果数据不存在,则插入数据。另外,这种做法支持灵活的字典传值。


data = {
    'id': '20120001',
    'name': 'Bob',
    'age': 21
}

table = 'students'
keys = ', '.join(data.keys())
values = ', '.join(['%s'] * len(data))

sql = 'INSERT INTO {table}({keys}) VALUES ({values}) ON DUPLICATE KEY UPDATE'.format(table=table, keys=keys, values=values)
update = ','.join([" {key} = %s".format(key=key) for key in data])
sql += update
try:
    if cursor.execute(sql, tuple(data.values())*2):
        print('Successful')
        db.commit()
except:
    print('Failed')
    db.rollback()
db.close()

这里构造的SQL语句其实是插入语句,但是我们在后面加了ON DUPLICATE KEY UPDATE。这行代码的意思是如果主键已经存在,就执行更新操作。比如,我们传入的数据id仍然为20120001,但是年龄有所变化,由20变成了21,此时这条数据不会被插入,而是直接更新id20120001的数据。完整的SQL构造出来是这样的:

INSERT INTO students(id, name, age) VALUES (%s, %s, %s)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id = %s, name = %s, age = %s

这里就变成了6个**%s**。所以在后面的execute()方法的第二个参数元组就需要乘以2变成原来的2倍。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实现主键不存在便插入数据,存在则更新数据的功能了。

删除数据

删除操作相对简单,直接使用DELETE语句即可,只是需要指定要删除的目标表名和删除条件,而且仍然需要使用db的**commit()**方法才能生效。示例如下:

table = 'students'
condition = 'age > 20'
 
sql = 'DELETE FROM  {table} WHERE {condition}'.format(table=table, condition=condition)
try:
    cursor.execute(sql)
    db.commit()
except:
    db.rollback()
 
db.close()

因为删除条件有多种多样,运算符有大于、小于、等于、LIKE等,条件连接符有AND、OR等,所以不再继续构造复杂的判断条件。这里直接将条件当作字符串来传递,以实现删除操作。

查询数据

查询所用,即select语句

sql = 'SELECT * FROM students WHERE age >= 20'

try:
    cursor.execute(sql)
    print('Count:', cursor.rowcount)
    one = cursor.fetchone()
    print('One:', one)
    results = cursor.fetchall()
    print('Results:', results)
    print('Results Type:', type(results))
    for row in results:
        print(row)
except:
    print('Error')

结果如下

     Count: 4
   One: ('20120001', 'Bob', 25)
   Results: (('20120011', 'Mary', 21), ('20120012', 'Mike', 20), ('20120013', 'James', 22))
   Results Type: <class 'tuple'>
   ('20120011', 'Mary', 21)
   ('20120012', 'Mike', 20)
   ('20120013', 'James', 22)

这里我们构造了一条SQL语句,将年龄20岁及以上的学生查询出来,然后将其传给execute()方法。注意,这里不再需要db的commit()方法。接着,调用cursor的rowcount属性获取查询结果的条数,当前示例中是4条。

然后我们调用了fetchone()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获取结果的第一条数据,返回结果是元组形式,元组的元素顺序跟字段一一对应,即第一个元素就是第一个字段id,第二个元素就是第二个字段name,以此类推。随后,我们又调用了fetchall()方法,它可以得到结果的所有数据。然后将其结果和类型打印出来,它是二重元组,每个元素都是一条记录,我们将其遍历输出出来。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这里显示的是3条数据而不是4条,==fetchall()==方法不是获取所有数据吗?这是因为它的内部实现有一个偏移指针用来指向查询结果,最开始偏移指针指向第一条数据,取一次之后,指针偏移到下一条数据,这样再取的话,就会取到下一条数据了。我们最初调用了一次fetchone()方法,这样结果的偏移指针就指向下一条数据,fetchall()方法返回的是偏移指针指向的数据一直到结束的所有数据,所以该方法获取的结果就只剩3个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while循环加fetchone()**方法来获取所有数据,而不是用fetchall()全部一起获取出来。fetchall()会将结果以元组形式全部返回,如果数据量很大,那么占用的开销会非常高。因此,推荐使用如下方法来逐条取数据:

    sql = 'SELECT * FROM students WHERE age >= 20'
try:
    cursor.execute(sql)
    print('Count:', cursor.rowcount)
    row = cursor.fetchone()
    while row:
        print('Row:', row)
        row = cursor.fetchone()
except:
    print('Error')

这样每循环一次,指针就会偏移一条数据,随用随取,简单高效。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