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i的应用(1)

1章 离线数仓、实时数仓与Data Lakehouse

1.1 什么是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一个为数据分析而设计的企业级数据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可集中、整合多个信息源的大量数据,借助数据仓库的分析能力,企业可从数据中获得宝贵的信息进而改进决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仓库中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对于数据科学家和业务分析师也是十分宝贵的。

1.2 什么是数据湖

数据湖(Data Lake)和数据库、数据仓库一样,都是数据存储的设计模式。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会以关系型的方式来设计存储、处理数据。但数据湖的设计理念是相反的,数据仓库是为了保障数据的质量、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重用性等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

数据湖是一个数据存储库,可以使用数据湖来存储大量的原始数据。现在企业的数据仓库都会通过分层的方式将数据存储在文件夹、文件中,而数据湖使用的是平面架构来存储数据。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给每个数据元素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并通过元数据标签来进行标注。当企业中出现业务问题时,可以从数据湖中查询数据,然后分析业务对应的那一小部分数据集来解决业务问题。

了解过Hadoop的同学知道,基于Hadoop可以存储任意形式的数据。所以,很多时候数据湖会和Hadoop关联到一起。例如:把数据加载Hadoop中,然后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工具基于Hadoop进行处理。数据湖越来越多的用于描述任何的大型数据池,数据都是以原始数据方式存储,知道需要查询应用数据的时候才会开始分析数据需求和应用架构。

数据湖是描述数据存储策略的方式,并不与具体的某个技术框架关联。数据库、数据仓库也一样。它们都是数据的管理策略。

数据湖是专注于原始数据保真以及低成本长期存储的存储设计模式,它相当于是对数据仓库的补充。数据湖是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容器的集合,通过数据湖可以大规模的捕获、加工、探索任何形式的原始数据。通过使用一些低成本的技术,可以让下游设施可以更好地利用,下游设施包括像数据集市、数据仓库或者是机器学习模型。

1.3 数据湖的优点

(1)提供不限数据类型的存储

(2)开发人员和数据科学家可以快速动态建立数据模型、构建应用、查询数据,非常灵活。

(3)因为数据湖没有固定的结构,所以更易于访问

(4)长期存储数据的成本低廉,数据湖可以安装在低成本的硬件在,例如:在一般的X86机器上部署Hadoop

(5)因为数据湖是非常灵活的,它允许使用多种不同的处理、分析方式来让数据发挥价值,例如:数据分析、实时分析、机器学习以及SQL查询都可以。

1.4 数据湖与数据仓库对比

数据湖和数据仓库是用于存储大数据的两种不同策略,最大区别是:数据仓库是提前设计好模式(schema)的,因为数据仓库中存储的都是结构化数据。而在数据湖中,不一定是这样的。数据湖中可以存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是无法预先定义好结构的。

我们来进一步进行对比:

(1)数据的存储位置不同

数据仓库因为是要有结构的,在企业中很多都是基于关系型模型。而数据湖通常位于分布式存储例如Hadoop或者类似的大数据存储中。

(2)数据源不同

数据仓库的数据来源很多时候来自于OLTP应用的结构化数据库中提取的,用于支持内部的业务部门(例如:销售、市场、运营等部门)进行业务分析。而数据湖的数据来源可以是结构化的、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例如:业务系统数据库、IOT设备、社交媒体、移动APP等。

(3)用户不同

数据仓库主要是业务系统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以会应用数据分析的部门是数据仓库的主要用户,例如:销售部、市场部、运营部、总裁办等等。而当需要一个大型的存储,而当前没有明确的数据应用用户或者是目标,将来想要使用这些数据的人可以在使用时开始设计架构,此时,数据湖更适合。

但数据湖中的数据都是原始数据,是未经整理的,这对于普通的用户几乎是不可用的。数据湖更适合数据科学家,因为数据科学家可以应用模型、技术发觉数据中的价值,去解决企业中的业务问题。

(4)数据质量

数据仓库是非常重数据质量的,大家现在经常听说的数据中台,其中有一大块是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资产管理等。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都是经过处理的。而数据湖中的数据可靠性是较差的,这些数据可能是任意状态、形态的数据。

(5)数据模式

数据仓库在数据写入之前就要定义好模式(schema),例如:我们会先建立模型、建立表结构,然后导入数据。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write-schema。而数据湖中的数据是没有模式的,直到有用户要访问数据、使用数据才会建立schema。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read-schema。

(6)敏捷扩展性

数据仓库的模式一旦建立,要重新调整模式,往往代价很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相关的ETL程序可能都需要调整。而数据湖是非常灵活的,可以根据需要重新配置结构或者模式。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数据湖和数据仓库的应用点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数据设计模式。在一些企业中,可能会既有数据湖、又有数据仓库。数据湖并不是要替代数据仓库,而是对企业的数据管理模式进行补充。

(7)应用

数据仓库一般用于做批处理报告、BI、可视化。而数据湖主要用于机器学习、预测分析、数据探索和分析。

1.5 数据湖应用

数据湖是用于数据存储的设计模式,但最终数据肯定是需要一种介质存储下来的。我们可以自己来选择数据湖的物理存储引擎。例如:使用Hadoop作为数据湖的物理存储引擎、或者使用AWS的S3作为存储引擎等。

但架构数据湖时,需要注意几点原则,这几点原则也将和其他数据存储方法区别开来。

可以加载各种源系统中的数据,并存储。

任意类型的数据都可以存储。

数据是以原始状态保存在数据湖中的,是几乎不需要做任何转换的。

数据可以根据应用、分析的要求,进行转换成适合分析的模式

构建数据湖时,为了方便数据的管理。我们可以建立一些管理办法,例如:

将数据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照数据类型分类、按照业务内容分类、按照应用场景分类或者按照可能的用户来分类。

为了方便数据湖的数据存取,要提前定义好命名规则和固定的文件目录结构。

如果出现数据质量问题也可以解决掉。

建立数据访问标准,可以追踪到哪些用户正在访问数据。

让数据目录可以被检索到。

提供一些加密、监控、授权、警报等功能。

1.6 湖仓一体核心架构

第2章 建模概述

数据仓库中的建模方式同样适用于湖仓一体建模。

2.1 建模的意义

如果把数据看作图书馆里的书,我们希望看到它们在书架上分门别类地放置;如果把数据看作城市的建筑,我们希望城市规划布局合理;如果把数据看作电脑文件和文件夹,我们希望按照自己的习惯有很好的文件夹组织方式,而不是糟糕混乱的桌面,经常为找一个文件而不知所措。

数据模型就是数据组织和存储方法,它强调从业务、数据存取和使用角度合理存储数据。只有将数据有序的组织和存储起来之后,数据才能得到高性能、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使用。

高性能:良好的数据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查询所需要的数据。

低成本:良好的数据模型能减少重复计算,实现计算结果的复用,降低计算成本。

高效率:良好的数据模型能极大的改善用户使用数据的体验,提高使用数据的效率。

高质量:良好的数据模型能改善数据统计口径的混乱,减少计算错误的可能性。

2.2 建模方法论

2.2.1 ER模型

数据仓库之父Bill Inmon提出的建模方法是从全企业的高度,用实体关系(Entity Relationship,ER)模型来描述企业业务,并用规范化的方式表示出来,在范式理论上符合3NF。

1)实体关系模型

实体关系模型将复杂的数据抽象为两个概念——实体和关系。实体表示一个对象,例如学生、班级,关系是指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学生和班级之间的从属关系。

2)数据库规范化

数据库规范化是使用一系列范式设计数据库(通常是关系型数据库)的过程,其目的是减少数据冗余,增强数据的一致性。

这一系列范式就是指在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时,需要遵从的不同的规范。关系型数据库的范式一共有六种,分别是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巴斯-科德范式(BCNF)、第四范式(4NF)和第五范式(5NF)。遵循的范式级别越高,数据冗余性就越低。

3)三范式

(1)函数依赖

(2)第一范式

(3)第二范式

4)第三范式

下图为一个采用Bill Inmon倡导的建模方法构建的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较为松散、零碎,物理表数量多。

这种建模方法的出发点是整合数据,其目的是将整个企业的数据进行组合和合并,并进行规范处理,减少数据冗余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种模型并不适合直接用于分析统计。

2.2.2 维度模型

数据仓库领域的另一位大师——Ralph Kimball倡导的建模方法为维度建模。维度模型将复杂的业务通过事实维度两个概念进行呈现。事实通常对应业务过程,而维度通常对应业务过程发生时所处的环境。

:业务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个不可拆分的行为事件,例如电商交易中的下单,取消订单,付款,退单等,都是业务过程。

下图为一个典型的维度模型,其中位于中心的SalesOrder为事实表,其中保存的是下单这个业务过程的所有记录。位于周围每张表都是维度表,包括Date(日期),Customer(顾客),Product(产品),Location(地区)等,这些维度表就组成了每个订单发生时所处的环境,即何人、何时、在何地下单了何种产品。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型相对清晰、简洁。

维度建模以数据分析作为出发点,为数据分析服务,因此它关注的重点的用户如何更快的完成需求分析以及如何实现较好的大规模复杂查询的响应性能。

第3章 维度建模理论之事实表

3.1 事实表概述

事实表作为数据仓库维度建模的核心,紧紧围绕着业务过程来设计。其包含与该业务过程有关的维度引用(维度表外键)以及该业务过程的度量(通常是可累加的数字类型字段)。

3.1.1 事实表特点

事实表通常比较“细长”,即列较少,但行较多,且行的增速快。

3.1.2 事实表分类

事实表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事务事实表、周期快照事实表和累积快照事实表,每种事实表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下面逐个介绍。

3.2 事务型事实表

3.2.1 概述

事务事实表用来记录各业务过程,它保存的是各业务过程的原子操作事件,即最细粒度的操作事件。粒度是指事实表中一行数据所表达的业务细节程度。

事务型事实表可用于分析与各业务过程相关的各项统计指标,由于其保存了最细粒度的记录,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可以支持无法预期的各种细节层次的统计需求。

3.2.2 设计流程

设计事务事实表时一般可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选择业务过程→声明粒度→确认维度→确认事实

1)选择业务过程

在业务系统中,挑选我们感兴趣的业务过程,业务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个不可拆分的行为事件,例如电商交易中的下单,取消订单,付款,退单等,都是业务过程。通常情况下,一个业务过程对应一张事务型事实表。

2)声明粒度

业务过程确定后,需要为每个业务过程声明粒度。即精确定义每张事务型事实表的每行数据表示什么,应该尽可能选择最细粒度,以此来应各种细节程度的需求。

典型的粒度声明如下:

订单事实表中一行数据表示的是一个订单中的一个商品项。

3)确定维度

确定维度具体是指,确定与每张事务型事实表相关的维度有哪些。

确定维度时应尽量多的选择与业务过程相关的环境信息。因为维度的丰富程度就决定了维度模型能够支持的指标丰富程度。

4)确定事实

此处的“事实”一词,指的是每个业务过程的度量值(通常是可累加的数字类型的值,例如:次数、个数、件数、金额等)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事务型事实表就基本设计完成了。第一步选择业务过程可以确定有哪些事务型事实表,第二步可以确定每张事务型事实表的每行数据是什么,第三步可以确定每张事务型事实表的维度外键,第四步可以确定每张事务型事实表的度量值字段。

3.2.3 不足

事务型事实表可以保存所有业务过程的最细粒度的操作事件,故理论上其可以支撑与各业务过程相关的各种统计粒度的需求。但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需求,其逻辑可能会比较复杂,或者效率会比较低下。例如:

1)存量型指标

例如商品库存,账户余额等。此处以电商中的虚拟货币为例,虚拟货币业务包含的业务过程主要包括获取货币和使用货币,两个业务过程各自对应一张事务型事实表,一张存储所有的获取货币的原子操作事件,另一张存储所有使用货币的原子操作事件。

假定现有一个需求,要求统计截至当日的各用户虚拟货币余额。由于获取货币和使用货币均会影响到余额,故需要对两张事务型事实表进行聚合,且需要区分两者对余额的影响(加或减),另外需要对两张表的全表数据聚合才能得到统计结果。

可以看到,不论是从逻辑上还是效率上考虑,这都不是一个好的方案。

2)多事务关联统计

例如,现需要统计最近30天,用户下单到支付的时间间隔的平均值。统计思路应该是找到下单事务事实表和支付事务事实表,过滤出最近30天的记录,然后按照订单id对两张事实表进行关联,之后用支付时间减去下单时间,然后再求平均值。

逻辑上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其效率较低,应为下单事务事实表和支付事务事实表均为大表,大表join大表的操作应尽量避免。

可以看到,在上述两种场景下事务型事实表的表现并不理想。下面要介绍的另外两种类型的事实表就是为了弥补事务型事实表的不足的。

3.3 周期型快照事实表

3.3.1 概述

周期快照事实表以具有规律性的、可预见的时间间隔来记录事实,主要用于分析一些存量型(例如商品库存,账户余额)或者状态型(空气温度,行驶速度)指标。

对于商品库存、账户余额这些存量型指标,业务系统中通常就会计算并保存最新结果,所以定期同步一份全量数据到数据仓库,构建周期型快照事实表,就能轻松应对此类统计需求,而无需再对事务型事实表中大量的历史记录进行聚合了。

对于空气温度、行驶速度这些状态型指标,由于它们的值往往是连续的,我们无法捕获其变动的原子事务操作,所以无法使用事务型事实表统计此类需求。而只能定期对其进行采样,构建周期型快照事实表。

3.3.2 设计流程

1)确定粒度

周期型快照事实表的粒度可由采样周期和维度描述,故确定采样周期和维度后即可确定粒度。

采样周期通常选择每日。

维度可根据统计指标决定,例如指标为统计每个仓库中每种商品的库存,则可确定维度为仓库和商品。

确定完采样周期和维度后,即可确定该表粒度为每日-仓库-商品。

2)确认事实

事实也可根据统计指标决定,例如指标为统计每个仓库中每种商品的库存,则事实为商品库存。

3.3.3 事实类型

此处的事实类型是指度量值的类型,而非事实表的类型。事实(度量值)共分为三类,分别是可加事实,半可加事实和不可加事实。

1)可加事实

可加事实是指可以按照与事实表相关的所有维度进行累加,例如事务型事实表中的事实。

2)半可加事实

半可加事实是指只能按照与事实表相关的一部分维度进行累加,例如周期型快照事实表中的事实。以上述各仓库中各商品的库存每天快照事实表为例,这张表中的库存事实可以按照仓库或者商品维度进行累加,但是不能按照时间维度进行累加,因为将每天的库存累加起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不可加事实

不可加事实是指完全不具备可加性,例如比率型事实。不可加事实通常需要转化为可加事实,例如比率可转化为分子和分母。

3.4 累积型快照事实表

3.4.1 概述

累计快照事实表是基于一个业务流程中的多个关键业务过程联合处理而构建的事实表,如交易流程中的下单、支付、发货、确认收货业务过程。

累积型快照事实表通常具有多个日期字段,每个日期对应业务流程中的一个关键业务过程(里程碑)。

订单id

用户id

下单日期

支付日期

发货日期

确认收货日期

订单金额

支付金额

1001

1234

2020-06-14

2020-06-15

2020-06-16

2020-06-17

1000

1000

累积型快照事实表主要用于分析业务过程(里程碑)之间的时间间隔等需求。例如前文提到的用户下单到支付的平均时间间隔,使用累积型快照事实表进行统计,就能避免两个事务事实表的关联操作,从而变得十分简单高效。

3.4.2 设计流程

累积型快照事实表的设计流程同事务型事实表类似,也可采用以下四个步骤,下面重点描述与事务型事实表的不同之处。

选择业务过程→声明粒度→确认维度→确认事实。

1)选择业务过程

选择一个业务流程中需要关联分析的多个关键业务过程,多个业务过程对应一张累积型快照事实表。

2)声明粒度

精确定义每行数据表示的是什么,尽量选择最小粒度。

3)确认维度

选择与各业务过程相关的维度,需要注意的是,每各业务过程均需要一个日期维度。

4)确认事实

选择各业务过程的度量值。

第4章 维度建模理论之维度表

4.1 维度表概述

维度表是维度建模的基础和灵魂。前文提到,事实表紧紧围绕业务过程进行设计,而维度表则围绕业务过程所处的环境进行设计。维度表主要包含一个主键和各种维度字段,维度字段称为维度属性。

4.2 维度表设计步骤

1)确定维度(表)

在设计事实表时,已经确定了与每个事实表相关的维度,理论上每个相关维度均需对应一张维度表。需要注意到,可能存在多个事实表与同一个维度都相关的情况,这种情况需保证维度的唯一性,即只创建一张维度表。另外,如果某些维度表的维度属性很少,例如只有一个**名称,则可不创建该维度表,而把该表的维度属性直接增加到与之相关的事实表中,这个操作称为维度退化

2)确定主维表和相关维表

此处的主维表和相关维表均指业务系统中与某维度相关的表。例如业务系统中与商品相关的表有sku_info,spu_info,base_trademark,base_category3,base_category2,base_category1等,其中sku_info就称为商品维度的主维表,其余表称为商品维度的相关维表。维度表的粒度通常与主维表相同。

3)确定维度属性

确定维度属性即确定维度表字段。维度属性主要来自于业务系统中与该维度对应的主维表和相关维表。维度属性可直接从主维表或相关维表中选择,也可通过进一步加工得到。

确定维度属性时,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1)尽可能生成丰富的维度属性

维度属性是后续做分析统计时的查询约束条件、分组字段的基本来源,是数据易用性的关键。维度属性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数据模型能够支持的指标的丰富程度。

(2)尽量不使用编码,而使用明确的文字说明,一般可以编码和文字共存。

(3)尽量沉淀出通用的维度属性

有些维度属性的获取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逻辑处理,例如需要通过多个字段拼接得到。为避免后续每次使用时的重复处理,可将这些维度属性沉淀到维度表中。

4.3 维度设计要点

4.3.1 规范化与反规范化

规范化是指使用一系列范式设计数据库的过程,其目的是减少数据冗余,增强数据的一致性。通常情况下,规范化之后,一张表的字段会拆分到多张表。

反规范化是指将多张表的数据冗余到一张表,其目的是减少join操作,提高查询性能。

在设计维度表时,如果对其进行规范化,得到的维度模型称为雪花模型,如果对其进行反规范化,得到的模型称为星型模型。

数据仓库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数据分析和统计,所以是否方便用户进行统计分析决定了模型的优劣。采用雪花模型,用户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关联操作,使用复杂度高,同时查询性能很差,而采用星型模型,则方便、易用且性能好。所以出于易用性和性能的考虑,维度表一般是很不规范化的。

4.3.2 维度变化

维度属性通常不是静态的,而是会随时间变化的,数据仓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如何保存维度的历史状态是维度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保存维度数据的历史状态,通常有以下两种做法,分别是全量快照表和拉链表。

1)全量快照表

离线数据仓库的计算周期通常为每天一次,所以可以每天保存一份全量的维度数据。这种方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是简单而有效,开发和维护成本低,且方便理解和使用。

缺点是浪费存储空间,尤其是当数据的变化比例比较低时。

2)拉链表

拉链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更加高效的保存维度信息的历史状态。

(1)什么是拉链表

(2)为什么要做拉链表

(3)如何使用拉链表

4.3.3 多值维度

如果事实表中一条记录在某个维度表中有多条记录与之对应,称为多值维度。例如,下单事实表中的一条记录为一个订单,一个订单可能包含多个商品,所会商品维度表中就可能有多条数据与之对应。

针对这种情况,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案解决。

第一种:降低事实表的粒度,例如将订单事实表的粒度由一个订单降低为一个订单中的一个商品项。

第二种:在事实表中采用多字段保存多个维度值,每个字段保存一个维度id。这种方案只适用于多值维度个数固定的情况。

建议尽量采用第一种方案解决多值维度问题。

4.3.4 多值属性

维表中的某个属性同时有多个值,称之为“多值属性”,例如商品维度的平台属性和销售属性,每个商品均有多个属性值。

针对这种情况,通常有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案。

第一种:将多值属性放到一个字段,该字段内容为key1:value1,key2:value2的形式,例如一个手机商品的平台属性值为“品牌:华为,系统:鸿蒙,CPU:麒麟990”。

第二种:将多值属性放到多个字段,每个字段对应一个属性。这种方案只适用于多值属性个数固定的情况。

5章 湖仓一体化设计

5.1 湖仓一体分层规划

数据湖仓一体化同样需要良好的数据分层结构。

合理的分层,能够使数据体系更加清晰,使复杂问题得以简化。以下是该项目的分层规划。

5.2 湖仓一体分层构建流程

以下是湖仓一体分层构建的完整流程。

5.2.1 数据调研

数据调研重点要做两项工作,分别是业务调研和需求分析。这两项工作做的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数据仓库的质量。

1)业务调研

业务调研的主要目标是熟悉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数据

熟悉业务流程要求做到,明确每个业务的具体流程,需要将该业务所包含的每个业务过程一一列举出来。

熟悉业务数据要求做到,将数据(包括埋点日志和业务数据表)与业务过程对应起来,明确每个业务过程会对哪些表的数据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影响。产生的影响,需要具体到,是新增一条数据,还是修改一条数据,并且需要明确新增的内容或者是修改的逻辑。

下面业务电商中的交易为例进行演示,交易业务涉及到的业务过程有买家下单、买家支付、卖家发货,买家收货,具体流程如下图。

2)需求分析

典型的需求指标如,最近一天各省份手机品类订单总额。

分析需求时,需要明确需求所需的业务过程维度,例如该需求所需的业务过程就是买家下单,所需的维度有日期,省份,商品品类。

3)总结

做完业务分析和需求分析之后,要保证每个需求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业务过程及维度。若现有数据无法满足需求,则需要和业务方进行沟通,例如某个页面需要新增某个行为的埋点。

5.2.2 明确数据域

数据仓库模型设计除横向的分层外,通常也需要根据业务情况进行纵向划分数据域。

划分数据域的意义是便于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通常可以根据业务过程或者部门进行划分,本项目根据业务过程进行划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业务过程只能属于一个数据域。

下面是本项目所有业务过程及数据域划分详情。

数据域

业务过程

交易域

加购物车、减购物车、下单、支付完成、确认收货、退单、退款完成

流量域

页面浏览、启动应用、动作、曝光、错误

用户域

注册、登录

互动域

收藏、评价

工具域

优惠券领取、优惠券使用(下单)、优惠券使用(支付)

5.2.3 构建业务总线矩阵

业务总线矩阵中包含维度模型所需的所有事实(业务过程)以及维度,以及各业务过程与各维度的关系。矩阵的行是一个个业务过程,矩阵的列是一个个的维度,行列的交点表示业务过程与维度的关系。

一个业务过程对应维度模型中一张事务型事实表,一个维度则对应维度模型中的一张维度表。所以构建业务总线矩阵的过程就是设计维度模型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总线矩阵中通常只包含事务型事实表,另外两种类型的事实表需单独设计。

按照事务型事实表的设计流程,选择业务过程à声明粒度à确认维度à确认事实,得到的最终的业务总线矩阵见以下表格。

后续的DWD层以及DIM层的搭建需参考业务总线矩阵。

5.2.4 明确统计指标

明确统计指标具体的工作是,深入分析需求,构建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的主要意义就是指标定义标准化。所有指标的定义,都必须遵循同一套标准,这样能有效的避免指标定义存在歧义,指标定义重复等问题。

1)指标体系相关概念

(1)原子指标

原子指标基于某一业务过程度量值,是业务定义中不可再拆解的指标,原子指标的核心功能就是对指标的聚合逻辑进行了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子指标包含三要素,分别是业务过程、度量值和聚合逻辑。

例如订单总额就是一个典型的原子指标,其中的业务过程为用户下单、度量值为订单金额,聚合逻辑为sum()求和。需要注意的是原子指标只是用来辅助定义指标一个概念,通常不会对应有实际统计需求与之对应。

(2)派生指标

派生指标基于原子指标,其与原子指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与原子指标不同,派生指标通常会对应实际的统计需求。请从图中的例子中,体会指标定义标准化的含义。

(3)衍生指标

衍生指标是在一个或多个派生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运算复合而成的。例如比率、比例等类型的指标。衍生指标也会对应实际的统计需求。

2)指标体系对于数仓建模的意义

通过上述两个具体的案例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统计需求,都可以使用原子指标、派生指标以及衍生指标这套标准去定义。同时能够发现这些统计需求都直接的或间接的对应一个或者是多个派生指标。

当统计需求足够多时,必然会出现部分统计需求对应的派生指标相同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考虑将这些公共的派生指标保存下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重复计算,提高数据的复用性。

这些公共的派生指标统一保存在数据仓库的DWS层。因此DWS层设计,就可以参考我们根据现有的统计需求整理出的派生指标。

按照上述标准整理出的指标体系如下:

(1)思维导图版

(2)PDF版

从上述指标体系中抽取出来的所有派生指标见如下表格。

5.2.4 维度模型设计

维度模型的设计参照上述得到的业务总线矩阵即可。事实表存储在DWD层,维度表存储在DIM层。

5.2.5 汇总模型设计

汇总模型的设计参考上述整理出的指标体系(主要是派生指标)即可。汇总表与派生指标的对应关系是,一张汇总表通常包含业务过程相同、统计周期相同、统计粒度相同的多个派生指标。请思考:汇总表与事实表的对应关系是?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