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2 及 HTTP/3
HTTP/2
- HTTP/2 相比于 HTTP/1,可以说是大幅度提高了网页的性能。
- 在 HTTP/1 中
- 因为浏览器限制了同一个域名下的请求数量(Chrome 下一般是限制六个连接),当页面中需要请求很多资源的时候,队头阻塞(Head of line blocking)会导致在达到最大请求数量时,剩余的资源需要等待其他资源请求完成后才能发起请求。
- 通过文本的方式传输数据。
- 在 HTTP/2 中
- 引入了多路复用的技术,这个技术可以只通过一个 TCP 连接就可以传输所有的请求数据。多路复用很好的解决了浏览器限制同一个域名下的请求数量的问题,同时也接更容易实现全速传输,毕竟新开一个 TCP 连接都需要慢慢提升传输速度。
- 引入了新的编码机制,所有传输的数据都会被分割,并采用二进制格式编码。
- 技术
- 多路复用
- 帧(frame)和流(stream):帧代表着最小的数据单位,每个帧会标识出该帧属于哪个流,流也就是多个帧组成的数据流。
- 多路复用,就是在一个 TCP 连接中可以存在多条流。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发送多个请求,对端可以通过帧中的标识知道属于哪个请求。
- Header 压缩
- 在 HTTP/1 中,我们使用文本的形式传输 header,在 header 携带 cookie 的情况下,可能每次都需要重复传输几百到几千的字节。
- 在 HTTP /2 中,使用了 HPACK 压缩格式对传输的 header 进行编码,减少了 header 的大小。并在两端维护了索引表,用于记录出现过的 header ,后面在传输过程中就可以传输已经记录过的 header 的键名,对端收到数据后就可以通过键名找到对应的值。
- 服务端 Push
- 在 HTTP/2 中,服务端可以在客户端某个请求后,主动推送其他资源。
- 采取服务端 push 的技术,提前给客户端推送必要的资源,这样就可以相对减少一点延迟时间。
- 当然在浏览器兼容的情况下你也可以使用 prefetch 。
- 多路复用
HTTP/3
-
因为 HTTP/2 使用了多路复用,一般来说同一域名下只需要使用一个 TCP 连接。当这个连接中出现了丢包的情况,那就会导致 HTTP/2 的表现情况反倒不如 HTTP/1 了。
-
因为在出现丢包的情况下,整个 TCP 都要开始等待重传,也就导致了后面的所有数据都被阻塞了。
-
HTTP/3 最大的改造就是使用了 QUIC。
-
QUIC 原生就实现了多路复用,并且传输的单个数据流可以保证有序交付且不会影响其他的数据流,这样的技术就解决了之前 TCP 存在的问题。
-
QUIC 在移动端的表现也会比 TCP 好。因为 TCP 是基于 IP 和端口去识别连接的,这种方式在多变的移动端网络环境下是很脆弱的。但是QUIC 是通过 ID 的方式去识别一个连接,不管你网络环境如何变化,只要 ID 不变,就能迅速重连上。
-
0-RTT
通过使用类似 TCP 快速打开的技术,缓存当前会话的上下文,在下次恢复会话的时候,只需要将之前的缓存传递给服务端验证通过就可以进行传输了。 -
纠错机制
- 假如说这次我要发送三个包,那么协议会算出这三个包的异或值并单独发出一个校验包,也就是总共发出了四个包。
- 当出现其中的非校验包丢包的情况时,可以通过另外三个包计算出丢失的数据包的内容。
- 当然这种技术只能使用在丢失一个包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丢失多个包就不能使用纠错机制了,只能使用重传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