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计算机网络
一、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21世纪的重要特征
-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三大类
-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Internet
- 是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的
- 因特网,这个译名是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推荐的,虽然较为准确,但却长期未得到推广
- 互联网,目前流行最广、事实上的标准译名
互联网的重要基本特点
- 连通性:上网用户之间,不管相距多远,都可以非常便捷、非常经济地交换各种信息
- 共享: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1.2 互联网概述
计算机网络
- 简称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
互连网
- 网络之间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构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计算机网络,称为互连网。互连网是“网络的网络”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连网则把许多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在一起。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
Internet和internet
Internet | internet |
---|---|
互联网,或因特网 | 互连网 |
是一个专有名词,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联网 | 是一个通用名词,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联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
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前身为ARPANET | 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即通信规则)可以随意选择,不一定非要使用TCP/IP协议 |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
-
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
-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使得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连网相互通信
- 因而人们把1983年作为互联网的诞生时间
-
建成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
-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或企业网)
-
-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 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互联网主干网替代
-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ISP,又常译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 互联网也被称为“网络的网络”
- ISP也分为不同层次的ISP
- 主干ISP、地区ISP、本地ISP
互联网交换点IXP
- 随着互联网上流量的急剧增长,为了更快地转发分组,以及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 主要用就是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再通过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1.3 互联网的组成
互联网划分
- 从工作方式上
-
边缘部分
-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端”就是“末端”(即互联网的末端)
-
“主机A和主机B进行通信”就是指“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划分为两大类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
-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都要使用网络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
-
客户和服务器本来都指的是计算机进程(软件)
-
客户程序:
- 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通信时主动向原地服务器发起同i性能(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
-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
服务器程序:
- 是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原地或本地的客户的请求
- 系统启动后及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的运行着,被动地等待接收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 一般需要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
-
对等方式(P2P方式)
- 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
- 只要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 双发都可以下载对方已经存储在硬盘中的共享文档,这种工作方式也称为P2P方式
-
-
-
核心部分:
-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在网络核心部分去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叫主机)
-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
主机和路由器
- 位于网络边缘地主机和位于网络核心部分的路由器都是计算机,但它们的作用去很不一样
- 主机是用来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 路由器则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三种交换方式
从资源通信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通常我们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成为一个报文
-
电路交换
- 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 必须经过“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三个步骤地交换方式成为电路交换
- 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地通信资源
- 短路交换传送计算机数据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
报文交换
存储转发:路由器和交换机对数据进行暂存,转发给下游
- 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 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 早期应用:电报
-
分组交换
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有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分组又称为”包“,而分组的首部也可称为”包头“。分组是互联网传送的数据单元
-
单个分组(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结点
-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
分组交换在传送数据之前不必先占用一条端到端的链路的通信资源,分组在哪段链路上传送才占用这段链路的通信资源
-
分组交换的优点
优点 所采用的手段 高效 在分组传输地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带,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的 灵活 为每一分组独立的选择最合适的转发路由 迅速 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 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网,是网络有更好的生存性 -
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
1.4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计算机网络分类
-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
广域网WAN
-
广域网是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
作用范围通常为几十到几千公里,因此也成为远程网
-
任务是通过长距离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
-
连接广域网各结点交换机的链路一般都是高速链路
-
-
城域网MAN
- 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可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
- 很多城域网采用的是以太网技术
-
局域网LAN
- 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线路相连
- 校园网和企业网
-
个人区域网PAN
- 个人区域网就是在个人工作的地方把数据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
- 也常称为无限个人区域网WPAN
-
-
按照网络使用者进行分类
-
公用网
- 指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
- 公用网也可称为公众网
-
专用网
- 某个部门为满足本单位的特殊业务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网络
-
-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 这种网络就是接入网AN,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 接入网本身既不属于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也不是与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1.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
速率
- 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数据的传输速率,也成为数据率或比特率
- 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地一个性能指标
- 速率的单位是bit/s(比特每秒)
- 当提到网络的速率时,往往指的是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并非网络实际上运行的速率
-
带宽
-
带宽的两种意义
- 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频率称谓)
- 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
- 带宽的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 表示某信道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就成为该信道的带宽(或通频带)
- 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时域称谓)
- 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 带宽的单位是数据率的单位bit/s(比特每秒)
- 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频率称谓)
-
-
吞吐量
- 表示再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的数据量
-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
时延
-
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
也成为延迟或迟延
-
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
-
时延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
发送时延
-
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叫传输时延
-
发送时延发生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一般就是发生在网络适配器中),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或信号传送的距离)没有任何关系
-
计算公式:
发 送 时 延 = 数 据 帧 长 度 ( b i t ) / 发 送 速 率 ( b i t / s )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
-
传播时延
-
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
传播时延发生在机器外的传输信道媒体上,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
-
信号传送的距离越远,传播时延就越大
-
计算公式:
传 播 时 延 = 信 道 长 度 ( m ) / 电 磁 波 再 信 道 上 的 传 播 速 率 ( m / s )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再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再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
-
处理时延
-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就产生了排队时延
- 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
-
-
总时延就是四种时延之和:
总 时 延 = 发 送 时 延 + 传 播 时 延 + 处 理 时 延 + 排 队 时 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而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数据的发送速率的单位是每秒发送多少个比特,是指再某个点或某个接口上的发送速率
传播速率是每秒传播多少公里,是指在某一段传输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
-
-
时延带宽积
-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
公式:
时 延 带 宽 积 = 传 播 时 延 ∗ 带 宽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
-
往返时间RTT
-
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
-
公式:
发 送 时 间 = 数 据 长 度 / 发 送 速 率 发送时间=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发送时间=数据长度/发送速率有 效 数 据 率 = 数 据 长 度 / ( 发 送 事 件 + R T T ) 有效数据率=数据长度/(发送事件+RTT) 有效数据率=数据长度/(发送事件+RTT)
-
-
利用率
-
有两种
-
信道利用率
-
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
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为零
-
某信道利用率增加,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
-
网络利用率
- 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
-
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U表示利用率,则D,D0和U之间的关系
D = D 0 / ( 1 − U ) D=D0/(1-U) D=D0/(1−U)
-
1.6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以及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以及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划分层次
-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
- 分层的好处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灵活性好
- 机构上可分割开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网络协议
-
在计算机网络中为了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制定了一些用于明确规定所交换地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是时序得到意思
-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网络协议也可简称为协议
-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
- 语法
- 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
- 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同步
- 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语法
-
在个人电脑上进行文件存盘操作时,不需要任何网络协议,除非用来存储的磁盘是网络上某个文件服务器的磁盘
三种体系结构
-
OSI
-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
- ”开放“是指非独家垄断的
- ”系统“是指在现实的系统中与互连有关的各部分
-
OSI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
OSI把对等层次至今啊传送的数据单位成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
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
-
TCP/IP
- TCP/IP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 应用层
- 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 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间通信和交互的规则
- 进程就是指主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
- 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称为报文
- 运输层
- 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
- 应用层利用该服务传送应用层报文
- 主要使用的两种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
- 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 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 传输控制协议TCP
- 网络层
-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 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传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 在TCP/IP体系中,由于网络层使用IP协议,分组也叫做IP数据报,简称数据报
- 互联网是由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的。互联网使用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和许多路由选择协议。
- 数据链路层
- 简称链路层
- 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 物理层
- 在物理层上传输数据的单位是比特
- 应用层
实体
- 表示在任何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协议和服务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在协议的控制侠,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 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称为服务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