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貌对人的自尊影响最为直观。不似要展现学习能力,必须通过考试;不似要表现运动能力,必须参加比赛;不似要体现自己遵守规范,必须有外部群体发现并赞扬其行为。
而以青春期少女苗条身材为美的西方审美日渐全球化,这局面看起来暂时无法逆转,加之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者将这种美的标准奉为圭臬,其影响更是越来越大。
超模和芭比娃娃都太突出不切实际的美,毕竟全球的超模都屈指可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平常人。当人们盲目追求这种潮流的时候,低自尊就随之产生。
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对这些以我们的身体为商机的产业多几分警惕、多一些要求吗?我们的社会难道不应该想办法鼓励人们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自尊和对他人的尊重,而不是通过追求符合统一标准的外表美?
2.威廉 詹姆斯得出结论:对自己满意或不满,并不仅仅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我们判断成功的标准。他将这一结论简化为:自尊=成功/自我要求。
当我们对自己要求过高时,会获得较低的幸福感,而容易满足的人,会获得较高的自尊,不过这样会导致不求上进、邋遢懒惰。所以自我要求过高和容易满足都不太好。我们所要做的是找到一个对自己期望的适中点,往下比让自己安心,往上比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榜样的力量有时候对我们来说可以提高自尊,比如越来越接近榜样。但是,有时候却会让较低自尊的人丧失行动力,比如榜样的高度遥不可及的时候。
当我们的理想与榜样变得过于刻板、要求过高,理想就成了一种病。
要想治好过度的理想病,最好的办法是不实现它。
把“做到最好”换成“做的更好”,会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读后所思:
在生活中放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心态,踏实下去;也少一点贬低自己,毕竟自己在进步不是吗?
寻找一个动态的合适的标准,既能获得满足感,又能激励自己。
矫正病态理想的思维,
从“我非得...不可”-->“我希望...”,
从“等我做到了,一切都会好得不得了”-->“如果做到了当然好,但那样也不能保证解决一切问题”,
从“我必须得到我想要的一切”-->“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一部分东西”,
如果没有实现理想:从“抑郁,自尊遭受持久的伤害”-->“失望,但自尊能够从打击中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