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

1.计算机网络发展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阶段: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阶段:物联网的形成与发展

2.NSFNET:
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广域网;
采用层次型结构,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

3.三网融合:计算机网络、电信通信网、电视传输网的融合

4.计算机网络定义:
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5.计算机网络的特征:
组建计算机网络的目的: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交互(计算机资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与数据资源)
联网计算机系统是相互独立的自治系统
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广域网(WAN):覆盖的地理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
城域网(MAN):以光纤为传输介质,能够提供45Mbps~150Mbps高传输速率,支持数据、语音与视频综合业务耦的数据传输,可以覆盖50~100km的城市范围
局域网(LAN):用于将有限范围内(例如一个实验室、一幢大楼、一个校园)的各种计算机、终端与外部设备互连成网;提供10Mbps~100Gbps高数据传输速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决定局域网性能的三个因素:拓扑、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个人区域网(PAN):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主要使用802.15.4标准、蓝牙与ZigBee标准
人体区域网(BAN)

7.联网主机两个基本功能:
一是为本地的终端用户提供服务
二是通过通信线路与路由器连接,完成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互功能

8.Internet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内容提供商(ICP)

9.Internet系统可以看成是边缘部分与核心交换部分两部分组成的。
边缘部分主要包括:大量接入Internet的主机和用户设备
核心交换部分主要包括:由大量路由器互联的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边缘部分的用户设备也成为端系统。
端系统可以分为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它们统称为主机。

10.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星状、环状、总线型、树状、网状

星状拓扑结构
    特点:中心节点控制全网通信,任何两节点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
    优点: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管理。
    缺点:中心节点的故障会造成全网瘫痪。

环状拓扑结构
    特点:环中数据将沿一个方向逐站传送。
    优点: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
    缺点:环中任何一个节点或线路出现故障,都可能造成网络瘫痪。

总线型拓扑结构
    特点:以广播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当一个节点在发送数据时,其他节点只能接收数据;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出现冲突,造成传输失败。
    优点:结构简单。
    缺点:必须解决多节点访问总线的介质访问控制问题。

树状拓扑结构
    特点: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进行;相邻或同层节点之间不进行数据交换,或数据交换量比较小;适用于汇集信息。

网状拓扑结构
    广域网一般都采用网状拓扑。
    特点:任意、无规律
    优点:系统可靠性高
    网状拓扑必须采用:路由选择算法、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法

11.数据交换方式分类
1)线路交换、
2)存储转发交换:报文存储转发交换(报文交换)、报文分组存储转发交换(分组交换)<数据报交换、虚电路交换>

12.交换机:只能够起到线路交换和连接的作用,并不存储传输的数据,也不对数据进行检测和处理
线路交换:传输实时性好,但是不具备差错检测、平滑流量的能力
线路交换方式的优点:两台主机之间的物理线路连接为此次通信专用,通信实时性强;适用于交互式会话类通信。

13.存储转发交换
特点:
1)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一起,按照一定的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再发送出去
2)路由器可以动态选择传输路径,可以平滑流量,提高线路利用率
3)数据单元通过路由器时要进行差错校验
4)路由器可以对不同通信速率的线路进行速率转换

14.数据报
传输方式特点:
1)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过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
2)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时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丢失现象
3)每个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必须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
4)数据报方式的传输延迟较大,适用于突发性通信,不适用于长报文、会话式通信

15.虚电路
传输方式特点:
1)传输前,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建立一条虚电路。
2)分组按照虚电路顺序传送,分组不必携带目的地址、源地址等信息。不会出现丢失、重复、乱序现象。
3)路由器只需要进行差错检测,不用进行路由选择。
4)路由器可以与多个主机之间的通信建立多条虚电路。
16.虚电路方式和线路交换方式的主要区别:
虚电路时在传输分组时建立的逻辑连接,这种电路不是专用的。每个主机可以同时与多个主机之间具有虚电路,每条虚电路支持这两个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17.分组子啊网络中产生的总延时=处理延时+排队延时+发送延时+传播延时

18.发送延时:是指结点(路由器或主机)的发送端口将一个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的电磁波发送到传输介质,到将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到传输介质所花费的时间。
发送延时=发送分组比特数/发送速率
即d=N/S 【N(bit)代表分组长度;S(bit/s)代表端口发送数据速率】

19.传播延时:是指分组的第一个比特从发送端口通过传输介质,到达目的结点的接收端口所用的时间。
传播延时=传输介质长度/信号传播速度
即d=D/V 【D代表传输介质长度;V代表信号传播速度】

20.网络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制定的通信规则、约定与标准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

21.OSI模型划分层次的主要原则:
1)网中各主机都具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主机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主机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
5)不同主机的同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同等层之间的通信

22.OSI参考模型结构包括以下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
功能: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数据传输单元:比特

数据链路层:
功能: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数据传输单元:帧

网络层:
功能:实现流量控制、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联功能
数据传输单元:分组

传输层:
功能:提供可靠的端-端连接与数据传输服务;向高层屏蔽了低层数据通信的细节
数据传输单元:报文

会话层:
功能:维护两个会话主机之间的建立、管理和终止,以及数据的交换

表示层:
功能:负责通信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

应用层:
功能:实现协同工作的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

23.协议数据单元(PDU)

24.TCP/IP参考模型: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络层、主机-网络层

主机-网络层:负责发送和接收IP分组
互联网络层:使用IP协议。IP是一种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服务协议,它提供的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协议数据单元是IP分组。
传输层:传输控制协议(TCP)与用户数据报协议(UDP);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的传输层协议,TCP提供比较完善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功能;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应用层:基本的协议有: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域名服务协议(DNS)、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