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束赋形与预编码

        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相关文献中,波束赋形(波束成形)和预编码概念时常出现,两者都是为了提升频谱效率和获得高增益的定向波束,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名字,致使许多初学者不能分清和理解两者的概念。笔者在初读文献和相关书籍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后边随着阅读文献数量增多,偶然在两本书籍中发现较为详细的讲解,之后请教导师,然后写下一点看法与大家分享,如有错误,请大佬不吝赐教。

       下面先来看看百度百科关于预编码和波束赋形的表述。

       尽管百度百科中“通过调整相位阵列的基本单元参数”的表述不严谨(具体来讲,如果该表述中相位阵列指代相控阵,则意味着波束赋形只能调整信号相位,但实际上波束赋形不仅可以调整信号的相位,也可以调整信号的幅度),


但从上述定义还是可以概括性地看出,预编码着重于考虑提升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波束赋形则旨在获得定向波束。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在翻阅文献和专业书籍以后,得到了以下结论。

       波束赋形源自于阵列信号处理学术方向, 是一种基于天线阵列的信号预处理技术,其利用信道的空间特性及电磁波的干涉原理,通过调整天线阵列中每个阵元的复加权系数产生具有可控指向性的波束,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波束赋形增益。波束赋形技术在扩大覆盖范围,改善边缘吞吐量及抑制干扰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早期的波束赋形方案出于避免不必要的栅瓣,且保证相邻阵元信号的空间相关性较高,一般要求阵元间距不超过半波长。这些早期的波束赋形方案基本是实现通信波束的对准,并在干扰方向上形成零陷,考虑的场景主要是LOS场景或者接近LOS的场景。在民用移动通信领域,从实现波束赋形的便利性角度出发,TDD系统有着天然优势(互易性),因此早期普遍认为波束赋形是一项属于TDD的专属技术。(具体关于波束赋形的介绍,请参考大佬的文章。)混合波束成形|基础:深入浅出5G,毫米波,大规模MIMO与波束赋形https://zhuyulab.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89810132        预编码概念的提出在时间上大概要晚于波束赋形概念数十年,早期的预编码技术是为了充分利用信道高空间自由度的特点提升系统容量。因为在低相关、高空间自由度的场景中,MIMO信道容量的优势才得以体现,因此针对MIMO中的预编码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大间距天线以及NLOS(Non-LOS)。此外,预编码一般要求阵元间距大于半波长(以减小相邻阵元信号的空间相关性)。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在早期颁布系统技术规范中(LTE Rel-8)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划分,将基于专用参考信号的传输称为波束赋形,将基于公共参考信号的传输称为预编码。但这种非正式的划分随着LTE MIMO技术标准的演进已经趋于消失了。

       从TM8开始,FDD与TDD都采用基于专用参考信号的传输方式,虽然此时TM8还是被称为双流波束赋形。但3GPP在2010年颁布LTE Rel-9后,就不再区分预编码和波束赋形。此后两者的差异仅仅体现在算法的称谓上。

       总结一下,所谓的预编码或者波束赋形虽然出现时间不同,早期在使用场景上也存在些许差异,但从来没有严格的定义和界限。两者均是通过天线阵列的加权处理,产生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信号的过程。从这点来看,两者并没有实质的差异。

       为了符合学术界的主流说法,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中,将数字波束赋形和数模混合波束赋形技术有时也分别称作数字预编码和混合预编码,所以在后续的文献及创作中,大可不必拘泥于此。

参考文献:

[1]崔名扬. 毫米波Massive MIMO中波束赋形技术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2]陈山枝,孙韶辉等.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技术原理与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 17
    点赞
  • 5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