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笔记

Redis

一个基于内存key-value结构数据库,本质上是一个mapkey永远是字符串,一般的,Redis的所有key都需要加时间

Redis 5种常用数据类型

  • 字符串 string: 普通字符串,较为常用
  • 哈希 hash: 适合存储对象
  • 列表 list: 按照插入顺序排序,可以有重复
  • 集合 set: 无序集合,没有重复元素
  • 有序集合 sorted set: 有序集合,没有重复元素

不常用数据类型

  • HyperLogLog(基数)
  • Bitmap(位集合)
  • Geospatial(地理空间索引)
  • Streams(流信息)

Redis常用命令

RedisAPI

字符串操作命令

  • Set key value: 设置指定key的值
  • Get key: 获取指定key的值
  • SETEX key seconds value: 设置指定key的值,并将key的过期时间设定为seconds秒
  • SETNX key value: 只有在key不存在时设置key的值

哈希操作命令

hash是一个string类型的field和value的映射表,hash特别适合用于存储对象,常用命令

  • HSET key field value: 将哈希表key中的字段field的值设为value
  • HGET key field: 获取存储在哈希表中指定字段的值
  • HDEL key field: 删除存储在哈希表中的指定字段
  • HKEYS key: 获取哈希表中所有字段
  • HVALS key: 获取哈希表中所有值
  • HGETALL: 获取在哈希表中指定key的所有字段和值

列表操作命令

  • LPUSH key value1 [values2[: 将一个或多个值插入到列表头部
  • RPUSH …
  • LRANGE key start stop: 获取列表指定范围内的元素,0 到 -1 表示全部
  • RPOP key: 移除并获取列表最后一个元素
  • LLEN key: 获取列表长度
  • BRPOP key1 [key2] timeout: 移出并获取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如果列表没有元素会阻塞列表直到等待超时并发现可弹出元素为止

集合操作命令

  • SADD key member1 [member2]: 向集合添加一个或多个成员
  • SMEMBERS key: 返回集合中的所有成员
  • SCARD key: 获取集合的成功数
  • SINTER key1 [key2]: 返回给定所有集合的交集
  • SUNION key1 [key2]: 返回所有给定集合的并集
  • SDIFF key1 [key2]: 返回给定所有集合的差集
  • SREM key member1 [member2]: 移除集合中一个或多个成员

有序集合操作命令

  • ZADD key score1 member1 [score2 member2]: 向有序集合添加一个或多个成员,或者更新已存在成员的分数
  • ZRANGE key start stop [WITHSCORES]: 通过索引区间返回有序集合中指定区间内的成员
  • ZINCRBY key increment member: 有序集合中对指定成员的分数加上增量increment
  • ZREM key member [member …]: 移除有序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

通用命令

  • KEYS pattern: 查找所有符合给定模式的key
  • EXISTS key: 检查给定key是否存在
  • TYPE key: 返回key所存储的值的类型
  • TTL key: 返回给定key的剩余生存时间,以秒为单位
  • DEL key: 该命令用于在key存在时删除key

Redis常用数据类型其他部分命令

  • 利用Redis实现分布式锁: set lock uuid EX 10 NX
    • 客户端之间的服务器时间要同步
    • EX后面的锁的失效时间低于锁竞争的频率
  • key中存储的数字值增一: incr key
  • key中存储的数字值减一: decr key
  • ZRANGEBYSCORE key min max [WITHSCORES] [LIMIT offset count]: 有序集合中所有score值介于min和max之间的值
  • Pub/Sub(发布/订阅)
    • PSUBSCRIBE: 订阅一个或多个符合给定模式的频道
    • PUBLISH: 将信息message发送到指定的频道channel

SpringCache

SpringCache是一个框架,实现了基于注解的缓存功能,提供了一层抽象,底层可以切换不同的cache实现,具体可以通过CacheManager接口来统一不同的缓存技术

常用注解

  • @EnableChching: 开启缓存注解功能
  • @Chcheable: 在方法执行前spring先查看缓存中是否有数据,如果有数据,则直接返回缓存数据;若没有数据,调用方法并将方法返回值放到缓存中
// 如果缓存中没有,且可以查到数据,存入缓存
// 如果缓存中没有,且查不到数据,直接结束
// 如果缓存中有,直接返回
@Cacheable(value = "userCache", key = "#id", condition = "#result != null")
@Cacheable(value = "userCache", key = "#id", unless = "#result != null")
  • @CachePut: 将方法的返回值放到缓存中
  • @CacheEvict: 将一条或多条数据从缓存中删除
@CacheEvict(value = "...Cache", key = "#p0")  // 参数序号
@CacheEvict(value = "...Cache", key = "#id")  // 直接取key
@CacheEvict(value = "...Cache", key = "#root.args[0]")  // 参数序号
// 如果参数是实体类,key也可以从实体类获取
@CacheEvict(value = "...Cache", key = "#user.id")
@CacheEvict(value = "...Cache", key = "#result.id") // 从返回值获取

SpringDataRedis

使用步骤

  1. 导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1. 编写配置文件
server: 
  port: 8080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redis-demo
  redis: 
    host: localhost
    port: 6379
    password: password
  1. 测试
@Autowired
RedisTemplate redisTemplate;

@Test
public void test() {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name", "zhangsan");
}

Redis持久化

RDB持久化

RDB(Redis数据备份文件),也被称为Redis数据快照,把内存中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到磁盘中,当Redis实例故障重启后,从磁盘读取快照文件,恢复数据

RDB执行流程

bgsave开始时会fork主进程到子进程,子进程共享主进程的内存数据,完成fork后读取内存数据并写入RDB文件

  • 当主进程执行读操作时,访问共享内存
  • 当主进程执行写操作时,拷贝一份数据,执行写操作
执行时机
  • 执行save命令
  • 执行bgsave命令
  • Redis停机时
  • 出发RDB条件时
保存RDB文件
  1. save: 由Redis主进程执行RDB,会阻塞所有命令
  2. bgsave: 开启子进程执行RDB,避免主进程收到影响
Redis内部触发机制(redis.conf)
save 900 1	# 900秒内,如果至少有1个key被修改,则执行bgsave,如果是save "" 则表示禁用RDB
rdbcompression yes	# 是否压缩,建议不开启
dbfilename dump.rdb	# RDB文件名称
dir ./	# 文件保存的路径目录
缺点
  • RDB执行时间长,两次RDB之间写入数据有丢失的风险
  • fork子进程、压缩、写出RDB文件都比较耗时

AOF持久化

AOF(追加文件),Redis处理的每一个写文件都会记录在AOF文件,可以看作是命令日志文件

配置
# AOF默认是关闭的,需要修改redis.conf配置文件来开启AOF
appendonly yes
# AOF文件的名称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 记录频率
# 表示每执行一次写命令,立即记录到AOF文件
appendfsync always
# 写命令执行完先放入AOF缓冲区,然后表示每个1秒将缓冲区数据写到AOF文件,默认方案
appendfsync everysec
# 写命令执行完先放入AOF缓冲区,由操作系统决定何时将缓冲区内容写回磁盘
appendfsync n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因为是记录命令,AOF文件会比RDB文件大得多,AOF会记录对同一个key的多次写操作,但只有最后一写操作才有意义,通过执行bgrewriteaof命令,可以让AOF文件执行重写功能,只保留一个key的最后一次写操作
自动触发文件重写
# AOF文件比上次文件增加超过多少百分比触发重写
auto-aof-rewrite-percentage 100
# AOF文件体积最小多大时触发重写
auto-aof-rewrite-min-size 64mb

RDB和AOF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is主从集群

搭建主从集群

集群结构

我们搭建的主从集群结构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共包含三个节点,一个主节点,两个从节点。

这里我们会在同一台虚拟机中开启3个redis实例,模拟主从集群,信息如下(IP使用自己的服务器的IP):

IPPORT角色
192.168.150.1017001master
192.168.150.1017002slave
192.168.150.1017003slave
准备实例和配置

要在同一台虚拟机开启3个实例,必须准备三份不同的配置文件和目录,配置文件所在目录也就是工作目录。

1)创建目录

我们创建三个文件夹,名字分别叫7001、7002、7003: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创建目录
mkdir 7001 7002 7003

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恢复原始配置

修改redis-6.2.4/redis.conf文件,将其中的持久化模式改为默认的RDB模式,AOF保持关闭状态。

# 开启RDB
# save ""
save 3600 1
save 300 100
save 60 10000

# 关闭AOF
appendonly no

3)拷贝配置文件到每个实例目录

然后将redis-6.2.4/redis.conf文件拷贝到三个目录中(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 方式一:逐个拷贝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1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2
cp redis-6.2.4/redis.conf 7003
# 方式二:管道组合命令,一键拷贝
echo 7001 7002 7003 | xargs -t -n 1 cp redis-6.2.4/redis.conf

4)修改每个实例的端口、工作目录

修改每个文件夹内的配置文件,将端口分别修改为7001、7002、7003,将rdb文件保存位置都修改为自己所在目录(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sed -i -e 's/6379/7001/g' -e 's/dir .\//dir \/tmp\/7001\//g' 7001/redis.conf
sed -i -e 's/6379/7002/g' -e 's/dir .\//dir \/tmp\/7002\//g' 7002/redis.conf
sed -i -e 's/6379/7003/g' -e 's/dir .\//dir \/tmp\/7003\//g' 7003/redis.conf

5)修改每个实例的声明IP

虚拟机本身有多个IP,为了避免将来混乱,我们需要在redis.conf文件中指定每一个实例的绑定ip信息,格式如下:

# redis实例的声明 IP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每个目录都要改,我们一键完成修改(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 逐一执行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1/redis.conf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2/redis.conf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7003/redis.conf

# 或者一键修改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 xargs -I{} -t sed -i '1a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redis.conf
启动

为了方便查看日志,我们打开3个ssh窗口,分别启动3个redis实例,启动命令:

# 第1个
redis-server 7001/redis.conf
# 第2个
redis-server 7002/redis.conf
# 第3个
redis-server 7003/redis.conf

启动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要一键停止,可以运行下面命令: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 xargs -I{} -t redis-cli -p {} shutdown
开启主从关系

现在三个实例还没有任何关系,要配置主从可以使用replicaof 或者slaveof(5.0以前)命令。

有临时和永久两种模式:

  • 修改配置文件(永久生效)

    • 在redis.conf中添加一行配置: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 使用redis-cli客户端连接到redis服务,执行slaveof命令(重启后失效):

    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在5.0以后新增命令replicaof,与salveof效果一致。

这里我们为了演示方便,使用方式二。

通过redis-cli命令连接7002,执行下面命令:

# 连接 7002
redis-cli -p 7002
# 执行slaveof
slaveof 192.168.150.101 7001

通过redis-cli命令连接7003,执行下面命令:

# 连接 7003
redis-cli -p 7003
# 执行slaveof
slaveof 192.168.150.101 7001

然后连接 7001节点,查看集群状态:

# 连接 7001
redis-cli -p 7001
# 查看状态
info replication

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测试

执行下列操作以测试:

  • 利用redis-cli连接7001,执行set num 123

  • 利用redis-cli连接7002,执行get num,再执行set num 666

  • 利用redis-cli连接7003,执行get num,再执行set num 888

可以发现,只有在7001这个master节点上可以执行写操作,7002和7003这两个slave节点只能执行读操作。

数据同步原理

主从第一次同步是全量同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判断是不是第一次来同步数据:

  • Replication Id: 简称replid,是数据集的标记,id一致说明是同一数据集,每一个master都有唯一的replid,slave会继承master的replid
  • offset: 偏移量,随着记录在repl_baklog中的数据增多而逐渐增大,slave完成同步的同时也会记录当前同步的offset,如果slave的offset小于master的offset,说明slave数据落后于master,需要更新

主从同步不是第一次进行同步是增量同步(主从之间只更新存在差异的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注: repl_baklog大小有上限,如果slave的数据差距过多,说明已经有一些数据还没来得及同步就被新的数据覆盖(可以理解为repl_baklog是一个环),此时就不得不进行全量同步
主从复制优化
  • 在master中配置repl-diskless-sync yes启动无磁盘复制,避免全量同步时的磁盘IO
  • Redis单节点上的内存占用不要太大,减少RDB导致的过多磁盘IO
  • 适当提高repl_baklog的大小,发现slave宕机时尽快实现故障恢复,尽可能避免全量同步

Redis哨兵

Redis提供了哨兵机制,提供在故障后提供自动恢复策略

作用
  • 监控: Sentinel会不断检查master节点和slave节点是否按照预期工作
  • 自动故障恢复: 如果master故障,Sentinel会将一个slave提升为master节点,当故障恢复后也以新的master为主
  • 通知: Sentinel充当Redis客户端的服务来源,当集群发生故障转移时,会将最新信息推送给Redis的客户端
服务状态监控

Sentinel基于心跳机制检测服务状态,每隔一秒向集群的每个实例发送ping命令

  • 主观下线: 如果某sentinel节点发现某实例未在规定时间响应,则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
  • 客观下线: 若超过指定数量的sentinel都认为该实例主观下线,则该实例客观下线(quirum值最好超过Sentinel实例数量的一半)
选取新的master

一旦发现master故障sentinel需要在salve中选择一个作为新的master

策略:

  1. 首先会判断slave节点与master节点断开时间长短,如果超过指定值(down - after - milliseconds * 10),则会排除该slave节点
  2. 然后判断slave节点的slave-priority值,越小优先级越高,如果是0则永不参与选举
  3. 如果slave-prority一样,则判断slave节点的offset值越大说明数据越新,优先级越高
  4. 最后判断slave节点的运行id(redis启动时生成)大小,越小优先级越高

当选中了其中一个slave为master之后步骤:

  1. sentinel给备选的slave1节点发送slaveof no one命令,让该节点成为master
  2. sentinel给其他所有slave发送slaveof ip 端口命令,让这些slave成为新master的从节点,开始从新的master上同步数据
  3. 最后,sentinel将故障节点标记为slave,当故障节点恢复后会自动成为新的master的slave节点
搭建哨兵集群
集群结构

这里我们搭建一个三节点形成的Sentinel集群,来监管之前的Redis主从集群。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个sentinel实例信息如下:

节点IPPORT
s1192.168.150.10127001
s2192.168.150.10127002
s3192.168.150.10127003
准备实例和配置

要在同一台虚拟机开启3个实例,必须准备三份不同的配置文件和目录,配置文件所在目录也就是工作目录。

我们创建三个文件夹,名字分别叫s1、s2、s3: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创建目录
mkdir s1 s2 s3

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我们在s1目录创建一个sentinel.conf文件,添加下面的内容:

port 27001
sentinel announce-ip 192.168.150.101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50.101 7001 2
sentinel down-after-milliseconds mymaster 5000
sentinel failover-timeout mymaster 60000
dir "/tmp/s1"

解读:

  • port 27001:是当前sentinel实例的端口
  •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192.168.150.101 7001 2:指定主节点信息
    • mymaster:主节点名称,自定义,任意写
    • 192.168.150.101 7001:主节点的ip和端口
    • 2:选举master时的quorum值

然后将s1/sentinel.conf文件拷贝到s2、s3两个目录中(在/tmp目录执行下列命令):

# 方式一:逐个拷贝
cp s1/sentinel.conf s2
cp s1/sentinel.conf s3
# 方式二:管道组合命令,一键拷贝
echo s2 s3 | xargs -t -n 1 cp s1/sentinel.conf

修改s2、s3两个文件夹内的配置文件,将端口分别修改为27002、27003:

sed -i -e 's/27001/27002/g' -e 's/s1/s2/g' s2/sentinel.conf
sed -i -e 's/27001/27003/g' -e 's/s1/s3/g' s3/sentinel.conf
启动

为了方便查看日志,我们打开3个ssh窗口,分别启动3个redis实例,启动命令:

# 第1个
redis-sentinel s1/sentinel.conf
# 第2个
redis-sentinel s2/sentinel.conf
# 第3个
redis-sentinel s3/sentinel.conf

启动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测试

尝试让master节点7001宕机,查看sentinel日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看7003的日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查看7002的日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isTemplate的哨兵模式
  1. 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1. 编写配置文件
spring: 
  redis: 
    sentinel: 
      master: mymaster	# 指定的master名称
      nodes: # 指定redis-sentinel集群信息
        - 192.168.150.101: 27001
        - 192.168.150.101: 27002
        - 192.168.150.101: 27003
  1. 配置主从读写分离
@Bean
public Lettuce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
    return configBuilder -> configBuilder.readFrom(ReadFrom.REPLICA_PREFERRED);
    // MASTER: 从主节点读取
    // MASTER_PREFERRED: 优先从master节点读取,master不可用才读取replica
    // REPLICA: 从slave(replica)节点读取
    // REPLICA_PREFERRED: 优先从slave(replica)节点读取,所有的slave都不可用才读取master
}

搭建分片集群

主从和哨兵可以解决高可用、高并发读的问题,但是依然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 海量数据存储问题
  • 高并发写的问题

使用分片集群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分片集群特征:

  • 集群中有多个master,每个master保存不同的数据
  • 每个master都可以有多个slave节点
  • master之间通过ping检测彼此健康状态
  • 客户端请求可以访问集群任意节点,最终都会被转发到正确节点
集群结构

分片集群需要的节点数量较多,这里我们搭建一个最小的分片集群,包含3个master节点,每个master包含一个slave节点,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我们会在同一台虚拟机中开启6个redis实例,模拟分片集群,信息如下:

IPPORT角色
192.168.150.1017001master
192.168.150.1017002master
192.168.150.1017003master
192.168.150.1018001slave
192.168.150.1018002slave
192.168.150.1018003slave
准备实例和配置

删除之前的7001、7002、7003这几个目录,重新创建出7001、7002、7003、8001、8002、8003目录: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删除旧的,避免配置干扰
rm -rf 7001 7002 7003
# 创建目录
mkdir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在/tmp下准备一个新的redis.conf文件,内容如下:

port 6379
# 开启集群功能
cluster-enabled yes
# 集群的配置文件名称,不需要我们创建,由redis自己维护
cluster-config-file /tmp/6379/nodes.conf
# 节点心跳失败的超时时间
cluster-node-timeout 5000
# 持久化文件存放目录
dir /tmp/6379
# 绑定地址
bind 0.0.0.0
# 让redis后台运行
daemonize yes
# 注册的实例ip
replica-announce-ip 192.168.150.101
# 保护模式
protected-mode no
# 数据库数量
databases 1
# 日志
logfile /tmp/6379/run.log

将这个文件拷贝到每个目录下: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执行拷贝
echo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t -n 1 cp redis.conf

修改每个目录下的redis.conf,将其中的6379修改为与所在目录一致: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修改配置文件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sed -i 's/6379/{}/g' {}/redis.conf
启动

因为已经配置了后台启动模式,所以可以直接启动服务:

# 进入/tmp目录
cd /tmp
# 一键启动所有服务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redis-server {}/redis.conf

通过ps查看状态:

ps -ef | grep redis

发现服务都已经正常启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要关闭所有进程,可以执行命令:

ps -ef | grep redis | awk '{print $2}' | xargs kill

或者(推荐这种方式):

printf '%s\n' 7001 7002 7003 8001 8002 8003 | xargs -I{} -t redis-cli -p {} shutdown
创建集群

虽然服务启动了,但是目前每个服务之间都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联。

我们需要执行命令来创建集群,在Redis5.0之前创建集群比较麻烦,5.0之后集群管理命令都集成到了redis-cli中。

1)Redis5.0之前

Redis5.0之前集群命令都是用redis安装包下的src/redis-trib.rb来实现的。因为redis-trib.rb是有ruby语言编写的所以需要安装ruby环境。

# 安装依赖
yum -y install zlib ruby rubygems
gem install redis

然后通过命令来管理集群:

# 进入redis的src目录
cd /tmp/redis-6.2.4/src
# 创建集群
./redis-trib.rb create --replicas 1 192.168.150.101:7001 192.168.150.101:7002 192.168.150.101:7003 192.168.150.101:8001 192.168.150.101:8002 192.168.150.101:8003

2)Redis5.0以后

我们使用的是Redis6.2.4版本,集群管理以及集成到了redis-cli中,格式如下:

redis-cli --cluster create --cluster-replicas 1 192.168.150.101:7001 192.168.150.101:7002 192.168.150.101:7003 192.168.150.101:8001 192.168.150.101:8002 192.168.150.101:8003

命令说明:

  • redis-cli --cluster或者./redis-trib.rb:代表集群操作命令
  • create:代表是创建集群
  • --replicas 1或者--cluster-replicas 1 :指定集群中每个master的副本个数为1,此时节点总数 ÷ (replicas + 1) 得到的就是master的数量。因此节点列表中的前n个就是master,其它节点都是slave节点,随机分配到不同master

运行后的样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输入yes,则集群开始创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命令可以查看集群状态:

redis-cli -p 7001 cluster node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测试

尝试连接7001节点,存储一个数据:

# 连接
redis-cli -p 7001
# 存储数据
set num 123
# 读取数据
get num
# 再次存储
set a 1

结果悲剧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集群操作时,需要给redis-cli加上-c参数才可以:

redis-cli -c -p 7001

这次可以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片集群散列插槽

Redis会把每一个master节点映射到0~16383共16384个插槽上

数据key并不是与节点绑定的,而是与插槽绑定,Redis会根据key的有效部分计算插槽值:

  • key中包含{},且{}中至少包含1个字符,{}中的部分是有效部分
  • key中不包含{},整个key都是有效部分
集群伸缩
  • 添加节点:
redis-cli --cluster \
add-node new_host:new_port existing_host:existing_port \ # 第二个参数是集群中已经存在的ip和端口
 # 如果不添加下面两个参数,就默认为master节点
 --cluster-slave	
 --cluster-master-id <arg>
  • 插槽分配
redis-cli --cluster reshard \
 ip:端口
  • 数据迁移

利用cluster failover命令可以手动让集群中的某个master宕机,切换到执行cluster failover命令的这个slave节点,实现无感知的数据迁移,三种模式:

  1. 缺省: 默认的流程,如图1~6步
  2. force: 省略了对offset的一致性校验
  3. takeover: 直接执行第5步,忽略数据一致性、忽略master的状态和其他master的意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disTemplate中使用分片集群
  1. 导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1. 编写配置文件
spring: 
  redis: 
    cluster: 
      nodes: 
        - 192.168.150.101: 7001
        - 192.168.150.101: 7002
        - 192.168.150.101: 7003
        - 192.168.150.101: 8001
        - 192.168.150.101: 8002
        - 192.168.150.101: 8003
  1. 配置读写分离
@Bean
public Lettuce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Customizer(){
    return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 -> clientConfigurationBuilder.readFrom(ReadFrom.REPLICA_PREFERRED);
}
  1. 使用
分片集群中的一些命令
  • 查看节点: redis-cli -p 端口 cluster nodes
  • 连接某节点: redis-cli -c -p 端口
  • 查看帮助文档: redis-cli --cluster help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